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新教。

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新课讲授导入: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那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此次改革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问: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在政治上,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这一时期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廷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答案: C2.“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解析:注意分析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皇是最富有的,他建教堂不应该用贫困信徒的钱,而应该用自己的钱。

很显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答案: D3.“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需做任何事情,只要他相信上帝就可以丰丰厚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这段话应出自( )A.薄伽丘B.马丁·路德C.伏尔泰D.康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信息反映的是信仰即可得救,故本题选B。

答案: B4.“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认识上帝但不需要问别人,这主要体现出马丁·路德“信仰得救”、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须教会的中介。

但他并不反对神。

答案: D5.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解析: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强调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人物春秋: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5

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本课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忆必修有关宗教改革的内容。

2、马克思论路德。

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展开?2、进行新课:结合教材及屏幕上的材料概括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

一、马丁·路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原因(背景):1、16世纪初的德意志: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四分五裂------无统一市场③思想: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2、天主教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主要原因①经济: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搜括财富②政治:维持德意志四分五裂③思想文化: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生活④社会生活:3、“异端”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立志改革:主观原因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接原因二、《九十五条论纲》1、开始的标志:①时间:1517 ②事件:《九十五条论纲》2、《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⑴……荒谬无耻;⑵……实际贪财……;⑶……不能赎罪……;⑷……内心忏悔获上帝赦免;⑸……教会带有欺骗性……3、《九十五条论纲》的影响(后果):⑴激起反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⑵……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⑶……与教皇决裂……;三、马丁·路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提出的文章:《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2、改革主要内容:⑴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娶妻;⑵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⑶国家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且支配教权,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教会民族化为什么会得到王权的支持呢?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1、(直接影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表现):①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②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③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拓展;④宗教战争——“教随国定”原则确定,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8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 1.原因
• (1)根本原因:_四_分_五__裂____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 的发展。
•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国进行神_权______统治和经 济掠夺。
•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赎罪券
•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_______。
• 2.发表:1517年10九月十五,条马论纲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
神职人员
• 3.世俗权力
• (1) __国__家_权_力_____是唯一合法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 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__________的教会。 本民族
• 思维拓展2 如何理解“因信称义”体现了鲜明的 人文主义色彩?
• 【提示】 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 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 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 1.灵魂得救的方式不同: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 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 上帝的虔诚信仰。天主教会认为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 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入天 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7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经历过三本必修书的学习,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功底,但是因为要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所以很多必修内容都忘的差不多了。

而选修中的很多内容又相对生疏,及对选修课的不重视。

所以,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另外,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把握还不是很擅长,这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去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识记: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比较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课件首页中的位于德国东南部的古城纽伦堡的圣劳伦斯大教堂,该教堂建于公元13—14世纪,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5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宗教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宗教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宗教改革教学目标和宗教改革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宗教改革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宗教改革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宗教改革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宗教改革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八、课后作业
1. 简要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并说明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 分析宗教改革对德国历史的意义,包括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宗教格局的影响,如天主教与新教的对立,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4. 分析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宗教自由、信仰与道德的关系等。
九.板书设计
1. 宗教改革背景:马丁·路德的生平,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3.世俗权力 (1)⑬________是唯一合法的权力,⑭__________的权力应当 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⑮________的教会。 【解读】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 (1) 引 发 了 ⑯ ________ 领 导 的 农 民 起 义 ; 掀 起 了 反 对 ⑰ 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 意志⑱________的发展。 (3)1555 年,确立⑲“________”的原则,⑳________取得 合法地位。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关于“九十五条论纲”。要掌握的是“九十五条论纲” 颁布的背景和影响。
2.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掌握的是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在教义、宗教仪式和世俗权力方面的主张。
3.关于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要掌握的是 马丁·路德改革对德国、对欧洲的影响。
2.对欧洲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自我校对 ①四分五裂 ②罗马教廷 ③人文主义 ④赎罪券
⑤1517 ⑥序幕 ⑦因信称义 ⑧圣经 ⑨神圣权威 ⑩平等 的 ⑪宗教仪式 ⑫结婚生子 ⑬国家权力 ⑭世俗统治者 ⑮本民族 ⑯闵采尔 ⑰罗马教廷 ⑱民族语言 ⑲教随国定 ⑳路德派
1.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天主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 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 满。 ②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 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 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习目标: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重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2.难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材整理1“九十五条论纲”1.原因(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1)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教材整理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宗教思想(1)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认为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2)每个信徒都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

(3)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深度点拨]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教材整理3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2.对欧洲(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马丁·路德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探究点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史料解读史料一第5条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第6条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

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第21条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注意“无权免除任何惩罚”“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等主要信息。

——《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史料二但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

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

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

所以他在《撒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是理解史料二的关键所在。

(1)史料一的内容主要突出了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有什么意义?【提示】主张:否定教皇有权赦免罪行。

意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从史料二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提示】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意义: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史论拓展】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1)破除了对天主教教皇的迷信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天主教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打开了通道。

(2)从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地位新教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这就从神学角度阐释了人在宗教中的地位。

这与资本主义发展后,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一致,彰显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材料二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

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

……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

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及所学知识归纳主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能干预国家事务。

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分析关系;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天主教会、世俗权力、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

【答案】(1)主张: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

作用: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

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条件下发表的。

【答案】 A2.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得救B.在教会的指导下阅读《圣经》C.依靠个人的善行来赎罪D.世俗政权服从天主教会【解析】A项是宗教改革家的主张,B、C、D三项均属于天主教的主张。

【答案】 A3.下列关于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B.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C.《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解析】“因信称义”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借助教士,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获救。

【答案】 D4.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B.路德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标志着路德派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答案】 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

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

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

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不再忍受他们的劫掠和搜刮,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

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答案】(1)因信称义;简化圣礼;反对教皇对德国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