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 例 的 意 义》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_人教版-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
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
(板书:比的意义)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电脑演示: 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实录《比例的认识》_(2)

课堂实录:《比例的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学习的快乐。
3. 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
2. 探究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 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1/3:2/5 4.5:5.6二、探究新知,学习比例1. 什么是比例?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其中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3. 探究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1)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发现比例的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
(2)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1. 判断下面各题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1) 6:8 和 9:12(2) 4:5 和 8:102. 下面各题,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答。
(1) 6与5的比等于30与x的比。
(2)某美术组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6:7,男生有12人,女生有多少人?四、总结拓展,提高认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内项积与外项积的关系,同学们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比例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来选择合适的商品。
希望大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巩固知识1. 完成练习册第1-4题。
2. 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下节课分享。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 例 的 意 义》

听课记录
时间
2020年3月13日第五周星期五第2节
听课人
XXX
学校
XX学校
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XXX
科目
数学
课题
《比例的意义》
意见
教
学
听
课
记
录
1、复习旧知:
操场上的国旗长2.4m,宽1.6m。
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cm,宽40cm。
例题1:操场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比值相等
2.4:1.6=60:40——这就叫比例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比例吗?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我们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4/1.6=60/40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学期学的内容。
(1)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知识里面还有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我们还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怎么求比值。)
(2)求下列比的比值:
0.3:1.2 1/4:3/8
=3:12 =1/4÷3/8
=1:4 =1/4×8/3
=1/4=2/3
2、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情景图,各个地方国旗的图片(国旗是祖国的象征,眼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旗里面的知识。)引出课题——比例的意义。
探索比例的意义:
我们在每个地方看到的国旗其实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那这里面有怎样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讲课教案

生1:因为6÷4=1.
4÷6=2/3,3÷2=2/3,8÷12=2/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
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不会像。
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会像。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
(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的宽几分之几?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
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生:也用除法。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听评课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听评课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听评课活动形式:听评课主讲人:武艳红评课人:孙建磊主题:重点导学、凝点导练、精讲点拨成就有效课堂时间:2014-10-22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武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六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比的意义”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一、课堂引入从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认识到同种量和不同种量之间的关系比较,让学生明白了比的前提条件和注意对应关系的重点内容,不过后面两个是计算速度和单价的式子,与开始年龄的关系不一致,可以从两个量的倍数上让学生说一说。
二、给出倍数关系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比的形式、比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和怎样求比值,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加以总结和补充,强调易错点和漏洞,这种自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掌握新概念,强调的细微之处比较全面,关于比的符合,书写,比值和商,计算的方法等都体现在课堂上。
三、练习题中,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题型,让学生根据题补充新知识,在题中学习知识,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将比和除法以及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练习题层层递进,逐步增加难度,而且在练习中也重点强调简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引导和精讲上面,武老师做到了细致入微,在学生做题中遇到模糊不清的内容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加强学生对知识点引导,对于易错点,反复强调,每道题都做到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注意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达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课堂开始引入有点累赘,东西太多,可以去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为后面的练习留下较多的时间。
2、在求比值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结果,不仅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让学自己观察发现,应该化成最简,每个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发现。
集体备课记录 《比的意义》

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组老师谈想法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时间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参加人员
六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主题
比的意义
活动过程记录:
一、主备人谈教材和ຫໍສະໝຸດ 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活动效果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实录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预设:生:我知道比号的前面是比的前项,比号的后面是比的后项。
生:我知道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生:我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我会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它的比值。
师小结: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比也是随处可见的。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比例的意义1.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吗?生:这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
师:那你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吗?生:不知道。
师:那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它的长是5米,宽是10米。
接下来,再3让我们看一下学校里举行升旗仪式时使用的国旗,(课件出示)它的长和宽又各是多少呢?它长2.4米,宽1.6米。
悬挂在教室上方的国旗它的长是60cm,宽是40厘米。
(课件出示)还有我们国家的企业、单位在进行外事交流活动时,也要摆放国旗(课件出示)这面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
同学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场合国旗的大小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是的,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
其实在制作国旗的尺寸当中也存在着有趣的比,不信的话,请你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他们的比值。
让我们一块开始吧。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生汇报。
生: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长与宽的比是5:103,比值是32。
师:说得很好,谁接下去说。
生2:操场上国旗长和宽的比是2.4:1.6,比值是32。
生3:教室里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60:40。
比值是32。
生4:对外交流时国旗的长宽之比是15:10,比值是32。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这四面国旗的长宽之比是相等的,比值都是32。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比的意义人教版新课标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比的意义人教版新课标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老师:早就听说附小的学生很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是这样吗?学生:是。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问题,你们愿意帮老是解决吗?学生:愿意。
老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他就是王明明同学。
周日他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老师:(课件出示)第一次做大米饭,做好以后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你们说是怎么回事?学生:水放少了。
老师:(课件出示)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学生:(笑)水放多了。
老师: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王明明想:说明书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拿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杯米3杯水。
(板书)老师:可是量米用的杯子不见了,怎样根据米量和水量的关系,做出软、硬适中的大米饭,你能帮王明明想个办法吗?学生1:换成碗,可以两碗米,三碗水。
学生2:换成水舀子,可以2舀子米,3舀子水。
学生3:可以用瓢,2瓢子米,3瓢子水。
老师:你们想出这么多种办法,都是根据说明书上米和水的关系。
看来米和水的关系很重要,那么米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黑板)学生:米是水的2/3。
老师: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2除以3等于2/3。
老师:这是米和水比较,水和米比较呢?学生:3除以2等于3/2,水是米的3/2倍。
老师:无论你用什么容器,米和水的关系都没有变!米和水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来表示,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学生:(齐)比。
老师:2÷3也可以说成2比3(板书:可以说成)老师:3÷2呢?学生:3÷2也可以说成3比2。
(板书:3比2)。
老师:3比2是谁和谁的比?学生:3比2是水和米的笔。
老师:2比3呢?学生:米和水的笔。
老师:我们发现,谁和谁比,一定要弄清谁在前,谁在后,位置不能颠倒。
老师:同学们,通过用电饭锅做大米饭,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容器都是2份米,3份水,除了用杯,我们可以用碗学生:齐(2碗米,3碗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5cm
3:1.5 = 4:2
1.5:3 = 2:43cm
3:4 = 1.5:2
4:3=2:1.5 4cm
4:2= 3 : 1.5 2cm
2 : 4 = 1.5 : 3
1.5 :2 = 3 : 4
2 :1.5 = 4:3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1 = 10:2
5:1 = 20:4
5:1 = 0.5:0.1
35/7 = 1.5/0.3
......................
四、课堂总结:
理一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如果能简要的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求比值的计算方法就更好了。比和比例的区别可以更详细的讲解一下。
3.下面各表中相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年龄/岁12 14
身高/m 1.4 1.6
不能组成比例
箱子数量/个2 8
质量/kg 30 120
能组成比例30:2= 120:8
时间/时2 3
路程/km 30 40
不能组成比例
衣服数量/件5 10
总价/元100 200
能组成比例100:5 = 200:10
(2)求下列比的比值:
0.3:1.2 1/4:3/8
=3:12 =1/4÷3/8
=1:4 =1/4×8/3
=1/4=2/3
2、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情景图,各个地方国旗的图片(国旗是祖国的象征,眼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旗里面的知识。)引出课题——比例的意义。
探索比例的意义:
我们在每个地方看到的国旗其实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那这里面有怎样的数学知识。
10/3:5 = 40:60
2.4m:60cm =1.6m:40cm
5:2.4 =10/3:1.6
5m:60cm =10/3m:40cm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1.比:3:2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例::2.4:1.6=60:40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
三、巩固练习: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我们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4/1.6=60/40
那在刚刚的那道题目里还有那几个式子相等,能组成比例呢?
2.4:1.6 = 60:40
5:10/3 = 2.4:1.6
5:10/3 = 60:40
1.6:2.4 = 40:60
10/3:5 = 1.6:2.4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吓出了。
6:10和9:15 20:5和1:4
6:10=3/520:5=4
9:15 =3/51:4 =1/4
6:10=9:15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
1/2:1/3和6:4 0.6:0.2和3/4:1/4
1/2:1/3=3/20.6:0.2=3
6:4 =3/23/4:1/4=3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的长5m,宽10/3m。
操场上的国旗长2.4m,宽1.6m。
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cm,宽40cm。
例题1:操场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比值相等
2.4:1.6=60:40——这就叫比例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比例吗?
听课记录
时间
2020年3月13日第五周星期五第2节
听课人
XXX
学校
XX学校
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XXX
科目
数学
课题
《比例的意义》
意见
教
学
听
课
记
录
1、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学期学的内容。
(1)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知识里面还有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我们还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怎么求比值。)
板
书
设
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
像这样表示两
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清晰规范,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复习比的知识引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过程清晰且训练的较具体,使学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