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2.寓言四则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寓言四则教案《穿井得一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明白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对、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寓言。
同样,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了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全书26卷,160篇。
(出示图片)三、初读课文1.欣赏情境课文,注意断句。
(播放情境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第一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溉——灌溉;汲——从井中打水;居——在。
2.齐读第二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及——等到;其——他;得——得到。
3.齐读第三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闻——听说;传——传播;者——……的人。
4.齐读第四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国——国都;道——讲述;闻——使……知道;之——这件事。
5.齐读第五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对——回答;使——使唤,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若此——像这样。
五、读课文,深入思考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明确: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明确: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
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
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要验证,去伪存真。
六、归纳梳理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最终你是如何知道真相的?2.如何避免以讹传讹?八、拓展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第1课时)教案

22 寓言四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难点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课前准备1.搜集《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资料。
2.初步阅读有关寓言的知识。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激情导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领略寓言的无穷魅力!二、预习检查学生介绍了解的寓言知识和有关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老师可适当补充。
1.什么是寓言?“寓”的意思是什么?寓言具有什么特点?寓言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形象。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中。
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等,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
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统编版)

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这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
2.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1.自主阅读这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识文体、知出处1.寓言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把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 和“灵魂”(寓意) 两部分组成。
2.伊索和《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3.吕不韦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4.《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法、儒、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5.列子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6.《列子》《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天瑞》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2016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寓言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堂话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提前给出讨论主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则寓言的基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及寓意。
-如《刻舟求剑》中主人公刻舟求剑的行为揭示了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弊端。
-《揠苗助长》中农夫急于求成,反而事与愿违,寓意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亡羊补牢》通过失羊后及时补救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善于总结教训,防患于未然。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及文学鉴赏素养。通过学习《寓言四则》,使学生能够把握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培养良好的文言文语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学生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探讨寓言寓意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见解。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混乱。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1.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互动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寓意。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四则寓言故事情节和寓意。
2.品味语言,读懂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利用寓言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难点)2课时。
第一课时◆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引导交流问: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1)故事很短;(2)主人公是动物;(3)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4)具有讽刺意味;(5)说明了一个道理;(6)目的是给人们某种警示;(7)用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讽刺性、哲理性、劝喻性)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伊索与《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
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比喻幽默。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任务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1)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预设一: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预设二: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案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四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和《刻舟求剑》。
这些寓言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寓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寓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疑问,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寓言四则》中的故事情节。
2.能够理解并掌握每个故事中的寓意。
3.能够运用所学的寓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寓言四则》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并掌握每个故事中的寓意。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寓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寓意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老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寓意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包含故事情节、寓意和实际案例的PPT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寓意相关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寓言四则》的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老师逐个讲述《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和《刻舟求剑》四个寓言故事,过程中可利用PPT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故事,分享自己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习品析寓言的方法。
3、感受寓言中的智慧。
学习重难点:品析寓言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吗?如农夫和蛇、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伊索寓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二、资料助读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优秀导学案(含答案)【精品】

《寓言四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寓言寓意。
2.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斯.( ) 庇.护(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 ( ) 跐蹈..( ) 舍.然( ) 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伊索寓言、伊索(2)《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复习导入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2.通过阅读,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感悟做人的道理。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
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耳墨斯雕.()像庇.()护爱慕.()
3.解释下列词语
饶头:
庇护:
爱慕: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
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复习导入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等。
3.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1)国人道.之 2)闻.之于宋君
3)溉汲
.. 4)及.其家穿井
5)得一人之使.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崩坠:②果
③只使④四虚
3.翻译以下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1.“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1.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