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教学案《散文两篇》学案(教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公开课简案

散文二篇一、文本研读《散文二篇》的两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从文体上来看属于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
在教学时,要注重文章的散文和议论文的双重文体特点。
两文都有非常明确的中心,或提示话题的小标题,然后逐层展开,深入剖析。
以精妙的语言启发读者,体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同时文章的语言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情感充沛。
其中一些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语句,特别值得学生去体会。
一、创意说明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散文不在少数,但哲理散文却是第一次遇到。
因此,在组织课程时,我抓住了哲理散文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哲理散文这一文体。
从品味文章的标题入手,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从赏析关键词句等,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品味文章对于读者的价值导向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二、活动组织(一)导入散文以其优美的文辞、深邃的意境、含蓄而充沛的情韵在众多文体中独树一帜,深受喜爱。
其中,有一类散文以发表议论,阐述哲理为主,从而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我们往往称其为哲理散文。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哲理散文。
(二)感生命之恒1、跳读《永久的生命》,思考在作者眼中,生命又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永久。
2、围绕“永久”,作者将生命层层剖析,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与“永久”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叹生命之短1、其实文中还有一处也提到了“永远”,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在第一小节,我们也来读一读。
2、作者要赞美生命的永久,却先说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奈,这是否矛盾?这种写作的手法叫做——欲扬先抑。
(四)思生命之价1、跳读《我为什么而活着》,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及其原因。
2、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对于生命我们又该如何而活呢?(五)品生命之奇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最打动你的文字或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六)拓展研读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的?2、欣赏朗诵《热爱生命——汪国真》。
《散文二篇》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抓住修辞及重点词语品析文章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4.通过对文本之间的对比阅读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冰心曾经说过: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汇流入海,落叶归根。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的散文《永久的生命》和英国作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来深入感悟一下他们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从而开启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关于生命的寻美之旅!(板书:散文二篇一一寻美之旅)温馨提醒:请带上美好的心情、带上强烈的求知欲!二、明确“寻美"要求,把握学习方向写作背景:(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1872年,罗素出生在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一个贵族世家。
幼年时父母双亡,是祖母将他抚育成人。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
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二、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什么是散文?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散文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三、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四、字词测评:兴味xīnɡ 洗涤dí卑微wēi 牛犊dú茸毛rónɡ 修葺qì消逝shì繁殖zhí凋谢diāo 臼齿jiù蔓延màn词语集注:臼齿:磨牙的通称。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散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散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上)16.《散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共六第一篇(1792)字一、内容分析1.教材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2.知识结构: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
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3.知识内在联系: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学生分析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比七年级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
2.个别差异: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不够不理想。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陈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莲~山课件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散文二篇

16.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一体化,并演绎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体味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以及如何生活的的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对时间的利用也不同,当我们面对这些困扰,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让我们了解思想家对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看法。
二、自学释疑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探索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第一段讲了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之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话题,赞美永久的生命。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 第一段结尾“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答: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文体知识,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导入: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散文家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散文二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作者简介(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2)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思想性。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
明确:《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②这两篇散文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永久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
《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4.研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1)分析《永久的生命》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得分城南实验中学初二语文学案
第16课散文两篇(50分)
【字词识记】
1.根据注音写汉字。
(15分)
洗dí(涤) 牛dú(犊) róng毛(茸) 疲juàn(倦) diāo谢(凋) jù风(飓) 震chàn(颤) sì意(肆) bīn临(濒) 俯kàn(瞰)
【课文感知】(7分)
2.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哲理散文。
《永久的生命》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我为什么而活着》概述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彰显了作者博大崇高的胸怀和熠熠生辉的博爱精神。
【阅读训练】(28分)
4.“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理解句子的含义。
(6分)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
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凋谢的花朵”指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永存”指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在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富有哲理地写出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8分)
含义: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
“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表达效果:比喻,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写出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的冲击让他无比痛苦,突出追求这三种感情过程的艰难。
语言含蓄生动,富于理性色彩。
7.《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8分)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