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在世界经济日渐一体化的今天,保护与传承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民族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源泉,没有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地区旅游业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样,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就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民族传统文化。
一、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诚如美国著名学者弗克斯(Fox)所言:“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必须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设计者要明确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这一核心主题,开发建设道路、商业设施时,不能破坏民族风貌的标志性地貌、地形,要全力保护原始民居建筑,宗教活动场所,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更要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尊重当地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
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旅游开发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冲击和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
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
我们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应多发掘一些优良的、高尚的、易于教化和传播的风俗。
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我们应当把能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行为偏好的文化广泛传播和推广。
二、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和主体(一)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对旅游开发的民族地区,首先要保护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如民居,水系、道路等;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是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礼仪节庆、传统手技艺和与自然及宇宙相关的知识及实践等等。
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给予了文化的复兴和创新。
本文将从旅游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商品化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旅游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1.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旅游业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很多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这种需求推动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在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和西藏等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艺术、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体验文化的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再仅仅停留在保护和传统复制层面,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传统的纳西族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如民族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文化商品化的挑战尽管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商品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导致原本纯粹的文化活动变为商业化的产品,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可能过分强调表面的文化符号,忽略了文化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商业化的行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的挑战,必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来说,可持续旅游的实践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旅游景点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情,丰富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体验、吸引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1. 引言1.1 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和习俗。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让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旅游业更加繁荣,让世界更加美好。
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避免文化的丢失和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民族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分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分析摘要:在旅游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相关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传统的非物质遗产,让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的非遗保护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引言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需要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加强对非遗的保护。
因此在保护非遗的过程当中,需要让大众了解到非遗的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非遗在某些方面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和冲击,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它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并且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文旅融合能够为非遗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从而使非遗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从而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1]。
1、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概述从理论上说,“非遗”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而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定义“非遗”时,不能只局限于民族。
市场经济促进了许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各民族都在挖掘、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
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以人为主导,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强调了非遗文化的独特品质。
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中,传播着大量的文化,使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空间不断被压抑的民众,对文化的认识和探索有了新的态度和新的视角。
在文化与物质的交融中,“非遗”都有其特殊的地位与魅力,例如:社会进步与发展、自然演变等等,都可以视为非遗文化,当这些文化被工业化包装后,其文化特色就更加突出,并且带有某种功利性,依靠文化广告、旅游宣传获得文化增值。
比如,非遗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结构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
同时,旅游与旅游融合的大背景对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可以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旅游活动来推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开发与保护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保护。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消费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旅游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的制作与销售,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历史与传统的结晶。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参与到传统的节日庆典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 增加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因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兴趣而选择前往旅游,这样就能够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对于促进地方的发展和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历史的见证。
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保护,可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防止其流失。
2. 保护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旅游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从而增进友谊和互信。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当今旅游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传承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保护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负责,也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建筑、民俗、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往往易受到自然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延续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三、开发与保护的平衡1. 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开发过程中不会对资源造成过度开采和破坏。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确保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袁崇方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
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可分的。
随着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地区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
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认为:在旅游经济中,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做商品来买卖。
舞台化是商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关键词:开发中保护、原始性、追求本真一、旅游发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旅游商品化,基于一种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趋势的潮流之一,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随之出现,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的出结论。
例如我家乡所在地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人和来自木里的少数藏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阿夏走婚制)。
自开发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包括我们国内的、国外的游客。
使得泸沽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大量增收,使得湖畔地区的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泸沽湖和永宁地区的收入差距就拉开了。
泸沽湖湖畔居民的收入是永宁地区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来自宁蒗旅游局统计的的数据)。
然而泸沽湖吸引力不仅是那碧波荡漾的泸沽湖湖水,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1】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
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
独特就在这里,许多人怀着好奇的欲望来到云南的泸沽湖看看这个特殊的民族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由于导游及商家的吹捧使得泸沽湖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在促进新疆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瑰宝,首先需要加强对它们的挖掘和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对新疆的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破坏或遗失。
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应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如设立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延续。
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是游客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如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展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民族歌舞表演、民俗体验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推出特色旅游商品,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又传播了民族文化。
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是游客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培训,提高他们对新疆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服务过程中,准确、生动地向游客介绍和传播民族文化。
同时,要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让他们以热情、友好、专业的态度为游客服务,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文化体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
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
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
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
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
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
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两翼:“乌兰浩特-乌兰毛都草原-阿尔山”草原风情游憩片区和“小坝洮儿河谷风光带-好仁飞机包-黑山羊生态景观游览区-察尔森水库观光区-乌兰浩特”民情休闲体验片区;八节点与八旗元素结成“梦回科尔沁·草原嘉年华”的八块整体布局,分别为:正黄旗大营-休闲驿站-前旗首府;镶黄旗大营-欢乐大营-乌兰毛都;正白旗大营-美食驿站-察尔森水库;镶白旗大营-风情牧场-满族屯;正红旗大营-红色驿站-好仁;镶红旗大营-幸福牧场-德伯斯黑山羊;正蓝旗大营-浪漫牧场-草根台小坝;镶蓝旗大营-健康牧场-乌兰毛都。
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满族屯满族乡为“一头两翼”中的右翼,“八个节点”中的第四个节点,与八旗中的镶白旗相结合为“红色草原”主题的“风情牧场”。
并将产品立意为:利用满族屯保存较好的原生态民俗开展民俗接待旅游,再现牧民生活,包括特色餐饮制作、满蒙民族歌舞表演、蒙古族婚礼体验等,在满族部落中体会原生态生活。
并将其形象设定为:最蒙古的满族部落。
综上,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与科尔沁右翼前旗整体旅游规划一道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一部分,以自然生态草原环境为背景,以满蒙民族文化为特色,设定为八旗之镶白旗“红色草原-风情牧场”的旅游景区。
二、满族屯满族乡旅游资源(一)自然旅游资源满族屯满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部。
西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2.553公里;西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交界;北部与阿尔山市相邻;东邻索伦镇;南部和东南部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勿布林苏木、乌兰毛都苏木相连。
位于东经121°10′,北纬45°25′交叉点周围。
地貌属山高谷深,低山地带,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之间,特点是山多,较大的开阔地少,地形差异较大。
土壤以黑钙土、黑土为主,有广阔的天然林和天然草原。
全乡土地面积4318平方公里。
满族屯满族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短暂,春秋季干燥风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据气象部门统计,满族屯满族乡平均气温在2℃左右,无霜期80–10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410㎜之间。
该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纯天然草原的面积280多万亩,天然林地面积为75万亩。
地表水较丰富,境内有境内的大小河流16条,其中就有海力斯台河、图布台河、特门沟河、查干河、敖门台河等,还有多处泉水。
该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便是天然草原,该自然资源也是人们世代从事畜牧业的自然资源基础。
基于大面积的天然草原和林地,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鸿雁、鹤、猫头鹰、百灵鸟、啄木鸟、水鸭、野鸡、飞龙、沙半鸡、鹿、狍子、野猪、雪兔、狼、狐狸等飞禽野兽。
除此之外还有珍贵的药材和山珍野菜。
典型的丘陵草原地质地貌类型是当地开发旅游的资源依托。
(二)人文旅游资源满族屯满族乡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单体主要有金界壕、古井、古树,修建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图布台旅游区、满族屯满族乡博物馆。
1、金界壕金界壕在兴安盟境内有三段,其中满族屯满族乡位于金界壕的中段。
金界壕史称金长城,约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公元1123年)年间,至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前后竣工,全长5500公里,历时70余年。
现在我国境内长约4600公里。
据史料记载金廷镇压了北方部族的反抗后,修筑了该界壕,用于防御游牧民族骑兵南下侵扰。
金界壕属于军事防御工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的历史遗产价值。
尤其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场所和实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古井古井位于满族屯满族乡政府对面,起日格广场前。
据民间传说,该井是由金国时期驻四方城守卫金界壕的兵丁挖筑,用于取水,自饮和饮马。
井边原有两眼石臼,现存一眼,石臼是兵丁捣米工具。
目前,古井用水泥盖覆盖,未按照“修旧如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建设,除了政府立碑标识为古井外,无法对该景观进行识别。
3、古树古树位于满族屯满族乡政府西侧3-4公里,有300多年的历史,横跨流经满族屯的溪流,传说是乾隆皇帝亲手栽下的。
经过的游客和本地人民在树上系挂哈达进行祭祀,当地人信奉该树有灵气,经常在树前祈祷。
4、图布台旅游区当地牧民自行开发的图布台旅游区位于满族屯满族乡西侧3-4公里处,现由6个蒙古包组成,与古树距离不到1公里,是集餐饮、观光和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目前景区规模较小,主要提供餐饮,特色餐饮为烤全羊,并可以电话预定,根据顾客需要选择羊的类型和大小。
5、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临近满族屯满族乡主干道,位于乡政府北侧的丘陵上,该公园以地势最高处的查干敖包为核心。
该敖包是由几位满族屯满族老人从索伦山上的敖包取石而建,属于满族的民族敖包,是兴安盟境内的第三大敖包。
从敖包处可以鸟瞰满族屯满族乡全貌,视野开阔,公园内植被繁茂。
6、满族屯博物馆满族屯满族乡博物馆于2011年10月12日落成开馆。
该博物馆以清廷皇室与札萨克图君王室联姻、联盟的史实为切入点,对满族屯的历史源流及满蒙民族在该地区的文化融合进行了阐释。
馆内布置有五个展厅,分别为:满族渊源、简史;札萨克图君王旗的满族那拉;满族经济、文化、民俗;团结、进步、和谐之乡满族屯;美丽幸福的满族屯草原。
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博物馆对满族屯满族乡满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静态形式由史至今进行了展示。
真实反映了满族屯满族乡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也是满族屯当地牧民缅怀历史的场所。
博物馆前面的塑像是根据满蒙联姻中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敖力布仁钦王(额驸)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的原型而作,是满族屯满族乡满蒙融合的一座标志性雕塑。
(三)当地旅游开发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1、满族屯满族的历史从16世纪中后期,科尔沁草原地区便开始了满蒙联姻、联盟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稳固新生政权,实施满蒙联姻,在入关前的30年间先后将满洲12位格格嫁入科尔沁部1。
满族屯地区的满族便是满族公主与札萨克图君王旗王室联姻时来到科尔沁草原地区满族人的后裔。
据《科尔沁右翼前旗志》记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札萨克图旗蒙古族摔跤手敖力布仁钦在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哈日诺尔的比武中夺魁当了元帅,后来又率领10万蒙古兵马镇压反抗清廷压迫的“回勇造反”,立下“战1乌日图巴雅尔、宝力道、西恩塔本、图雅编撰,《札萨克图郡王旗满族那拉:科右前旗满族屯史略》,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P.3-10.功”,被康熙帝招为额驸。
由于其不习惯宫廷生活,便请旨回乡2。
敖力布仁钦亲王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手握康熙帝赐封给完颜氏的铁卷家书和祖传宝剑,并带着陪嫁给公主的刘、王、董、白、金、高6姓氏的牧民和木、瓦、铁、石、金、银匠一行60多人回到札萨克图旗,沿洮儿河逐水草游牧,经平台、镇西、葛根庙、到王爷庙(乌兰浩特)附近定居放牧。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敖力布仁钦亲王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的后人在亲王与公主相继离世后率领自己的家族沿着金界壕(金长城)一路北上游牧,最终在水草丰美的乌兰毛都舍博素扎拉嘎定居下来,便形成了如今的满族屯。
满族屯的满族以王姓为主,与北京正白旗王姓属同一宗族。
2、满族屯人文环境满族屯满族乡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从物质文化资源现状及其历史渊源看,满族屯满族乡地区与满族及其先人均有密切的联系。
从2010年-2012年对满族屯满族春节习俗进行的实地调查中了解到,虽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及涵化,满族屯满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及节日习俗与本地区的蒙古族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满蒙民族仍各自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在满族的婚姻习俗、祭祀习俗、饮食习俗、社交习俗、娱乐习俗中均具有满族的独特文化内涵。
满族屯满族乡满蒙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相互尊重、认可,并在历史的交织中使满族屯满族乡与其他满族自治乡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全国唯一经营畜牧业的满族乡;唯一边境满族乡;与科尔沁蒙古族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满族乡;与北京王姓满族为同一宗族,以王姓满族为多数的满族乡。
除文化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内涵外,本地区满族群体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并由此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据调查,满族屯满族群体普遍认为他们来到科尔沁草原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并对其渊源普遍有“60户满洲”的说法。
满族屯满族乡满蒙文化历经300多年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但仍保持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即便在文化特质上存在相互影响、借鉴的现象,但在涵化的过程中仍体现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特征。
满族屯满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尽管满族屯满族已不会说满语而说蒙古语,但在调查访谈中几乎所有满族人反复强调“曼涅满杰”3,同时得知拜访者中有满族人后,异常热情和兴奋,也亲切的称2参阅“满族屯满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