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
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典故负薪挂角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汉朝人物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人物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买臣负薪朱买臣,字翁子,吴人。
家穷,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
担着柴,边走边读书。
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
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
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
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
”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
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
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
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
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
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
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
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
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
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
到了吴界,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
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
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
李密挂角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中的典故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2012-10-11 14:22:40)转载▼标签:杂谈《三字经》用许多历史典故传达这样一种信念,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成功,你也能做到。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
《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
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孔子相师赵普夜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苏洵发愤梁灏夺魁祖莹学诗李泌赋棋文姬辨琴道韫柳絮刘宴正字《三字经》典故:孟母教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三迁(其一)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之。
(其二)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快来看看吧。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1. 人之初,性本善。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一句,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二句,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理家庭,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3. 无欲则刚。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六句,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没有私欲才能保持刚正不阿的品质。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七句,强调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重复学习才能取得乐趣。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八句,强调了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6. 黍离于籺,菽餐于釜。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九句,形容了黍米离开了箸子,菽豆被煮熟了,强调了黍米和菽豆都是靠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十句,强调了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心态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十七句,强调了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9. 谦恭下士,必有可观焉。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二十六句,强调了虽然是低下的人,但只要谦恭有礼,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1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三十句,强调了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做出不合适的行为,言辞要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 岁时, 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 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 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 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 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 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 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 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
2 / 11
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
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 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 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 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 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 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黄香温席】
导语:《三字经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接下来小编分享了三字 经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前来查,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 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
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 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 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 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 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 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 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
,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 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 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 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 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道韫咏絮】
谢道韫(约 376 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 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 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 399 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 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 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 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 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 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 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 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 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 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 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 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 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 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
1 / 11
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 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 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 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 故事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 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 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 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 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 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 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 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 其略。’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