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原子的概念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原子的概念
本站为您整理“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原子的概念”,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原子的概念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上册化学中原子的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以下是相关的知识点: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在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4.原子体积很小,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此外,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为您整理“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初三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一、本节学习指导原子结构的知识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时我们要把握重点,并且多思考。
本节我们重点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及电子得失情况。
回想起来关于原子的知识其实层次感很强.二、知识要点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就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如果把原子比喻成操场的话,原子核就是操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注:①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质子带的电荷正好和电子带的电荷中和,故整个原子不带电。
② 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相近,它们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③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可以说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质子和中子。
④ 在原子中存在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下图中:圈内的+12就是核电荷数=质子数=12,电子层上的数字就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总和=12=质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1)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一层、二层、三层(不同原子电子层不一样),这些是电子层,可以形象比喻成电子的“跑道”,只是这些“跑道”是一个范围罢了。
注:电子层并不真正存在,为了方便描述是人们假设出来的而已。
类似的还有:光线,磁感线等。
(2)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层离原子核最近,越往下的层离得越远。
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运动相对较慢,离核越远运动得愉快。
注:离核越近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越大,所以运动得相对较慢,分子势能也较低。
离核越远的电子运动速度快,所以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以理解为速度太大,不安全,所以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被分成几个电子层,每一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得超过8个电子,如果第一层是最外一层则不能超过2个。
(4)综合信息:【重点】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带正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余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带负电;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比较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常见考法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
常见考法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常见考法
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某些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元平素见考法
常见考察形式为选择、填空。
涉及知识为: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其意义。
在此要明白:“所有的元素符号都有两个意义:某元素、一个某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局部固态非金属(如C、Si等)还表示该物质。
”
第 1 页共 1 页。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归纳总结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归纳总结在化学学科中,原子结构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理解和掌握化学原子结构对于学好化学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原子的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相关概念和性质。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核心围绕运动。
2. 质子和中子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中子数可以不同,对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而言,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一定相同。
3. 电子原子的电子数等于其核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电子负电荷的大小和质子正电荷相等,所以一个元素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保持电中性。
二、原子的结构模型1. 托姆森模型托姆森模型(提出于19世纪末)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嵌入其中,如“西瓜糖葫芦”的糖葫芦是正电,糖果是电子。
这个模型强调了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存在。
2. 鲁瑟福模型鲁瑟福模型(提出于20世纪初)通过金箔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
鲁瑟福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极小且带正电荷的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类似于太阳系的构造。
这个模型强调了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核内。
3. 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提出于1913年)是鲁瑟福模型的发展,引入了能级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电子在围绕核运动时不会向核坠落。
波尔模型中电子只能处于特定能级,吸收或释放能量时跃迁能级。
三、量子力学的发展1. 波尔模型的局限性波尔模型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全貌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精确位置和运动轨迹。
2. 德布罗意假说德布罗意提出了一种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说,也被应用到原子结构中。
这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方程,用于计算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和电子云的概率分布。
四、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1. 电子能级和轨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能级和轨道的顺序填充电子。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验。
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基本微粒,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都存在于原子的核心,即原子核,电子则绕着核心旋转。
二、原子的组成1.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都具有质量,而且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的质量约为 1.67×10^(-27)千克,中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2. 电子:电子是原子中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电子质量很小,约为9.1×10^(-31)千克。
三、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1. 原子核的发现:电子是最早被人们发现的基本粒子之一。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实验证明了存在带负电荷的粒子,即电子。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拉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具有一个核心,并以此提出了原子核理论。
2. 量子力学的发展: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研究原子在不同能级上的行为,科学家们发现原子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且能向更高能级跃迁吸收能量,向较低能级跃迁释放能量。
四、原子结构相关理论1. 玻尔模型: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原子模型,称为玻尔模型。
该模型将电子看作绕原子核旋转的粒子,且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
同时,玻尔模型还解释了原子光谱现象。
2.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对微观粒子行为的描述理论。
通过量子力学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的分布情况,并预测物质的性质。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基于波粒二象性理论。
五、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1. 高速粒子散射:通过将高速粒子轰击物质样品,观察散射的态势,可以推测出原子核的存在和结构。
2. 光谱分析:通过对原子的光谱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原子中的电子能级分布情况,以及原子组成元素的种类和比例。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原子考点易错提醒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原子考点易错提醒
为您整理“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原子考点易错提醒”,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原子考点易错提醒
1.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2.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典型例题】1.2008年5月17日,在“5. 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受到了胡锦涛的接见,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
“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 (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解析:此题是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中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要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
“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元素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