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答案
2020年北京四中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试卷

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赞美楚国的战士刚强不屈,为国牺牲,“诚既勇兮又以武,①______。
身既死兮神以灵,②______。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
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③______ ,④______”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
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⑤_______,⑥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⑦______,⑧______ ”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⑨______!天也,⑩______!”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2.微写作(三选一)《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高原、《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是作者创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抒写你对它的印象。
要求:依据原著,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
120字左右。
3.微写作(三选一)临近毕业,学校准备为高三同学制作高中生活纪念册。
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在高中校园生活中感觉最幸福的一个片段。
要求:15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木棉花歌【清】陈恭尹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2020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试卷整体评价:我并不认为这套试题有多好,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简单的题目太简单,缺乏区分度。
②整套题中有几处争议点,考点设置不明确。
③缺乏对语言知识的考查。
④作文题目设置太随意。
因为还没有得到官方的参考答案和试题解析,所以本人解析只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妥之处,大家只做参考即可。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答题之前再次跟同学们强调“关键词句意思”一、本大题共 5 题,共18 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核心,多个角度”,本题核心是“书法”,三个角度是“书法艺术的整体特征”“书法艺术的动与静”“书法艺术鉴赏的要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高考适应性测试卷语文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瞒哄(mán hǒng)沉默(chén mò)娇嗔(jiāo chēn)B. 沮丧(jǔ sàng)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恣意(zì yì)C. 拼搏(pīn bó)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蜿蜒(wān yán)D. 谨慎(jǐn shèn)琢磨(zuó mó)殷切(yīn qi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好。
B. 有关部门已经对这次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但事故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的表现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D. 由于受到天气和交通的影响,我们的旅行计划不得不推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碧波荡漾,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B. 他勤劳、朴实、善良,是村里公认的好人。
C. 雨中的桃花,像害羞的少女,躲躲闪闪。
D. 她的声音像黄鹂,婉转动听。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这首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我昨天去了书店,买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三部经典作品。
C.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到底该怎么办呢?D. 他经常去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好书:科幻小说、历史传记、科普读物等。
(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这些瞬间,或许只是一个微笑,或许只是一句问候,或许只是一份帮助。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语文解析1 2020年北京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阅读材料阅读理解解析: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这个数量比海淀等区期末所考的要少得多,而且有4道是选择题,1道是简答题,这个比例是北京近几年高考多本文阅读题比较常见的比例。
尤其是多文本阅读题4道选择题都是3分1道的正规选择题,而不是类似海淀期末试题很多2分的题。
王丹宁说,“用有限的分数尽量考大家更多的题目”的情况没有出现,对于一些担心多文本阅读难度大的考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他认为,文言文阅读题难度不仅比海淀区期末试卷难度低,甚至比2019年文言文高考真题还要低,基本回归多年来文言文阅读考察的常见形态,即1道实词选择,1道虚词选择,1道翻译的客观选择题和1道文意理解的客观选择题。
但有个变化需要注意,这套试卷将主观翻译题的4分省掉了。
“这到底是不是2020年高考的方向,目前还要打一个问号。
”王丹宁表示,高考语文一路改革过来,在试题中增加主观翻译题,并将原来4道客观选择题减至3道,不考察虚词,而在实词部分把原来的4句话变成8句话,这套试卷明显看到这些部分回归到原来的样子。
另外,简答题难度不高,整个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没有变化,甚至有些下降。
诗歌欣赏原题:“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
这套高考适应性测试题是如何体现的?以《论语》为例,首先,《论语》考题总分达7分,考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有关断句及断句导致的不同理解,这道题需要较强的关于素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道题要求考生对于《论语》当中出现的孔子的弟子要了解。
王丹宁表示,这次测试中,关于《红楼梦》的这道考题较之前做过的难度不高,实际上的考点也都是大家了解的,就是黛玉葬花的关键情节,考的是关于黛玉个人命运,所以这道题难度较低。
北京市2020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2020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语文解析2 2020年北京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一、试卷结构分值北京2020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各题型试题试题类型试题结构分值阅读材料共5题18分古诗文阅读共6题25分诗歌赏析共5题24分阅读理解共4题18分语言基础运用共1题5分微写作共1题10分作文共1题50分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二、本卷与2019年高考北京卷比较分析从命题意图来说,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但是由6道题变成5道。
围绕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
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还是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
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三、备考建议与命题预测对各类文本的考查点要全面复习,注意考题的变化传递的信息。
如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推断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对虚词的考查,语言题对语言的连贯、病句的考查,微写作对现代诗的写作的考查,大作文“春节”可以写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疫情,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