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H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人工挖孔桩岩基载荷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谈岩基载荷试验应注意 的问题 。
另外, 检测人 员在试验前 应深入
载荷 试 验 确 定 , 文 就 岩 基 载 荷 试 验 本
应 注意 的 问题 进 行 了初 步探 讨 。
孔底检查桩 端岩石 是否有异常 , 检测
试验前 桩端岩石的确 认
目前 , 工程检 测任务基本 上都 是
由项 目业主来委托完成 。 检测 单位根 据委托方 的需要进行 检测, 在人工 挖
孔桩 的桩 端岩石满足 了勘察 、 设计要 求的条件 后, 岩基 载荷试验 才能达 到
检测 目的, 从而 为委托方提供 所需 的 成果 。因此, 测人员在 试验前应得 检
风镐挖掘, 手摇轱轳 或电动葫芦提 土 成孔 。 它具有造价低 、 降量小 、 沉 承载 力高 、 施工质量容 易保 证等特 点。人
5
参文 考献
… G 5 B 建 筑 地 基 基
虑 黧
,
麓 变量 形 :
试验
S s
杆在 这 次试验 的弹 性
耋 蝴 , 0 2. 0 2
刘
础设计规 范【 】 北京 : s. 中国建 筑工业
桩
她一
检费种安 装 、 一转移 麻烦有 长。大法上种比, 测用 度这方与 、相较, 拆卸
试验确 定 。因此 , 准确地确 定岩基 承
图 1 图 2
o I
. 1 0
维普资讯
广 黟嘏 旎建设
、
表 l
荷载 ( ) K N
修正 前沉降量 (帕 m 修正后 沉降量 (m m)
2O l
12 . OO .9
35 1
工 挖 孔 桩 在 广 西地 区 应 用 比 较 广 泛 。
1岩石地基承载力

单轴抗压强度以及与静力触探等土的原位测试指标间的经验关系,以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
向极限承载力。
2、规范条文正解
岩石地基承载力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50-047-2016 > 4 地基计算 > 4.2 地基承载力计算
概 4.2.6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下式确定:
机 确定。 理 为 本
2、规范条文正解
岩石地基承载力
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1041-2014 > 1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 13.3 地基承
概 载力
念 13.3.4 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除极软岩外,承载力特征值
为 可按下式计算: 先
(13.3.4)
机 式中: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Pa);
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机 注:1 上述折减系数值未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理
为
2 对于黏土质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也可采用
本 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饱和处理。
2、规范条文正解
岩石地基承载力
条文说明:5.2.6 岩石地基的承载力一般较土高得多。本条规定:“用岩石
岩石地基承载力
1:岩石地基承载力
邱明兵 2019年6月
1、提出问题
概 岩石地基承载力 跟 土质地基承载力 比较,有哪些特点? 念 为 先 机 理 为 本
岩石地基承载力
2、规范条文正解
岩石地基承载力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 5 地基计算 > 5.2 承载力计算
概 念
5.2.6 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附录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一、试验目的土(岩)地基载荷试验是检测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地基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
通过试验,可以获得地基的变形特性、沉降量、承载力等关键参数,为地基设计、施工和安全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二、试验设备与材料1.试验设备:主要包括载荷试验机、百分表、数据采集系统等。
2.试验材料:一般采用方形或圆形承载板,以及反力框架、千斤顶等。
三、试验步骤1.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试验场地,清理地表杂物,确保场地平整。
根据试验方案,准备好试验设备与材料。
2.安装承载板:将承载板放置在试验点上,确保与地面接触良好,无明显缝隙。
3.安装反力框架:将反力框架放置在承载板上,确保其稳定不动。
4.加载与观测:逐步增加载荷,一般分为若干级,每级加载后稳定一定时间,然后记录下百分表的读数以及沉降量。
5.卸载与观测:卸载时,应逐步减少载荷,并记录下百分表的读数以及回弹量。
6.重复试验: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试验数据,可以对同一试验点进行多次重复试验。
四、试验结果分析1.数据整理:整理好各级载荷下的沉降量、回弹量以及百分表读数等数据。
2.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地基的变形特性、承载力等关键参数。
一般来说,地基的承载力可根据最大加载值和相应的沉降量进行估算。
五、地基承载力评价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可以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地基的承载力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当承载力不足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控制施工载荷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以避免对地基造成损害。
岩基荷载试验要点

附录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
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当岩石埋藏深度
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读
加载方式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
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以后
每级为
沉降量测读加载后立即读数以后每读数一
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
载
在沉降速率有增大的
注若限于加载能力
卸载观测如为奇数第一每级卸载后隔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
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
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对应于符
将极限荷载除以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
比较取小值
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取最小值作为
附录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岩样尺寸一般为
在压力机上以每秒直到试
标准
变异系数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标准值为
式中
附录附加应力系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系数平
均附加应力系数
表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附加应力系数
续表
注基础长度基础宽度计算点离基础底面垂直距离
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圆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边点的附加应力系数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表。
岩石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

岩石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1. 引言:地基的重要性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岩石地基的承载力检测。
也许你会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甚至有点枯燥,但实际上,它关系到我们身边的建筑物能否稳稳当当地矗立。
简言之,就是你的房子是否会出现晃动,或者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掉落。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的楼房突然变得摇摇晃晃,那可是“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岩石地基的承载力,并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它的能力。
1.1 地基的承载力到底是什么?承载力听起来很高级,其实就是岩石地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不至于崩溃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岩石底下的“底气”。
如果你买了块蛋糕,底部不够结实,那上面的奶油和水果可能就会滑下来。
地基承载力就像这块蛋糕的底部,必须够结实,才能撑住整个建筑物的重量。
没有好的地基,就像盖房子在沙滩上一样,一下子就可能“东倒西歪”了。
1.2 为什么需要检测?检测岩石地基承载力就像给你的房子做体检。
通过体检,我们能了解地基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这些检测是怎么做的?其实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查个明白”,确保地基不会出问题。
这不,科学家们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建筑稳如泰山,才会不断研究和改进这些检测方法。
2. 常见的检测方法2.1 钻探取样法首先,咱们得聊聊钻探取样法。
这就像是在地上挖坑,然后拿出一些岩石样本来研究。
听起来有点像考古学家的工作对吧?不过这次我们不是挖出古代文物,而是挖出岩石来看看它的质量。
这种方法很靠谱,可以让咱们直接了解岩石的真实情况,弄清楚它能承受多少压力。
2.2 现场加载试验再来说说现场加载试验。
这个方法就像是给岩石做“加压测试”。
我们会在岩石上放上重物,看看它在重量作用下会发生什么。
这就好比我们给床上加一个大石头,观察床板能否承受住。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到岩石在实际情况下的表现。
2.3 地质雷达检测还有一种比较高科技的方法,就是地质雷达检测。
岩基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一、适用范围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二、检测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三、检测设备千斤顶、百分表、刚性承压板。
四、现场检测4.1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4.2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读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4.3加载应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4.4加载时,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10。
4.5沉降量测读应在加载后立即进行,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
4.6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可视为达到稳定标准,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7加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4.7.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4.7.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注: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4.8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4.8.1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3倍;4.8.2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4.8.3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达到稳定。
五、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5.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
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5.2每个场地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3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
岩石点荷载试验问题

岩石点荷载试验问题
岩石点荷载试验是用来评估岩石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在进行岩石点荷载试验时,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试验目的和原理,岩石点荷载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岩石的抗压强度、变形模量以及岩石的破坏特性。
试验原理是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荷载到岩石样品上,观察其应力-应变关系,从而得出岩石的力学性质。
2. 试验样品的准备,在进行岩石点荷载试验之前,需要对岩石样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采集岩石样品、修整成合适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以及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等。
3. 试验设备和操作,岩石点荷载试验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试验设备,如压力机、变形仪器等。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束后,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岩石的抗压强度、变形模量等参数,并绘制应力-
应变曲线进行分析。
5. 结果和应用,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评估岩石的工程性质,指导岩石的工程应用和设计。
总的来说,岩石点荷载试验涉及到试验目的、原理、样品准备、试验设备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试验结果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通过全面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点荷载试验的相
关知识。
岩基载荷检测实施细则

岩基载荷检测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本细则依据《建设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设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编制。
二、编制目的为正确使用静力载荷测试仪,保证岩基载荷检测静载试验操作过程的正确和结果的精确,制定本细则。
三、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通过专项检测考试,具有相应的资质。
四、适用范围岩基载荷检测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五、设备仪器及其安装1、仪器设备1.1 JCQ-503D静力荷载测试仪.(设备有效期为一年)●荷载测试通道应变式测力或压力传感器1个荷载通道量程0-40000KN精度≤0.5%(含传感器)●位移测试通道.试桩沉降测试通道4个锚杆上拔测试通道4个精度≤0.1(含传感器)量程单次50mm,可多次累加测量1.2 QF型分离式油压千斤顶QF320T-20 起重量320T 2台QF320T-20 起重量320T 2台QF500T-20 起重量500T 2台QF500T-20 起重量500T 2台QF100T-20 起重量100T 1台1.3 MFX 数显千分表规格50mm 精度0.001mm 4台1.4油压传感器型号-CYB-10S 量程0-80Mpa1.5荷载传感器量程1000kN2、仪器设备的安装2.1检测加载采用油压千斤顶。
油压千斤顶的中心与承压筒或承压板中心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
2.2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
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
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0.3 在压力机上以每秒500kPa~800kPa的加载速度加荷,直到试样破坏为止,记下最大加载,做好试验前后的试样描述。
J.0.4 根据参加统计的一组试样的试验值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标准值为:ƒrk=ψ·ƒm ( J.0.4-1)(J.0.4-2)式中:ƒ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kPa);ƒ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ψ——统计修正系数;n——试样个数;δ——变异系数。
第三章附录K 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K.0.1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
(表K.0.1-1)、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1-2)。
表K.0.1-1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附加应力系数α注:l—基础长度(m);b—基础宽度(m);z—计算点离基础底面垂直距离(m)。
表K.0.1-2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续表k.0.1-2K.0.2. 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2)。
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α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2续表K.0.2续表K.0.2K.0.3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3)。
表K.0.3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K.0.4 圆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边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4)。
表K.0.4 圆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边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第四章附录L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是ka L.0.1 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其主动压力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q——地表均布荷载(kPa),以单位水平投影面上的荷载强度计算。
图L.0.1 计算简图L.0.2 对于高度小于或等于5m的挡土墙,当填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排水条件符合本规范第6.7.1条的要求时,其主动土压力系数可按图L.0.2查得,当地下水丰富时,应考虑水压力的作用。
L.0.3 按图L.0.2查主动土压力系数时,图中土类的填土质量应满足下列规定:1. I类碎石土,密实度应为中密及以上,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2000kg/m3;2. Ⅱ类砂土,包括砾砂、粗砂、中砂,其密实度应为中密及以上,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650kg/m3;3. Ⅲ类黏土夹块石,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900kg/m3;4. Ⅳ类粉质黏土,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650kg/m3。
图L.0.2-1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是k a(一)(a) Ⅰ类土土压力系数(δ=1/2φ,q=0)图L.0.2-2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是k a(二)(a) Ⅱ类土土压力系数(δ=1/2φ,q=0)图L.0.2-3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是k a(三)(a) Ⅲ类土土压力系数(δ=1/2φ,q=0,H=5m)图L.0.2-4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是k a(四)(a) Ⅳ类土土压力系数(δ=1/2φ,q=0,H=5m)第五章附录M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N.0.4)式中:q eq——等效均布地面荷载(kPa);βi——第i区段的地面荷载换算系数,按表N.0.4查取;q i——柱内侧第i区段内的平均地面荷载(kPa);p i——柱外侧第i区段内的平均地面荷载(kPa)。
表N.0.4 地面荷载换算系数βi注:a、b见本规范表7.5.5。
图N.0.4 地面荷载区段划分1—地面堆载;2—大面积填土第七章附录P 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P.0.1 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u m以及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I s,应根据柱所处的部位分别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图P.0.1-11. 对于内柱,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u m=2c1+2c2 (P.0.1-1)(P.0.1-2)c1=h c+h0(P.0.1-3)c2=b c+h0(P.0.1-4)c AB=c1/2 (P.0.1-5)式中:h c——与弯矩作用方向一致的柱截面的边长(m);b c——垂直于h c的柱截面边长(m)。
2. 对于边柱,应按式(P.0.1-6)~式(P.0.1-11)进行计算。
公式(P.0.1-6)~式(P.0.1-11)适用于柱外侧齐筏板边缘的边柱。
对外伸式筏板,边柱柱下筏板冲切临界截面的计算模式应根据边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和柱子的边长确定。
当边柱外侧的悬挑长度小于或等于(h0+0.5b c)时,冲切临界截面可计算至垂直于自由边的板端,计算c1及I S值时应计及边柱外侧的悬挑长度;当边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大于(h0+0.5b c)时,边柱柱下筏板冲切临界截面的计算模式同内柱。
图P.0.1-2u m=2c1+2c2 (P.0.1-6)(P.0.1-7)c1=h c+h0/2 (P.0.1-8)c2=b c+h0 (P.0.1-9)(P.0.1-10)(P.0.1-11)式中:——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位置(m)。
3. 对于角柱,应按式(P.0.1-12)~式(P.0.1-17)进行计算。
公式(P.0.1-12)~式(P.0.1-17)适用于柱两相邻外侧齐筏板边缘的角柱。
对外伸式筏板,角柱柱下筏板冲切临界截面的计算模式应根据角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和柱子的边长确定。
当角柱两相邻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分别小于或等于(h0+0.5b c)和(h c+0.5h c)时,冲切临界截面可计算至垂直于自由边的板端,计算c1、c2及I s值应计及角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当角柱两相邻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大于(h0+0.5b c)和(h0+0.5h c)时,角柱柱下筏板冲切临界截面的计算模式同内柱。
图P.0.1-3u m=c1+c2 (P.0.1-12)(P.0.1-13)c1=h c+h0/2 (P.0.1-14)c2=b c+h0/2 (P.0.1-15)(P.0.1-16)(P.0.1-17)第八章附录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Q.0.1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按慢速维持荷载法。
Q.0.2 加载反力装置宜采用锚桩,当采用堆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堆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堆载的限值可根据其对试桩和对基准桩的影响确定。
3. 堆载量大时,宜利用桩(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的支点。
4. 试验反力装置的最大抗拔或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荷的要求。
Q.0.3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Q.0.3的规定。
表Q.0.3 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注:d—试桩或锚桩的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
Q.0.4 开始试验的时间:预制桩在砂土中入土7d后。
黏性土不得少于15d。
对于饱和软黏土不得少于25d。
灌注桩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
Q.0.5 加荷分级不应小于8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8~1/10。
Q.0.6 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每第5min、10min、15min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
Q.0.7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视为稳定。
Q.0.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 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 △s n+1/△s n≥2,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3. 25m以上的非嵌岩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60mm~80mm;4.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
注:1. △s n——第n级荷载的沉降量;△s n+1——第n+1级荷载的沉降量;2. 桩底支承在坚硬岩(土)层上,桩的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荷载的两倍。
Q.0.9 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2. 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3. 全部卸载后,隔3h再测读一次。
Q.0.10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 作荷载-沉降(Q-s)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2. 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3. 当出现本附录Q.0.8第2款的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4. Q-s曲线呈缓变型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
5. 按上述方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
对桩基沉降有特殊要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6.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对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的柱下桩台,取最小值。
Q.0.11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
第九章附录R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R.0.1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R.0.1)式中:s——桩基最终计算沉降量(mm);m——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土层总数;E s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在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MPa); n j——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计算分层数;△h 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第i个分层厚度,(m);σ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kPa),可分别按本附录第R.0.2条和第R.0.4条的规定计算;ψp——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工程实测资料统计对比确定。
R.0.2 采用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时,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按本规范第5.3.5条~第5.3.8条的有关公式计算。
R.0.3 本规范公式(5.3.5)中附加压力计算,应为桩底平面处的附加压力。
实体基础的支承面积可按图R.0.3采用。
实体深基础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ps应根据地区桩基础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统计确定。
在不具备条件时,ψps值可按表R.0.3选用。
表R.0.3 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ψps注:表内数值可以内插。
图R.0.3 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R.0.4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方法进行桩基础沉降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计算地基中的某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值时,可将各根桩在该点所产生的附加应力,逐根叠加按下式计算:(R.0.4-1)式中:σzp,k——第k根桩的端阻力在深度z处产生的应力(kPa);σzs,k——第k根桩的侧摩阻力在深度z处产生的应力(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