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探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探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探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

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

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

加之_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五、提出几点意见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将世俗道德绝对化、神秘化和片面化的结果,他们之间是一种支与干、流与源的关系。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

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近20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

当今社会,宗教借助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热爱生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这个大国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大筹码。

在整个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其中就有被各个阶层关注的“宗教热”。

大学生作为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汹涌而来的宗教热流,成了十分必要探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仅以基督教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曾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

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是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信仰者呢?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不仅在学习领域内可接触见识的信息不断增加拓宽,在人生追去和信仰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海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一)根据统计数据,女生信教人数比男生稍多,农村大学生信教人数比城镇大学生稍多信教大学生中,海南籍男生信仰佛教、道教人数占相当比例,女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整体来看,女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信教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28.43%,农村大学生占71.5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二)从信仰选择上看,信仰佛教的居多对样本中8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这些人中有39人信仰佛教,14人信仰基督教,13人信仰道教,2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分别占信教学生45.9%、16.8%、15.3%、2.4%、1.2%。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61.2%,这与海南本地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流行以及琼台师专与海经贸学生中海南籍学生偏多有直接关系。

此外,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海南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认识模糊,对信仰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您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的回答中,52.8%的学生选择“可以”;2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选择“不可以”的学生仅占24.5%。

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时,17.6%的学生选择“需要”;65.9%的学生选择“看个人情况而定,大学生可以有宗教信仰”;选择“不需要”的学生仅占16.5%。

对“如果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参加宗教活动,并在寝室进行宣讲,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中,59.6%的学生选择“不干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大学生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不明确,总体上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对宗教信仰没有明显抵制心理。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主要原因(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客观存在,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宗教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高校要坚持教育引导,加强管理,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并且呈现出信教人数多、信教种类广,呈民族分布的特点,但大多数学生又对宗教真正认识不清。

1.信教比例不高,绝对数大。

综合学者在各高校调查结果和本人在新疆的调查情况,不考虑区域差异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宗教影响的特殊性,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最高在32%左右,最低在3.0%-4.0%之间,对于绝对数量十分庞大的大学生总人数来讲,若按2011年大学生总规模3105万人计算,信教大学生最多达993万人,最少也有93万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

2.信仰宗教种类多,成区域分布特点。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区域分布上看,受传统性信教影响,汉族聚居地区或生源主要为汉族的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另有少数大学生信仰其他宗教。

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有自身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的宗教在区域内高校成为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部分;从大学生民族成分上看,汉族学生信仰宗教多为佛教、道教、基督教,较为分散,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信仰本民族传统宗教。

3.大学生对所信仰的宗教认识不深刻,有盲目信仰倾向。

信教大学生对所信仰宗教的宗教文化并不甚了解,对宗教文学著作、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知之甚少,了解不深;而且信教大学生到宗教活动场所真正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只为参观、祈福而已,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徒。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推动。

一是以宗教信仰为寄托排解学习生活压力。

当前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如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部分大学生处理问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欠缺,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逃避心理,容易倾向于从虚拟的宗教世界中寻找答案,为自己辩护或自我安慰。

最新整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docx

最新整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docx

最新整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影响,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笔者在20xx年的9至12月,对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作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着重对信仰什么、如何看待宗教信仰、对宗教知识和国家政策知识的了解、接触宗教的主要原因、接触宗教的渠道、信仰宗教的原因、宗教对人的帮助以及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950份,收回927份,回收问卷比例为97.58%。

(一)大学生信仰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笔者设计了12个选项,有221名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占24%;非常遗憾的是,有239名的大学生选择了无任何信仰,占26%;另外选择“佛教”的有xxxx人,占17%;有77人选择了“金钱或权力”,占8%;选择“西方实用主义”的有36人,占4%;选择“命运或星座”的有27人,占3%;选择“道教”的有20人,占2%;选择“明星”的有16人,占2%;选择“基督教”的有13人,占1%;选择“天主教”和“迷信”的有6人,占0.6%。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时,有310人选择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求”,占33%。

有298人选择了“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占32%;有xxxx人选中了“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占15%;有45人选择了“学习就业压力大”,占5%。

有560人认为本人信仰宗教是“理性的”,占60%;有160人选择了“跟着感觉走”,占17%;有37人选择“身旁的朋友或同学都在信,随大流”,占4%;有31人,选择信仰宗教是“想标新立异”,占3%。

(三)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在调查“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时,有437人选择“佛教”,占47%;有163人选择“其他宗教”占18%;有120人选择“基督教”,占13%。

【推荐下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分析

【推荐下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

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

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第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不仅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还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

改革开放后,过去长期沉闷的空气被打破,出现了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新氛围,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互相激荡。

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知识群体,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宗教书籍、宗教器物就已成为大学生中十分畅销的抢手货。

据了解,20多年来基督宗教为教徒读经文,印刷了上千万本《圣经》在教堂内销售,结果大量地被教外人士购买,其中不少就是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吸引的大学生。

至于根据各种宗教经文编写的故事书籍更是受到青睐,仅某学者编译的一本《圣经故事》就曾印发到100万册,其读者群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

所以,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比如,佩带个十字架项链,怀揣个观音护身符,发送个圣诞贺卡,馈赠个开光圣物,进寺庙拜个佛、求个签,去教堂听会儿赞美诗、感受一下宗教氛围。

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不少城市的教堂都拥挤不堪,人满为患,造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就是在校大学生。

最新整理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docx

最新整理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docx

最新整理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和教育对策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和教育对策研究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情况的调查结果,在分析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接受态度、了解程度,已信教学生和边缘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深度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近年来宗教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助力。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xxxx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

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xxxx00余人,生源来自全国近20个省份,有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地区。

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对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涵盖了各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的本专科学生,共发出问卷xxxx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9份,回收率91.3%。

调查结果显示,有68人表示有宗教信仰,占总数的4%,经仔细筛选,有43人确为真正信仰宗教,占总数的2.5%,其余25人为信仰宗教边缘学生。

在不信仰宗教的1621人中,929人表示“无宗教信仰”,占总数的55%,202人表示“将来或许信教”,占总数的12%,265人表示“信仰唯物主义,为无神论者”,占总数的16%,225人表示“不能确定或说不清楚”,占总数的13%。

在信教的43名同学中,信仰佛教或道教的为12人,比例为28%,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为20人,比例为46%,信仰伊斯兰教的9人,占21%,信仰其他宗教的2人,占5%。

1165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总数的69%,270人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占总数的16%,219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占总数的13%,35人认为“不清楚宗教为何物”,占总数的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摘要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宗教信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从宗教信仰问题的成因入手,综合考虑和分析其主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以期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影响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1.1 社会因素1.1.1 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

政治环境的宽松致使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途径增加,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

诸多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必然使他们在信仰选择上呈现多元化。

宗教信仰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开始侵入高校大学生之中,在大学校园有扩展的趋势。

由于青年大学生还处于心理发育的未成熟期,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新鲜事物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也更为迅速。

另一方面,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面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思想会出现短暂的迷失,大学生必然会在信仰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1.1.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对他们的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前在高校中,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对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这使青年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于受到多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思想活跃的高校青年大学生也时常深感迷惘,无奈之下,他们甚至“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部分青年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甚至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困惑。

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各种信仰困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1.1.3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宗教热”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快了宗教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宗教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接触宗教的机会。

如书籍、网络论坛、电视等等各种关于宗教内容的新鲜信息的讲解和宣传,都在充斥着青年学生的知识体系。

同时,青年大学生又是一个相对容易去接受新鲜事物、兼容多元文化的群体,所以民族宗教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切实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追求。

虽然说这些宗教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也必然会使青年大学生政治观念变得模糊,引起大学生信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他们在信仰方面出现危机。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宗教热”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生必然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高校教育因素1.2.1 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的不利一方面,在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更多的是“正面”的抽象的理论,摆的都是大道理,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而社会现实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所叙述出的理想目标有很大的反差,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经常使青年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假、大、空”,从而使他们更加脱离社会实际,加上受到周边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渐渐地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宗教的念头。

1.2.2 宗教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目前,除了一些设有宗教研究专业的院校外,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对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宗教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对薄弱。

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对有关宗教信仰方面的认知缺乏必要的正确的认识,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由于对宗教知识的匾乏,致使他们只被宗教的表面现象所吸引,甚至相信所谓至善至美的宗教道德和信仰。

认为这些诫律对抑制罪恶势力的发展、净化社会环境空气、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部分青年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宗教道德的约束力量甚至大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产生的作用,这也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的因素之一。

1.3 家庭因素1.3.1 家长对宗教信仰缺乏正确认识成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诱因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观,使部分大学生成为潜在信仰宗教的人群。

其一,有些青年大学生的家长长年参加多种市场经济活动,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更多的参与者对市场行情的多变性,市场竞争的风险性估计不足,为此常常使他们祈求神灵来庇护并且赐予好运和财运。

青年大学生长期受到家长此类言行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宗教信仰的熏染。

而有些家长企图在宗教上寻求精神寄托,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偏向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

其二,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有其长期信仰的宗教,该民族学生信教的比例也自然就高,民族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极难改变。

1.3.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大学生压力过大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给子女施加过大的压力,造成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压抑,无从发泄,从而选择宗教作为心理的依托。

青年大学生祈求通过宗教给予自身一定的人生寄托和心理安慰。

当其父母给予他们的学习压力过大时,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途径去发泄和释放压力。

没有经过系统的、正确的、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大学生往往就会选择宗教这个方式去发泄和释放压力了。

1.3.3 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不同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对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有资料显示,家庭收入过低或者过高家庭的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者比例在家庭收入各段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这一现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的。

其一,家庭收入过低,则无法满足家庭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物质需要,这就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迫切的要求改变生活境况的愿望,当愿望不能实现时,一部分大学生就会选择信仰宗教,寄托自己的精神和心灵,通过信教祈求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消除现实中存在的困难给自身造成的痛苦。

其二,家庭收入过高,家庭成员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家庭成员的精神需要也很难及时得到满足,他们也会选择信仰宗教,以寻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满足。

因此,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大学生自身因素1.4.1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潜在诱因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心理学领域中属于青年中期(17、18至23、24岁)在此阶段,尽管生理特征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在心理发展上还尚未处于真正的成熟阶段。

从思维能力上看,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大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意识逐步强化,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形成新的观念和看法。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阅历比较浅薄,往往有过于自信!偏激和固执己见的倾向。

在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上,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宗教的外在形式和艺术之美,容易盲目轻信,甚至一意孤行,不听劝告。

从成长环境和成长意识上看,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和中学老师的严格约束与管理,成人感和独立感剧增,他们更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是成年人看待,让自己享受与成年人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强烈的要求独立的自尊心的驱使下,在大学里出现了疏远异代人,只愿与同代人交往的现象,如果心中有苦恼,往往不愿意与老师家长诉说,心里的苦闷与困惑往往得不到排解。

这就导致大学生把宗教信仰当作是心灵的“解药”,从而,最终成为了宗教的信徒。

从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阶段看,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不断延伸,这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还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和选择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所以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起伏变化比较大。

这一特点也促使大学生在迷茫时,来选择宗教作为情感的依托,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潜在诱因。

1.4.2 独生子女占多数,心理承受能力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代高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从小就是在父母及家人的呵护中成长,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往往得到过分的疼爱,过分的照顾,过分的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

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协作,不尊重人等品质和行为。

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逆境锻炼,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化解,抗挫折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较差。

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目前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机制和机构还不够完善,必然导致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全感和无归属感。

正是这样的心理状态,为宗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介入提供了机会。

2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分析2.1 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宗教是人类的鸦片。

所以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带来消极影响。

2.1.1 使大学生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宗教认为是神主宰一切,神创造和主宰着世界,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2.1.2 使大学生形成消极的宿命人生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