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鲁迅,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所写的文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为期三周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对国家和人民的火热,对所谓文人和执政府的冷漠与批判。
使鲁迅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文中鲁迅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的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
“四十多个青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鲁迅这里用“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鲁迅要以一种可视的、可触的方式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
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文章中就出现了“庸人”、“所谓文学者”还有“勇士”。
而刘和珍是被归于“勇士”之中的。
文中多次提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
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
刘和珍的和蔼与政府屠杀的残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铿锵有力的批判了当时政府的残忍、没有人性。
另一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讲解 获奖课件

1、“惨象”与“流言”各指什么?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品读语言
爆发革命 奋起反抗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 中灭亡。
逆来顺受 不敢反抗 民族衰亡
爆发和灭亡各指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唤醒民众奋起抗争
第三部分:揭示教训意义
分析第六节,作者支不支持徒手情愿?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第四、五节:“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中弹牺牲。 具有爱国热忱
刘和珍之死
揭露执政府的屠杀暴虐
情感线索
悲
愤
(痛惜爱国青年死难) (愤慨反动派的残忍、卑鄙)
品读语言
写作缘由: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有必要悼念烈士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有必要揭露似人非人的世界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故事新编》
“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 嫦娥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 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 这种情形,羿倒久已习惯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旧 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 支支梧梧地说—— “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 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 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 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节选自《故事新编.奔月》
与二弟周作人断交
周 氏 三 兄 弟
老大周树人
老二周作人
老三周建人
与二弟周作人断交
宋 氏 三 姐 妹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
与二弟周作人断交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①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②作者这样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然而又写“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对此,你怎么理解?必须结合课文回答。
③“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说明什么?④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⑤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①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
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1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
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
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
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
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
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

高二语数外2008.10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yahoo.com.cn阅读空间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让人们从中领略这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采和敏锐的思想。
鲁迅先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到方方面面,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
在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敏锐犀利的思想深度。
鲁迅先生对木刻有着独特的兴趣,其实这也正如他的文章,入木三分,深刻见理。
他有很多以“记念”为题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还有一本题为《朝花夕拾》的散文集。
然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少了回忆的温馨气息,多了一些悲愤情绪。
这场杀戮事件的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先生的想象范围。
受害者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在人类文明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中,她们的牺牲更显得触目惊心。
在柔弱的女性躯体的祭奠中,当时社会的黑暗就不言而喻了。
这篇文章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思想的几个基点。
一是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样的世界”就是鲁迅先生所谓“铁屋子”的比喻。
这个铁屋子,是社会黑暗的形象化。
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这样的黑暗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困住了“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但是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早期鲁迅的思想中并没有这个答案。
以至于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出了这样的话,“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的起他们么?”这是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
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凝滞点。
因为太过犀利深刻,使得鲁迅失去了积极乐观的调子,而“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高二语文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没写
要写 无话
要说
无话
要写 献祭
无话
无话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内在的悲愤越是感到深沉,表层的知觉越是追求解脱。
纪念“左联”五烈士,表达作者的悲哀与对反动政府的愤
怒。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二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并梳理文中体现“忘却”和 “记念”矛盾语言的语段,分析其情感。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 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 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 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 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对比阅读
导入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唤醒过新青年,也召唤过新时代——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 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悲哀与敬重
控诉、赞美、哀痛
要写
要说
没写
悲痛难禁
无话 悲愤、无以言表
愤怒不已
无话
太黑暗、太凶残、无话
要写
无以表达
献祭 控诉、铭记
无话
《记念刘和珍君》-高二语文名师精品课堂(统编版选必中册)

导入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鲁迅
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民族魂”,作品多涉及社会批判与民族精神的探讨。
《华盖集续编》
鲁迅的一部重要杂文集,收录了他在1926年所作的多篇杂文,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即为该集所收。
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尊敬、悼念、激励
揭露、嘲讽
哀伤、唤醒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刘和珍性格特点及表现
勇敢坚定
刘和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反抗反动势力,不畏强暴,不惧牺牲,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为人正直
她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信任。
热爱祖国
她关心民族命运,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深情,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露反动势力罪行
她的牺牲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忍和黑暗社会的罪恶,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进程。
刘和珍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探究:在鲁迅对刘和珍的回忆里五次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有何用意?表达出鲁迅怎样的情感?
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刘和珍喋血——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刘和珍惨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纪念刘和珍——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作业设计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刘和珍”、“徒手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等。
2. 理解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及他对革命青年的赞扬和期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自行阅读全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并尝试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 写作作业:以“鲁迅眼中的刘和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描述刘和珍的形象,并阐述鲁迅对她的评价。
3. 思考作业:学生思考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的意义是什么?b. 鲁迅对革命青年的期望是什么?c. 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鲁迅所期望的革命青年形象?4. 讨论作业: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a. 你对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有何看法?b.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作业要求1. 阅读作业:请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写作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3. 思考作业: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不要直接引用原文。
4. 讨论作业: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作业。
四、作业评价1.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阅读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中词汇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2. 写作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3. 思考深度:通过学生的思考作业,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深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
4. 小组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讨论作业,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
鲁迅,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所写的文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为期三周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对国家和人民的火热,对所谓文人和执政府的冷漠与批判。
使鲁迅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
文中鲁迅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的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
“四十多个青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鲁迅这里用“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鲁迅要以一种可视的、可触的方式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
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文章中就出现了“庸人”、“所谓文学者”还有“勇士”。
而刘和珍是被归于“勇士”之中的。
文中多次提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
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
刘和珍的和蔼与政府屠杀的残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铿锵有力的批判了当时政府的残忍、没有人性。
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面,善良被摧残,无辜的人被杀害,进步的人被杀害,这正是鲁迅想要揭示的社会黑暗的实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是对这些庸人警告与呼唤!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点英勇精神,有一点血性,起来战斗。
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并说明了对这些死去的勇士们的惋惜和自己的悲痛之情。
还可以看出,鲁迅是主张暴力革命的,用大量的牺牲换来微小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