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
讲外形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朗读指导。
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好处,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事迹,让学生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__。
__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__内涵,挖掘__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凭借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课的第五自然段,是__的重中之重,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
学习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品质,进而启发学生将“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起来。
引领学生找出樟树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质的相似之处。
由于学生平时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很浅显,文中也没有做详实介绍,因此对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更不用说具有怎样的伟大品格了。
教学中,我借助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使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她的坚强不屈的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感执教者:王英俊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
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师:对。
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投影出示第四小节)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
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
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
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
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学生自读后举手。
)。
观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的心得体会

观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的心得体会观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的心得体会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联丰小学王裕策我在中心小学听了陈老师讲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听后有一些心得体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描写了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表面看,文章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物喻人。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课堂上,陈老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化解了难点。
陈老师始终围绕“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让学生朗读、感悟。
宋庆龄为什么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树?教师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这两棵树的印象。
接着老师以“那么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将学生的目光导向文章的语言文字。
扣住关键词“蓬蓬勃勃”来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的步骤逐步深入,先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并读好这个句子,接着,学生默读课文看作者怎样具体地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
在潜心会文中,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逐渐丰满了对樟树外形的认识。
这个片段中,陈老师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特别是背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樟树的外形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关键词当堂背诵课文。
樟树的特性是“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还能拒虫。
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对话。
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习得语言,获得人文熏陶。
陈老师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贯穿于整个环节,品悟樟树的高贵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性,还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高贵品质的印象。
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
最后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怀着无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一起深情地对他们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此时,舍不得樟树的不仅是宋庆龄,还有前去瞻仰故居的人们,还有课堂上的孩子们。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Don't try too hard in your life. Making mistakes is as common and necessary as breathing, as long as you are not paranoid and mak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
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
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宋庆龄旧居的樟树读后感(一)原教期,咱们教了一片课文,名字鸣《宋庆龄旧居的樟树》。
读完后,尔尾先被樟树这种四序常青、蓬勃成长的特量呼引。
而且,它这可以永恒连结又没有畏虫害的香气更让尔着迷。
尔念宋庆龄奶奶也战尔同样被樟树那种蓬勃背上,没有惧虫害的特量呼引而舍没有失分开吧。
经由过程材料尔理解到宋庆龄是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的创作发明者之一,是外国夫父界的出色代表,是国平易近党的开创人孙外山的妇人。
正在和平时代,她战外国共产党的多位指导人一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次要指导人之一。
正在抗日和平期间,宋庆龄前后正在广州战香港组织“捍卫外国年夜异盟”,背本国人士战海中侨胞停止抗日宣传战捐献事情。
抗打败利先后,他正在上海成坐外国祸利基金会,为束缚和平提求了宏大的物资协助。
因为她为捍卫故国作没的很年夜的奉献,遭到了共产党人的尊敬。
厥后,新外国成坐后,宋庆龄奶奶又持久掌管外国布施总会、外国红十字会事情、外国夫父事情。
她借不断十分关怀咱们长年儿童的生长,因而遭到了人平易近的恋慕。
课文的最初写叙人们正在企盼宋庆龄旧居的时分,总爱正在那二颗香樟树高折影纪念。
那注明了透过那二颗树人们好像能感想到宋庆龄奶奶依然正在咱们身旁。
她这种爱故国、爱人平易近的伟年夜精力时辰泄舞战鼓励着咱们。
她这下洁的风致战脆毅的反动精力便像那香樟树同样没有畏正恶、一身邪气,遭到了人们的崇拜。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读后感(两)头几天,咱们教习了《宋庆龄旧居的樟树》那一课,那篇课文让尔深有感到。
课文次要讲了宋庆龄旧居的二棵樟树。
那二棵樟树四序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恒连结。
人们去企盼宋庆龄的旧居时,总爱正在樟树前留个影,做为永恒的留念。
做者经由过程写樟树的特点,让尔知叙,樟树能收回驱蚊的香气未属不容易,并且能永恒连结,愈加使人敬仰,那也是宋庆龄为何舍没有失那二棵樟树的起因。
经由过程教师的解说,尔借知叙宋庆龄晚期加入反动,致力于外华平易近族的自力战束缚事业,而她对夫父、儿童圆里作没的奉献更不成被遗忘。
观摩宋庆龄故居樟树后心得体会

观摩宋庆龄故居樟树后心得体会观摩宋庆龄故居樟树后心得体会宋庆龄,她的名字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晓的。
作为一个女性,她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曾经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重要人物。
她的一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史。
在上海,我们有一个她的故居,这里是她在上海唯一的住所。
这次我来到樟树,观摩宋庆龄故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她为中国的未来付出的努力,她对中国的爱。
进入樟树后,先是尘封已久的博物馆,似乎带着一种历史的气息,深切地引发了我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我注意到,在馆内的一幅挂画上有一句话:志愿者是弱势人群中的强者。
这一句话,是宋庆龄的原话。
她在曾经的一次演讲中说过,我们有很多弱势群体,我们更不应该对他们产生偏见。
志愿者们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中的强者,他们有着热爱,有着自发行动的热情,他们付出了很多,成为了改变他人命运的最好代表。
我的心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认为宋庆龄所说的志愿者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今天的社会,也有着许多弱势群体,困境中的人们需要温暖和关爱。
我们应该学习志愿者的精神,既有爱心又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这才是最好的爱。
接下来,我来到了故居正院,被她这座敞亮大气的房子深深吸引住了。
我走进大厅,仔细察看着,感觉像时光之门开了,把我带回了民国时期。
这里有长约五米,宽约四米的电影露天放映厅,三个半月一季的派门监察团会议也在这里举行;大厅墙壁上画着紫丁香和爱情水仙,墙上还挂着一张香港舞台星Nancy Sit的唱片,这一切都让我恍如隔世。
从宋庆龄的日记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十分注重教育的人,她曾经说过:“教育是防止愚昧的火车,连接智慧的大桥。
”她把教育看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使人们拥有知识,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宋庆龄最初成为教育工作者,并努力推行现代教育,她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在看到她留下的书籍时,我深入想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她的书房里,摆满着书籍和资料,显示出她对教育的埋头苦干和钻研。
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有感

魏
第2页共2页
为了让学生对樟树有个了解,在课件上特地下载了一幅樟树图,樟
展,实现个体价值。
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让学生来谈谈对樟树的最初的了解,有些学生说“叶
三、说话训练
子绿得发亮”、有些学生说“密得不透风”等等,有学生感性的认识,
课要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说一段话“宋庆龄和
也有学生理性的想法,我信任这幅图一出来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
樟树一样的……”,学生在对全文进行了分析与了解,已基本上能把
己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识,这就到达了新课标的要求:由
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把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关系理清晰了,从总
以往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了主动、自觉的去思索,学生就很简单理解文中
体状况来看学生基本都写出来了。这个设计环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
论……都……”造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 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最终使教师到达了“以学论教”的目的,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哪怕是平常不擅长发言的学生,他都写出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放松。 一节好课是要学生学得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所描写的樟树。打破了以往死记硬背,变成了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 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教师也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
二、关联词训练
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在这
五小之行《宋庆龄故居樟树》听课心得体会

五小之行《宋庆龄故居樟树》听课心得体会
五小之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心得体会
5月24日,我们又来到五小参加送教下乡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邢校长别出心裁的备了两堂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堂课的第一课时是由骆杨英老师给我们展示,整堂课骆老师温柔、亲切的上课语气给我带来非常舒适的感受,骆老师课堂上的语音简介到位,很准确的引导孩子走进课文,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能在骆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是由陈亚运老师任教,陈老师的课堂幽默感十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非常的融洽,孩子们被老师逗得欢笑声一阵又一阵,学生在非常愉悦的心情下也自主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从这两堂课可以看出邢校长是已边做边学的方式来上课,课后邢校长也做出了非常精彩的点评,迎来同行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邢校长的点评中令我尤为深刻的就是,一堂好的课源自于规矩和习惯。
他说在公开课中,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都无法展示,一个老师的能力并不全部都展现在新接触的课堂上,应该在他自己带了一段时间的班级上。
我深深的到一个班的学生培养出他们懂得规矩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孩子们拥有了这两点,那上课就很轻松了。
这次培训我又收获了许多,学习了新的上课模式,聆听了专家给出的经验推荐,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正常教学中。
宋庆龄故居,心得体会,学习任务,公开课,幽默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四四班郭家识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
人们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作者通过写樟树的特性,让我知道,樟树能发出驱蚊的香气已属不易,而且能永久保持,更加令人敬佩,这也是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知道宋庆龄早期参加革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她对妇女、儿童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可被忘记。
她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还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而樟树的品质恰恰是宋庆龄一
身正气,坚强不屈的美好品德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人们看来,那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热爱樟树,更是怀念宋庆龄,仰慕她那美好的品格和为祖国繁荣昌盛奋斗不已的精神。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
的确,宋庆龄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她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美好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