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doc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doc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doc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搭石》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

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 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1. 学:(字典)、文笔)、生字习簿等。

2021年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必备优质案例五篇

2021年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必备优质案例五篇

2021年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必备优质案例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花瓣飘香》【教学要求】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

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明确提出什么问题?二.初读课文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不知所措惶恐懂事阳台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小屋清晨惶恐红艳艳阳台花丛懂事舍不得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四.作业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板书:小女孩、我)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⑶谁会读这一句?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

2024年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四篇(实用精彩12篇

2024年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四篇(实用精彩12篇

2024年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四篇(实用精彩12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一《我的菜园》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_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2、学生交流3、是的,囚徒的生活是艰苦的,是痛苦的!读读课文一、二两节,你也能体会到曼德拉作为一个囚徒他这种艰苦的日子吗?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7、交流:洗洗衣物------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0、教师:虽然这样的慰藉是很少的,但是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找寻,能使生活充实“一些”,从中你却感受到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啊?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一)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2、曼德拉对菜园的情有独钟是课文第六小节描写的,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节,其他学生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作者对菜园的情有独钟?3、朗读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一1.正确读写新单词,理解个别单词。

(关键)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2.简单介绍一下你对伽利略的理解。

我对他的了解很有限。

哪位同学详细说说他的成绩?(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的阅读。

(正确流畅)(2)小老师用卡片展示单词,并按名称朗读和解释单词。

(针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黑板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二-->今天的语文课,杨老师给我们变了一个有趣的魔术。

瞧,只见杨老师左手缓缓拿起一本五颜六色的小本子,上面写着一大堆歪歪扭扭的字样。

他神秘地对大家说:“大家想不想看丰富多彩的漫画呀?”“想,当然想!”课堂上一阵欢呼声。

杨老师先把小本子打开,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小本子里面全是空白的。

只见杨老师弹了一个响指,又让大家倒数5个数。

“五、四、三、二、一”,到“三”的时候,杨老师对着小本子轻轻一吹气,再一翻,哇,居然是彩色的啦!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惊奇,咦?这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有的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有的则用手挠着头,认真思考着杨老师前面的动作,想要从中发现秘密。

但是,没有一个人搞清楚其中的奥秘。

杨老师神气地说:“我不仅可以让这些漫画变成彩色,还可以把它们变没呢!”台下一片议论:“变没?不可能吧。

”看大家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杨老师连忙举手示意,让大家安静。

他把本子高高举起,在空中晃了晃,然后又鼓起腮帮子对着本子用力吹了吹。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优秀6篇)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5.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灵可爱的松鼠执着的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学习语言,品味语言。

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1.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11课《看松鼠做巢》,看看文中机灵的松鼠执着地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2.读课题,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1.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词句。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2)齐读。

四、学习生字1.本课生字中,注意巢,鼠,湿,饶均为翘舌音。

2.字形结构上巢、鼠、费、伞为上下结构的字,附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三部分要紧凑。

指导书写时注意归类学习,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松鼠是怎样表演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是怎样做巢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在战地医院坚持为伤员做手术,将手术台当作自己的阵地,展现了其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品质。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敬业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结合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反思与评价,促进成长
案例中,教师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思与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个性化发展。
5.融入生活,践行精神
本教学案例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通过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白求恩精神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和珍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后拓展活动,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互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画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画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名画背后的故事。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名画是如何诞生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幅名画为何被誉为经典之作?”等。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画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幅名画的诞生》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通过描绘一幅名画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本案例围绕这幅名画的诞生,将语文教学与美术鉴赏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领略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 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五、案例亮点
1. 跨学科融合:本教学案例将语文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通过分析名画创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启发式教学:案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名画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一幅名画的诞生》中的生字词,如“精湛”、“构思”、“色调”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十一》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十一》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同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一亮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将生活与诗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诗歌创作、写作练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针对每首诗歌,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互助,共同完成诗歌创作、分析和评价等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十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天地十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章节。该章节以诗歌教学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案例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

对其听、说、读、
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

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

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

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

设计本课,让
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

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
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的饭菜;母爱是
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

妈真累啊,我爱我
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

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

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
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

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
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
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

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难道友谊?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
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
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

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
到积极发言的快乐。

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
风景。

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
出水面。

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播放音乐f lash韩红演唱的《天
亮了》)
学生欣赏
师(深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

如果,此刻
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

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没有。

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离开你了吗?没有。

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
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没有。

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同学离开你了吗?没有。

他们都在
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远行⋯⋯
(评论: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

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持,被烦闷所压迫,被平淡所充斥。

弄清这
个目的,再经由老师精心安排的场景再现,先带动学生情感。

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有闪亮的泪花。


鼓励学生用排比句安慰别人,情已至,话已满。

在此情形下写出的排比句就会少了干涩,多了感情。

少了
幼稚,多了成熟。

水到渠成!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
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

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
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

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

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

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

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

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
的教育。

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

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
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

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小学的教学中,没有别的,只有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就是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就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