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列宁曾经批判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 ,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越真实;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肯定近代民主、自由的进步作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的斗争中,形成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不能因民主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民主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16. 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客观的、综合性的,其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A.文化的发展程度B.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社会和谐的程度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尺度;考察某一社会是否前进着,要看它与过去相比在文化、文明状态上趋向如何,是在增长还是在衰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程度又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精神文化是一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2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性尺度;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施动者,是社会的构成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就是人的发展;人在创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时,也不断地改变自身、完善自身,追求着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解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及有机统一;人的感觉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活动的回归;“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性尺度;人在社会关系中活动并不断创造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也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由的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尺度中之根本尺度;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8.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时候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产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即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从而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出现,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暴力在阶级产生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直接的原因,暴力能使财富重新分配,却不能创造财富;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也只能促进阶级的形成,不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看成是现实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2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它包括如下的含义: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已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28.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3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题干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早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将一事无成;题干中的这一观点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因此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3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题干是马恩针对布鲁诺·鲍威尔把历史看作是纯粹的思想活动而忽视人是历史活动主体提出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就是说,人们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经验活动,这些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选项C是错误的;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历史观出发点的是“现实的人”;他们把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马恩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36.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A.英雄史观B.唯心史观C.唯物史观D.宿命论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活动具体关系的辨析;列宁针对民粹派将历史必然性和个人活动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唯物史观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从未否认个人创造活动的作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加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这样,列宁就全面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

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本依据。

本文将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社会发展规律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阻挡的,社会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我们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现象,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把握其发展的本质。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不断演进,从而引发社会的变革。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调整生产关系,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上层建筑来适应和推动,只有当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级斗争使得社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只有解决了阶级矛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五、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既强调了决定论,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社会发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因素决定的,这是决定论的一面。

但是人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指导: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指导: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指导: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二是劳动对象。

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三是劳动者。

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含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复习和解读。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我们可以找到其背后的基本规律。

首先,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中的。

其次,社会发展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虽然会存在一些突发的变化和冲突,但整体上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最后,社会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的进步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于是社会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强调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原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推动着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四、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现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观念和价值体系。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也对社会存在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变化会促使社会存在的变革,反过来,社会存在的变化也会引发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五、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解析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解析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解析1.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

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马原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 方式。
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 始 社 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生 产 资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私公 有有 制制 社社

会会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社 会
生产 决定
政治观点

方式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发展水平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2)社会意识及类型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

[纯干货]考研政治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马原

[纯干货]考研政治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马原

[纯干货]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一)马原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②革命性③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④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⑤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背景:①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②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③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4.马克思主义不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想方案。

(不是教案,而是行动指南)5.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也不是系统与要素)6.列宁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运动在时间和空间内运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性质: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运动没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8.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反映本质,但理性知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必然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偶然性可以认识,但不可选择。

11.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抽象和现实的可能性,区别于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

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

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

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

”这一观点属于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

”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

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列宁曾经批判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

”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

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

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 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

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

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越真实。

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近代民主、自由的进步作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的斗争中,形成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不能因民主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民主的性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 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客观的、综合性的,其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A.文化的发展程度B.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社会和谐的程度[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尺度。

考察某一社会是否前进着,要看它与过去相比在文化、文明状态上趋向如何,是在增长还是在衰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程度又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精神文化是一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性尺度。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施动者,是社会的构成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就是人的发展。

人在创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时,也不断地改变自身、完善自身,追求着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解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及有机统一;人的感觉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活动的回归;“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性尺度。

人在社会关系中活动并不断创造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也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由的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尺度中之根本尺度。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时候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产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即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从而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出现,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暴力在阶级产生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直接的原因,暴力能使财富重新分配,却不能创造财富。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也只能促进阶级的形成,不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看成是现实性。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

它包括如下的含义:(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

(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已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

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8.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

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

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

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题干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早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