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的视点与镜头效果

合集下载

学观影---视听基础:角度

学观影---视听基础:角度

学观影---视听基础:⾓度⾓度⼜称之为视点。

摄影⾓度决定了拍摄距离关系,⽅向关系和⾼度关系,这是⾓度⾃⾝的三位⼀体关系构成。

距离关系是指画⾯透视关系,即摄影机与拍摄主体的距离,在画⾯透视上形成的是:距离越近,画⾯透视越⼤;距离越远,画⾯透视越⼩。

⽅向关系是指画⾯背景关系,摄影机朝哪个⽅向去拍,造成了拍摄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度,产⽣不同的画⾯造型效果。

⾼度关系是画⾯⾓度的核⼼,理论上有五种⾓度可供采⽤:1、鸟瞰;2、俯拍;3、平视;4、仰拍;⼀.垂直变化1、鸟瞰⾓度是在上空拍摄地⾯,由于我们平时很少从这个⾓度看世界,对所摄景物会觉得抽象和难以辨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度具有极强的表现⼒。

从鸟瞰的⾓度拍摄,能令观众如翱翔于场景上空⼀般,像全能的上帝⼀样,。

俯视⼀切。

画⾯中的⼈物犹如蚁群,显得⼗分渺⼩。

尤其在表现围绕⼈类命运的主题时,导演会喜欢使⽤这种俯拍镜头。

《杀死⽐尔》鸟瞰镜头2、俯拍镜头对于⼀般的俯拍镜头来说,如果不是过于极端,并不暗⽰命运和前景。

对拍摄对象⽽⾔,俯拍镜头能使之降低⾼度。

运动的镜头速度要放慢,也就是说俯拍镜头不适宜表现速度,但⽤来显⽰沉闷是有效的。

俯拍镜头中,背景和环境的重要性被突出了,画⾯会呈现出⼀种空间构成关系,会带有⼀种宏观表征意义。

⽐如《⼤红灯笼⾼⾼挂》中的陈家⼤院,常运⽤⼤俯拍的全景,强调了院落的封闭格局和对称感。

⽽⼈物会显得弱⼩,削弱了其⾃⾝的⼒量和重要性,这种⾓度⽤来表达⼈物的⾃卑和渺⼩也是有效的。

俯拍对画⾯主体表达有⼀种俯瞰、客观、公正、强调、压抑的效果,显⽰出⼀种严肃、规范、形式、象征、低沉的⽓氛。

《⼤红灯笼⾼⾼挂》俯拍视点3、仰拍镜头能产⽣与俯拍镜头相反的效果。

这类镜头能增加被摄主体的⾼度,加强画⾯的垂直感。

实际应⽤中,它能使⾝材不⾼的演员显得⾼些。

运动的速度会显得更快,使得狂暴的场⾯显得更为混乱。

在仰拍镜头中,周围的环境缩⼩了,天空或天花板成为单⼀的背景,使得银幕上的形象在观众感受中变得⾼⼤,也会在观众⼼理上渐渐形成⼀种压⼒,并产⽣不安全感和压抑感。

论述镜头角度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论述镜头角度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论述镜头角度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镜头角度是指摄影机拍摄时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关系,常见的角度有俯视、仰视、平视、侧视等。

这些不同的角度可以通过镜头的选择和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实现。

首先,俯视角度可以突出被拍摄物体的高度和庞大感,使其看起来更加威严和壮观。

例如,拍摄高楼大厦或山峰时,使用俯视角度可以更好地呈现其高耸入云的形象。

其次,仰视角度可以强调被拍摄物体的高度和威严感,同时也能够增强其视觉冲击力。

例如,拍摄高耸入云的教堂或塔楼时,使用仰视角度可以更好地突出其庄严和神圣的气息。

再次,平视角度可以呈现被拍摄物体的真实和客观状态,使其更加自然和真实。

例如,拍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等,使用平视角度可以更好地展现真实的场景和状态。

最后,侧视角度可以突出被拍摄物体的形态和轮廓,使其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例如,拍摄建筑物的侧面或人物的侧影时,使用侧视角度可以更好地表现其形态和线条感。

综上所述,不同的镜头角度可以通过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是摄影中极为重要的构图技巧之一。

- 1 -。

镜头类型、角度与表现

镜头类型、角度与表现

6、大特写
• 用画面的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 或重要的局部细节,如眼睛、拳头、车 轮
• 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突出事物的局部和强调某些情绪。
9.3 镜头角度
• 摄影机镜头焦点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假定 直线,与水平线、轴线、垂直线所形成 的角度就是拍摄角度。
• 拍摄角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垂直变化和水 平变化。
轴线是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制作时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线。 它包括:关系轴线、视线方向轴线、运动轴线。
1、关系轴线 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一条假想的连接线
关系轴 线
2、视线方向轴线 人或动物的眼睛的视线方向线。
视线方 向轴线
3、运动轴线 人物运动的一条轨迹线。
运动轴线
2、轴线原则
• 也叫“180度原则”。只要摄影机摆放在 同一侧180度内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就 可以达到剪辑时接戏的艺术要求。
• 1、垂直方向 • 垂直变化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三个角度
角度 A.平视——依据成年人水平实现的拍摄角度
正常平视
低平视
A.平视—— a、平视拍摄,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符合人 们正常的观察习惯,所摄主体不易变形,画面平稳。
A.平视——b、平视拍摄画面结构稳定,拍摄人物显得真切亲近,表现 出平静的情绪,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感。
A.平视—— c、平视拍摄画面显得客观公正,是纪实类节目常用的拍摄 方法。
A.平视—— d、用长焦距镜头平摄,可以压缩纵向空间,使画面形象饱 满。
A.平视—— e、前后重叠并有堵塞感,其效果有时可能会令人乏味。
B.俯拍——俯视角度拍摄出来的镜头通常是在高于被 摄对象的机位完成的,所以也叫高角度镜头。
• 2、水平角度 • 水平变化包括正面、侧面、背面、斜面四个角度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第六章——焦距、角度、视点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第六章——焦距、角度、视点

视 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视点的定义 • 镜头的视点是指镜头所模仿的观察者.也就是说,镜 头让观众体会到某个观察者的存在,并因为这个观察者的 体认而导致观众的一种态度。
• 视点的分类 • • 客观镜头 主观镜头
• 客观镜头 • 客观镜头指摄影机镜头所模拟的是摄影师或观众的眼 睛,是最常见的镜头视点。采取这种视点拍摄的镜头,观 众更容易以自我认同的态度去回应,常常使自己处于一个 旁观者的位置,直接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
取决于对镜头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对这些控制因素的特征辨
识和功能实现的判断,取决于对这些控制因素各自的优势与局限的掌握程度。

其次,虽然在一个镜头中,都包含着五种基本因素的控制,但这
五种控制因素都不是各自起作用,而是在控制的组合中才得以实现其
功能。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常规有特异

长焦距镜头的特性和广角镜头正好相反。焦距越长, 所获得的影像范围越小,视角越小,所以长焦镜头经常用 于拍摄近景和特写。但是长焦距镜头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 获得比较大的影响,长焦距镜头会压缩真实空间中的深度 的关系。
角 度
• 角度的定义 一般来说,摄影机的镜头是安放在三脚架的活动底座 上的,这就使镜头可以依托这个活动底座,在三脚架固定 的前提下进行上下左右的活动拍摄。 • 在水平方向上,这种围绕着底座的活动,产生了摇镜 头的拍摄效果。 • 在垂直方向上,除了同样产生摇镜头的画面效果之外, 由于镜头的上下活动与水平之间形成不同的夹角,同时还 派生出另外的画面效果。这就是镜头的角度问题,也是镜 头运用中的一个可变因素。 •
摄影机镜头运用的五个可控因素及其特点
• 一、景别 • 二、镜头的运动 • 三、焦距 • 四、镜头的角度 • 五、视点

镜头视点课件

镜头视点课件
• 多运用主观视点镜头,可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 紧张,能更快、更多地介入剧情。
• 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和视点变化,迫使观众去关注场 景中的人物正在看的内容,将观众的观看欲望缝合 到影片中,从而成为剧中的角色。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3.正反打镜头 • 镜头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之间的转换通常遵循正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 2、主观视点
• 【影片示例】——《后窗》(00:46:30-00:50:24)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 2、主观视点
• 主观视点摄影逻辑擅于创造引导观众卷入剧情的强 烈参与感,运用精致的镜头运动去创造别样的视觉 场面,从而带给观众悬念,迫使观众成为剧中人物 并去经历那些情感。
• 如:
– 当剧中人物进入一个新的场景,用眼睛扫视全场,或在一 场景中走动时,摄像机代表人物的双眼,来记录、展示人 物所看到的景象。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 2、主观视点
• 【影片示例】——《我的明星女友》(00:53:1000:54:22)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我的明星女友》(01:11:20-01:12:20)
第六课 镜头视点
• 二、镜头视点的分类
– 1、客观视点
• 客观镜头只是尽量客观、真实、自然、直接地捕捉 和记录镜头前的场景和场景中发生的事,它传递给 观众的情景就好像它们在远处真的发生了一样,只 是观众没有被邀请并参与其中而已。
• 客观镜头使摄像机和被摄物处于一种相对较远的情 感距离,摄像机不打扰和评价场景中的人和正在发 生的事,从而引导观众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去观看影 片,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个人的主观看法。

摄影中的艺术表现技巧大全

摄影中的艺术表现技巧大全

摄影中的艺术表现技巧大全摄影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镜头传达出摄影师的感受与视觉表达。

如何将主题呈现得更加艺术化,引发观者共鸣,是每个摄影师都追寻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摄影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技巧,帮助摄影师在创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视觉语言。

一、前景构图技巧前景构图技巧是摄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在画面前方加入有趣的元素来丰富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风景摄影中,可以在前景放置一些树木、石头或是其他有趣的物体,通过对焦前景并使其稍微模糊,来突出主题的同时增加画面的深度感。

二、光影运用技巧光影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在拍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光线的角度和亮度可以给照片带来极大的变化。

例如,使用逆光拍摄可以突出被拍摄对象的轮廓,创造出神秘的效果;而利用侧光可以突出纹理和细节,增加画面的质感。

三、运用色彩表达情感色彩是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能够直接影响观者的情感。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暖色调可以传递出温暖和安宁的感觉,而冷色调则给人一种冷静和神秘的感受。

运用恰到好处的色彩可以让照片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四、运用线条构图线条是摄影中常用的构图元素之一,它可以引导观者的目光,突出主题。

通过运用不同形状和方向的线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例如,垂直线条可以传达出稳定和力量的感觉,而对角线线条则可以带来动感和紧张感。

合理运用线条构图技巧可以增加画面的平衡和动态感。

五、运用视角突出主题视角选择是影响图像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变拍摄视角,可以改变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例如,低角度拍摄可以使被摄物体看起来更为庄重和威严,高角度拍摄可以使其看起来更加渺小和无助。

合理运用视角可以带来更加生动和富有创意的照片。

六、运用对比表达情感对比是摄影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或元素放置在一起,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如,将明暗对比明显的物体或色彩对比鲜明的元素放在一起,可以引起观者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摄影摄像镜头运用(1)

摄影摄像镜头运用(1)

逆向摇: 逆主体运动方向摇。
• 加快运动物体在画面框架中的位移——逆向摇 (要求运动物体周围没有明显的参照物);
• 作为转场的手法之一,完成空间的变换。
纵摇
仰摇(上摇)Tilt up 俯摇(下摇)Tilt down
带来仰角度和俯角度拍摄的画面效果。
不可多用, 忽上忽下,视线上下移动,应注意避免
摇镜头的功能(小结):
(其中重要一点在于画面水平)
• 尽量利用广角镜头拍摄 • 随时注意调整焦点,以保证被摄主体始终
在景深范围之中。
横移镜头
• 将摄影机放在轨道上(或可移动的车船 上),进行横移拍摄。这样可以把行动 着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 的动态和节奏感。不同的内容、情节、 节奏,运用横移镜头,可产生不同的效 果。
• 移动摄影以人们的生活感受为基础,通 过摄影机的运动,在电视屏幕上还原出 人们生于运动之中,画面内所有的物体 都呈现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画面背景不断变化 使镜头表现出一种流动感;
2. 2 . 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
3.
4. 摄影机的运动
摇镜头
镜头运动时间 结合
画面框架空间
积累地表现空间形象
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了, 不通过剪接而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 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具某种强制性)
摇镜头的分类:
水平摇(横摇) 按摇的方向: 垂直摇(竖摇)
斜摇 扇形摇(<180°) 按摇的角度 :半圆形摇(相当于180°左右) 圆形摇(相当于360°的摇) 慢摇 中速摇 按摇的速度 : 快摇 极快的摇(甩) 间歇摇(打点摇)
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要求: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 其要准确(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 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 精确。

角度和 视点

角度和 视点

客观视点

a.画面真实,事物交待清楚;
b.镜头从客观的观察角度去看待事物 的发展,观众以旁 观者的身份游离于 剧情之外,或者说观众没有参与到剧 情里去演戏。


主观视点
1)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剧中人物的视点所 拍摄的 镜头。 镜头主观地代表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观察 大千世界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它基于影片某个人 物的 视线和心理感受拍摄画面,代表某个人物对被 摄对象的 主观印象,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感 情色彩。在银 幕直观效果上可以使观众以该剧中人 的角度“目击”或 “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 与发展,从而产生与该 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 (2)摄影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和物时,明显 表现 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作者常利用画面变形、色彩变换、焦点变化等手 段,使 其主观性更突出。
楚门的世界 【美国】彼得·威尔



侧面角度
被摄体侧面对准镜头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利于表 现动作的方向、方位和轮廓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 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适合表现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谈, 也称“运动 / 动作角度”。侧面的拍摄 角度,如果严格区分,还包括正侧面 (标准的90度夹角)和斜侧面,斜侧面 又分为前侧面和后侧面。如果被拍摄对 象以一个人物,那么前侧面所呈现的面 部面积就会更多些,而后侧面只能看到 单侧耳际和腮的区域。侧面的拍摄角度 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的轮廓,如果配合逆 光,就会清晰地看到人物侧面的剪影。 从审美效果而言,侧面的拍摄角度,蕴 含这一种潜在的动势。拍摄赛跑或者是 人物追赶的镜头,一般多数时候从侧面 拍摄,可以增强那种不间断前进的动态 与速度感.

四、视点(角度)在影视中的 具体作用: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 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后窗》 2 、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 取得观众的心理 认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 3、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 主观评价。 《闪 灵》 4、刻画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 角,后来是仰角。 5、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 “遭遇画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 某些被摄主体细节的画面。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力求 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无小,空 间发你为宁小勿大。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特写的特性: 1.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通过细节透视 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2.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 用于读者的心灵,而不是读者的眼睛。
一、固定镜头 (一)固定镜头的概念及特点 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变、光轴不变、焦距不变的 情况下所拍摄的画面,即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所呈现出 的电视画面。 固定画面具有的特性: 1、画面框架静止不动,画面外面运动的因素消失; 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复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细看,注 视、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人像景别区分:
五种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 以膝盖、胸、肩膀为分界线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远景:从远处拍摄,以表现整体气 氛为目的的画面。反映一个完整 的事件首先要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个 任务就由远景或者全景来完成。 远景的特点: (1).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体气势, 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2).适合表现自然景观和群众活动 场面。 远景处理要求:从整体入手,注重 大关系,忽略小细节。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仰拍 仰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下部 或下部画面外,天少地,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 线构图,如树, 塔,碑等,尤其善于表现高大雄伟的气势,如高楼,高山,伟 人等。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降低,简化后景;也能使被摄 物变形竖向线有向上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下部增大,上部变 小。
2. 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 科教片《布朗运动》的12号镜头,将藤 黄酒精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的近景,拉出 实验员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中 景。它既用近景恰当突出了溶液滴在玻 璃片上的情景,又拉出中景交待了主体 物被实验员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关系。
(三)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而摄像机 的镜头改变拍摄方向,就象我们站着不 动,只转动头部去观察事物一样。摇, 可以左右摇,上下摇,也可以斜方向摇。 摇镜头的作用: 1.展示空间环境和位置关系。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近景的特性: 1.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精神风貌,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里活动。 2.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不利于表现事物周围的环境。 近景处理要求: 1.一定要注意“近取其神”、“近取其质”。 2.拍摄人物近景,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人的眼神光和手势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五)特写 特写是以表现局部特征为目的的画 面。 被摄体某一局部充满画面。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图中中景可 强调人物和 背景的面、 线,表现更 强的稳定感。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中景的特性: 1.集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2.这是最常用的景别,既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 又可以把不必要的环境排除在画外。 3.它最大的优点是长于表现情节。
注意事项:注意表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三)中景
中景是表现局部的状态、情节或动作 的部至膝盖部位,是强化运动感的取景 方法。
第一节 拍摄 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强调人物膝盖以上部位时, 稍不留神就会形成含糊不明确的 照片,取景中应特别留意截取效 果中景拍摄中,应慎重考虑画面 的布局,强力表现人物的眼神或 周围环境,使观赏者感觉不到膝 盖以下截取效果。
如,科教片《青蛙》用了大量推镜头 去突出青蛙的形态。如28号镜头,“从青蛙全身 推到眼部”,突出介绍“青蛙头部前方有一对高 高 突起的眼睛”;33号镜头,“从青蛙全身推到后 腿 部,突出脚肢”,突出介绍了“青蛙的后肢有 蹼。” 另外,39号镜头,从摇过嫩绿的草地,接着推上 镜头,呈现出青蛙,说明青蛙具有与草地相近似 的保护色,当镜头推进时,才能引导人们去发现 它。这些镜头都恰当地发挥了推镜头能突出观察 的重点部分和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作用。
2.展示巨大的空间,产生纵深感。 当摄像机向远方的目标推进,比如摄像 机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朝前方拍摄使得前方的景 物不断进人画面,这样产生了从纵深方向展示巨 大空间的效果。如《古都北京》介绍十三陵前的 石马、石羊、石象等景物时,用推的镜头展示了 这一景象的磅礴气势和巨大的规模,起到了固定 镜头不能起的作用。
也叫反拍是对被摄物背面拍摄,画面基本看不到主体的 正面,且改变了陪体的位置,突出了陪体与环境。反拍 能将人物背景融为一体,背景是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如 反拍学生用示波器测试学生电路的波形图。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二、拍摄高度
通俗地说,拍摄高度就是摄像机摆放的高度,即摄像机镜头与 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高度。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2 俯拍 俯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下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上部 或上部画面外,天少地多。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 且前景大,后景小,纵深感强。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曲线构 图,如俯拍蜿蜒的公路,河流等,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觉; 还擅长表现广阔地面的景物规模,数量,位置,给人以辽阔 壮观的气势。俯拍能表现物体顶部的外形,如俯拍编辑控制 器的面板,可清晰地呈现面板上的各个功能键。俯拍的景物 容易产生变,景物的向线有向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顶部增 大,下部变小,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气氛,如俯拍反面人物, 可使形象变得渺小。
2、固定镜头的局限
第一,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区域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第二,构图形式单一。 第三,固定镜头难以表现复杂的运动。 第四,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第五,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 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三)固定画面的拍摄 1、扑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的内部活力 2、注意纵向空间和纵向深度上的调度和表现; 3、注意固定镜头的流畅感; 4、构图的艺术性和快视性
拍摄的图片在PS中统一大小改为800*600;
每张图片有简单的效果应用;
第二节拍摄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镜头的含义: 从技术上讲是指摄像机的光学部分;
从创作上讲,是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停止连续拍摄的一 段画面。
镜头的分类: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摄像机拍摄距离、方向、角度和焦距的变 化或者是摄像机位置的变化。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5、“稳”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二、运动镜头 包括有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画面; 运动画面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画面表现的运动性;
第二,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第三,视觉感受的真实性; 第四,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二、运动镜头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被摄主体不动,摄像机沿 直线由远而近向主体推进所拍摄下的连 续画面。它相当于人们面对着主体走近 去看。 推镜头的作用: 1. 突出介绍的重点,强化事物的特征。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摄像机拍摄方位图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正拍是对被摄物的正面拍摄,主体常处在画面中心,易 于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当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 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具有亲切感,如正面拍教师讲课, 图表,字符等。 2.侧拍 侧拍是对着被摄物的侧面拍摄,善于表现景物的轮 廓线,主体的动作姿态,人物对话,教师备课等。侧拍 画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只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 较差。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 半侧面 是对着摄物斜侧面拍摄,画面既有被摄物的正面又 具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纵深感较强。如斜侧拍立 体的教具,模型,仪器,实物等。斜侧拍善于表现景物 的斜线构图,如斜侧拍跑步,起飞,给人以动感。斜侧 拍是常用的拍摄点。30°-60°的角度进行拍摄;
4、背面拍摄
(二)拉镜头 它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像机不 断远离拍摄的主体物,镜头画面显示出由局部 到整体,背景空间越来越大的效果。 拉镜头的作用: 1.表现主体事物在空间的位置和所处的周围环境。 如从一串鲜红荔枝果的特写拉出荔枝树,展示 了荔枝果是结在荔枝树的枝头上;又如,许多 反映教学情况的镜头,常常从“教案”的特写 拉出,接着展示出教师在家重认真备课,或者 是在课堂上讲课。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二)固定画面的功能及局限 1、固定画面的功能: 第一,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太环境。 第二,固定画面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强化画面的内容运动。
第四,具有绘画和装饰作用。
第五,表现一定的客观性。 第六,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四)近景 近景是以表现神情或质感等细节 为目的的画面。 近景拍摄人物脸部 到胸部,用以细致 地表现人物的神态, 容易形成证明照或 护照上的照片效果, 因而拍摄的重点在 于人物面部的表情。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在近景拍摄中,人物照片多采用纵向 构图。人物头部上侧及下颚的位置可 适当留取空间后取景,会形成富有魅 力的照片效果,横排可以一同框取人 物和周围环境,可表现动态效果。近 景拍摄中使用最多的是容易留出空白 的纵向构图。
美国飓风灾难报道中的大特写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运用特写应注意的事项: 1.抓取最能揭示内心活动的部分: 眼 睛和手。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3.“手是人的第二张脸” 。 特写处理要求: 要注重表现拍摄对象的特征及质感, 所谓“ 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四、景别的应用 你要以“势”感人,你就用远景或者全 景; 你要以“神”感人,你就用近景或者特 写; 你要以“情节”感人,你就用中景。
是改变摄象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 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变化,使画面 地平线位置的高度,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