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讲课稿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9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的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是意大利记者普里莫·莱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一篇报道,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将了解到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的残酷屠杀。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恐怖景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罪行,增强历史观念,培养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报道手法,掌握新闻特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 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新闻特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以及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短片,让学生了解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的残酷屠杀。
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奥斯维辛吗?为什么说它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作者的独特报道手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特的写作技巧。
例题讲解:以本文为例,分析新闻特的写作手法,如:引语、倒金字塔结构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
5. 课堂讨论:6.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看法,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1. 新闻特的写作手法引语倒金字塔结构2. 奥斯维辛的屠杀罪行残酷恐怖悲剧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文的写作手法,编写一篇关于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新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教案简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新闻作品。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惨状以及作者的报道手法,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惨状。
2. 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规模和功能,以及其在二战期间的作用。
2. 报道手法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来表现集中营的惨状,以及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3. 语言特点分析:讨论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
4. 新闻报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事实准确性、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分享各自的观点。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第二课时: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5. 第五课时: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写作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报道手法的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短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具有批判性,以及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评价是否合理。
七、教学资源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2.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3. 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残忍和悲惨,以激发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关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受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二、说学情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战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五、说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因为本文条理十分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2)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艺术特色。
(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
(3)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奥斯维辛事件的独特见解。
(2)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
(2)讨论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 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将文章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的情况。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思考,评价本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2、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3、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2、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1、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2、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
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
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
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初读感受师:读过本文,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虽然我们了解的程度不同,但我们的感受却是一样的:压抑、窒息、悲愤、沉痛…三、写作背景介绍1、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2、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3、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4、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6、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四,文本研读1、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或者说变化说明了什么?“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表现来衬托奥斯威辛的状况。
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师:细节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更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颇耐人寻味,如:“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总结: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启示读者记住历史,热爱和平。
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
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
4、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5、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题目是“没有什么新闻”,是真的“没有”吗?那么他写下的又是些什么呢?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得一提了,每次提及的都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愤懑的罪恶,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了。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到过这里参观的都该写些东西或说些东西,否则就真的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无辜者。
正是有着这样的良知,作者感受到了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从而写下这篇饱含自身深刻情感倾向的新闻。
7、经学习体会,你觉得本文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明确: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8、归纳写作意图师:刚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有所了解了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谈谈。
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五、精彩语段赏读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他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再读一遍。
(生再读)师:老师觉得第9、10两段给我的震撼很大,作者在这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去感染了读者,我们虽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残忍,这些文字使我们也跟着窒息、震颤。
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也来点评一下老师读的如何?小结: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可奥斯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六、谈收获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七、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
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
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
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
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八、结语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
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虽然说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司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