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 2
彝族传说故事

彝族传说故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那你知道彝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彝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传说故事篇【1】在位于弥勒县的立山与巡检交界地方有一堵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个洞,人们叫它金银洞。
金银洞上有一个石门,可是却被鹅卵石严丝合缝地封住了。
据传说里边有很多金银珠宝,所以人们才叫它金银洞。
关于这个石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离金银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寨子,寨子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双,阿双的阿爹早死,只有个年老的阿妈。
娘儿俩相依为命,靠阿双每天砍柴度日。
有一天,阿双到山上砍柴时迷了路,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深山里,怎么也找不着回家的路,太阳快要落了,他还在树林里转。
后来他转到一个洞跟前,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他就朝里面走去,向人家打听一下出山的路。
走到里边他看见有两个老馆在对阵下棋,连人走进来都晓不得。
阿双上前跟他们问路,他们只点点头说:“等一下,等一下”,连头也不抬一下。
看他们那集精会神的样子,阿双也不知不觉被他们的棋阵迷住了。
等到两位老馆下完棋抬起头来,问阿双有什么事的时候,天差不多就要黑了。
阿双这才惊醒过来!“阿呀!咋个整呀,今天光顾在这里看人家下棋,连问路的事也给忘了,再说今天连一根柴也没有砍得,明天吃哪样呀!”他慌里慌张就要往外走。
俩位老馆急忙拦住他,说:“小伙子,不要回去了吧!天已经快要黑了,摸不熟这里的路,最好在这里随便过一晚上,明天再回去。
”阿双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阿双要回去的时候,两位老馆对阿双说:“小伙子,昨天怪我俩耽搁了你一天的工夫叫你砍不成柴,这样吧?你今天也不消砍柴了,我们这里什么都有。
金银财宝,吃的用的,要嘛你拿点哪样回去,你娘俩度日子吧!从此以后就不用再砍柴了。
”说着把阿双领进洞子的里层。
一到里边,只见金光闪闪,金银珠宝,金碗银筷,金玉米银谷子,满洞皆是。
阿双看了,不知道要哪样才好。
这时两位老馆对他说:“阿双,要哪样你就拿吧,要多少拿多少”。
我身边的民族故事

我身边的民族故事
民族故事是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地方和民族拥有独特而精彩的故事。
在我身边的民族故事中,有以下几个:
1. 傣族神话故事: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许多神话故事,其中一个著名的神话是关于傣族祖先的故事。
傣族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与天神和地神共同创造了世界的。
2. 彝族传说故事:彝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彝族的始祖神鹿教材的。
据传说,神鹿教材教彝族人种植水稻和玉米,并教给彝族人其他农业技术和生活智慧。
3. 藏族神话传说: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信仰系统。
在藏族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神、鬼和仙的故事。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西藏传统节日藏年的起源。
据说,藏族的始祖格萨尔在一次斗兽比赛中击败了一只邪恶的雄鹰,从而保护了藏族人的安全和繁荣。
4. 哈尼族民间故事:哈尼族是云南省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哈尼族的建筑传统。
据说,哈尼族人建造梯田时,他们会唱一首特殊的歌曲,以祈求土地之神的保佑和丰收。
这些故事代表了我身边的一些民族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
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也传承了人们对神秘、生活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在云南省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彝族。
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神话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听听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据彝族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名叫“阿吽”的神灵,他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阿吽看到人间的彝族民众生活艰辛,便决定下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于是,他化身为一只美丽的孔雀,飞到了彝族的村落。
在彝族的村子里,有一位名叫阿娜的姑娘,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阿娜每天都会到山上去取水,她用心的态度感动了阿吽神。
于是,阿吽神便在阿娜的家门口留下了一枚闪闪发光的孔雀羽毛,希望阿娜能够将它好好保存。
阿娜将孔雀羽毛带回家后,奇迹出现了!孔雀羽毛散发出的光芒,将整个村子照亮,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阿吽神的力量让人们感到无比敬畏,他们开始将孔雀视为神圣的动物,每逢重要的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孔雀舞表演,以示对阿吽神的崇敬。
除了孔雀之外,彝族神话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灵和传说。
比如,他们相信在山林中有着一位名叫“阿诺”的神,他是大地之神,掌管着丰收和生育。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阿诺节”庆祝活动,向阿诺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彝族还相信在深山之中有一位名叫“摩耶”的女神,她是生命之母,能够赐予人们健康和幸福。
每当家族中有人病重或者遭遇困难时,彝族人民都会祈求摩耶女神的庇佑,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彝族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比如关于天神、水神、山神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命、命运的理解和崇敬。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支撑,激励着彝族人民不断向前,奋发向上。
彝族神话故事,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这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彝族神话故事的光芒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彝族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无不体现着彝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
凉山彝族的最著名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阿洛之父羊贤的传说。
据说,羊贤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女子,她曾经用石头和泥土修建了一座用以防护家人的大型城堡,避免受到敌人的侵害。
有一次,羊贤在森林里遇到一条狮子,但是她没有害怕,反而让狮子成为自己的宠物,并被崇拜为神灵。
这也宣告着阿洛之父羊贤正式出现了。
另一个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是“艾凡的传说”。
艾凡是凉山彝族
的一个传说人物,他的出现使得彝族从动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文明社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艾凡被尊崇为彝族大先知文化的始祖,是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人物。
据说,艾凡被派遣到彝族人民中去,把彝族人民最落后的地方变成了最美丽的乡村。
他还把彝族诸多节日等文化习俗带到了彝族人民中,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且又充满了正能量。
它们不仅记载了凉山彝族的古老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和调动了彝族民族的精神力量。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让彝族人民有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彝族的思想观念得以彰显。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将永远是一面动人的镜子,让彝族人民珍惜兴盛的传统文化,坚定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 1 -。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彝族神话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天神和人类的故事,讲述了天神和人类之间的情感纠葛。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神,她名叫阿吽。
阿吽每天都会下凡,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和疾病,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崇拜。
而在人间,也有一位勇敢善良的年轻人,他名叫阿诺。
阿诺是村里的猎人,他勇敢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一天,阿吽下凡时遇到了阿诺,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彼此深爱着对方。
然而,天界和人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恋情遭到了天界的反对。
天帝认为天神和人类不能有交集,否则会破坏天地之间的平衡。
于是,天帝下令阿吽必须回到天界,不能再和人间的阿诺相见。
阿吽被迫离开了阿诺,回到了天界。
阿诺十分伤心,他决定不顾一切去寻找阿吽。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界。
在天界,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依然不放弃,最终打动了天帝的心。
天帝答应了他,让他和阿吽在一起,但要求他们必须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不能再随意来往于天界和人间。
阿诺和阿吽重逢了,他们决心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用他们的爱来温暖人间。
从此以后,他们成为了彝族人民心中的神明,人们在祈祷和祭祀时,都会向他们祈愿平安和幸福。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爱情和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彝族神话故事,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感受那份古朴而深厚的民族情怀,品味那份纯粹而美好的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这些神话故事,是中国少数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世界展现,反映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演变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一、苗族神话苗族神话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宇宙起源之神话。
据苗族神话,宇宙先有一片混沌,天空和地面不分清楚,没有生物,没有人类。
后有两位神仙,九天之主和地宫大王一起出现,他们有神力,行动随意,翱翔于天地之间,十分神秘。
九天之主和地宫大王,在混沌中移动,分开了天地,造出了生物。
在苗族神话中,有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比如灵长山脚下有一条大河,称为瓽江。
相传,瓽江水清洌如镜,可以反映出世界万物。
瓽江河神是苗族人构思出来的,他是神秘而庄重的,全身都由龟壳包裹。
瓽江河神可以操纵江水,给沿岸的百姓和动物带来祥和和祝福。
二、藏族神话藏族神话主要是藏传佛教故事的一种衍生,而又更具少数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
据藏族神话,西藏是“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藏族人深信,宇宙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神灵,而这些神灵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比如藏族人相信,促进物质生产的“烈市扎”神,促进家庭和睦的“扎巴”神,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辔枷”神等等。
在藏族神话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阿旺康普湖,相传是圣者师格乐致心垢与毒药吞啃后留下的道印。
这座湖水晶莹剔透,湖中有三个小岛,三个小岛互相连通,但在不同的季节中岛屿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显得十分神秘。
三、蒙古族神话蒙古族神话中,最有名的自然灵物为草原上的“马蹄走”的马蹄条件,这也是蒙古人对草原的精神高度敬畏的反映。
蒙古族还有传说中的“青天大将”神话,据传他脸上有三个眼睛,八只手,十六个手指,拥有神力与魔邪斗争。
在草原上,蒙古族人还奉在“天佑”、“恶略”、“各处天神”、“祖先魂灵”等众多的神灵。
蒙古族的神话还有着鲜明的草原特色。
传说蒙古族最崇拜的是“可以看见它,但捉不着它”的狐狸神。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忽略礼仪和正义,都会失去面容和智力,成为狐狸精神的奴隶。
彝族文化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_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民间故事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彝族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
彝族民间故事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彝族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彝族民间故事篇1:射太阳和射月亮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和八个月亮。
每逢太阳出来就要连续出九天,把地上的万物都晒死了。
山头上只剩下猴子和蚂炸,世间的人只剩俄普浦罗一家。
这家人有兄弟三个,老大名叫俄普浦罗,老二名叫俄普浦保,老三名叫俄普浦果。
有一天,俄普浦保被太阳晒得实在支持不住,就扛起一块扁石头去砸竹子,一棵粗大的竹子被砸断了。
俄普浦课于是想到:既然石头能砸断竹子,那么把扁石头弄得再薄些、锋利些,不就可以砍削竹子了吗?在俄普浦课的不断努力下,人类的第一把石刀,第一把石斧创造出来了。
哥哥俄普浦罗又用石刀石斧去砍竹子,在制造各种竹器的过程中,发明了人类的捕猎工具—弓和箭。
俄普浦罗用他的神箭连续把太阳射落了八个,月亮射落了七个。
剩下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吓得躲起来,不敢出来了。
弟弟俄普浦果在家着急了,没了太阳,庄稼哪能生长,人世哪得温暖,于是他用牛到山上喊太阳,太阳不出来;用羊喊太阳,太阳也不出来;用狗喊太阳,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只得用公鸡喊太阳,一连喊了三遍,太阳才慢吞吞地从山肚子里钻出来。
太阳出来了,月亮也羞答答地跟着出来了。
所以,直到现在公鸡叫三遍,太阳就出了。
月亮出的时候,时儿圆,时儿缺。
彝族民间故事篇2:蛇洞的传说在阿哲人住的地方有个巨大的溶洞,好像一条巨蟒张着血盆大嘴;洞口笔立着两根石柱,好像两把锋利的剑。
就是这个奇异的洞子,在阿哲人中流传着一个神妙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哲地区森林密布,山里泉水涂涂,山岭绿带起伏。
住在那里的阿哲人,勤耕苦织,日子倒还过得安宁。
有一夜,忽然狂风呼啸,森林里响起哗哗啦啦的声音,家里的门窗也吱吱呀呀乱摇乱晃,家畜、家禽和野兽都一齐惊叫起来,人睡在床上也颠来簸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古老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本文主要从彝族的神话、历史、歌舞等方面探讨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发展历程。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
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
彝族神话之所以如此丰富完整、主要得之于在神话形成的创世史诗所起的保存作用。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伊》、《阿细的先基》等是韵文形式的神话。
彝族民间有大量散体形式的神话,如《洪水潮天》、《三族起源》、《天神的哑水》、《子居鸟》等。
这些口头述讲的神话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彝族民间传说在口头述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神话传说、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
有许多英雄神话和万物生成神话,有一部分为后世传说所吸收,形成神话大小凉山广泛流传的《支格阿鲁》、《蜘蛛的故事》、《兄妹成婚》等。
而《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找父亲》等传说又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历史面貌;从《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可以看到唐时南诏国的蒙舍诏吞并越折诏时的史事折影。
人物传说中诸如《阿细卜》、《望天公主》、《孟获的传说》等均以一定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经过民间艺术加工而形成。
风物传说如《石林》、《邛海的来源》、《沙马甲谷水洞》、《母子岩》、《天上的强盗》等则十分生动地解释了彝区山川名胜、花草树木由来。
彝族传说中习俗传说的比重为大,这些传说往往对某一民俗事角提供形象化的解释,如《火把节的传说》、《跳公节的传说》、《二月八的传说》、过《彝年的来历》等对彝族的岁时习俗起源作了生动的说明;《鸡冠帽的传说》、《护心帕》、《红绿腰带》、《铠甲的起源》等则对彝人的服饰习俗作了解释;《转转酒的传说》、《新娘出嫁前的禁食》、《口弦的来历》、《扎大路》的等则对彝族的饮食、禁忌、游艺等民俗作出了解释。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
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
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
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
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铜鼓舞”、“金竹舞”、“仪式舞”、“冬格夺洛荷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彝族谚语曰:“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
“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
”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种曲调,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这是一种独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种或游玩演唱。
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达渴望自由、爱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左,彝族称阿丝木莫左,是一种婚礼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种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动时演唱的歌曲,也是因为“阿古阿……哦叹嘎啦”为每段开头而得名",这是一种合唱的歌曲。
一般以十人为一队,列队边舞边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席创作,一般是主客双方各自组队演唱,参加者女均可。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
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
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
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
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
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
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乐器,彝族的民乐器较丰富,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唢呐、葫芦笙、皮鼓、铜铃以及木叶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传最为广泛。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悼念舞、或丧事舞、宫廷舞和铃鼓舞、劳动舞和征战舞、对脚舞、赶街舞、手帕舞、手镯舞、轮翻舞等。
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
这是一种大型的女子集体舞。
舞蹈队形有圆圈式和双行横队排列式两种,而以圆圈式为主。
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组成,每圈有一人领舞领唱,其余舞伴都尾随其后边唱边舞,同时,每人左手持一把伞,右手拉着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个个舞圈。
一个火把场上,往往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舞圈在跳舞。
参加跳舞可达数百人、数千人之多。
这是凉山彝区火把节上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
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别具风格。
银器工艺美术,常见的有各种银领花,银戒指、银手镯以及银耳环等。
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隶主还制作有打仗用的银护脸、银护腿等。
这些银制工艺品相当精致美观,上面还装饰着许多图案花纹,具有很高的水平。
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艺术,仅在毕摩的经书可以看到日、月、人、鸡、虫等图形,所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形,所画人物则系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支格阿龙。
传说支格阿龙曾经射日月,并将地上的动物打小,因而在画支格阿龙的时候,伴随画日、月、人、鸡、虫等。
这些由点、线组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
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屋、屋基、柱础、檐柱和锅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
此外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的花纹。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云南彝族精美的髹漆技艺;清代彝族漆器工艺已有了“嵌漆”、“描饰”、“罩明”、“金染”、“隐花”等,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皮胎漆葫芦是清代彝族漆器的代表作,其设计巧妙制帛精美,内装多套染术质盘、碗、杯、碟,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
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常在擦尔瓦、头巾、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挂袋、烟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为基础,配上红绿黄等五色花线,绣上流云纹、方胜纹。
花边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天象日、月、星、云、彩虹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河为图的;以动物鸡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为图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为图,如花叶图等。
各种图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
彝族妇女还常用“贴花”作装饰,以五彩色布剪成美丽的花纹和线条,镶于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烟荷包、腰带上,千变万化,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总结: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在彝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得到增强,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观念认识、发展、创造性地继承彝族文化,以促进彝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多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