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结肠息肉

合集下载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10期•综述*29 -综述.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韦容清,严冬,梁明,周传坚(桂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平537200)[摘要]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

结肠息肉有癌变的风险,故此病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后需及时接受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常采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

本文主要就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结肠息肉;山田分型[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结肠息肉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

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被称为结肠息肉。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进行体检的人数逐年增多,从而使得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结肠息肉的病因。

有研究指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存在肠道病毒感染、年龄增长、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间歇性便血、便秘、腹泻、腹痛等[1,o根据结肠息肉的形态,可将其分为有(无)蒂息肉、广基息肉、扁平状息肉等[2,o有蒂且直径较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3,o根据山田分型法可将结肠息肉分为四型(山田I型息肉、山田n型息肉、山田皿型息肉和山田n型息肉),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4,o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取得了显著成效[5,o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术主要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o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其结肠息肉的直径、分型及病变特点等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减轻其手术创伤,改善其预后[6,o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肠息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息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息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息肉是一种从粘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确定病理性质之前通常被称为息肉。

一般来说,息肉是由起源于粘膜的细胞生长和聚集形成的。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1)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遗传因素:一般认为,结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目前的研究,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男女在遗传机会上是平等的,没有性别差异。

(2)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阻塞,粘液储存和疾病。

(3)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的生活也会导致体液酸化、肠细胞突变、增生等,导致肠息肉。

(4)肠息肉的原因之一是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关,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息肉形成的基础。

(5)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等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大便血:间歇性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有粘液大便或粘液血大便,但内急后重,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加。

位置靠近肛门的人可以有息肉脱出肛门,也可能导致肠套叠。

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大便时间和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

尤其是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要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粪便应为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排出时往往变薄或扁平,有时附着血痕。

腹痛:相对罕见,有时大息肉会引起肠套叠,甚至引起肠梗阻和腹痛。

2.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脱垂和肠道刺激。

大便血:无痛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息肉出血量较少。

如果息肉因排过程中的挤压而脱落,息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则生大量出血。

大便血的特点是大便带血,无滴血。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病例教学与分享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病例教学与分享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病例教学与分享一、简介消化内科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疾病,如食管疾病、胃肠疾病和肝胆疾病等。

本文将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结合相关医学知识,分享一些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二、病例分享1. 食管疾病病例一:患者女性,35岁,主诉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热感。

经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炎症。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热饮料。

并给予镇痛消炎药物缓解症状。

病例二:患者男性,50岁,主诉吞咽不畅、胸痛,有明显体重下降。

经内镜及活检,确诊为食管癌。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确定,可能涉及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2. 胃肠疾病病例三:患者女性,40岁,主诉腹痛、腹泻,伴有腹胀感。

经相关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治疗方案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食疗等综合治疗。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胃黏膜炎症情况。

病例四:患者男性,60岁,主诉腹痛、便血,贫血症倾向。

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息肉。

治疗方案包括息肉切除术,以及术后的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筛查。

3. 肝胆疾病病例五:患者女性,55岁,主诉乏力、食欲不振,体检发现黄疸。

通过肝功能、肝病病毒标志物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药物以及饮食调理。

病例六:患者男性,45岁,主诉右上腹痛、恶心、呕吐,黄疸。

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结石,诊断为胆囊炎。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胆囊切除术,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术后的抗生素、胃肠保护等治疗。

三、临床教学通过以上病例的分享,我们可以了解到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的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案。

在相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从病例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并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临床思维的培养。

四、分享经验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误诊和治疗错误。

例如,对于食管疾病,容易将普通的吞咽困难误诊为食管癌,因此需要结合全面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姓名:XXX
性别:男/女
年龄:XX岁
检查日期:XX年XX月XX日
检查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医生:XXX
报告编号:XXX
检查结果:
1. 检查目的: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直肠区域有无息肉或其他异常情况。

2. 检查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应用结肠镜经直肠插入,完成直肠区域的检查。

3. 检查所见:在直肠黏膜上发现一个息肉,大小约为X cm。

该息肉呈光滑的表面,色泽正常,质地较软。

周围粘膜无明显炎症、溃疡或出血。

4. 评估意见:根据检查所见,患者右侧直肠区域有一个约为X cm大小的息肉。

该息肉表面规则,质地较软,可能为非肿瘤
性息肉。

鉴于该息肉较小,且表面规则,暂时无需切除治疗,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5. 建议和治疗方案:建议患者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发展情况。

如果发现息肉增大、表面不规则、出血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另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减少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6. 注意事项:结肠镜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一些不适,如腹痛、腹胀、轻度出血等。

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不适感会很快缓解。

如出现持续、加重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备注:以上检查结果供临床参考,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症状】
1. 便血:结肠息肉是直肠内壁出现的肿块,它会损伤肠黏膜并导致出血。

便血通常
是少量的,以鲜红色血液形式出现,通常伴随着大便的排出。

2. 腹泻或便秘:结肠息肉可导致肠腔狭窄,并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

当结肠息肉影
响便便正常运作时,便秘或腹泻会成为一个常见的症状。

3. 腹痛:由于结肠息肉刺激肠壁,它可能导致不适和腹痛。

这种疼痛通常是间歇性的,可能与粪便的运作和饮食有关。

4. 黏液分泌:结肠息肉可能导致黏液分泌增加,这可能会导致腹部肿胀或泻肚子现
象等。

【治疗】
1. 外科手术:如果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或转归不好,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在外科手术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包括传统切割、粘连等方式。

2. 内窥镜下摘除:结肠息肉的内窥镜摘除技术,在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中被公
认为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仅仅有结肠息肉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内窥镜
下摘除,切片及达到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对于轻症结肠息肉患者,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类药物,有助于消化
系统的调节和调节肠道。

缓解症状及减轻患者的疾病程度,此外,也有可通过抗菌及黏膜
保护剂等治疗药物。

4.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在日常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比如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
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同时经常参加有氧练习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
的效果。

总的来说,发现结肠息肉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治愈疾病,更是预防癌
症的最好方法。

如果出现腹泻便秘、腹痛、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肠息肉癌变的症状表现?确诊肠息肉癌变的常见检查

肠息肉癌变的症状表现?确诊肠息肉癌变的常见检查

肠息肉癌变的症状表现?确诊肠息肉癌变的常见检查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很多肠息肉没有任何的症状表现,不容易被人发现,但是肠息肉长期不引起重视就会很可能会发生癌变,很多人就会问肠息肉癌变有哪些症状表现?如果要确诊肠息肉癌变需要做哪些检查?结肠息肉基本无明显症状,但若出现便血、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形状异常等症状,则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

便血是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

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误认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痔疮与结肠息肉引发的出血有着本质的区别。

痔疮引发的出血常表现为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与大便混杂,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多为息肉表面破溃所致。

此外,大便习惯的改变,如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尤其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出现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需要提醒的是,大便形状异常时应引起重视。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较大,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有血迹。

患者若出现以上三种症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由于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因此,肠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

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x线消化道造影,ct扫描等等。

电子结肠镜:这是对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肠息肉是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结肠镜从肛门置入,可以检查全部结肠以及终末端的小肠(末端回肠)。

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肠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结肠息肉,而且可以发现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对于结肠息肉,最重要的是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息肉。

日本医生工藤提出了结肠息肉分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

根据这种分型,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镜比较准确的判断息肉的类型,从而给以相应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直)肠息肉(ICD:K63.5)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4月第6版)
1、病史: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
2、体格检查:腹部压痛,部分患者直肠指检触及肿物;
3、辅助检查: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4月第6版)
1、病史: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
2、体格检查:腹部压痛,部分患者直肠指检触及肿物;
3、辅助检查: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5、术后观察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大便情况,腹部情况;
(2)禁食、补液;
(3)若有腹部不适,予对症处理;
(4)若出现并发症,可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5)追踪病理结果。

6、若息肉无法内镜下切除或切除息肉癌变并侵犯基底部,行外科手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直)肠息肉(ICD:K63.5)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血型鉴定、免疫4项、
急诊生化5项、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CEA;
2、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消化系B超、肠镜。

七、出院标准:
1、无便血、腹痛、发热等表现;
2、恢复正常饮食;
3、病理结果示良性息肉。

八、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导致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
2、合并有其他疾病较严重时,可能导致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
3、节假日(由于患者住院后赶上节假日,从而也使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
4、病理结果示息肉癌变并侵犯基底部,需追加外科手术。

结(直)肠息肉住院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直)肠息肉(ICD:K63.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5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