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

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

(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

(生命旺盛、品质高贵)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

(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6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1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樟树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范读课文,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繁()()() 稠()()()细读课文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作业: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粗壮蓬蓬勃勃四季常青崇敬怀念拒虫香气高贵之处永久保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一章:樟树的特点1.1 讲解樟树的基本特征,如树形、叶形、花果等。

1.2 分析樟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1.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章:宋庆龄与樟树2.1 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她对樟树的喜爱。

2.2 分析宋庆龄对樟树的情感寓意,如坚韧、忠诚、母爱等。

2.3 引导学生学习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三章:樟树的文化意义3.1 讲解樟树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吉祥、长寿、权威等。

3.2 分析樟树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参观宋庆龄故居樟树4.1 组织学生参观宋庆龄故居,观察樟树的外观特征。

4.2 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樟树的生长状况和保护措施。

4.3 讨论参观心得,引导学生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精神的联系。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开展以“樟树”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2 组织学生进行樟树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举办“我与樟树”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抒发对樟树的感悟。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樟树的特点、宋庆龄与樟树的情感联系、樟树的文化意义,以及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樟树的价值和宋庆龄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第六章:文学中的樟树形象6.1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形象。

6.2 引导学生阅读与樟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6.3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樟树形象,体会文学创作中樟树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第七章:宋庆龄故居樟树的传说与故事7.1 讲述宋庆龄故居樟树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7.2 分析传说和故事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角色。

7.3 引导学生通过传说和故事了解樟树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樟树的科学研究8.1 介绍樟树的科学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8.2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药用价值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8.3 讨论樟树的科学研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领导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习樟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并将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历史背景。

(2)准备PPT、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宋庆龄故居的基本情况。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PPT,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图片。

(2)引导学生关注樟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樟树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樟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2. 思考如何将樟树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樟树精神的认识,汇总并分析。

4. 下一节课分享作业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理解重点词句,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3、重点理解第四自然段,把握樟树的外形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樟树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宋庆龄的故居,了解她那里的两课樟树。

2、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两颗樟树》,了解“故居”。

齐读课题。

认识“龄”“樟”,说说你怎样记住他们。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句段。

1、初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并做记号。

3检查生词掌握情况:4、读长句子这些带有生词的句子你能读好吗?ppt出示几个句子。

A、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示范“繁”)D、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理解:瞻仰、崇敬)课堂练习出示:瞻仰观赏观看1、上周,我们去烈士陵园()了那些革命先烈的塑像。

2、老师带我们()了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3、我正在()的是一档新闻节目。

4、读一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读出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第四节,认识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

1、按要求读课文,作出相应的记号并和同桌交流。

请大家根据要求再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根据阅读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

2、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点名几个学生读。

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棵怎样的樟树?文中还有一个关联词语更加有力的说明了樟树生命力顽强,谁找到了?(无论……总是……)练习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___________,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

(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

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2、交流,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B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

(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生命力)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

(无论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A.理解蓬蓬勃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的夏天还是()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②无论(),()总是()。

3、指导背诵。

练习背诵。

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了解樟树的文化历史:宋庆龄故居之樟树教案

了解樟树的文化历史:宋庆龄故居之樟树教案

通往宋庆龄故居的小路两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樟树,枝叶茂盛,挺拔高耸。

樟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名树。

它生长在南方,喜湿润气候,生命力旺盛,能够长达上百年。

樟树有许多传说和文化历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樟树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宋庆龄故居之樟树教案,一起深入了解它的秘密吧。

一、樟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樟树是木本植物,属于樟科,原产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

它生命力旺盛、不怕寒冷,适应性强,生长速度也很快,是许多中华民族的重要树种。

樟树叶宽大而肥厚,味道清香,因此,樟树被广泛用于制作香料和药材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樟树被誉为“文人树”、“义士树”、“富贵树”、“神仙树”,被列为“十二名木”之一,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文化遗产。

二、樟树的传说和文化历史樟树在中国被赋予了很多传说和文化历史。

据记载,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智者名叫乐毅,他守护边境,据说他为了泄愤,就用刀在樟树上刻下“精忠报国”的字样。

这些字一直保存至今,并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志之一。

此外,樟树还有许多其他的神话和传说,如“清明上河图”中牛郎织女的“樟木桥”,还有徐霞客在旅游途中设计的“樟树寓言”,这些故事都为樟树这个神奇的植物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宋庆龄故居之樟树的传说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的宋庆龄故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式园林建筑群,拥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其中一棵樟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棵樟树的树干被普遍认为是由小龙女遗留的一条丝线组成的。

树上的草叶都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好像在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这棵樟树里棲居的鱼龙精灵的幻想效应,而这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却始终挂在人们的心头。

传说中,这棵樟树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消除一切的不幸和灾难,很多游客和信教的人都来这里祈福、践行信仰。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这棵樟树也渐渐成为了某种新的文化符号。

四、樟树在文化和科技创新中的应用在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商品的追求渐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

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
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

(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

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

(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

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