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原子结构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知识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知识梳理【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即α粒子散射实验2.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氢原子的光谱】1.光谱的种类: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
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线不同,又称特征谱线。
吸收光谱:连续谱线中某些频率的光被稀薄气体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元素能发射出何种频率的光,就相应能吸收何种频率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也可作元素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的(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即辐射波长是分立的。
3.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利用元素的特征谱线(线状谱或吸收光谱)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
【波尔的原子模型】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2.玻尔理论的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的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末初E E h -=γ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3.玻尔计算公式:r n =n 2 r 1 , E n = E1/n 2 (n=1,2,3¼¼)r 1 =0.53´10-10m , E 1 = -13.6eV ,4.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概念(提出了能级和跃迁的概念,能解释气体导电时发光的机理、氢原子的线状谱),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经典粒子、轨道等),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种类,也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
3.电子:电子是负电荷粒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电子云中。
电子的数量与质子数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4. 能层、能级和电子轨道:电子云中存在着多个能层或称为能级,每个能层又包含多个电子轨道。
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运动状态。
5.电子排布规则:电子按一定的规则填充在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最低能级的轨道首先被填满。
常用的电子排布规则有阿尔尼奥规则和洪特规则等。
6. 层次结构:原子的层次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K层、L层、M层等。
每个能层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第一能层(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层(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依此类推。
7.同位素:同一个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情况下,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
8.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序号,也等于元素的质子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排列顺序。
以上是关于原子的结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1.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对应一定的能量。
-能级结构可以用波尔模型或者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能级之间的跃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对应着原子光谱的现象。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通过核反应(如裂变、聚变)释放或吸收能量。
2.原子核的特性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位。
-原子核大小与原子整体相比很小,但密度极高。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在中性原子中)。
4.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自发发生核转变,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或γ射线等形式的能量。
-放射性衰变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
5.核能与核反应
-核能来源于核子重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如核裂变(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和核聚变(如氢弹中的氘氚反应)。
6.量子数与电子排布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构型。
7.原子光谱
-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知识点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统称为核子。
-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u)。
- 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也约为1 u。
3. 电子- 带有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1/1836 u。
- 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按照特定的能级和轨道运动。
4. 能级和轨道- 能级:电子所处的能量状态,通常用主量子数n表示,n的值越大,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 轨道:电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轨迹,由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决定。
5. 量子数-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的能级,取值为正整数(1, 2,3, ...)。
-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轨道的形状,取值范围从0到n-1。
- 磁量子数(m):决定电子轨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取值范围从-l到+l,包括0。
- 自旋量子数(s):描述电子自旋状态,取值为+1/2或-1/2。
6. 原子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量决定。
- 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重新排列价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7. 原子符号- 原子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左上角表示原子序数(质子数),左下角表示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8. 同位素-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不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9. 原子的结合能- 结合能是指将原子核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中分离出来所需的能量。
-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10. 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由于电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而产生的。
- 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都是独特的,可用于识别和分析元素。
11. 原子的电离- 电离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 电离能是指移除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12. 原子的放射性- 放射性原子通过放射性衰变过程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
- 放射性衰变有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知识点原子结构总结

知识点原子结构总结1.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由希腊科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意为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
在古代,人们曾经认为物质是可以不断分割的,直到19世纪,化学家们开始逐渐接受了原子的概念。
现代化学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最小的化学单位,具有化学特性。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为中性,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
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10^-27千克,中子的质量也大致相同。
电子的质量则远远轻于质子和中子,约为9.11×10^-31千克。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但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电子则围绕在原子核周围。
3. 原子的结构原子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
原子核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正电荷。
而电子则负责维持原子的化学性质,并决定了原子的化学行为。
原子中的质子数目决定了该原子的元素特性,而中子数则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而电子数目则决定了原子的电荷,并影响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 原子的核原子核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都具有质量,因此原子核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原子核。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则约为10^-10米,可以说原子核非常小,但却包含了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
原子核的密度非常大,依靠强相互作用来维持核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特性,不同元素的原子核结构也有所不同。
根据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原子质量。
5. 原子的电子原子的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负责维持原子的电荷平衡,并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具有负能量,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能级上。
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中子N 同位素 (核素)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Z → 核电荷数 元素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决定原子呈电性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2、三个基本关系(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特别提醒]对于公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
原子可用X AZ 表示,质量数A 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 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
原子周围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注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 ±;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 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n 形式,注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168O -1-22。
[例1]一定量的锎(98252Cf )是有用的中子源,1mg (98252Cf )每秒约放出2. 34xl99个中子,在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
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98252Cf 原子中,中子数为154B.98252Cf 原子中,质子数为98C.98252Cf 原子中,电子数为 98D.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例2]X 和Y 属短周期元素,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 位于X 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可能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B .X 可能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C .Y 可能与X 同主族D .Y 一定是金属元素 三、 相对原子质量[特别提醒]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性:①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 11H 。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考点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一、原子构成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作用原子(A Z XZ 个)——决定元素的种类[(A -Z )个]在质子数确定后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Z 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质量数(1)概念:将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常用A 表示。
(2)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X 原子可表示为A Z X 。
如:146C 的质量数为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
2311Na +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
3.微粒之间的关系(1)原子中:质子数(Z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拓展】微粒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二、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特别提醒】1.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不同核素之间的转化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
2.同位素的“六同”:同一元素,质子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和外电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三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3.氢元素的三种核素11H :用字母H 表示,名称为氕,不含中子;21H :用字母D 表示,名称为氘或重氢,含有1个中子;31H :用字母T 表示,名称为氚或超重氢,含有2个中子。
4.几种重要核素的用途核素23592U 146C 21H 31H用途核燃料考古断代制氢弹三、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如Cl-:、Na+:。
3.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得到电子,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形成阴离子,表现出氧化性,在化合物中主要显负化合价。
原子物理学(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

旋极化材料。
自旋电子学
利用电子自旋的特性,开发新型 自旋电子学器件,如自旋晶体管
和自旋存储器等。
磁性材料研究
通过研究电子自旋的磁学性质, 有助于深入了解磁性材料的微观
结构和物理性质。
05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前景与 挑战
原子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 心,电子围绕原子核 运动。
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轨道 上运动,离原子核越远的轨道,
其能量越高。
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充在不同 的能级轨道上,形成电子排布。
电子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和电子状态,是研究原子结构的
重要内容。
原子的能级与光谱
原子的能级是指原子内部电子 运动的能量状态,不同的能级 具有不同的能量。
原子物理学在新能源与技术中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技术
01
原子物理学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和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支持。
核聚变能源
02
通过原子物理学对核聚变反应过程的研究,实现可控核聚变能
源的开发,为未来能源供应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磁约束核聚变装置
03
利用原子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设计和建造磁约束核聚变装置,
当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 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频率的光子,形成光谱。
光谱分析是研究原子能级结构 和性质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 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等。
02 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核的组成
01
02
03
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 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原子结构知识点
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物理原子结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原子结构知识点
1. 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①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 对于公式: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
原子可用元素符号表示,质量数A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 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
原子周围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注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 ;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n形式,注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 O(-1) 。
物理原子结构习题
1.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了基本电荷的数值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费米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0)和镭(Ra)两种新元素
D.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存在质子
2.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B.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短,可利用它从高空对地面进行遥感摄影
C.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β粒子的强,可利用它检查金属内部伤痕
D.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裂变反应,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
3.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时,认为电子不会对α粒子偏转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α粒子与各电子相互作用的效果互相抵消
B.电子的体积很小,α粒子碰不到它
C.电子的电量很小,与α粒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D.电子的质量很小,就算碰到,也不会引起明显的偏转
4.大量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它们向较低能级跃迁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选项前的字母)
A.最多能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从n=4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波长最长
C.从n=4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频率最高
D.从n=4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
5.不能用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D)原子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6.下列说法正确确的是
A.玻尔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导致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B.可利用某些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来设计防伪措施
C.天然放射现象中产生的射线都能在电场或磁场中发生偏转
D.观察者与波源互相远离时接收到波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