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游诗词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诗先秦诗歌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

这是诗、乐、舞的结合。

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文档资料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引言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诗歌创作,而诸多诗词作品中有许多是以旅游为主题的,尽管在古代社会中,“旅”与“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旅游”一词并不相同。

但是,在山水之间游览,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却是古代与现代旅游过程中有相同的目的。

我们从唐宋诗词看,诸如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等作品,都与旅游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诗人游览了祖国名山大川过后,将胸中澎湃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诞生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休闲娱乐的旅游过程让诗人无拘束地表达了自己的才智,并且由于这些创作者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因此让自己的作品为后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依据。

本文对中国古代旅游诗词发展脉络进行探讨,并对其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予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旅游事业。

一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历程概述1 先秦到两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具有审美价值的旅游过程并没有形成,当时人们出去游玩都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亦或是社会目的,并没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性质,因此也没有产生相应的旅游文学。

例如,周穆王周游列国三年,也只不过是为了向其它国家彰显国威,去安抚部下;而孔子周游列国也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到了汉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力昌盛,因此人民群众也逐渐增加了出游活动,重新对祖国山水与宫殿建筑有着认识,并且诸多诗人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当时的五言诗、赋等作品之中,例如,西汉枚乘在创作的词赋中这样来描写潮水,“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

整首词写的生动形象,气势磅礴,尽管作者创作这部作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歌颂国家的强盛,但是,已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学特征。

而东汉马第伯创作的《封禅仪记》》中,尽管主题是为了彰显光武帝在攀登泰山典礼时候的热烈氛围,但是,也涉及到攀登泰山的内容。

高中二年级语文课程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高中二年级语文课程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高中二年级语文课程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古代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和欣赏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诗词的历史渊源古代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古代诗词是民歌。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古代诗歌经历了较为缓慢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古代诗词的绚丽多样。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代表作家的创作,使古代诗词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并在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古代诗词的形式主要有诗和词。

诗是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包括诗经中的风、雅、颂、国风等,以及唐诗宋词中的各类诗体。

词则主要流行于宋代,以其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而备受推崇。

在古代诗词中,形式特点鲜明。

首先,古代诗词的字数、音律和格律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其次,古代诗词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比喻,展示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此外,古代诗词还强调修辞手法,善于使用典故、比喻和对偶等修辞手段,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方法欣赏和鉴赏古代诗词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参考:1. 先了解背景:古代诗词的创作常常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相关。

在欣赏古代诗词之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 注重意境:古代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意境的表达。

欣赏古代诗词时,需要通过仔细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析形式特点: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对于理解作品也非常重要。

分析古代诗词的字数、音律、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等,有助于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学会背诵:背诵是学习古代诗词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作品的内涵。

通过背诵,诗词的音韵和节奏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灵魂,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从古代的《诗经》到唐宋诗词的繁盛,再到明清的山水田园诗,中国古代诗词一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思想影响着人们。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带您一起领略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民谣和歌辞。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的乐府民歌,内容真实自然。

而到了唐宋时期,诗词的规模和内涵达到了巅峰。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洒脱,还是杜牧的闺情雅意,无不让人为之陶醉。

二、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1. 音韵华丽:中国古代诗词以声调优美、音韵和谐而闻名。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仅意境深远,而且韵味悠长,字字珠玑。

2. 形象生动:古代诗词注重描绘事物的形象,以生动的语言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比如,元稹的《离思》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诗人将自己复杂的心情表达。

3. 思想意蕴:中国古代诗词常常融入时代的思想和社会观念。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反映了唐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这些古代诗词既是文学瑰宝,也是历史的镜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三、经典古代诗词欣赏1.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深深思乡之情。

它字数不多,但却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

2.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久别故乡的思念和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仰之情。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和平和安宁的向往。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词以草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草木的生命轮回,以及人生离别的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深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1.早期旅游诗词早期的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主要来源于封建社会中贵族们的骑术,尤其是周朝鼎盛时期,以岳飞等著名武术家的射击游历诗词为先驱。

唐朝以前,许多旅游诗歌借题发挥,开创了模仿的诗歌风格,如宋代文天祥的《四游》、朱耷的《九叠》、王安石《五戨》、苏洵的《横江阙》和《水调歌头》等,用以表达人们的浪漫情怀。

2.盛唐时期旅游诗词浪漫情怀在盛唐时期得到更加充分、完善的表达,盛唐时期的旅游诗词,比起以往有了更丰富的主题和形态。

旅行诗歌虽多,但常见的有诗意入旅、登山印象、游泮清澈、吟家景美等,有的只写旅行中的感受,有的刻画写具体景物,有的表达思乡之情等。

以李白《望庐山瀑布》,王勃《谒金门》,杜甫《登高》,元稹《蜀道难》为代表的优秀诗歌,表现了各路文人骚客们探明旅游情趣,对美景操心焉的情感。

3.延续发展旅游诗词隋唐诗歌以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得以延续、发展,包括宋代旅行诗歌大家苏轼、晏殊、苏洵、辛弃疾等,元代旅行诗歌代表安乐、吴兴、谢衡等。

他们在继续传承及发展封建社会旅行民歌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诗句勾勒出多彩的山水风景,凸现君子游历的思想和精神,把旅行的情思渲染得特别深刻。

4.明清旅游诗词明清时期,旅游诗词继续发展,金文泰写《山居秋暝继绝句》,纪昀写《出处遇鼙鼓》,苏辙写《望洞庭》,王士禛写《行去青海》,上述诗歌融合了旅游和龙舟比赛、舞蹈等文化传统,记录了风俗艺术,体现出赋诗歌艺术抒发情怀、鼓励浪漫精神等不同寓意。

1. 强调感受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主要围绕“感受”为先,传达一种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感受为主,表达应答景物引发的审美情感。

如李白诗歌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积雪梁尘凋无声”就是一种旅行中对美景的感受,而苏辙的《望洞庭》则抒发旅游者恢宏的怀乡之情,也是一种感受的表达。

2. 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艺术表现要求诗歌要有抒情性,采用散文的风格记录诗人的旅行历程,运用无穷的想象力进行新颖的描绘,在情节叙述中突出景物的精美绝伦,寓情于景,把文学和景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体现古典文学审美观念的审美表现。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观赏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观赏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观赏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审美观赏,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观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包括骈文、豪放、婉约等。

其中,骈文是一种以对仗为特征的诗体,它追求平仄和谐,语言华丽,富有声韵之美。

豪放则是一种奔放、激昂的风格,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的情感。

婉约则是一种温婉、细腻的风格,以柔美的语言表达内心深情。

骈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木兰诗》。

这首诗以对仗的手法,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

通过对仗的运用,诗中的每个字都能够相互呼应,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豪放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将进酒》。

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调,表达了作者李白豪情万丈的心境。

诗中的豪放气息和奔放的语言,给人以激昂的感觉,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婉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以柔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

诗中的语言细腻、婉转,给人以恬静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

二、古代诗词的审美观赏古代诗词的审美观赏是人们欣赏诗词作品时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它包括对诗词中的意境、形象、音韵等方面的欣赏。

首先,古代诗词的意境是人们审美的重要方面之一。

意境是指诗词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艺术手法,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对冷静、寂寥的描绘,给人以深沉的思考和凄美的情感。

其次,古代诗词的形象也是人们欣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形象是指诗词作品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语言,创造出具体的形象和场景。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对明月和霜的描绘,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最后,古代诗词的音韵也是人们欣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最新 古代山水游览诗的语言审美的特征分析-精品

最新 古代山水游览诗的语言审美的特征分析-精品

古代山水游览诗的语言审美的特征分析引言山水游览诗以文人在旅行、游览中的所见、所闻为审美观照对象(自然山水),用诗词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文字印记,也是一种“应物斯感,感物吟志”的表现。

“自古名山多骚客”,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游览诗词的创作日渐成熟。

曹操的《观沧海》成为中国史上第一首规范、标准的山水诗。

至唐宋时期,山水游览诗日趋繁荣并走上顶峰。

元明清时代,山水游览诗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大量佳作。

古代山水游览诗词是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山川、河流、遗迹故址、大漠古道等自然风貌,这些诗篇不仅仅充满着对祖国山川壮美的赞叹,而且诗篇中深刻的寓意,也无不反映出诗人的认识、理解与感受,是诗人游览山川的心理记录,具有浓厚的中国底蕴。

一、借田园美景表达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求魏晋时期,现实社会的污浊与自然的纯净形成强烈反差,竹林七贤等山水诗人在自然中体味着恬淡闲适和空明宁静的乐趣。

左思以自然的山水清音与世俗音乐相比,王羲之用玄泉的清音、咏言的余馨与俗世的箫竹之音相比,突出了大自然的清纯质朴,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庸俗丑恶。

在现实与自然的对比中,是人们发现了自然的魅力,自然山水的魅力使他们留连忘返,沉醉其中,尽情地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以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为例,陶渊明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很显然超越了旁人,他遵从“自然”、“无为”思想,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几次辞官归隐复又出仕,他在《归园田居》里表达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为自己辞官归隐找到了充分的思想依据,最终战胜了俗念,摆脱了官场的污浊和名利的羁绊,彻底扭转了心为形役的局面,获得了心灵的全部自由。

他回到了无拘无束的乡野家中,如小鸟冲出罗网樊笼,回到任意翱翔的天空,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和自由,那份自在,那种由衷的欣喜,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自然的清风将陶渊明洗涤得一尘不染,在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中,人生的真谛已达“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征及其演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审美特征
1. 纵观山水: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之一是纵观山水,即通过描写山、水、云、雾、风等自然元素,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2. 感受自然: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之二是感受自然,即通过感受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情绪和心境,从而营造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3. 感受心灵: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之三是感受心灵,即通过观赏自然景观所发现的人类内心感受,从而达到抒发心情,寄托情感的目的。

二、演化过程
1. 唐代山水诗:唐代山水诗是中国山水诗的高峰之一。

唐代山水诗家在描写山水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和意境。

2. 宋代山水诗:宋代山水诗在唐代山水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宋代山水诗家强调仁爱自然、和谐自然的思想,通过描写山水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怀。

3. 元代山水诗:元代山水诗在宋代山水诗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元代山水诗家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通过对山水景象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思考。

以上是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摘要旅游诗词是中国旅游文学中产生较早、作品最为丰富的一个类别,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旅游诗词审美是现代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诗词欣赏,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每一阶段旅游诗词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深入挖掘作者的旅游审美意境,最后研究总结了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旅游旅游诗词发展脉络审美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一古代旅游诗词的内涵与分类旅游诗词是指以描述旅游景观、反映旅游活动、揭示旅游事件、阐发作者旅游经历等为主要内容并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类别。

由此古代旅游诗词主要是指中国古人笔下那些以描写山川风貌、田园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的诗词。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数量庞大,以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山水诗词、田园诗词、边塞诗词以及咏史怀古诗词等。

山水诗词主要指以山水自然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创作题材的诗词;田园诗词主要指以纯朴田园风光为审美对象,歌咏田园生活的诗词;边塞诗词主要指以边塞自然风光为审美对象,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词;咏史怀古诗词主要指以文物古迹为审美或凭吊对象,并借以揭示作者内心情感的诗词。

旅游诗词是中国旅游文化中底蕴最醇厚的一杯香茗,它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描绘出了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江南风景,厚重肃穆、雄浑古朴的北国风光;复原了遗迹故址的千年风貌;激发了大漠古道的盛世豪情;展现了古人抒发山水情怀臻天人合一的境界。

了解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1 旅游诗词的萌芽——先秦至两汉先秦时期,虽然完整的旅游文学还没形成,但是描述自然景象和反映旅游现象的一些诗歌开始出现。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山岳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诗句。

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之美,又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判,使其具有了浓厚的审美意味。

《楚辞》中也有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多样的旅游生活,如《涉江》,是屈原晚年被放逐时所作的一篇爱国抒情诗。

“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

”假借自然景观的描述,“情”与“景”结合,“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

诗人有力地申述了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保持高尚情操的决心。

除此之外,还有《哀郢》《悲回风》《远游》等。

汉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热情高涨。

如汉武帝巡游帝京的时候欣然而作《秋风辞》。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的情境。

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

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汉武帝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

随着文化的发展,乐府民歌和五言诗开始出现,如《江南》《燕歌行》等。

2 旅游诗词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寄情山水田园远离政治成为一种时尚,使得中国山水田园诗开始以完整的形式和独立的意义出现在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陶渊明、谢灵运与谢眺。

曹操的《观沧海》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规范、标准的山水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诗歌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旅游诗状写游历、山水风光,将丰富的人生情感寄托于叙事、写景、议论之中。

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

通过无拘无束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轻、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先叙述游览过程或游览缘起,接以景色描写,最后感慨或议论,形成初期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模式。

谢眺是南朝山水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其诗共存世140余首,三分之一以上为山水诗。

其诗意境优美、情景结合、风格清新流丽,语言注意声律对称,代表作有《游东田》《游敬亭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3 旅游诗词的繁荣——唐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人士大夫隐逸、漫游成为时代风气,从而形成了山水旅游诗名人佳作迭出,群星璀璨的繁荣局面。

初唐山水诗主要以五七言律诗为主,代表人物有杜审言(《登襄阳城》)、王绩(《野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及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初唐四杰把山水诗的表现范围从宫廷市井移至江山塞漠,杜审言则将岭南风光带进了山水诗的描写领域。

盛唐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期,形成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另外还有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旅游山水诗佳作不断。

在此仅以王维、岑参、李白为例简析盛唐旅游诗词的盛况。

王维被后世誉为盛唐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愉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用生花妙笔把我们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山水胜境。

苏轼赞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岑参的边塞诗以描绘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令人叫绝。

如脍炙人口的名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诗中,岑参将奇险壮阔的风沙景色描绘得极为逼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李白在山水诗方面也很有造诣,留下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其山水诗着重描写山河的扩大雄伟、奇险壮丽,意境壮阔,气势雄浑。

如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那“峥嵘何壮哉”的华山,那“修缮南斗傍”的庐山,那“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蜀山,那“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那“白波九道流雪山”的长江,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等雄壮神奇,气势非凡。

中、晚唐诗坛名家辈出,韦应物、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传颂的旅游佳作。

宋词是中国文学一大特色,在众多优秀词篇中,多和旅游有关。

这些词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凭吊历史古迹、或抒发作者审美情趣。

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以及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除此之外,还有柳永的《望海潮》、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4 旅游诗词的延续——元明清元代旅游词也不乏佳作,如元好问的《游黄华山》,写黄华山瀑布气势磅礴、意境壮阔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借景怀古,风格豪迈,气势宏大。

明代旅游诗内容相当丰富。

明初的山水诗按地域划分为吴派、越派、闽派、岭南派、江右派五个创作群体。

明兴盛时期又形成了以冲澹闲雅为宗的“台阁体”山水诗派,杨士奇《三十六湾》、杨荣《蓟门烟树》、陈敬宗《南溪草堂》等皆为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叶复古风气渐盛,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等都有优秀之作。

如何景明的《秋江词》描写江左秋江,意境杳渺。

明晚期的袁宏道代表作有《游惠山记》等。

清代也创作了大量的旅游诗词佳作。

如王士祯的《江上》,意境淡远、语言典丽流畅;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写梅雨江南,山水如画,自然清婉。

袁枚的《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想象丰富、美丽,具有神异的浪漫色彩;魏源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极力表现大自然的雄伟、气概豪迈。

另外,写大型组诗,是清代诗人的新尝试。

如钱谦益的黄山游诗,姚燮的四明、普陀游诗等,都是数十首为一组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杰作。

三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不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诗境家园,撩拨起我们探密寻幽的雅致;而且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作者追求天人合一、情理交融、我手写我心的圣洁心境。

1 景致美纵观中国古代旅游诗词,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秀美,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美,更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壮美。

在作者笔下,小到路边野草花,大到万丈奇峰峻崖,都可信手拈来,用诗情词意加以点缀,一幅美轮美奂的美景就展现在眼前,足以让我们流连忘返和思绪万千。

2 意境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非常注重写景与写心的交融,亦即主体之意与客观之景的水乳交融。

古代文人雅士虽然沉浸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和谐氛围中,但他们并没有把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随着岚气水波而消解,而是利用诗词借景抒情言志、寄托感慨。

用心去品味自然,然后再让自然来荡涤心灵,使得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

3 哲理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不仅是景致和意境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古人讲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当我们徜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往往会涌起哲理之思。

另外,中国的文学素有文以载道、文以明理以及“诗言志”等传统或法则,因此,在古典旅游诗词中,借景言理、寓理于景就成了作者的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4 和谐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儒道禅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观念,常常以自觉的形式通过关照山水、描摹自然的审美追求表达出来。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形与神的交流孕育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山水审美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构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独具特色的一道道美丽景观。

5 风格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虽然描写的都是寻常可见的自然风光,但由于作者们的生活经历、气质素养不同,诗词所呈现的风格也千姿百态:有的清丽,有的雄浑;有的翔实,有的简朴;有的空灵,有的凝练;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奇峰邃洞,充分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

6 语言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语言也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