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导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
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南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南
一、病人影响
病人的疼痛敏感程度和精神状态是处理疼痛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
对痛觉的敏感程度越高,病人疼痛的感受越强烈,他们需要更多的止痛药。
而精神状态则可以影响病人对疼痛的可感知性,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较低,他们可能会更容易感觉到疼痛。
因此,在处理成人疼痛的过程中,需要注
意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二、疼痛治疗
1.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是处理疼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服用止痛药、静脉输液止痛
方法以及药物默认、注射止痛药等。
止痛药的安全使用是处理疼痛的关键,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的剂量下服用,止痛药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增强病人止痛的意志力和抵
制疼痛的能力。
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技术、实物指导、角色塑造、艺术治疗等。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方法,包括温热疗法、电疗、高周共振等
技术。
其目的是利用物理因素的作用,有效的减轻病人疼痛的感觉。
三、预防措施
1.遵医嘱
处理疼痛的主要前提是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按照医生开出的药物、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7)

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一)目标 ▪ 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有: ① 在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有效镇痛; ② 无或仅有易于忍受的轻度不良反应; ③ 最佳的躯体和心理、生理功能,最高的患者满意度; ④ 利于患者手术后康复。
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 ▪ 有效的手术后镇痛需由团队完成,成立全院性或以麻醉科为主,包括
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
▪ 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制止手术后过度应激反应更加完全,也有助于 预防心脏缺血(胸段脊神经阻滞)或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形成,硬膜外镇痛常采用局麻药复合高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 或舒芬太尼)的方法,可达到相应平面的脊神经镇痛,且很少引起脑 神经的副作用。
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
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
▪ 作用机制不同药物的联合 应用 包括 阿 片类、曲 马多、NSAIDs 类等。术前使用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特异性 COX-2 抑制剂以及 α 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氯胺酮等也可能减轻手术后疼痛并有 节阿片和抑制中枢或外周疼痛敏化作用。
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
▪ 有研究证明手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也有抑制中枢敏化作用,是否其 他 NSAIDs 药物术前使用可以制止中枢敏化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2. 皮下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以及胸膜腔或腹膜腔给药。 ▪ 肌注给药起效快于口服给药。但注射痛、单次注射用药量大、副
作用明显,重复给药易出现镇痛盲区,不推荐用于手术后镇痛。 ▪ 皮下给药虽有注射痛的不便,但可通过植入导管较长时间给药。 ▪ 胸膜腔和腹膜腔给药镇痛作用不确实,又易发生局麻药中毒,不推荐
疼痛强度和治疗效果评估
疼痛强度和治疗效果评估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成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手术后患者常常会经历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并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成为了临床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疼痛管理专家、麻醉学专家和外科医生积极开展了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安全和有效的术后疼痛处理策略。
最终,他们达成了成人术后疼痛处理的专家共识,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首先,专家共识强调了疼痛评估的重要性。
术后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因手术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因此,在制定术后疼痛处理方案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和语言描述等,以及患者的自述和观察。
其次,专家共识建议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处理需要包括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疼痛管理专家和护士等不同学科的合作。
他们应该共同制定并执行术后疼痛处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这些专家还应该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专家共识强调了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性。
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局部麻醉、静脉镇痛、神经阻滞和口服镇痛药物等。
具体采用哪种镇痛方法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
此外,专家共识还强调了围手术期的镇痛管理。
研究表明,围手术期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强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因此,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手术后的不同时期,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镇痛管理。
最后,专家共识还强调了疼痛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生应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疼痛管理,确保病人的安全。
同时,他们还应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提供疼痛缓解效果。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手术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与手术相伴随的潜在问题之一就是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并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以专家为核心的团队共同研究并达成共识,旨在为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提供准确、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一、术前评估手术前的疼痛评估对术后疼痛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疼痛史、敏感性和期望值等因素,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对于有心理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镇痛方案1.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镇痛中,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被认为可以提供更好的效果。
药物镇痛、物理疗法以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相结合,可以减少疼痛感知和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2. 药物治疗:短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急性疼痛的缓解,但其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容易导致药物滥用和疼痛加重。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Ds)和醋氨酚等也可作为替代选择。
此外,还可以选用外用贴剂和局部麻醉药物来减轻术后疼痛。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和运动疗法等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冷敷则可缓解术后局部炎症和肿胀。
4. 心理支持: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处理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态度和应对策略,减少疼痛感知。
三、团队合作术后疼痛处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
包括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应参与到术后疼痛管理中,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风险评估和并发症处理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老年人和存在慢性疼痛的患者。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减少术后疼痛的不良影响。
成人术后疼痛指南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快捷指南-2012-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执 笔:徐建国专家组:吴新民 于布为田玉科 薛张纲 熊利泽 叶铁虎 岳 云 姚尚龙 李士通 王祥瑞 王国林 黄文起 赵国栋 王俊科 马 虹 李 刚 顾尔伟目录术后疼痛的定义和危害 ——————————/4术后疼痛的监测和评估 ——————————/4术后镇痛治疗 ——————————————/5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术后镇痛的定义和危害定义:手术后疼痛是指手术后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为伤害性疼痛,一般持续7天以内,是临床上常见和需紧急处理的疼痛。
危害:1)手术后疼痛可增加氧气消耗,导致短期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代谢,心理、精神的不良影响。
2)疼痛控制不当还可以导致慢性疼痛,疼痛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以及中枢可塑性形成,使慢性疼痛可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
术后疼痛的检测和评估1.治疗疼痛前后均应进行常态和动态的疼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疼痛部位2)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3)是否有突发性疼痛4)是否伴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5)治疗反应和副作用6)病人的满意度2.疼痛强度常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等级量表(NRS)4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评定。
1)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指示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依据感受的疼痛强度,标定相应位置。
2)NRS:用0-10等分刻度标记出不同程度的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5-6为中毒痛,7-9为重度痛。
3.应提倡成立包括麻醉医生、外科医生、麻醉科护士和外科护士的跨学科急性疼痛管理组(APS)以提高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满意度,达到最大的减低副作用的目的。
4 . 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应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镇静状态,脉搏氧气饱和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副作用,处理方法和结果。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人日间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然而,手术后的疼痛管理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既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又可能导致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群专家在2017年共同制定了《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旨在提供针对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的指导和建议,以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
1. 疼痛评估和监测专家共识认为,疼痛评估和监测是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基础。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各个阶段,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疼痛评估,并采取合适的疼痛监测手段,如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和疼痛评分工具等。
2. 多模式镇痛策略专家共识指出,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需要采用综合性的多模式镇痛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和心理行为支持等。
在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以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因素。
3. 安全管理专家共识强调了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安全管理。
在药物治疗中,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镇痛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定期监测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专家认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对于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了解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以及采取的镇痛措施。
同时,患者也应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如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等,以促进康复和减轻疼痛。
5. 镇痛质量评估专家共识提出镇痛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与质量评估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定期对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改进现有的镇痛策略并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
结论:成人日间手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针对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的指导和建议,旨在改善患者的疼痛控制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南一、手术后疼痛及对集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一)疼痛强度评分法(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①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②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是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 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③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
④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
⑤疼痛治疗结束时应由患者对医护人员处理疼痛的满意度,及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分别作出评估。
可采用VAS 评分,“0”为十分满意。
“10”为不满意。
评估疼痛定时进行,作为术后镇痛治疗小组的一项常规工作,如能绘制出疼痛缓解曲线图,能更好记录患者的疼痛和镇痛过程。
三、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一)目标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术后疼痛处理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定期研究并有专人观察镇痛效应和处理不良反应。
有条件的可成立全院性或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主治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管理组(Acute Pain Service, APS)。
工作范围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③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④降低术后并发症。
(三)疼痛病人的监护指定专门的或参与疼痛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记录病人镇痛前后生命体征改变、镇痛效果、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和结果。
监测和记录每天不应少于2~3 次,在每次变更镇痛药或镇痛方法后至少应监测一次药物达最大作用时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静脉镇痛药达最大作用时间一般为3~20min,口服药为1h)。
术后镇痛观察记录表,术后镇痛药的配方和给药记录表,合并使用镇痛药的给药记录可参考表1~表3 制定,常见副作用的处理原则见表4 表4 副作用处理原则四、常用镇痛药物表5 常用的口服NSAIDs类药物药物每日最大剂量(mg)每次剂量(mg)次/日缓释布洛芬( Ibuprofen ) 2400~3600 400~600 1~2缓释双氯芬酸(Diclofenac )75~150 25~50 1~2美洛昔康( Meloxicam ) 7.5~15 7.5~15 1氯诺昔康( Lornoxicam ) 24 8 3塞米昔布( Celecoxib ) 200~400 100~200 1~2表6 注射用NSAIDs 类药物注射液剂量范围(mg)起效时间(min)维持时间(h)用法和用量氯诺昔康8~24203~6IV : 8mg/次, 2~3次/日,( Lornoxicam )日剂量不应超过 24mg酮洛酸30~120504~6IM/IV :开始 30mg/ 次,以( Ketoprofen )后 15mg~30mg/6h ,最大量 120mg/ 日,连续用药不超过 2 日氟比洛芬酯50~200158IV :50mg/次, 3~4 次/日;( Flurbiprofen也可 50mg 首剂,Axetil )100~150mg/d帕瑞昔布40~807~1312IM/IV :首次剂量 40mg,( Parecoxib )随后 40mg/q12h ,连续用药不超过 3 日表7 使用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危险因素年龄> 65 岁(男性易发)原有易损脏器的基础疾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史;缺血性心脏病或脑血管病史(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禁用,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史慎用);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制障碍和使用抗凝药(使用选择性 COX-2 抑制药不禁忌)同时服用皮质激素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利尿剂长时间、大剂量服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一)全身给药(二)局部给药(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表10 PCIA 的推荐方案锁定时间持续输注药物(浓度)负荷剂量Bolus 剂量吗啡( 1mg/ml )1~4mg1~2mg5~15min0.5~1mg/h芬太尼( 10μ g/ml)10~30μ g10~30μ g5~10min0~10 μ g/h舒芬太尼( 2μ g/ml)1~3μ g2~4μg5~10min1~2μ g/h布托啡诺0.5~1mg0.2~0.5mg10~15min0.1~0.2mg/h曲马多2~3mg/kg20~30mg6~10min1~15mg/h术终前 30min 给予表11 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局麻药和阿片药物配方局麻药 /阿片药罗哌卡因 0.1%~0.2%舒芬太尼 0.3~0.6μ g/ml布比卡因 0.1%~0.15%芬太尼 2~4μ g/ml左旋布比卡因 0.1%~0.2%吗啡 20~40μ g/ml氯普鲁卡因 0.8~1.4%布托啡诺 0.04~0.06mg/ml首次剂量 6~10mlPCEA 方案维持剂量 4~6ml/h冲击剂量 4~6ml锁定时间 20~30min最大剂量 12ml/h(四)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由于作用机制不同而互补,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同时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相应降低,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副作用比。
1.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①阿片类(包括激动药或激动—拮抗药,下同)或曲马多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
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量1.5~2.0g,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40%。
②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 联合,两者各使用常规剂量的1/2,可发挥镇痛协同作用。
③ 阿片类或曲马多与NSAIDs 联合,使用常规剂量的NSAIDs 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50%,尤其是可能达到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良好镇痛。
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的 COX 2 抑制剂(如帕瑞昔布)术前开始使用具有抗炎、抑制中枢和外周敏华作 用,并可能降低术后疼痛转化成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④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用于 PCEA 。
⑤氯胺酮、可乐定等也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偶尔可使用三种作用 机制不同的药物实施多靶点镇痛。
2.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 主要指局部麻醉药切口浸润(区域阻滞或神经干阻滞)与全身性镇痛药( NSAIDs 或曲马多或阿片类)的联合应用。
病人镇痛药的需要量明显降低,疼 痛评分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多模式镇痛的实施 推荐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预期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案。
表 11 不同类型手术后预期疼痛强度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 2) NSAIDs 与( 1)的联合 3)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类 PCEA4)外周神经阻滞或神经丛组织配合曲马多或阿片 类药物 PCIA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 2)NSAIDs ( 1)的联合3)外周神经阻滞 (单次或持续注射) 配合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 PCIA 4)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类 PCEA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2)NSAIDs (排除禁忌症)或 NSAIDs 与( 1)的联合3)区域阻滞加弱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或必要时使用小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静脉注射附件:如: 腹股沟疝修补术 静脉曲张 腹腔镜检查如: 髋关节置换术 子宫切除术 颌面外科如: 开胸术上腹部手术 大血管(主动脉)手术 全膝、髋关节置换术Ramsay镇静评分1 分:为不安静、烦躁;2 分:为安静合作;3 分:为嗜睡, 能听从指令;4 分:为睡眠状态, 但可唤醒;5 分:为呼吸反应迟钝;6 分:为深睡状态, 呼唤不醒。
其中2~4 分镇静满意,5~ 6 分镇静过度。
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舒适评分0 分为持续疼痛;1 分为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严重;2 分为平卧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轻微疼痛;3 分为深呼吸时亦无痛;4 分为咳嗽时亦无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 用于疼痛的评估在我国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厘米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 分为“良","6-8"为”可",>"8"分为"差"。
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此方法简单且易行,相对比较客观而且敏感,目前临床常用的VAS 尺正面为"0"端和"10"端之间有一游动标,背面有"0-10"的刻度,实用而方便。
数字评分法 (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数字分级法用0~10 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为无痛,10 为剧痛。
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描述性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0 级:无疼痛I 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II 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III 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