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方案旨在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
2. 按时规范采样,确保采样质量。
3.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5.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6.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五、监测方法1.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采用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仪进行监测。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棉拭子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1. 采样时间:常规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 采样方法: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采样面积≥100cm 2 ,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 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 5 次, 并随之转动棉 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 洗脱液试管内, 即将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 擦采样。
3.结果判定:1. 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或者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 样。
采样前关好门、 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 静止 10min 进行采样。
2.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根据室内的面积决定。
(1)室内面积≤30 ㎡,设内、中、外对角线 3 点,内外点布点 部位距墙壁 1m 处; 室内面积>30 ㎡,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的布点 部位距墙壁 1m 处。
范围洁净手术室;其他洁净场所 非洁净手术室; 产房;导管室;重 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母婴同室; 血液透析室; 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存放区; 其他普通 住院病区等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换 药等) 室;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区菌落总数(CFU/cm 2 )≤5≤5≤10≤10环境类别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2)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 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 于平板旁,暴露 5min ,盖好后即将送检。
3. 结果判定:Ⅱ类区域:空气平均菌落数≤4 CFU/(15 min ·平皿); Ⅲ、Ⅳ类区域:空气平均菌落数≤4 CFU/(5 min ·平皿)。
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微生物监测包括静态 (空态) 空气采样和动 态空气采样。
1. 静态(空态)空气采样(1)采样时间:新房验收、净化设备检修或者更换后,在洁净系 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卫生和舒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管理、规范操作、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护理部、后勤部等相关科室组成。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监督各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第七条检验科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样本的采集、检验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指导。
第八条护理部负责病房、门诊等临床科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卫生。
第九条后勤部负责医院基础设施、设备、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院环境的整洁、卫生。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十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病房、门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监测。
第十二条物体表面监测包括:床栏、床垫、床头柜、洗手池、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包括:饮用水、消毒水、洗涤水等水质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
第十四条医疗废弃物监测包括:废弃药品、血液制品、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废弃物的分类、存放、处理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五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消毒剂、灭菌剂的使用效果,医疗设备、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1. 引言医院环境卫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健康。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院环境卫生的相关要求,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规范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工作,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监测目的和范围2.1 监测目的保证医院环境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2.2 监测范围2.2.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环境卫生监测,包括病房、手术室、实验室、药房、门诊等区域。
2.2.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包括停车场、垃圾处理站、食堂等区域。
2.2.3 医院环境卫生设施监测,包括消毒设备、洗手间、空调设备等设施。
3. 监测内容3.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监测内容3.1.1 温度和湿度监测各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环境适宜,预防湿度对细菌繁殖的影响。
3.1.2 空气质量监测各区域的空气质量,包括通风情况、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
3.1.3 地面和墙壁清洁程度监测各区域地面和墙壁的清洁程度,防止污染物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3.1.4 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1.5 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保证设备安全可靠。
3.1.6 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监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1.7 垃圾处理情况监测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情况,预防细菌传播。
3.1.8 水质监测监测各区域的自来水和洗手间等水源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内容3.2.1 停车场整洁程度监测监测停车场的整洁程度,防止杂物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3.2.2 垃圾处理站的管理情况监测监测垃圾处理站的管理情况,防止异味和病原体的滋生。
3.2.3 食堂卫生监测监测食堂的卫生情况,确保饮食环境安全和卫生。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是指为了维护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建立的一套监测和管理医院环境卫生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卫生评估: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灭火器材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对危险废物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
2. 设备监测: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包括检查消毒器材、手术器械、输液泵等设备的状态。
3. 消毒控制:对医院各个区域进行定期的消毒,包括手术室、病房、手术器械等的消毒操作和管理,以保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4. 废物管理:规范医院废弃物的处理和分类,包括医疗废物、一般垃圾、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方式和处置措施,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清洁。
5. 病原体监测:对医院常见病原体进行监测,包括多重耐药菌、细菌、病毒等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防止疾病的传播。
6. 培训与教育: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的质量。
以上是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建立和执行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医院的环境卫生,保障医院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的环境卫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为了评估医院的环境卫生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医院内部各个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价,二是对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
对于医院内部各个区域的环境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灭火设施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监测。
其中,空气质量是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医院需要定期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采样和分析,以评估空气质量的安全性。
此外,医院的水质也是环境卫生监测的重点之一。
院内水质的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医院需要对供水系统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和分析。
此外,医院的噪音也需要得到控制,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等对噪音敏感的区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噪音水平。
此外,医院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也是重要的监测内容之一,医院需要定期检查和测试消防设施的完好性和可用性,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救援。
对于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医院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环境卫生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价。
例如,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手术中的感染风险对患者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医院需要定期对手术室的洁净度进行监测和评价,确保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医院还需要对病房的洁净度进行监测和评价,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室和传染病病房等高风险区域,需要加强监测,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评价和认证,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对医院环境卫生进行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总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评估医院环境卫生情况的重要手段,它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才能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要求大全

环境卫生学监测要求大全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空气监测频次是多少?物表和手多久做一次采样?有没有规范规定呢?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种规范层出不穷,本文将相关要求进行归纳总结。
一、环境卫生学监测一般要求①重点部门监测频次是每个季度一次。
②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WS/T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③非重点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有些“常规监测”字样,那就需要本单位自己制定啦。
二、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要求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监测频度为每季度。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WS/T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三、手卫生效果的监测要求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层流病区、骨髓移植病区、器官移植病区、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区、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口腔科、内镜中心(室)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四、ICU监测要求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15982。
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检测

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a、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b、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2。
四、口腔科1、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治疗用水,每季度进行生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口腔综合治疗台第一次使用前、水路系统故障维修后、水路系统污染消毒处理后,需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
2、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例如印模的消毒效果应符合 GB 15982 的“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消毒后的菌落总数应≤200 CFU/ 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印模托盘的消毒效果应符合 GB 15982 的“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消毒后的菌落总数应≤20 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五、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监测1、透析液、浓缩液(B液),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超过50%应干预。
最大允许水平的50%。
每季度进内毒素检测,内毒素≤0.5EU/mL,超过50%应干预。
2、透析用水: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干预水平:最大允许水平的50%。
每季度、设备完成安装时进内毒素检测,内毒素≤0.25EU/mL,超过50%应干预。
六、消毒剂皮肤黏膜消毒液(使用中的碘伏、酒精等)的菌落总数≤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如含氯消毒剂)的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七、检验科1、储血冰箱内严禁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数<8cfu/10MIN。
2、生物安全柜:每年进行悬浮粒子、下降风速、流入风速、照度、振动、噪声、高效过滤器检漏、气流流型、浮游菌、沉降菌检测,各项指标符合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器材和使用中的消毒液等的监测。
应定期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微生物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检测菌落总数。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鉴定流行菌株。
一、新的医院环境分类及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1.1类环境
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如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空气菌落总数应≤4CFU/皿,30
分钟,≤150CFU/m3。
物体表面≤5CFU/cm2。
2.2类环境
为非洁净手术部(室),如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房等。
空气菌落总数应15分钟≤4CFU/皿。
物体表面≤5CFU/cm2。
3.3类环境
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空气菌落总数应5分钟≤
4CFU/皿。
物体表面≤10CFU/cm2。
4.4类环境
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传染病科门诊及病房。
空气菌落总数应5分钟≤4CFU/皿。
物体表面≤10CFU/cm2。
二、空气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按国标(GB 50333)方法进行。
(一)采样时间
1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3、4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和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1类环境可采用培养平皿暴露法和空气采样器法。
(二)培养平板暴露法
1.室内面积>30cm2者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
2.室内面积>30cm2者设四角和中央五点,四角应距墙壁1m用直径90mm的平皿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m暴露时间为2类环境15分钟,3类及4类环境5分钟。
3.平皿经温育48小时,计算菌落数。
如发现可疑病原菌应进行鉴定并报告。
4.报告平皿的平均菌落数/暴露时间。
5.合格标准2类区域<4CFU/15min,3,4类区域,<4CFU/5min。
6.采样时关闭门、窗,无人走动。
(三)空气采样器法
1.可选择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置于房间中央,0.8~1.5m高度,采样时间<30分钟,同时接种于培养平皿。
温育24小时,计数菌落数。
2.空气中细菌数=各平皿菌落数之和/采样速率(L/ min)×采样时间(min),得数乘1000。
判定标准:见BG50333要求。
三、物体表面污染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在消毒后采样。
清洁区依现场情况确定。
2.采样方法用5cm2的标准采样板,连续采样(用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均匀涂擦5次)4次。
面积<100cm2者取全部表面,>100cm2者采100cm2。
3.剪去手持部分,放入10ml无菌洗脱液中。
进行10倍量稀释,取1ml用倾碟法培养。
温育48小时。
计数菌落数。
4.物体表面菌落=菌落数×采样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5.判定标准1,2类区域<5CFU/cm2;3,4类区域<10CFU/cm2。
四、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检查
1.采样方法用5cm2的标准板采样(用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均
匀涂擦5次)。
2.剪去手持部分,放入10ml无菌含中和剂的洗脱液中。
不规则
的皮肤可用拭子涂抹。
充分混匀后,取1ml用倾碟法培养。
温育48
小时。
3.皮肤表面菌落=菌落数×采样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4.判定标准手消毒后无菌检出。
皮肤消毒前符合手卫生的要求。
五、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一)培养平板涂抹法
1.用无菌吸管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中,充分混匀。
2.各取出0.2ml分别滴加在2个营业琼脂平板表面,均匀涂开。
1个温育于20℃经7天,以培养真菌。
另1个温育于35℃经72小时,计数菌落数。
如发现致病菌或目的菌应进行鉴定。
3.消毒剂染菌量=菌落数×50。
(二)倾注平皿法
1.用无菌吸管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中,充分混匀。
2.各取出0.5ml和已融化并保持45~48的营业琼脂一起倾入无菌平皿,充分混匀。
1个温育于20℃经7天,以培养真菌。
另1个温育于36℃经72小时,计数菌落数。
如发现致病菌或目的菌应进行鉴定。
3.消毒剂染菌量=菌落数×20。
4.判定标准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三)常用消毒剂的对应中和剂
1.酚类消毒剂(如酒精)
无需中和剂。
2.醛类消毒剂(如戊二醛)
含0.3%甘氨酸。
3.含碘、氯、过氧化物类
含0.1%~0.5%的硫代硫酸钠。
4.氯己定、季铵盐类
含3%的吐温-80和0.3%的卵磷脂。
5.含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
含3%吐温-80。
六、卫生洁具消毒效果监测
要在洁具消毒后、使用前监测取样。
抹布、墩布等物品可用无菌手续剪取1cm×3cm一块,直接投入5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内。
监测时充分混匀用涂抹法或倾注法培养,计数菌量。
七、医院用水和透析液的细菌检验
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按YY 0572《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文件进行细菌检测。
用倾碟法。
1ml透析液+9ml融化的固体培养基,温育48小时。
计数菌落数(ml)。
判定标准:入口液应<200CFU/ml,出口液应<2000CFU/ml,无致病菌检出。
化学污染物的检测送相关检验部门按文件要求检测。
八、医疗器材的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一)医疗器材的分类及染菌数的标准
按新的分类将医疗器材分为:
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
指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器材,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牙科手机、心导管、植入物等。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械
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黏膜的器材。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械
仅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器材。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尿壶、便器等。
高度危险性器材应无菌。
中度危险性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g或100cm2。
低度危险性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件、g或100cm2。
均应无致病菌检出。
(二)采样方法
应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一般每月一次。
内镜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的活检口注入,由出口搜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进行检验。
牙科手机应在100级洁净实验室将每支手机分别置于含20~25ml采样液的无菌大试管中,液面高度应大于4cm,于涡旋混匀器上洗涤振荡30秒以上,进行细菌数检测。
(三)检验时将标本充分混匀
各取0.5ml放入2个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内。
加入已融化后温至45~48℃的营业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混匀。
(四)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菌落数=2平皿所生长菌落数×20/件。
详细检查有无致病菌。
可疑致病菌菌落应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