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基静载试验技术及要求..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地基静载试验技术及要求..

(完整版)地基静载试验技术及要求..

静载试验技术和要求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2、量测仪表应每年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并出具合格证,使用时在有效检定期内,以保证基桩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测调试。

3、预制桩休止期持力层为粘性土,应为28天以上;砂质粉土、砂性土宜为14天,灌注桩28天以试桩为中心1。

0至1.5倍桩长为半径范围内没有强烈振动干扰的条件下,休止28天以上。

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加载至地基土破坏(抗拔:桩侧土体破坏、水平试验:桩侧土体破坏或桩身结构破坏);为工程验收而进行抽样检测的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竖向抗压、抗拔、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2。

0倍。

5、抽检数量:单位工程内同一条件下(同地质条件;同桩型、规格;同施工工艺;同队伍、人员素质、机械;同设计要求)试桩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桩总桩数在50根内,不应小于2根(包括抗拔、水平)。

6、单桩承载力检测应明确给出每根桩的承载力检测值,据此并结合整个工程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结果,给出该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7、静载试验前应进行低应变法测试。

8、对接桩质量有明显缺陷的多节预制桩、充盈系数偏大或偏小、扩缩径明显且没有代表性的灌注桩不宜作为试桩。

9、千斤顶使用:A、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应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B、当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其型号、规格应一致。

C、所有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其合力中心应与桩的中心重合。

10、抗压加载反力装置:A、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B、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应小于预估最大荷载的1。

2倍(水平:1。

25~1。

5倍)。

C、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D、不能利用静压机作反力装置.1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应对锚桩抗拔力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根。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标准。
3已达加载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量。
4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5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6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2.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4.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
D.0.6条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满足前三条终止加载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当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4.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4.2.4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1)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4.3.9检测数据宜按本规范附录C附表C.0.1的格式记录。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案桩基检测试验⽅案桩基检测试验⽅案⼀、⼯程概况:本⼯程的桩基测试内容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测试、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测试、低应变动测、⾼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及桩⾝桩底位移检测、桩⾝轴⼒、桩侧侧摩阻⼒检测等:⼆、检测⽅案编制说明:1、检测数量、⽅法:《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公共活动中⼼⼯程》及本⼯程的桩基施⼯说明、桩位平⾯图及抗压桩抗拔桩详图。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11-1999 )三、现场要求:(1)⼀般要求:现场场地平整,道路通畅,便于吊、卡车进出场及起吊设备;提供220V和380V交流电⽤以照明和设备⽤电。

临时⽤房⼀间(2)试桩期间,试桩静载设备2倍桩长范围内不得有重型机械或将产⽣振动设备的作业,确保检测数据的正确和检测⼯作的正常进⾏。

(3)低应变检测前须将每⼯程桩全部开挖且将桩顶处理后进⾏。

(4)⼯程桩⾼应变检测应将需检测的试桩按本⽅案的要求进⾏加固处理。

四、检测时间:抗压静载检测速度为4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抗拔检测检测速度为2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低应变动测、⾼应变动测、成孔检测、声波透射检测待测试条件具备。

检测时间由委托单位提前⼀天通知。

⼀般在⼀天即可完成现场检测⼯作。

桩⾝、桩底位移检测及桩⾝轴⼒、测摩阻⼒检测在静载试验进⾏时同时检测。

五、测试成果及期限1、静载确定实测单桩竖向抗压(拔)极限承载⼒。

提供单桩竖向抗压(拔)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和s—lgt曲线以及成果汇总表。

2、低应变所测桩桩⾝完整性曲线和判断及缺陷描述。

3、试成孔检测提供连续12⼩时的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渣厚度的检测数据以判定孔壁稳定性能,评价施⼯机械和⼯艺是否满⾜灌注桩成桩的质量要求。

4、成孔检测提供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渣厚度的检测数据。

5、⾼应变检测提供抗压桩的实测承载⼒及桩⾝完整性。

6、声波透射法检测提供桩⾝完整性并判定桩⾝缺陷程度并确定其位置。

1.地基静载试验

1.地基静载试验
线如图2-4,已知压板下的地基土较为均匀,其横向变形系 数可取为0.25。试根据该图确定该地基土的极限荷载pl、 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变形模量E0。
解:按该图得到A点对应的荷载为350kPa,相应的压 板沉降量为12.4mm,C点对应的荷载为500kPa。故得到地 基土的比例界限为350kPa,极限荷载pl为500kPa。按规范 的规定,因为比例界限不是很清晰,而极限荷载容易确定 且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值的2倍,故取极限荷载的 一半作为该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即为250kPa。
1. 基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建筑物要设置基础? 2. 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天然地基?什么是人工地基? 3. 什么是复合地基?列举出常见的4种复合地基的名称。 4.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人工地基? 5. 地基静载荷试验可以解决工程中的那些问题? 6. 为什么说地基静载荷试验是最直观可靠的地基测试方法?它
楼层(上部结构)
基础(下部结构) 地基
图 1 房屋建筑体系的组成
桥跨(上部结构)
桥墩(下部结构)
地基
基础(下部结构)
地基
图 2 桥梁建筑体系的组成
4. 地基和基础的常用检测方法
地基检测方法:静载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标准贯入。 承载力与变形指标检测常用静载试验,均匀性与密实程度检 测常用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
(二)承压板面积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一般宜采用0.25~0.50m2,对均质
密 实 的 土 , 可 采 用 0.1m2 , 对 软 土 和 人 工 填 土 , 不 应 小 于 0.5m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7-2019规定承压板面积 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10. 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试验对某工程的砂石桩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已 知桩的排列为梅花形,桩距为1.2m,排距为0.9m,设计要求复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200kPa,如采用方形承压板,请确 定承压板的边长和千斤顶的级别,又如果采用压重平台作为反力, 请确定堆载物的重量。1.2 复Fra bibliotek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D.0.3条 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
D.0.4条 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D.0.5条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5距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离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压重平台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注
附录C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C.0.1条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标准。
3已达加载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量。
4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5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6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2)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对应的压力。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
3)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4.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静载试验规范内容
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1适 用 范 围
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4.1.2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
C.0.3条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C.0.4条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C.0.5条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附录C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C.0.1条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C.0.2条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5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2.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规定。
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表4.2.5
反力装置
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
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
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
A.0.2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DBJ14 -044.1-2007 J10959 -2007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Operating regulations for static loading testof ground and composite subgrade2007 - 03 - 01 实施山东省建设厅发布前言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直接涉及到建筑物整体的安全与否。

为在山东省统一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方法,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便于执行操作,为设计、施工、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确保工程质量。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监督、检测、施工等单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工过程的监控,以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 检测工作程序3.2.1 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2.1进行:3.2.2 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相关资料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包括:1 岩土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施工技术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2 确定委托方的具体委托事项,签订委托文件;3 明确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实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措施。

3.2.3 检测人员必须有与其所从事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证书。

3.2.4 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1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2 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3 量程足够。

3.2.5 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天然地基土、深层地基土、岩基的检测,作好检测准备工作后即可进行检测。

2 砂、砂石、石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3天。

3 灰土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10天。

4 素土垫层地基、素土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垫层的检测,对于粘性土垫层,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垫层,间隔时间为14~21天。

5 预压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在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结束后或堆载法处理地基结束后即可进行检测。

桩基静载检测压力要求

桩基静载检测压力要求

桩基静载检测压力要求一、检测标准桩基静载检测的依据为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等。

在进行桩基静载检测时,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检测设备桩基静载检测需要使用到静载试验设备,包括反力装置、荷重装置、沉降观测装置等。

其中,反力装置可采用堆载或锚桩方式,荷重装置可采用千斤顶或预制桩等。

所有设备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检测方法桩基静载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等。

其中,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最常用的方法,用于确定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并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

在进行检测时,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合理选择试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检测报告桩基静载检测结束后,应编写检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目的和要求、试验方法和原理、试验数据和计算分析、结论和建议等。

报告的编写应遵循客观、准确、清晰的原则,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格式化和标准化。

五、合格判定桩基静载检测结果应进行合格判定。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应将其值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定是否存在缺陷或隐患。

在合格判定中,应遵循客观、准确、严谨的原则,避免误判或漏判。

六、检测频率在进行桩基静载检测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检测频率。

通常情况下,对于重要的建筑物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适当增加检测频率,以确保桩基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七、检测人员进行桩基静载检测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

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载试验技术和要求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2、量测仪表应每年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并出具合格证,使用时在有效检定期内,以保证基桩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测调试。

3、预制桩休止期持力层为粘性土,应为28天以上;砂质粉土、砂性土宜为14天,灌注桩28天以试桩为中心1.0至1.5倍桩长为半径范围内没有强烈振动干扰的条件下,休止28天以上。

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加载至地基土破坏(抗拔:桩侧土体破坏、水平试验:桩侧土体破坏或桩身结构破坏);为工程验收而进行抽样检测的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竖向抗压、抗拔、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2.0倍。

5、抽检数量:单位工程内同一条件下(同地质条件;同桩型、规格;同施工工艺;同队伍、人员素质、机械;同设计要求)试桩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桩总桩数在50根内,不应小于2根(包括抗拔、水平)。

6、单桩承载力检测应明确给出每根桩的承载力检测值,据此并结合整个工程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结果,给出该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7、静载试验前应进行低应变法测试。

8、对接桩质量有明显缺陷的多节预制桩、充盈系数偏大或偏小、扩缩径明显且没有代表性的灌注桩不宜作为试桩。

9、千斤顶使用:A、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应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B、当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其型号、规格应一致。

C、所有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其合力中心应与桩的中心重合。

10、抗压加载反力装置:A、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

B、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应小于预估最大荷载的1.2倍(水平:1.25~1.5倍)。

C、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D、不能利用静压机作反力装置。

1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应对锚桩抗拔力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根。

1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规范规定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

应确保消除压重平台对试验的影响,压重平台施加于地基土的压力不应大于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13、地锚反力装置国标《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增加了地锚反力装置,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较小的摩擦桩可用地锚作反力。

14、抗拔试验反力装置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尽可能利用工程桩作为锚桩。

15、水平静载荷试验装置A、施加水平作用力的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

B、千斤顶和试桩接触处宜安装球形铰座,保证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

千斤顶和试桩接触处桩身应适当补强。

C、当采用顶推加荷法时,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不应小于5d。

D、当采用牵引加荷法时,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不应小于10d。

且不小于6m。

17、水平静载荷试验基准桩与反力结构之间的净距A、基准桩与试桩反力结构的净距不宜小于5d。

B、当基准桩在与加荷轴线垂直方向上或试桩位移相反方法上时,间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m。

18、基准梁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10号以上型钢),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可沿基准梁方向水平移动(简支于基准桩上)。

基准桩应以直径40mm以上的钢管打入地面以下1.0m以上,严禁使用搁置在地面的钢凳(或其它物体)作为基准桩。

试桩设备及量测仪表应有遮挡设施,试桩区域不受冲击、振动等影响。

19、荷载量测荷载量测采用荷重传感器或压力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该级增减量的 10%。

20、位移量测试桩位移(沉降、上拔)量测采用4只测读精度为0.01mm的位移计或百分表。

对称安装在离桩顶0.5倍桩径(或边长)且不小于20cm以下平面,桩中心2个正交直径方向的桩侧。

机械百分表长针的零点位置不一定相当于时钟的12时位置,安装前应检查、调整。

抗拔试验上拔量量测平面必须在桩身位置,严禁在上拔钢筋上设置测读点。

21、荷载维持方法试验方法分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荷载维持法。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抗拔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法中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对工程桩进行验收性检测。

a.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b.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c.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d.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e.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f.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g.地质条件复杂,基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工程;h.采用新桩型或新工艺的工程;i.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明显挤土效应的工程。

当有充分经验合和相近条件下可靠的对比资料时,也可采用高应变法对上述范围内的工程桩进行补充验收性检测并应以静载荷试验法为评定标准。

22、慢速维持荷载法(抗压、抗拔)试验采用慢速荷载维持法,测读时间如下:a.每级加载后,第一小时内安第5、15、30、45、60分钟各测读测一次,以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当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进行下一级加载。

b.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一小时,第5、15、30、60分钟共测读四次,卸载至零时,测读残余沉降量为三小时。

c.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沉降量不超过0.1mm,且连续出现两次(由1.5小时三次30分钟测读值计算)。

23、快速荷载维持法(抗压)快速荷载维持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荷载至少1小时,应根据沉降收敛情况确定是否延长测读时间。

收敛标准:最后15分钟间隔沉降量小于前15分钟的沉降量。

采用快速荷载维持法,测读时间如下:a.每级载荷维持一小时,按5、15、30、45、60分钟各测读一次。

b.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分钟,按5、15分钟各测读一次。

卸载至零时,测读残余沉降量为二小时。

24、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水平静载试验):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分钟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分钟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

加载时间应近短、快,测读时间应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

二十七、单向单循环恒速水平加载法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20分钟,按第5、10、15、20分钟测读,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0分钟,按第5、10分钟测读卸载至零,维持30分钟,按第10、20、30分钟测读,每级卸载值取加载级差的二倍。

25、加、卸载分级荷载按试验预估最大加载量的1/10~1/12为加载级差,逐级等量加载,第一级取二倍加载级差;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值取加载级差的二倍,逐级等量卸载。

加、卸载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其荷载维持过程中应保持荷载数值的相对稳定,期间荷载变化幅度不得大于分级荷载(级差)的10%。

26、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抗压试验:a.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b.桩身、桩顶出现明显破坏现象;c.试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单节预制桩)d.试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稳定;(单节预制桩)e.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形时应按总沉降量控制:桩长小于、等于40m,总沉降量宜按60~80mm控制;(单节预制桩)f.对于灌注桩及有接头的预制桩,当满足本条传传c、d款,但未达到最大加载量时,宜继续加荷至满足总沉降量达到100mm以上的要求。

抗拔试验:a.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且上拔量达到相对稳定b.试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上拔量的5倍;c.抗拔试验试桩的钢筋应力达到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的0.9倍;d.抗拔试验预制桩或灌注桩桩顶累计上拔量大于30mm,钢桩桩顶累计上拔量大于100mm。

水平试验:a.水平试验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或最大水平位移时;b.水平试验当桩身折断或水平位移大于30~40mm(软土取40mm)。

27、分析判定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国标)。

28、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a.取Q-s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值;b.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c.对缓变形Q-s曲线按总沉降量确定:混凝土桩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应考虑桩身弹性压缩变形的影响;钢桩宜取s=100mm对应的荷载作为极限承载力,当桩长超过40m时,桩长每增加10m沉降量相应增加10mm。

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a.取U-△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值;b.取△-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c.当在某一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钢筋强度不够)时,取前一级荷载为该试桩的极限荷载。

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a.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按Ho-t-Yo曲线明显陡降的前一级荷载或Ho-Δyo/Ho的第二直线端的终点对应的荷载为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b.单向单循环恒速水平加载法:按Ho-Yo曲线明显陡降的前一级荷载或lgHo-lgYo的第二转折点对应的荷载为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c.取桩身折断或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荷载。

d.检验性试验往往按设计要求的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并不一定能得到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

29、确定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当各试桩条件相同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宜按下列步骤确定:a.当试桩数量为2根时,取二根试验结果的小值。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

30、复合地基静载试验一般要求a.加载至地基破坏或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设计值的2.0倍);b.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m;c.间歇时间不小于28天;d.慢速维持荷载法;e.加载和卸载测读:每级间隔半小时测读,卸载至零时,测读残余沉降量为三小时;预载单桩和复合地基试验在试验前应进行预载,预载量不宜大于上覆土的自重。

31、单桩竖向静载试验a.终止加载条件:累计沉降量大于100mm(设计要求、5倍、2倍24小时);b.极限承载力:水泥土桩s/d=0.05,碎(砂)石桩s/d=0.07(Q-s曲线第二拐点、s-lgt曲线尾部下折的前一级荷载)。

32、复合地基静载试验a.载荷板应为刚性板,其面积应为单桩承担处理的实际面积;板底高程应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一致;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载荷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支点应在试坑外;载荷板下用中、粗砂找平;桩中心与板中心一致。

b.稳定标准:水泥土桩0.1mm,碎(砂)石桩0.25mm,并出现二次;c.终止加载条件:累计沉降量大于10%的载荷板宽度、(设计要求、5倍、2倍24小时);d.极限承载力:水泥土桩复合地基s/d=0.05,碎(砂)石桩复合地基s/d=0.07(Q-S曲线第二拐点、S-lgt曲线尾部下折的前一级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