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

合集下载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然而在这背后,却引发了“污名化”传播的社会问题,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加剧了个体的心理压力。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道德绑架、造谣诽谤等负面信息传播迅速,使得受害者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谩骂,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和痛苦。

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受害者的社会角色产生影响。

一旦受到“污名化”传播的对象,受害者可能会受到社会排斥,失去工作机会,甚至导致家庭破裂等问题,对受害者的社会角色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也会使受害者陷入绝望和无助之中。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促使更多人参与到造谣、诽谤等负面言论的传播中,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这种传播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氛围,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引发更多的恶性事件和社会动荡。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使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导致受害者遭遇暴力攻击、言语威胁等,甚至有可能对受害者的人身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个体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的冲击。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大规模情绪激动,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局面。

尤其是当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受到“污名化”传播的影响时,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会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互联网黄色新闻现象及其不良影响

互联网黄色新闻现象及其不良影响
的报 道 。”
极 致 。 当 时《 约 客》 纽 的一 位 名记 者
华德 曼 据 此将 两 报 惯 用 的煽 情 主义
美 国 的 黄 色 新 闻 浪 潮 于 19 8 9—1 0 9 0年 间达 到 巅 峰 ,接 着
由此 带来 的对 包 括大 学 生 在 内 的年 轻 一代 的冲 击 不容 小 觑 。
是‘ 耸人听闻 ’” 。 他认为黄色新闻的
报 道 范 围极 广 ,几 乎囊 括 了新 闻传 播 的方 方 面 面 ,判 断一 则 新 闻是 否 “ 黄色 ” 的标 准 并 不 在于 这 则 新 闻 的
内容 , 而在 于 其 写 法 。 句 话 说 。 同 换 “ 样 一 个 新 闻 , 可 以写 成 黄色 新 闻 , 既 也 可 以 写成 严 肃新 闻。 而 美 国新 闻 ”
津 津 乐道 ,对其 中一些 令 人腻 歪 的
网络 的比例 远 远 高 于历 年 。 2 0 而 09
年 的很 多假 新 闻 则来 自主 流 媒体 的 新 闻 网站 , 如环 球 网 、 华 网 、 新 中国 日报 网 等 。作 为颇 具权 威 的新 闻 网 站 , 然也 发布 不 少假 新 闻 。 他 商 竟 其 业 网站 的行 为便 可 想 而知 了 。
风 格 戏 称 为 “ 色 新 闻 ” 这 一 叫 法 黄 ,
便 向全 世界 蔓延 开 来 ,在 全球 泛 滥
新 研 导 212 3 闻 究 刊 01 1
专题讨 论 l oras R sac H rl J u lm ee rh ea ni d
成 灾 ,于 是催 生 了黄色 新 闻 的升 级
不 良 影 响

中国 的 新 闻业 自走上 市 场 经 济
间 的 激 烈竞 争 。 两报 人 为抢 夺 受众 , 吸 引眼 球 ,在 各 自经 营 的 两份 主 要 报 纸 ,即 普 利 策 的 《 约 世 界 报 》 纽 ( e Y r Wol)和 赫 斯 特 的 Nw ok r d 《 约 日报 》N w Y r J un 1 纽 ( e ok o ra) 上 大肆 渲 染 。 1 将 9世 纪 3 0年代 美

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的危害

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的危害

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的危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信息的传播已经非常便捷,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的危害。

这些媒体和信息的煽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犯罪行为。

第一,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它们刻意夸大某些事件的细节和效果,让人们采取过度反应。

一些媒体甚至故意编造假新闻,操纵事实,挑衅民族和宗教感情,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人们对媒体的疑惑和不信任,而且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失去判断能力、偏见和顽固思想。

第二,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犯罪行为。

与政治和宗教暴力一样,媒体煽动已被视为引发暴力犯罪的因素之一。

以往,媒体的煽动大多针对性别暴力和种族主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煽动现在更为随意和困扰。

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仅仅通过发布不恰当或假新闻就能够影响人们和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会对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他们的媒体内容含有大量煽动性的评论和主张,使得社会价值观变得更为刻薄、不能毫无方向,甚至扰乱人们人生的定位。

在社交网络媒体中,这种影响显得更为显眼和高潮。

一些通常成为“网络骗子”的人们抓住了别人的心理漏洞,制造出不符合实际的虚假内容,最终随意造成行不通的让人们相信和错误的影响。

因此,对于不良媒体和信息煽动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遏制。

首先,公共媒体应该正视非专业、恶意的媒体行为,并进行一定的摸底调查。

对于报道不准确,甚至虚假的内容,应该及时进行澄清和纠错。

其次,单位中的教育机构,要给学生一些关于媒体煽动的知识,并帮助他们识别虚假内容。

应该加强青年人的思辨能力,以免他们沉迷于不规范、不良的信息中。

第三,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应该更为严格,除了仅仅提高评论内容的发帖门槛,应该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加以遏制。

总之,不良媒体和信息的煽动不仅会让我们失去快乐,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判断力,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犯罪行为。

刍议治理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及应对之策

刍议治理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及应对之策

刍议治理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及应对之策摘要:网络黄色新闻泛滥,内容报道或夸大其词,或模棱两可,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基于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分析其危害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了治理网络黄色新闻之对策。

关键词:黄色新闻;危害;防范一、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1、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网络黄色新闻泛滥,内容报道或夸大其词,或模棱两可,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这正是新闻的本源,受众无从得知新闻消息的可靠性,继而沦为谣言,蛊惑受众。

媒体以能够赢得关注和点击率为核心,若单纯地依靠”低俗”地经营策略经营网站,增加点击率,增加广告收入,将未经核实的新闻消息报道出去,一旦被查证是谣传,媒体的公信力便会大打折扣,继而失去受众,此前媒体所希望的点击率与受众便自然会流失。

由此可见,若网络媒体中的黄色新闻失衡,影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则有可能淹没在网络媒体竞争的大潮中。

目前我国网络媒体更多的是在出卖自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换取其自身所需要的经济利益,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恢复受众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只有从改变网络新闻低俗问题入手。

2、使人们的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破坏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非像教育来的那样直接,媒体向受众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来为受众塑造一个新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面临人口、环境、就业、法制等各种问题和重重压力,在这个时候重建社会秩序具有特别意义。

然而具有教育大众、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媒体,尤其是当前最受新一代人接受的网络媒体,由于出现了低俗化的特点,大量地报道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导致人们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一次次的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道德标准,人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社会道德也由理性道德转变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快感道德,人们的羞耻感也将逐渐丧失。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同时也进入了融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在这个社交媒体流行的年代,一些人用谣言、虚假信息或是歪曲事实等手段来扭曲真相,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

这种行为就是“污名化”传播,它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污名化”传播对个体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上网查找、发布信息,但是一些人却不负责任,恶意发布虚假信息,攻击他人的名誉和形象。

一旦被污名化,被攻击的个体会因为自卑而陷入沉默的状态,甚至不敢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个体权利,也影响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使得个体难以融入社会。

其次,“污名化”传播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网络上,有很多充满谣言和不良信息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旦被传播出去,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有些人会被错误的信息所蒙蔽,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以致于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污名化”传播也会导致社会对道德和文明的倒退。

每个人都有权力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通过虚假信息来攻击别人。

这种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失去信任的表现。

过多的这种行为会导致社会对道德和文明的意识丧失,造成社会道德和文明的倒退。

总的来说,“污名化”传播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在网络世界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不能轻信其他人的言辞,避免被污名化,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不散布谣言,不发布不良信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维护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进步。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污名化”传播现象的加剧。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一旦受到污名化,这样的信息会以更加迅速的速度传播开来,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本文将从社会影响和危害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污名化传播会造成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受害者一旦被污名化,就会立刻受到广泛关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言语暴力、人身攻击甚至身体伤害。

在过去的一些案例中,因为网络上的污名化传播,一些受害者甚至遭受到了围攻和暴力行为,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污名化传播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融媒体时代,一旦被污名化,受害者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可能会受到持续不断的攻击和辱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折磨。

这些负面的言论和评价可能会使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自杀行为。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破坏。

在融媒体时代,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污名化传播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可能会借机散布不实信息,对某些人或组织进行诽谤和攻击,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

更甚者,一些极端分子可能会利用污名化传播来对目标进行报复或者进行犯罪活动,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

污名化传播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在融媒体时代,一些不良信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导致受害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对立和争执。

这种对立和争执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对社会和谐产生严重的危害。

污名化传播会破坏人们的社会信任和公信力。

在融媒体时代,一旦被污名化,受害者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可能会失去工作、朋友和家庭。

这种损害会对个人的社会信任和公信力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受害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和挑战。

污名化传播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严重的阻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但同时也增加了“污名化”传播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本文将就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进行探讨。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带来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体的伤害。

在融媒体时代,社交平台、新闻媒体等都成为了“污名化”传播的渠道。

一旦个体被“污名化”,其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一些名人明星因为传言、绯闻被肆意“污名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事业和生活,也给其粉丝和支持者带来了负面情绪。

二是对群体态度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成为了群体舆论的重要表达和传播渠道。

一旦某一群体被“污名化”,就会导致社会对该群体的态度发生负面变化,甚至引发社会歧视和偏见。

一些少数民族、性别群体等因为媒体的“污名化”报道而遭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三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

一些偏见、负面情绪被放大和传播,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一些社会事件被夸大和“污名化”,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由于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普及和影响范围扩大,给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些弱势群体因为“污名化”而失去了应有的权利和机会,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及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监管,规范传播行为,打击虚假信息和恶意造谣,保护个体和群体的合法权益。

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渠道应加强自律,培养良好的传播氛围,传播积极正能量的信息和观点,倡导理性、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发展。

公众应增强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理性对待各种信息,不轻易相信、传播谣言和负面信息,维护个体和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防范网络色情:防范网络色情安全小贴士

防范网络色情:防范网络色情安全小贴士

防范网络色情:防范网络色情安全小贴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色情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影响愈发严重。

网络色情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色情的防范和打击。

本文将围绕防范网络色情问题,提出一些安全小贴士,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网络色情的侵害。

一、认识网络色情的危害网络色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淫秽、色情或低俗内容,其主要危害包括:1. 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色情的侵害,长期接触色情内容可能导致性观念扭曲、心理健康问题等。

2. 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网络色情往往伴随着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给公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3. 污染网络环境:大量的网络色情内容会污染网络环境,影响社会风气,甚至引发不良社会事件。

二、防范网络色情的安全小贴士1. 家庭网络环境管理(1)家长监护: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监控和引导,设置网络过滤器,限制未成年人接触色情内容。

(2)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色情的危害,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2. 个人网络安全意识(1)自律上网: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网络色情内容,自律上网,不主动搜索或浏览色情内容。

(2)谨慎点击链接:避免盲目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以免误入色情网站或下载含有色情内容的文件。

3. 社会监督与举报(1)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网络色情的监督,发现违法色情网站和内容及时举报。

(2)配合执法部门:公民发现色情违法行为,应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支持打击网络色情活动。

4. 强化网络法律法规意识(1)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公民和企业应该了解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不传播、制作或观看违法色情内容。

(2)维护自身权益:如发现非法色情内容对自身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5.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1)信息识别能力:增强识别虚假色情信息的能力,不轻信不实信息的宣传和诱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网络黄色新闻之危害
摘要:本文试图以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迷你版、迅雷迷你首页为例,探讨网络中黄色新闻对我国新闻事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黄色新闻;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迷你版;迅雷迷你首页一、案例
以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迷你版、迅雷迷你首页为例
笔者针对现代互联网门户网站中迷你网页里的黄色新闻,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选取了三家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的特点,它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

这三家门户网站分别是:搜狐网”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腾讯网迷你版”、迅雷”迅雷迷你网页”,针对其中的”新闻”栏目,笔者进行为期连续两周的隔天抽样调查,共收集数据截图21张,作为抽样调查样本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笔者针对为期连续两周的隔天抽样调查分析样本得出结论如下图:
社会现象7% 奇闻异事 13% 性18% 道德风尚11% 社会问题11%
资料来源:2011年11月3日--2011年11月15日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迷你版、迅雷迷你首页。

1、以坏消息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
坏消息借引导人避灾免祸为幌子,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偷窥心理,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效益。

坏消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其二是指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黑社会、吸毒、暴力、罪恶、淫乱等等。

”由于人类自身生理心理的需要,坏消息更具传播性。

2、内容大多低俗色情
我国部分网站热衷传播与性有关的新闻,例如,卖淫嫖娼、明星性丑闻、婚外恋等新闻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借批判的外衣,满足受众的窥探心理。

从人的本性出发,极力挖掘并利用人性的弱点,成为其开拓市场的”常规武器”。

这些新闻无法从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其产生的根源,反而容易造成网络受众思维的混乱,甚至引导青少年走上不归路。

以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争夺低层次的受众,这已成为网站心照不宣的事实。

3、弄虚作假,虚张声势
有些网站为了吸引点击率,热衷于虚张声势的标题和照片,对新闻事实进行夸大和渲染,用性和暴力来吸引网民注意,标题耸人听闻,内容牵强附会。

甚至有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常见有”传”、”有传”、”传闻”等模棱两可的字眼出现在新闻中。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黄色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式多样。

参考文献:
[1]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8.
[2]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8.
[4]论网络新闻传播应警惕新闻低俗化[j].今传媒,2011,(4).
[5]何风波.论中国文化对”黄色新闻”传播的双重效应[eb/ol].中华传媒网学术
网,/article.php?id=1787. [6]何风波.对我国媒介黄色新闻现象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
学,2005.
[7]彭珍梅.浅论网络新闻黄色化之危害与救赎[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2).
[8]海伟池.论网络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6).
[9]郭松民.警惕”黄色新闻”的泛滥[n].法制日
报,2010-7-27(3).
[10]潘钧.我国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黄色新闻”[j].东南传
播,2009,5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