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党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2004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一、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

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

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做分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

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它是既有扩张又有紧缩的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的大体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有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或使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但也可能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

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属于以上类型,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上或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4)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异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异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异同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在此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调节经济,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那么其中就包括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两个政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主体不同,工具不同,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者,根据近几年经济学的考情,宏观调控部分仍是考察重点,对这部分的知识我们应当准备得更加充分。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政策的划分。

根据二者的定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我们可以分析出几点不同:1.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货币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央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管全国的金融活动,不同国家对央行的称呼不一,像美国的叫美国联邦储备局,英国叫英格兰银行,我们国家的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2.工具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公债和财政支出,来调节国民收入,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行为。

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减少税收,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的供应量来达到对经济的调控,可使用的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基准利率等。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留存的准备金增加,减少贷款的数额,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间接地限制投资和消费。

3.作用形式不同通过上述手段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消费投资行为,影响需求变动,它是间接发挥作用。

4.自动稳定功能:这种功能指的是政策本身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财政政策里面,政府定好税收起征点和税率,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上升,税基和税源扩大,政府税收自动增加,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收入减少,税率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自动减少,期间政府不需要做什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

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

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

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

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

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

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比较1.什么是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2)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2.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2)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

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3、总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

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以防止过度的收入悬殊,并从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

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2.从两种政策调节的方式和途径看,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

若抑制总需求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若刺激总需求则降低比率,商业银行则立即做出反映,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影响社会需求,从而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与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金融政策(financial policy)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现行高中经济常识教材在“银行和储蓄者”中介绍了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各种媒体以及经济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词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成为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货币政策的走向、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改变等与货币政策运行相关的问题,受到经济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常常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与市场经济是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的,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一、政策目标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目标不同。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政策更注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而货币政策更注重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政策手段的比较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改变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政策目标。

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实现调控,而货币政策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调控。

三、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的比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自己的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货币供给量,而财政乘数则是指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税收和平衡预算所产生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两者都是反映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政策变动量之间的关系,但货币乘数更注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财政乘数更注重政府的财政政策变化。

四、调控力度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都反映为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而货币政策的效应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效应更注重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更注重利率对总需求和均衡收入的影响。

五、协调配合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三种协调配合模式包括双紧搭配、双松搭配和一松一紧搭配。

这些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做分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

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它是既有扩张又有紧缩的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的大体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有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或使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但也可能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

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属于以上类型,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上或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4)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重点需要把握的问题。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

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

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企业征税或国家对企业的拨款,也就减少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

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虽然对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

比如,当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过旺时,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多吸收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这看起来是有利于紧缩需求的,但如果贷款的规模不作相应的压缩,就不可能起到紧缩需求的效果。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

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作适当的压缩,减少社会集团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即见效。

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

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

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

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

但居民储蓄存款毕竟可以随时提取,因而这种影响的力度就不像财政那样大。

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

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

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

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

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比如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也同时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发生。

问题不仅在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是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这里主要分析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它们对总需求的影响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一)财政政策的效力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

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

在储备银行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刺激作用。

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上升将会大量降低投资。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那么,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猛增(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意味着利率必须变动很多)。

①(①参见[美]R.E.霍尔和J.B.泰勒:(宏观经济学>,171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此外,财政支出乘数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是,财政支出乘数能否使财政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样要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

如果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即使财政支出乘数很大,财政政策也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与上述情况相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利率上升幅度不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利率水平没有多大影响,那么,这种政策对投资的冲击就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就有很强的影响力。

换言之,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高度敏感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很强。

图14;2利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财政政策效力的强弱。

财政政策的效力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有很大关系。

当投资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IS曲线比较平缓,因为利率的较小变化和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化有关。

相反地,当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IS 曲线就比较陡峭。

再看LM曲线的形状。

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平缓,因为当货币需求随着收入变化而增加时,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足以使它减少;反之,当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陡峭。

当IS曲线比较陡峭,或者LM曲线比较平缓时,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强。

相反,如果IS曲线比较平缓,或者LM曲线比较陡峭,财政政策的效力就比较弱。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

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减少。

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

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

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利率的很小下降就足以把货币需求提高到同较高货币供给一致)。

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也有弱的时候。

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利率的下降不会使投资受到很大的刺激;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下降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使利率下降较小,或对投资的影响较小,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较弱。

图14;3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货币政策效力的强弱。

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力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关系很大。

如果幅曲线较为平缓或LM曲线较为陡峭,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强;如果赐曲线较为陡峭或LM曲线较为平缓,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