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生字注音:
掘(jué)地,造人(záo),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
二、词语解释:
澄澈:清澈透明。
三、句子解析:
1.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明确:这一句话点明了人类的出现是经过劳动创造的。
2.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明确:“掘起”、“掺和”、“揉团”等动词说明女娲造人并非难事。
3.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明确:“她”是指女娲,“人”既是指用泥土捏出来的娃娃,又是指
中国人。
四、问题探讨:
1.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力,为课文增补一些细节。
明确:可发挥想象力,自由畅想。
只要符合情节发展即可。
2.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女娲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孤独,她需要一些伴侣来陪伴她。
此外,她还希望创造出一些有智慧和情感的生命来帮助她管理世界。
因此,她开始用黄泥和水创造出人类。
3.
女娲造出的人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男女差别?
明确:女娲造出的人是各具形态的,有的英俊,有的丑陋,有的高大,有的矮小。
他们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
男女差别是因为女娲在造人时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和方式,男人和女人在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上有所区别。
这种差别是人类自然演化的结果。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女娲造人:
《尚书·大宛》记载:女娲补天时,将原本交织在天地间的造化精元洒落出来
之后,将土地的能量吸收到身上,熔炼而成的身体,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
二、人类头部的形成:
《尚书·唐颂》记载:女娲补天时,采集到地里的苍水,捏圆坯子起,揉压而出,搀杂五脏土,然后又织汤泥于外,传言女娲大概是从牛、豕、犁、犬、鸡、兔等5种兽中汲取精华炼成,最后形成头部。
三、人类身体部分的形成:
《尚书·大宛》所载:女娲补天时,用苍水做为结构材料,又分别从牛、豕、犁、犬、鸡、兔等六种兽中汲取精华继续制造,塑造出有骨骼有肌肉的人形,形成人类的腰部、肩部、腿部等各部分。
因此,人类身体部分与兽类联系极为密切,但又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自由智慧,与兽类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更特别的、更可贵的力量。
四、人类的衣着:
传说,女娲还把流星拿去激炼,构筑出一袋芦苇织成的衣,盖上人的衣襟,以
便后人们在炎冬以外的天气里有着保暖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都传承着,女娲安排群兽得彩羽,用以披覆、赐衣给人类,以御寒而又能照出美丽之姿。
五、总结:
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说明了古代中国对人类起源的一种
理解。
据古书记载,女娲通过将土地和精元通通融入自身,最终形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类”,从而解释了人类及人类衣著的起源,它把人类与大自然的连接得最紧密,说明了中国民族的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的尊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一、课文主要内容概述1.1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世神话,培养学生对祖先智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课文中穿插了不少古代诗句和成语,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其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1.3 通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人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重要作用。
二、课文内容详解2.1 女娲补天2.1.1 课文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通过女娲以绚丽多彩的石头补天,给予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认识和想象,引导学生欣赏远古时代的传奇故事。
2.1.2 解释了“有山、有水,并有阳光、月光和星星,但却没有天,没有四季交替”的情景,通过这段描述,给学生展示了人类的本初生活状态,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求欲望。
2.2 女娲造人2.2.1 课文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制人形,以鼻涕点亮的方法,赋予人类生命的古老传说,使学生了解到对人类的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2 解释了“人有了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展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道德、真善美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领会教材精髓2.3.1 通过这两则古代传说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2.3.2 解释了“成人之美,不在粉黛,乃在端良”及其所蕴含的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德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诗词和成语需要学生多加理解和体会,故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语言文字的注解和解释。
3.2 课文通过女娲亲手制造人的神话传说,涉及到对神话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师生需要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共同解决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 故事情节涉及了宇宙的形成、女娲的造人形象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中的辅助作用。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1. 宇宙形成:在宇宙的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形成了天地。
随后,女娲在天地之间创造了人类。
2. 女娲造人:女娲以泥巴捏成人形,然后用她的神力赋予他们生命。
她还教导人类耕种、渔猎、制陶等生活技能。
3. 女娲的贡献:女娲以她的智慧和善良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是人类的恩人。
三、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1.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女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她代表着创造力、智慧和慈爱。
2. 女娲造人的传说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人类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四、女娲造人的教育意义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故事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智慧、创造力和慈爱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女娲的造人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以及教育他们尊重生命和感恩的情怀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析女娲造人的传说蕴含的智慧和道理,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举办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朗读比赛、文学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结语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神话的深层含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1.《女娲造人》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女娲用泥巴捏人,创造了人类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人类的起源和自然界的神秘。
2.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她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的形象,赋予了生命。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3.故事中,女娲捏出的人有男有女,形象各异,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勤劳善良,有的勇敢善良。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了人类性格的多样性。
4.女娲造人的过程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她用五彩石补天,用藤蔓编织成网,用泥土捏人。
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词汇1.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传说她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的形象,赋予了生命。
2.泥巴:一种黏土状的物质,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形状。
3.捏:用手指或手掌的力量将物体塑造成某种形状。
4.创造:创造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5.起源:事物开始存在的地方或原因。
6.神秘:难以理解或解释的事物。
7.敬畏:对某种力量或事物的尊敬和畏惧。
8.尊重:对他人或事物的重视和敬意。
9.形象:事物的外表或特征。
10.性格: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点。
11.多样性:事物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或特点。
12.想象力:在心中构思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的能力。
13.创造力:创造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对女娲造人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女娲要创造人类?人类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特殊的地位?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女娲造人的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县新繁镇人,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
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编译馆编辑,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审,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神话传说。
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从事文学及神话学的研究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作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87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经校注》一书,1984年成立中国神话学会,袁珂先生任主席,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
2001年7月14日逝世。
二、写作背景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
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
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
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
”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二变,其腹化为此神。
”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
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
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的笔记
女娲造人
一、古代神话
《封神演义》中记载,上古时期,上苍以“厉兵秣马”的方式使世界多
样化,而女娲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角色之一。
女娲用五色石磨成
的五种宝石给了神七七,神七七把这五种宝石放在水边,吹法把它们
变成人。
这样,女娲就把人造成出来了。
二、起义力量
《神话史诗三部曲》中,女娲不仅象征着上古的智慧,同时也象征着
百姓力量。
众叛逆之臣、不信从天子百姓,借助女娲的力量,妄图推
翻王位,起而反抗天子。
女娲向百姓安慰,支持百姓以抵抗叛乱,最
终通过大家努力,女娲助百姓成功反抗叛乱,使叛乱不得逞。
三、社会意义
女娲作为古代最早在神话故事里出现的角色,代表着古代百姓诚实勤
劳的精神,更体现了古代环境下的智慧与乐观精神。
女娲的神话故事,也成为百代传说,帮助百姓认识自我,激发百姓的意志与创造力。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1. 神话传说中,女娲被描述为一位具有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女神。
她能够通过泥土创造出人类,赋予他们生命、能力和感情。
2.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女娲如何尝试制造人类的过程以及她在其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3.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女娲的形象和她对人类的热爱。
她的形象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母性的光辉。
4. 在制作过程中,女娲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文章还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6. 最后,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基础,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和先知。
7. 本文旨在通过对女娲造人的描写,向读者传达有关人性、创造力、毅力和责任感的价值观。
8. 请注意思考问题:为什么女娲要造人?她是怎样造人的?在造人的过程中遇
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看待女娲这个人物形象的?
9. 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概念、观点和感悟。
以上是《女娲造人》的课堂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课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女娲造人》的课文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课文概述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
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一个个小人,这些小人成为了我们人类的祖先。
二、重要概念
1、神话:神话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以人类和神祇之间的互动为中心,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2、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她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
3、黄土:在故事中,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人类,黄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
三、重点段落
故事中,女娲造人的过程是重点段落之一。
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达了人类起源的神秘和奇妙。
四、重要句子
“她从黄河中捧起一团黄泥,轻轻揉捏,就成了一个‘人’。
”这句话是故事中描写女娲造人过程的关键句子之一,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女娲的神力和智慧。
五、主题思想
《女娲造人》的故事表达了人类起源和生命创造的主题思想。
通过女
娲造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同时,故事也传递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