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合集下载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登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唐·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2.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登高》这首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2. 呈现(10分钟)请学生认真听《登高》这首古诗词,了解其背景和内容,初步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分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古诗词,帮助他们提高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并引导他们学习诗歌中的词汇、文句和意象等。

4. 总结(5分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帮助他们加深对《登高》这首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过程清晰,导入有特色,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但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水平没有提前了解,有些学生还存在理解不深、缺乏兴趣和语感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练习、多讲解和多演示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

【知识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登高》这首古诗词是唐代杜甫所作,描述了登高远望所感悟到的大自然的美好和历史的荣辱。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2. 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也是学生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鉴赏技巧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思维内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 》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 》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但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杜甫《登高》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杜甫《登高》

飞鸟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王维《入若耶溪》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杜甫:《旅夜书怀》
飞鸟:用“回鸟”自比,表达自己因为战乱而到 处漂泊,有家难回的艰难处境。
品意境 析情感
风急
天高
意境
猿 啸哀 孤独无依 深沉
找诗眼
悲 秋
析意象 品意境 抓主旨
★ 诗 人 眼 中 的 秋 天
急风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观沧海》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急风: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高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 多病缠身的苦痛之悲
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争的国难之悲
白发徒增壮志未酬之悲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登高》是杜甫很有名的七言律诗,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鉴赏一是遣词造句,极为精巧。

先看遣词,以首联为例,写天,用“高”字,时当深秋,天高云淡,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迢迢无极;写风,用“急”字,因为台高,又值峡谷,故愈觉风大;写猿,用“哀”字,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写渚,用“清”字,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写沙,用“白”字,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写鸟,用“回”字,风大水急则水鸟低飞盘旋。

用字遣词极其贴切。

“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再说造句,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渚”对“沙”,“清”对“白”,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如“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两字一顿。

“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比兴互用,意境深远。

诗首先以“风急天高”的意象,“兴”起自己的感触。

天地虽然宽广,自己却在风急的情境下而无容身之处,只好自比为“猿”,而猿的哀啸,又是何等的沉重!第一句由“兴”而“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2)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显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 意境雄浑、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强 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 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郁诗风顿挫
顿挫:
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表达感 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 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慢慢地起伏,这就是所 谓顿挫。
沉郁是寓意深厚,顿挫是感情低徊。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怎样赏析这首诗?
诵读
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孤独、凄楚、痛苦、悲愤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是鉴赏它的什么呢?
意象、 情感、表达技能、语言特色
意象是什么?意象分哪两类?
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描写的景和物 都叫意象.意象分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两大类
沉郁顿挫
沉郁:低沉郁积。指诗文深沉蕴藉。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分。杜甫 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 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 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 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 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 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 “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登高》原文及注释

《登高》原文及注释

《登高》原文及注释
1、《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 注释
111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112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回:回旋。

113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落木:指
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114 不尽长江滚滚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115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在悲凉的秋天客居他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16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百年:
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17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双鬓长满了白发。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繁霜凝积。

118 潦倒新停浊酒杯: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教材简说: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
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