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
文物学

1、刘敞在宋代金石学研究中有开创之功的,首推宋仁宗时的刘敞。
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先秦古器图碑》(巳佚)。
他还在书自序中,总结了自己研究古器的方法:对研究古器物的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
他是作古器物图录的第一人。
2、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3、应县木塔4、《洛阳伽蓝记》5、《说文解字》6、《四库全书》9、华表12、唐代佛光寺大殿14、影壁7、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从上可知,文化遗产大体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
8、地方志地方志简称方志。
它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书籍。
方志种类大体是:①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
②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
③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
10、放射性碳素断代就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4C不断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
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它们在有机体死亡以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
只要测出有机物中14C放射性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知其死亡年代。
但是,因为大气中14C浓度实际上是起伏不定的,所测定的年代会与真实年代有差距所以必须经过树轮年代对比校正后才可以使用。
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同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
注意的问题:这种测定年代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年代误差。
主要是:①14 C半衰期和14 C年代误差的统计性质。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
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 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 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
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
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
近读《甲骨学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189 9 年,甲骨学可以说也是诞生于这一年。
至1949 年,这门学科恰恰走过50 年。
这50 载中近半的时间,即1928 至1949 年,是彦堂先生亲身经历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发掘、二十年研究” 。
以他对甲骨学的参与之深与挚爱之切,《五十年》的著述势在必行。
这本书先是以若干篇文章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台湾《大陆杂志》第1 卷3、4、6、9、10 期, 第3 卷9 至11 期,后与“甲骨文材料的总估计”合成一册单行本,由台湾艺文出版社于1 955 年7 月出版。
《五十年》与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写法相近,都是结合着作者本人学术活动的经历侃侃而谈,书里书外弥漫着一种“使君原是此中人”的意境。
胡书着重介绍甲骨文的流传与搜求,董书意在检讨甲骨学的研究与进程;胡书长于讲述,董书偏向讨论,相得益彰。
有人若想了解殷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前50 年的情况,这二书当列参考书目的榜首。
治甲骨论著目录之学与学术史的学者,大都重视《五十年》这册精要的小书,宣传的文字已有不少,对书中最主要的贡献也有介绍,如彦堂先生对甲骨学50 年发展与各阶段研究特点的总结、对甲骨文在殷墟地下“存储”、“埋藏”、“散佚”、“废弃”四种情况之推测、将甲骨文片数保守估计为10 万片上下等等。
古文字学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铁云藏龟此著作是甲骨学的开山著录,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是由刘鹗编纂的。
刘鹗在王懿荣的儿子那里收买了王氏部分甲骨,自己又收购一部分,前后共收得五千多片甲骨,他挑选了其中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
在此书中,刘鹗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第一次确定了甲骨文的朝代。
3、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叙辞(述辞、前辞):记述时、地、人命辞:命龟之辞占辞:因兆文定吉凶文字验辞(补刻上去的):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4、钟鼎文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5、分化字一、途径1、由于假借、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古义为借义所夺;本字义多)2、词义引申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①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字栗——憟②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字其——箕③一字借作他用,为这个假借字造了一个与原子型无关的字鲜——尟④一字借作他用,另选一个字表达它的本义前(剪断)——翦(羽毛的生貌)⑤一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字,也为本义造字采(本义:动词,采摘)假借彩色二、引申的情况 1、一字引申义产生后为表示原义的字造一个分化字禽(擒获)——(名词)鸟兽2、一个字产生了引申义之后,为这个引申义造一个分化字竟(乐曲终了)——国境终了,边境(境)三、构成1、以原有的字形作声,加形2、以原有的字形作形,加声食(吃)——给人畜吃(饲)3、更换形旁赴(奔向)——奔告丧事(讣)4、先加后患形旁康(米康)从米,庚声穅——糠6、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六书”理论(原文默写)评述之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嫁接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
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
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
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
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汉字学概论

(一)选择1、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刘鹗,1903;2、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唐;董作宾号彦唐,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中有“贞人之名”的现象的人;郭沫若号鼎堂。
3、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录》。
4、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青铜时代》5、战国阶段的文字包括:简牍文、帛书(缯书)、石鼓文、载书(盟书)、兵器刻辞、玺印文。
6、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
首先提出来的。
包括象形、象意、形声。
7、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文字的来历:名、书、文、字。
9、汉字学历史: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10、汉字产生之前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
11、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结绳说、八卦说、起“一”成文说、仓颉造字说、书画同源说。
12、《说文解字》:许慎,中国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成书于汉代,汉代通行的是隶书。
有叙、目录、正文(十四篇)、主要字体是小篆,一部分古文、籀文(大篆)。
共540个部首,解析9353个字,编成了十四类;部首编排按“据形系联”,部内按“据义系联”。
13、郑樵是第一个撇开《说文解字》系统、专用六书来研究和归纳汉字的文学学家。
(二)名词解释一、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
二、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系统。
是扩大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辅助工具。
三、汉字学:是一门研究汉字的构造原理,形义演变以及发展趋向和规律的学科。
四、六书: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得出的字体归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经过历代文字学家补充和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为六书说,后人谈论六书一般采用许慎《说文》中所用的名称和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中国的语言文字

3、在甲骨文中,六书这一类汉字的 组织法已经大致形成
1)象形:文字象实物之形
上古文字极可能是由图画简化而来,其 中象形文与图画最为接近,以名词居多。
2)指事:用点、划指出人或者物的动作、 状态或者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
3)会意: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已有的文字 组织成一个新字,用来表达无形的意向、性 质或者或生物的活动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又称“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 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1、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
而成为音句(句读段),再循自然事理之势 巧为推排成为义句(整句),于音节铿锵之 中传达交际意念,这是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 和特点
1)汉语基本语词单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能动 性,它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质,主要表现 在语词的弹性上。
汉语语词的弹性指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 无一定规。词语在句中的组合除了要符合语法和词 汇两方面的规定,还要求音韵的协调平稳,满足句 中语气节奏、音韵修辞上的要求,从而需要语词单 位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形式上的语词分合伸缩的不 固定性,以及词义功能的发散性。
语词的分合伸缩:语词的短长相配、单(音节)复 相合,整体上现出整齐中含铿锵、参差自然的音乐 性效果;
词义功能的发散性表现为词的语法性质的不 固定(兼类)、语词意义的虚实转化。
2)汉语句子组织的流动性:汉语句子以“意” 役“形”,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遵循事理 逻辑的自然发展,把由语词单位构成的各个 语言板块(句读段)组合起来,完成表达的 要求。而不是像西方语言那样,以动词为中 心,具有固定的语法框架,以“形”役 “意”。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为唐懿宗时期的《金刚 经》。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版。明代活字印刷渐成 规模,流行用铜活字,也有铅活字。 同时又有手钞本继续存在。例如明成祖时期22211 卷的钞本《永乐大典》;清乾隆年间两倍于《永乐 大典》的《四库全书》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作者:张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9期殷墟甲骨是山东博物馆的重要典藏之一,收藏数量达1.05万片。
这些藏品流传有序、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书契”,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纪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自1899年殷墟甲骨被发现与认识至今,世界范围内共收藏甲骨15万片左右。
一、馆藏甲骨的来源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主要来自上虞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益都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
其流传与入藏事略对研究甲骨学术史有重大意义。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言,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录、流传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罗振玉自1906年搜集甲骨,总数约三万片。
他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续编》五书,著录甲骨5000余片。
1928年,罗振玉迁居大连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0年他因病去世。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后,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苏军征用了罗氏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古籍流散民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赴东北接收敌产,在大连远东炼油厂发现一个电焊封口的大铁箱,险被日本人运走,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布制小盒11个,共嵌装甲骨1219片。
这批甲骨后被运回山东,先由胶东文管会保管,后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专家鉴定为罗振玉旧藏。
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年),1910年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的安排,到中国河南“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阳)宣教,收藏甲骨文逾3万片。
著有《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明义士原著,许进雄编辑)、《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甲骨研究初编》等,在甲骨著录、辨伪、缀合、校重、断代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
二、【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彦堂】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
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四、【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五、【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