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学生能够掌握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关于人生、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论语,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智者的思想,培养品德和道德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感悟,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课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你们对论语有了解吗?你们认为古代圣贤的智慧与现代社会有何联系?- 开启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展示与解读(10分钟)- 呈现《论语十则》的全文,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文章主题。
- 带领学生逐段解读,突出每一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则论语进行讨论。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实经验,讨论这则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 定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鼓励他们提出深入的问题和观点。
4. 小组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包括他们的发现、观点和感悟。
- 学生间互相交流和提问,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5. 大讨论(15分钟)- 整合小组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引导全班进行一场大讨论。
- 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或就某一观点展开辩论。
- 教师及时总结和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概括出学生的共识和得失。
- 鼓励学生反思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理解《论语十则》中的价值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大讨论,学生得以展开思考与辩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的原则。
同时,在总结和反思环节,学生能够将思考和理解转化为书面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前言《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标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其思想精髓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论语》中十则教案,总结了孔子的思想精华和生活哲学,对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做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十则教案中来展开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论语》。
教案一:孔子师政「子曰:‘师政之才,岂在曹、参之上。
人也有称焉者:其不早仕者,其为人也半。
’」•翻译:孔子说:“掌管国家的才能,和曹参等人相比,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出色呢?人们常说这样的人‘没早早挂职做官的人才是好人。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学习优秀的师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上面一则教案一样,都表现了敬重师长的重要性。
教案二:对自己的约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读书学习,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生涯,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了解宇宙的道理,六十岁我耳顺,七十岁时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情,但是不违背守规矩的原则。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境和态度。
只有耐心、执着并严于律己的去追求与坚持,才能做到自我修养,做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的目标。
教案三:常存善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只会说好听话、装作仁慈,这种人距离真正的仁者还很远。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于表面,虚伪做作的善,而应该随时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伟大和情感,秉持着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和他人。
教案四:做一名好人「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好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有知识、有才华、有道德的好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案五:诚实是道德的核心「子曰:‘君子之道,本于诚,邦之奉行,以俭德之行。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掌握《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3.能够运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的简介。
2.十则经典语录的学习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分享他们曾听过或读过的经典语录,让学生明白经典语录对人们思考、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然后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2.学习《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论语》的介绍,然后进行讨论,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背景和内容。
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3.学习十则经典语录并分析其内涵(3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学习材料,其中包含《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意义。
然后分小组讨论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4.运用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3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经典语录进行讨论和思考。
学生可和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并在一定时间后展示自己的解答和观点。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并进行反思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部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十则经典语录,不仅理解了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还能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中进行解读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分,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论语十则教案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反思一、引言教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教育领域中,教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文以《论语》中的十则为例,对一份教案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教案背景本教案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论语》内容编写,旨在通过学生对《论语》中的十则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三、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a. 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的含义和教育意义;b. 学会应用《论语》中的十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c.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论语》中的十则,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里仁》、《颜渊》、《子路》。
3. 教学方法a.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b. 听读:学生分组轮流朗读十则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其中的道理;c. 分析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d.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十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e. 思考反思:学生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案评价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在这份教案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指导学生对《论语》中的十则进行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内容包括《论语》中的十则,这十则涵盖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升自身的素质。
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在教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通过听读、分析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 教学反思和总结是否有针对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和总结,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份教案中,学生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结语在本篇教案反思中,对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诵读感知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三、研读分析1、“学而时习”章(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2、“吾日三省”章(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这是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
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
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
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
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
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
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
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
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第2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探究法。
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可以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