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简介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的由来

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的由来

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的由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大家对这个历史事件了解有多少呢?小编为您整理西安事变简介内容,欢迎阅读。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时间:12月12日
西安事变历史背景及事件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5年,蒋介石调张学良到陕西“剿共”。

在战场上,东北军近三个精锐师被歼,损失惨重。

蒋介石趁机取消了这三个师的番号。

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打回老家去”的救亡口号,深受东北军下级官兵的欢迎。

他们自动停止和红军作战,并同红军联欢。

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西安事变的介绍

西安事变的介绍
介绍
1.事件介绍: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 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 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 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 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 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 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 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 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重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的事件。

这场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西安事变的经过1936年,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抗日运动,周恩来等人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战线,集合了共产党,各个民主党派,军队,左翼派系等,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基础。

此时,日本在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加剧,蒋介石在困境中加紧了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这使得两党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1936年12月,蒋介石决定前往西安视察军情,要求北路军撤离,以配合对日战争。

但是,在北路军的领袖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带领下,数千军人包围了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并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彻底动员全国抗日。

张学良认为,唯有民主政治才能让中国彻底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抗击日本。

二、西安事变的影响1. 弱化了军阀政治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国民党军阀统治和维持社会和谐的权威,给中国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 增强了全国对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抗日运动也越来越激烈。

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的长期斗争进入了一个带有更为鲜明的全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3. 前途暗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西安事变后,不少革命者意识到,中国的乱象不是因为历史责任重重和天命的安排,而是由于放权不当、对民主政治的排斥和贪腐统治。

中国能否走向强大与复兴,关键在于以新的民主政治为基础。

三、时机因素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国共两党也面临着日本侵略严重的威胁。

就在西安事变期间,日本方面以此为借口,采取了某些行动,此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必须要恢复军队的解放,而决定西安事变的军方领袖恰恰把这种民意体现到了行动上。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场事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西安事变 详解

西安事变 详解
2019/10/19
谢谢观看
• 杨虎城
陕西蒲城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
上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 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因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而被迫到欧 洲考察,随后秘密回国被囚禁十二年。
1949年9月6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 重
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是100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5.12.9 1936.10 1935年9月-11月 一二九运动 长征结束
四次剿共
1936.12.12 西安事变
1、抗战节节失利,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但蒋介石仍然采取不抵抗政策; 2、中共积极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2019/10/19
九一八事变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全境沦陷,14年殖民统治,3000多同胞沦为亡 国奴。 中共对日宣战,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采取“不抵抗政策”。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概况
•时间:1936.12.12(又称双十二事件) •地点:西安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人物
张学良
• 国民革命军将领,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 子,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 家、军事家。
•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 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 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1935.8)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1935.12.9)
•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各地响应。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

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

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西安,古称“长安”,“京兆”。

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市,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而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

牛元峰逃跑,但无法逃出红军的包围圈,在绝望的境地,他掏出手枪让副将打死自己,牛元峰被副将枪毙后,副将亦被红军俘虏。

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

 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
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

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

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2日宣布动员令。

1936年12月11日晚,蒋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晚宴,席间,蒋宣布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

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