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标准指标
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摘录)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
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
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
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
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7.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四)工作效率。
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
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
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
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 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急性心肌梗塞ICD-10: I21-I22。
2.充血性心力衰竭ICD1O:I5O.O。
3.脑出血和脑梗塞ICD1O:I6O-I63。
4.创伤性颅脑损伤ICD1O:SO6。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ICD1O: K25-K28伴有.O-.2,4.6 亚目编码,K29.0,K92.2。
三级精神病院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三级精神病院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概述】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反映医疗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结构、过程、结果等的概念和数值。
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
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是实施医疗机构科学评审的基础;实施持续性的医疗质量评价监测,是依此对医疗机构进行追踪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样是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结果源于管理者对医疗质量改进的定义、测量、考核的要求与努力。
本监测指标包括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多类指标。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部分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统计和财务报表。
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是以过程(核心)质量指标与结果质量指标并重的模式展现,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患者安全和权益保障类指标。
三、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解读】通过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监测与了解医院日常运行的基本情况。
【监测指标】(-)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
4.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5.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
6.年培训综合医院医师及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
7.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
(三)治疗质量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8.住院治愈好转率。
9.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
(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5.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医院运行指标分析报告1

长治市郊区人民医院2015年质量与安全主要监测指标分析报告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与实施细则(2012)版》与三好一满意的要求,我院于2015年逐步实现医院各科室联网,建立了质量与安全指标监测体系。
通过一年的运行监测均达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具体总结分析如下。
一、重要指标的监测结果分析(一)出院患者住院日1、2015年平均住院日为天,其中,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别是天、10天、天、天。
2、原因分析:医院总体上将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天以内已达标。
影响我院平均住院日的主要科室为中医科(达14天左右)、消化内科(达13天左右)、呼吸内科(达12天左右),因中医科住院患者大部分40%以上为肝病患者,恢复期较长;消化内科病人多为慢性病患者,恢复期较长;呼吸内科多为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治疗效果短期不明显。
3、建议:1)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对于恢复期患者可转往下一级医院进行康复。
2)住院诊疗期间,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确保诊疗的及时性;3)完善规范化诊疗制度并严格执行;4)规范诊疗行为,积极开展临床路径模式。
5)加大管理与考核力度,给每个科室下达明确考核目标,每月考核,每季汇总,直接与绩效挂钩。
(二)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2015年度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平均为%,符合低于45%的指标要求。
其中,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别是%、%、%、%均低于≤45%的要求。
(三)、住院单病种管理2015年按照质量分析评价标准,医务科对每季度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数、每个病种的质量控制规范、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构成等做了综合的评价分析,汇总结果如下:1、2015年纳入单病种管理情况汇总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科室心内科心内科内一儿科内二科骨科外科、妇产科例数 3 49 13 2 89 2 88注:包括阑尾切除术17例;腹股沟疝16例;剖宫产54例;经腹子宫次全切1例。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2009于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其他有住院床位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
术语与定义: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与反馈给有关部门与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4.6.1 医院应当按照每200张至250张实际使用病床的比例配备一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专职人员应当接受监测和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4.6.2 医院应当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和基础设施,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 监测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各科室:按照原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1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V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函1 2011) 54号)、国家卫计委《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2015年版)》及《国家卫计委V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的要求,现结合医院实际,对我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现印发给各科室,请各科室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该指标有九部分,第一部分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第二部分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第三部分单病种质量指标;第四部分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第五部分急诊科监测指标;第六部分临床检验监测指标;第七部分病理科监测指标;第八部分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第九节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以上指标由信息科牵头负责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由相关科室负责。
各科室必须按照监测指标开展定期评价活动,解读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医疗管理工作(有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医院将不定期的对科室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
附件: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2016年修订)附件第一部分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资源配置、工作负荷三、治疗质量四.工作效率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七、科研成果第二部分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指标包含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住院重点手术(监测指标包含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三、麻醉四、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一)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二)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三)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第二部分单病种质量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三、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四、脑梗死髅、膝关节置换术八.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七围 防 感 染 术 期预九、剖宫产术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卜一、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第四部分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第五部分急诊科监测指标第六部分临床检验监测指标第七部分病理科监测指标第八部分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第九部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基本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基本指标在我们的医疗体系中,三级综合医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常是地区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具备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丰富的医疗资源。
要了解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需要关注一系列的基本指标。
首先,医疗服务量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方面。
这包括年门诊量、年急诊量以及年住院量。
一家成熟的三级综合医院,年门诊量往往达到数十万人次,年急诊量也有数万人次,年住院量则以万计。
这些数字反映了医院在区域内的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和民众对其的依赖程度。
病床使用率也是关键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理想的病床使用率应在85%至 93%之间。
如果病床使用率过高,可能意味着医疗资源紧张,患者住院等待时间延长;而使用率过低,则可能暗示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平均住院日同样值得关注。
对于大多数病种,三级综合医院的平均住院日通常在 10 天左右。
较短的平均住院日意味着医院的医疗效率较高,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让患者更快地康复出院,减少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医疗质量是三级综合医院的核心关注点。
医疗质量的评估指标众多,其中病死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不同科室的病死率会有所差异,但总体应保持在较低水平。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是反映医疗质量的关键指标,较低的发生率表明医院的手术操作规范、技术成熟。
在医疗技术方面,能够开展的高难度手术和新技术的数量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
比如,心脏搭桥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微创手术等复杂手术的开展情况,以及在肿瘤治疗、神经外科、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
医护人员的配置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
合理的医护比、床护比至关重要。
医生方面,要有各个专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中青年骨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护理人员数量要充足,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同时,医护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也能反映医院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潜力。
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也是三级综合医院的重要指标。
像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手术器械等,直接影响着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资源配置与运行数据指标

第一章 资源配置与运行数据指标
资源配置
一、床位配置 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
三、相关科室资源配置
四、运行指标 五、科研指标
运行数据指标
(一)核定床位数 (二)实际开放床位数 (三)平均床位使用率 (一)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开放床位数比 (二)全院护士人数与开放床位数比 (三)病区护士人数与开放床位数比 (四)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数与开放床位数比 (一)急诊医学科 1. 固定急诊医师人数占急诊在岗医师人数的比例 2. 固定急诊护士人数占急诊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 (二)重症医学科 1. 重症医学科开放床位数占医院开放床位数的比例 2. 重症医学科医师人数与重症医学科开放床位数比 3. 重症医学科护士人数与重症医学科开放床位数比 (三)麻醉科 1. 麻醉科医师数与手术间数比 2. 麻醉科医师数与日均全麻手术台次比 (四)中医科 1. 中医科开放床位数占医院开放床位数的比例 2. 中医科中医类别医师人数与中医科开放床位数比 3. 中医科护士人数与中医科开放床位数比 (五)康复医学科 1. 康复科开放床位数占医院开放床位数的比例 2. 康复科医师人数与康复科开放床位数比 3. 康复科康复师人数与康复科开放床位数比 4. 康复科护士人数与康复科开放床位数比 (六)感染性疾病科 1. 固定医师人数占感染性疾病科在岗医师人数的比例 2. 固定护士人数占感染性疾病科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 3. 感染性疾病科开放床位数占医院开放床位数的比例 4. 可转换感染性疾病床位数占医院开放床位数的比例 (一)相关手术科室年手术人次占其出院人次比例 (二)开放床位使用率 (三)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重 (一)新技术临床转化数量 (二)取得临床相关国家专利数量
2016年护理部临床科室通用监测指标

6.仪器设备操作台格率
合格率(%)= x100%
分子:单位的间内直柱护士仪器设备操作合格例次。
分母:单位时间内抽样查检护士仪器设备操作总例次。
注:抽样查检护士仪器设备操作质量,按照查检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记录具体问题,纳入科室质控分析项目。
护士依据护理部、科室的仪器、设备操作标准完成,≥85分视力“操作合格”
指标上升
5.急救物品完好率
完好率(%)= x100%
分子:单位时间内查检急救物品完好件数
分母:单位的间查检急救物品总件数.
注:抽样查捡、或全部直柱科室所有急救物品,按照查
检标准进行评价,均符台标准视为”完好”。同时记录具体问题,纳入科室质控分析项目。
1.急救仪器设备部件齐全,线路完好。
2.有操作流程标牌,流程规范、实用。
2.由接患者人员和护送患者人员共同完成。
3.按各专科交接单内容进行逐项交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意识、生命体征、输液、治疗、置管清况、皮肤恃况及其他特殊涝况等,发现问题,立即查问,交接时发现问题由相应科室负责。
4.患者交接过程注意观察病清变化、保护隐私,体现爱伤观念。
5.交接无误,内容记录齐全,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5.依据治疗卡信息,桂对患者腕带,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一致。
6.检查药液质量,观察有无药物配伍反应。
7.给药后,读出执行单上患者者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时间,注明执行者及执行时间。
指标上升
2016年东昌府人民医院临床科室通用监测指标(2)
指标名称
许算公式
查检标准
改善标准
备注
4.重点环节交接正确率
正确率(%)= x100%
指标上升
长至入院6小时内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标准指标一、解读通过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监测与了解医院日常运行的基本情况。
二、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职业健康体检人次。
4.职业病诊断人次。
(三)诊疗质量1.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2.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3.急诊室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4.诊断质量指标。
5.治疗质量指标。
(四)工作效率(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三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第二节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解读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死亡率、安全指标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以下每一项目与数据指标可通过住院病历首页采集,现分别作简要说明。
二、监测指标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解读】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种病种期内总例数、死亡例数、15日内再住院率、31日内再住院率等监测指标,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的总体情况。
分母:年龄≥18岁的全部因某疾病出院总例数。
分子(符合分母的标准,且符合以下一项者):①某病种的“死亡”出院患者;②属于同一疾病出院后2周与1月内再住院患者。
有以下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一)矽肺ICD10:J62.800(二)尘肺待诊ICD10:J64.X01(三)煤工尘肺ICD10:J60.X00(四)职业性噪声聋ICD10:H83.3(五)职业性苯中毒ICD10:T52.101(六)职业性铅中毒ICD10:T56.0(七)职业性汞中毒ICD10:T56.1(八)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ICD10:T66.X05第三节单病种质量指标一、概述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进行纵向(医院内部)和横向(医院之间)比较,采用在诊断、治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某些医疗质量指征是具有统计学特性的指标,可用来进行质量管理评价。
病种的选择原则:根据我国职业病人群发病和患病情况、危害程度,对医疗资源消耗情况。
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常见与多发疾病的诊疗过程(核心)质量。
可以用作考核医院总体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管理状况。
病种过程质量指标的选择:以国内、外权威的指南为依托,专家具有共识。
选择具有循证医学结论——经多中心、大样本论证推荐的1类A、B级指标为重点的核心质量为指标。
参考国际上目前在使用的核心质量指标。
邀请本专业权威专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讨论,并在医院实地临床试用与验证。
实施单病种过程质量监控目的: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
是反映出全院在医疗质量管理整体能力与层次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
在医院评审中是评价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途径。
是医院提高医疗技术、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
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其合理性的方式之一。
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模式,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相关的指南与临床路径,以国际上相关职业病诊疗指南等文献,将以下住院治疗的五种职业病病种作为质控管理(试行)。
二、监测指标解读(一)矽肺病(ICD10:J62.800)。
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矽肺病(ICD-10:J62.800)2.诊断依据:根据《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1)可靠的生产性粉尘矽尘接触史(2)以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3)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诊断3.标准住院日为40天。
4.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尘肺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高千伏胸片、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痰培养;影像学检查(CT或MRI);指端血氧饱和度、免疫功能检查;肺癌四项;凝血四项。
6.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据“急性期病因治疗、慢性期康复治疗”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情况、全身状况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
(1)纤维支气管镜肺段灌洗治疗或全肺灌洗治疗。
(2)肺康复治疗。
(3)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抗菌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可选用解痉、平喘、抗纤维化治疗的药物,适当选用调节免疫药物、改善血液循环类药物作为辅助用药。
(5)抗肺纤维化治疗。
可选用抗纤维化药物。
(6)中医中药治疗,针灸理疗、穴位注射、中医中药辨证治疗7.出院标准。
1.主诉胸闷憋气症状好转,呼吸系统各项指标好转。
2.康复治疗满1疗程。
3.肺灌洗治疗结束。
(二)、职业性噪声聋(ICD-10:H83.3)。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出现的进行性感音性听力损失,双耳对称,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累及语频,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的时间、强度及噪声作业工龄等密切相关。
1.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ICD-10:H83.3)。
2.诊断依据。
根据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确定为职业性噪声聋。
3.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详细询问病史和职业史,尽早诊断、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并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
(3)神经营养类药物。
(4)其他治疗,如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4.标准住院日为40天。
5.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83.3职业性噪声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6.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胸片、心电图;纯音听阈测试。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清病毒学检测;声阻抗检查:包括鼓室压曲线和镫骨肌反射;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40Hz相关电位(或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耳声发射检测(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前庭功能的相关测试;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语言测听。
7.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纯音听阈受损程度、并发症的情况、全身状况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
(1)静脉或口服药物治疗。
改善血液循环类、神经营养药物药物:根据患者纯音听阈严重程度及全身状况选择用药。
(2)可选用高压氧治疗。
(3)对症处理。
(4)针灸理疗、穴位注射、中医辨证治疗8.出院标准(1)主诉听力好转。
(2)综合治疗满1疗程(三)职业性慢性铅中毒(ICD10:T56.0)。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长期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诊断标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参照国家职业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2、入院标准(1)有职业性铅接触史,血铅、尿铅增高,需驱铅治疗者。
(2)职业性铅中毒患者定期康复治疗。
3、住院时间(1)职业性轻、中度铅中毒住院时间一般不超过40天。
(2)重度住院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
4、临床检查(1)一般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血生化、血铅、尿铅、尿δ-氨基-r-酮戊酸、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尿ß2微球蛋白、红细胞锌原卟啉(ZPP)、血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肌电图等检查。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分析、心电图检查、肝胆肾超声检查。
(2)选择性检查心脏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脑电图、颅脑CT、骨髓细胞学检查等。
5、临床西医治疗(1)轻度、中度铅中毒治疗①一般疗法:适当休息,给予合理营养、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族等。
增加膳食钙、铁、锌、铜等的摄入。
②驱铅治疗:依地酸钙(EDTA)、二巯丁二钠(DMSA)等,依地酸钙钠0.5-1.0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4天为一疗程。
③对症与支持疗法:10%葡萄糖酸钙、阿托品,口服钙剂及维生素C、微量元素。
有抽搐发作时,给予安定或鲁米那等药物控制抽搐。
有颅内压增高情况,注意脱水治疗,改善脑组织供氧。
可以应用纳洛酮、钙拮抗剂等药物。
④活血化淤:银杏制剂、丹参、丹参酮等活血化淤药。
酌情应用。
⑤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B1、B6、B12,ATP、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等。
同时给运动康复治疗。
⑥铅性贫血治疗:铁剂和维生素B12等治疗纠正贫血。
⑦如合并肾脏损害、肝脏损害、高血压等情况应给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同原发病。
⑧清除氧自由基: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清除氧自由基。
6、中医辩证治疗(1.针灸、红外线、穴位敷贴、耳穴压豆治疗等。
(2)中药熏洗。
(3)拔火罐。
(4)药物治疗。
7、康复治疗(1)神经系统康复治疗。
(2)心理康复治疗。
8、出院标准(1)尿铅、血铅检查在正常范围。
(2)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好转。
(3)康复治疗疗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