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女娲造人 要点归纳
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女娲造人》的课文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课文概述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
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一个个小人,这些小人成为了我们人类的祖先。
二、重要概念
1、神话:神话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以人类和神祇之间的互动为中心,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2、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她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
3、黄土:在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人类,黄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
三、重点段落
故事中,女娲造人的过程是重点段落之一。
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达了人类起源的神秘和奇妙。
四、重要句子
“她从黄河中捧起一团黄泥,轻轻揉捏,就成了一个‘人’。
”这句话是故事中描写女娲造人过程的关键句子之一,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女娲的神力和智慧。
五、主题思想
《女娲造人》的故事表达了人类起源和生命创造的主题思想。
通过女
娲造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同时,故事也传递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和神奇。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女娲造人:
《尚书·大宛》记载:女娲补天时,将原本交织在天地间的造化精元洒落出来
之后,将土地的能量吸收到身上,熔炼而成的身体,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
二、人类头部的形成:
《尚书·唐颂》记载:女娲补天时,采集到地里的苍水,捏圆坯子起,揉压而出,搀杂五脏土,然后又织汤泥于外,传言女娲大概是从牛、豕、犁、犬、鸡、兔等5种兽中汲取精华炼成,最后形成头部。
三、人类身体部分的形成:
《尚书·大宛》所载:女娲补天时,用苍水做为结构材料,又分别从牛、豕、犁、犬、鸡、兔等六种兽中汲取精华继续制造,塑造出有骨骼有肌肉的人形,形成人类的腰部、肩部、腿部等各部分。
因此,人类身体部分与兽类联系极为密切,但又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自由智慧,与兽类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更特别的、更可贵的力量。
四、人类的衣着:
传说,女娲还把流星拿去激炼,构筑出一袋芦苇织成的衣,盖上人的衣襟,以
便后人们在炎冬以外的天气里有着保暖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都传承着,女娲安排群兽得彩羽,用以披覆、赐衣给人类,以御寒而又能照出美丽之姿。
五、总结:
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说明了古代中国对人类起源的一种
理解。
据古书记载,女娲通过将土地和精元通通融入自身,最终形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类”,从而解释了人类及人类衣著的起源,它把人类与大自然的连接得最紧密,说明了中国民族的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的尊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第21课《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一、课文主要内容概述1.1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世神话,培养学生对祖先智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课文中穿插了不少古代诗句和成语,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其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1.3 通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人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重要作用。
二、课文内容详解2.1 女娲补天2.1.1 课文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通过女娲以绚丽多彩的石头补天,给予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认识和想象,引导学生欣赏远古时代的传奇故事。
2.1.2 解释了“有山、有水,并有阳光、月光和星星,但却没有天,没有四季交替”的情景,通过这段描述,给学生展示了人类的本初生活状态,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求欲望。
2.2 女娲造人2.2.1 课文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制人形,以鼻涕点亮的方法,赋予人类生命的古老传说,使学生了解到对人类的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2 解释了“人有了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展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道德、真善美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领会教材精髓2.3.1 通过这两则古代传说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2.3.2 解释了“成人之美,不在粉黛,乃在端良”及其所蕴含的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德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诗词和成语需要学生多加理解和体会,故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语言文字的注解和解释。
3.2 课文通过女娲亲手制造人的神话传说,涉及到对神话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师生需要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共同解决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 故事情节涉及了宇宙的形成、女娲的造人形象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中的辅助作用。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1. 宇宙形成:在宇宙的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形成了天地。
随后,女娲在天地之间创造了人类。
2. 女娲造人:女娲以泥巴捏成人形,然后用她的神力赋予他们生命。
她还教导人类耕种、渔猎、制陶等生活技能。
3. 女娲的贡献:女娲以她的智慧和善良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是人类的恩人。
三、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1.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女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她代表着创造力、智慧和慈爱。
2. 女娲造人的传说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人类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四、女娲造人的教育意义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故事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智慧、创造力和慈爱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女娲的造人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以及教育他们尊重生命和感恩的情怀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析女娲造人的传说蕴含的智慧和道理,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举办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朗读比赛、文学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结语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神话的深层含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第21课《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1、(山东省青岛市)下列现代诗文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B.蜜蜂是在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二 、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女娲wā 莽榛mǎng zhēn 澄澈 chéng 掺合chān 崛起jué 捏泥niē
2、多音多义字:
掺 càn 相 xiāng
chān xiàng
shǎn
3、辩析形似字
D、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旁逸斜出"或"婆娑"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
【考点】:现代文的背诵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减字导致错误,"那么,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正确的句子应该是"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北京市崇文区)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是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理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掷,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A、子曰:"思则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基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
导读: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女娲造人》,讲述了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1.文学常识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文章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4.重点内容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女娲造人要点归纳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21 女娲造人要点归纳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主旨
女娲造人的主旨是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传说中女娲在天地之间非常孤独,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蔓一挥;为了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女人和男人,让青年两性配合起来叫人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后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