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合集下载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其中,自适应控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一、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指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系统参数变化时能够自动调整系统的工作参数,以保持系统的最优状态。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受到外界干扰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自适应控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为基础,通过学习和训练自适应地优化参数,以实现对输入数据的分类、识别等功能。

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并行、自适应等特点,因此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优势。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通常是将神经网络与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利用神经网络的优秀特性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二是神经网络输出结果的控制策略。

在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中,通常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参数更新。

这个过程类似于机器学习中的训练,基于输入和输出数据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以提高网络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对于自适应控制问题,输入数据通常是实际测量值和设定值之间的偏差,输出数据则是要控制的参数。

通过这种方式,神经网络能够逐渐学习到系统的动态特性,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在神经网络输出结果的控制策略中,通常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方式,将神经网络输出的数据作为反馈控制器中的一部分,不断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以保持系统的稳态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自适应控制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和干扰等问题。

四、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的应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纺织机械控制、水处理系统控制和电力系统控制等领域都有应用。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自适应控制算法是一种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和适应性要求的控制方法。

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神经网络在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神经网络在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在自适应控制中,神经网络主要用于模型预测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PID控制等方面。

其中,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通过对未来控制目标进行预测来实现控制的方法。

它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神经网络来优化模型的预测性能,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最优控制是指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控制对象的性能指标来实现最佳效果。

在自适应控制中,通过神经网络对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最优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控制效率和精度。

自适应PID控制是指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PID参数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自适应调节。

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自适应PID控制,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系统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二、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目前,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和基于模型自适应控制(MNNC)等多种方法。

MRAC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它通过对控制对象的模型进行预测,来进行控制决策。

在MRAC中,神经网络用来优化模型的预测性能,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MNNC是一种完全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它不需要对系统进行辨识,通过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自适应调节。

MNNC的核心思想是将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建模为一个多层前向神经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实现网络结构的自适应调节。

此外,还有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适应滑模控制、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等结合的多种自适应控制算法。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理论研究。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研究综述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研究综述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研究综述摘要:神经网络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已成为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

自适应具有强鲁棒性,神经网络则具有良好的自学习功能和良好的容错能力,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由于较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点而具有强大的优势。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及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两种典型的控制方案,并对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应用作了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稳定性、鲁棒性及收敛性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讨。

最后,展望了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其研究方向。

关键词: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器;神经网络辨识;稳定性;鲁棒性;收敛性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人工神经网络是从微观结构与功能上对人脑神经系统的模拟而建立起来的一类模型,具有模拟人的部分形象思维的能力,其特点主要是具有非线性特性、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是模拟人的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在越来越高的性能要求下,在过程与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于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将自适应控制用于实际控制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适应控制器结构过于复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对确定性干扰不能确保零稳态误差等。

为了充分发挥自适应控制技术的优越性能,提高控制的鲁棒性、实时性、容错性以及对控制参数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更有效地实现对一些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和难以确切描述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的控制,人们将自适应控制与神经网络适当组合,组成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2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目前已经出现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案很多,其中典型的控制方案有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等。

2.1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简称NNMRAC),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结构,分别如图l和图2所示。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

为了使移动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能够实现高效且安全的自主行为,控制算法的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基于HJI(哈密顿-雅可比-伊凡斯)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算法,以提高移动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一、HJI理论简介HJI理论是一种在非线性系统控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

它基于动态规划和最优控制的思想,通过解决哈密顿-雅可比-伊凡斯偏微分方程,得到系统的最优控制输入。

应用HJI理论可以使得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最优的决策,从而实现精确而高效的控制。

二、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学习和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建模。

在移动机器人控制中,结合神经网络和HJI理论,可以实现自适应控制,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控制策略。

具体而言,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器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和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传感器信息,如视觉、声音等,输出则为机器人的控制指令,如速度、方向等。

通过不断地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反馈的信息调整控制策略,并在动态环境中实时响应。

三、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1. 确定系统动态模型:首先需要根据移动机器人的物理特性和运动学方程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

这个模型将用于计算HJI偏微分方程的解,并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

2. 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在确定系统动态模型之后,可以构建适当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建模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和激活函数,并根据需要确定网络的层数和神经元个数。

3. 学习与适应:将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利用系统动态模型计算出的最优控制指令作为输出,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和学习。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计算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自适应控制技术是神经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使用神经网络进行自适应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种非线性、时变和模型不确定的动态系统控制问题。

一、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模仿人类大脑组织,由若干个神经元构成。

每个神经元接受若干个输入信号,并将它们加权求和后传递到激活函数中进行处理,最终得到输出信号。

多个神经元可以组成网络,进行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控制。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对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训练实现的。

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反向传播算法。

该算法基于一种误差反向传播的思想,通过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误差,根据误差大小对神经元的权重进行更新和调整,不断减小网络的误差,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自适应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动态系统进行控制的技术。

动态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性、模型不确定等特性,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自适应控制技术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进行模型自适应、参数自适应和信号处理等多种操作,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动态系统。

常见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有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基于模型自适应控制、基于直接自适应控制等。

其中,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

该方法将实际输出与期望参考模型的输出进行比较,通过误差反馈,计算调整控制器参数的信号,最终实现对动态系统的控制。

三、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航空、机械、电力、化工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领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飞机自动驾驶、导航、起降控制等方面。

在机械领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机械臂、机器人控制、数控机床等领域。

在电力、化工领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调节、化工装置控制等领域。

目前,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技术PID控制是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微分三个控制器参数的控制方法。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姓名:兰利亚学号: 1430041009日期: 2015年6月25日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摘要: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对参数变化和环境变化不敏感,能用于非线性和多变量复杂对象,不仅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好,而且可以在运行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控制规则来改善控制性能,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间接自适应控制是通过在线辨识的到控制对象的模型。

神经网络作为自适应控制器,具有逼近任意函数的能力。

关键词: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一、引言自适应控制系统必须完成测量性能函数、辨识对象的动态模型、决定控制器如何修改以及如何改变控制器的可调参数等功能。

自适应控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自适应控制,另一种是间接自适应控制。

直接自适应控制是根据实际系统性能与理想性能之间的偏差,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直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

二、间接自适应系统分析与建模2.1系统的分析系统过程动态方程:y(k+1)= -0.8y(k)/(1+y2(k))+u(k),参考系统模型由三阶差分方程描述:ym(k+1)=0.8ym(k)+1.2ym(k-1)+0.2ym(k-2)+r(k)式中,r(k)是一个有界的参考输入。

如果输出误差ec(k)定义为ec(k)=y(k)-ym(k),则控制的目的就是确定一个有界的控制输入u(k),当k趋于正无穷时,ec(k)=0.那么在k阶段,u(k)可以从y(k)和它的过去值中计算得到:u(k)=0.8y(k)/(1+y2(k))+0.8y(k)+1.2y(k-1)+0.2y(k-2)+r(k) (1)于是所造成的误差方程为:ec(k+1)=0.8ec(k)+1.2ec(k-1)+0.2ec(k-2) (2)因为参考模型是渐进稳定的,所以对任意的初始条件,它服从当k趋于无穷,ec(k)=0。

在任何时刻k,用神经元网络N2计算过程的输入控制,即u(k)=-N[y(k)]+0.8y(k)+1.2y(k-1)+0.2y(k-2)+r(k) (3)由此产生非线性差分方程:y(k+1)=-0.8y(k)/(1+y2(k))+N[y(k)] +0.8y(k)+ 1.2y(k-1)+0.2y(k-2)+r(k) (4)故设计的要点是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来逼近0.8y(k)/(1+y2(k))。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比较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比较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比较在控制系统中,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是两种常见的控制方法。

它们都旨在通过对系统模型和输入输出关系进行学习和调整,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性能。

然而,它们在实现方式、性能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原理的控制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误差来调整自适应控制器的参数。

自适应控制根据系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基于精确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和基于近似模型的自适应控制。

基于精确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要求系统模型必须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定制化设计,控制性能较好。

然而,由于实际系统的模型通常是复杂和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模型辨识工作,且容易受到模型误差的影响。

相比之下,基于近似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更常见。

这种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和参数估计方法,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模型辨识和参数调整。

基于近似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对系统模型的精确性要求较低,适用于对系统了解不充分或者模型难以得到的情况。

然而,近似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自适应控制的性能,需要通过参数调整策略进行优化。

与自适应控制相比,神经网络控制利用神经网络对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通过大量的神经元连接和权重调整来实现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

在神经网络控制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在线学习和参数调整。

神经网络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非线性建模能力,能够有效处理系统模型复杂或不确定的情况。

它不需要事先对系统进行准确建模,适用范围广。

然而,神经网络控制的设计、训练和调参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且很难对其内部机制进行解释和理解。

综上所述,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都是常见的控制方法,各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自适应神经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自主获取环境信息,根据环境变化实现自调节、自学习和自适应,从而提高系统控制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鲁棒性。

本文将介绍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实现过程和应用实例。

一、理论基础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由两大核心部分组成:神经网络和控制器。

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输入输出数据模型自主学习,实现非线性映射函数的建立和自适应控制;控制器则根据实际系统特点进行参数调整和反馈控制,保证系统控制效果。

具体来说,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内容:1.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是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处理环境输入的信息,实现对输出信号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分为波形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等多种类型,根据实际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

2.控制器:控制器是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参数调节和反馈控制实现对神经网络的控制。

控制器的选择和设计应该考虑到受控系统的特点以及系统控制的目标要求。

3.训练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训练算法包括反向传播算法、共轭梯度算法、遗传算法等。

根据具体控制场景和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可以选择相应的算法进行网络参数的优化和训练。

4.信号采集和处理: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需要对有效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实现对环境输入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信号处理可以使用滤波、降噪、去趋势等技术进行处理,以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实现过程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系统建模:对受控系统进行建模,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控制目标。

2.神经网络模型选择和建立:根据系统特点和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网络结构并进行参数调节和训练。

3.控制器设计:根据实际控制需求,确定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结构,并完成参数的设置和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姓名:兰利亚
学号: 1430041009
日期: 2015年6月25日
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
摘要: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对参数变化和环境变化不敏感,能用于非线性和多变
量复杂对象,不仅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好,而且可以在运行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控制
规则来改善控制性能,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间接自适应控制是通过在线辨识的到
控制对象的模型。

神经网络作为自适应控制器,具有逼近任意函数的能力。

关键词: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
一、引言
自适应控制系统必须完成测量性能函数、辨识对象的动态模型、决定控制
器如何修改以及如何改变控制器的可调参数等功能。

自适应控制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自适应控制,另一种是间接自适应控制。

直接自适应控制是根据实
际系统性能与理想性能之间的偏差,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直接调整控制器的参
数。

二、间接自适应系统分析与建模
2.1系统的分析
系统过程动态方程:y(k+1)= -0.8y(k)/(1+y2(k))+u(k),参考系统模型
由三阶差分方程描述:
ym(k+1)=0.8ym(k)+1.2ym(k-1)+0.2ym(k-2)+r(k)
式中,r(k)是一个有界的参考输入。

如果输出误差ec(k)定义为
ec(k)=y(k)-ym(k),则控制的目的就是确定一个有界的控制输入u(k),当k趋于
正无穷时,ec(k)=0.那么在k阶段,u(k)可以从y(k)和它的过去值中计算得
到:
u(k)=0.8y(k)/(1+y2(k))+0.8y(k)+1.2y(k-1)+0.2y(k-2)+r(k) (1)
于是所造成的误差方程为:
ec(k+1)=0.8ec(k)+1.2ec(k-1)+0.2ec(k-2) (2)
因为参考模型是渐进稳定的,所以对任意的初始条件,它服从当k趋于无穷,
ec(k)=0。

在任何时刻k,用神经元网络N2计算过程的输入控制,即
u(k)=-N[y(k)]+0.8y(k)+1.2y(k-1)+0.2y(k-2)+r(k) (3)
由此产生非线性差分方程:y(k+1)=-0.8y(k)/(1+y2(k))+N[y(k)] +0.8y(k)+ 1.2y(k-1)+0.2y(k-2)+r(k) (4)
故设计的要点是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来逼近0.8y(k)/(1+y2(k))。

2.2系统的建模设计过程
第一步,用BP神经网络逼近,神经网络的结构包含三层:输入层、隐含层
和输出层。

BP网络的训练过程如下:正向传播是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层传向
输出层,若输出层得到了期望的输出,则学习算法结束;否则,转至反向传
播。

第二步,输入测试样本,对神经网络的逼近程度进行测试,将测试后的期
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曲线画出。

第三步,控制器设计。

将控制器设计为
u(k)= -N[y(k)]+0.8y(k)+1.2y(k-1)+0.2y(k-2)+r(k)。

系统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系统的原理框图
若将控制器设计成u(k),则可得到相应曲线。

三、系统的MATLAB编程
clear all;
close all;
x=[-10:1:10]; %训练样本输入
for i=1:21
d(i)=0.8*x(i)/(1+x(i)^2); %目标函数,期望输出end
nx1=length(x); %样本的大小
y=zeros(1,nx1); %输出初始化
nx2=8; %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
times=20000; %学习次数
w1=0.05*rand(nx2,1); %第一层的连接权值
theta1=0.05*rand(nx2,1); %第一层的阈值
w2=0.05*rand(1,nx2); %第二层的连接权值
theta2=0.05*rand(1); %第二层的阈值
ux=0.2; %学习率
for n=1:times
Epx=0; %误差初始化
for i=1:nx1
s1=w1*x(i)-theta1; %隐含层输入
x1=1./(1+exp(-s1)); %隐含层输出
s2=w2*x1-theta2; %输出层输入
y(i)=s2; %输出层输出
error=d(i)-y(i);
delta1=(error*(w2)').*x1.*(1-x1);
delta2=error;
w1=w1+ux*delta1*x(i); %第一层权值修正
w2=w2+ux*delta2*(x1)'; %第二层权值修正
theta1=theta1-ux*delta1; %第一层阈值修正
theta2=theta2-ux*delta2; %第二层阈值修正
Epx=Epx+0.5*error^2; %误差输出
end
Error(n)=Epx;epoch(n)=n;
if Epx<=0.01
break;
end
end
n,
figure(1);
subplot(221);
plot(x,d,'b-',x,y,'r--');title('训练完后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 grid on;
subplot(222);
plot(epoch,Error);title('训练误差输出');xlabel('epoch');ylabel('误差E');grid on;
xt=[0:1:20];n3=length(xt);%dt=sin(xt);
for i=1:21
dt(i)=0.8*xt(i)/(1+xt(i)^2); %目标函数,期望输出
end
for k=1:n3
s1=w1*xt(k)-theta1;x1=1./(1+exp(-s1));s2=w2*x1-theta2;yt(k)=s2;
Et(k)=dt(k)-yt(k);
end
subplot(223);
plot(xt,dt,'b-',xt,yt,'r:');legend('期望输出','实际输出');title('测试时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
grid on;
subplot(224);
plot(xt,Et);title('测试误差输出');xlabel('测试样本'),ylabel('误差E');grid on;
%control
%u(k)=0.8*yf(k)+1.2*yf(k-1)+0.2*yf(k-2)+r(k);
%final_y(k+1)=-0.8*final_y(k)/(1+final_y(k)^2)+u(k);
xf=[0:1:20];n=length(xf);
for i=1:21
d(i)=0.8*xf(i)/(1+xf(i)^2); %目标函数,期望输出
fc(i)=0.8*xf(i)/(1+xf(i)^2); %目标函数,期望输出
end
for k=1:n3
s1=w1*xt(k)-theta1;x1=1./(1+exp(-s1));s2=w2*x1-theta2;yf(k)=s2; end
u(1)=0.8*yf(1)+sin(2*pi/25);
u(2)=0.8*yf(2)+1.2*yf(1)+sin(4*pi/25); for k=3:21
u(k)=0.8*yf(k)+1.2*yf(k-1)+0.2*yf(k-2)+sin(2*pi*k/25); end
for k=1:21
yt(k)=-fc(k)+u(k); final_y(k)=yt(k); if(k<21)
fc(k+1)=0.8*yt(k)/(1+yt(k)^2); end end
figure(2);
plot(xf,fc,'--',xf,d,'r--'); grid on;
%n1=length(fc) %n2=length(d) figure(3);
plot(xf,u,'b-',xf,final_y,'r:',xf,fc,'r--',xf,(u-final_y),':'); grid on;
四、 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
下图所示的是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后得到的仿真图:
-0.4-0.200.20.4训练完后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
出00.10.20.3
0.4训练误差输出
epoch
误差E
00.10.20.30.4测试时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
-0.05
0.05
测试误差输出
测试样本
误差E
训练后的结果图
测试时和训练时的目标函数期望输出: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当时得到的最后控制响应曲线为:
五、结论
由上述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间接自适应控制的神经网络,可以对复杂的非线性和不确定系统进行智能控制,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神经网络对未知的过程进行离线辨识,再根据辨识结果以及参考模型进行控制器的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