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澎湃新闻》的发展与困境
“澎湃新闻”客户端的特色与不足

“澎湃新闻”客户端的特色与不足作者:任悦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2期摘要:在本文通过分析“澎湃新闻”客户端所具有的特色,归纳出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盈利模式及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试图为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澎湃新闻客户端;特色;问题与途径一、“澎湃新闻”创办及发展“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项目,作为一款政经类新闻产品,将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实现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
其拥有诸多不同介质的媒体平台,包括网页、Wap、App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等,其中作为重点开发运营的是App客户端。
澎湃新闻客户端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线,上线一个月后客户端下载量已超过150万次,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800万次,迅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群。
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平台,正式运营几年来以来,澎湃的表现令人啧啧称赞在用户及媒体同行中引起广泛瞩目,不少深度报道引爆舆论热点,可谓打响了上海传统媒体融合创新的第一枪。
二、“澎湃新闻”的特色(一)澎湃新闻在其客户端下载页面的内容简介上除了写道:“数百位专业记者在追逐新闻,近百名思想大家在奋笔疾书”,还有这样一段不容忽视的话:“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少不了你,我们的用户。
你不止是沉默的阅读者与围观者,你可以随时随地追问新闻、探讨思想、书写来信或来澎湃开设栏目。
澎湃新闻尊崇最大程度的平等开放,每一位用户都是真正的主人。
”(二)“澎湃新闻”客户端便结合自身的特点,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那就是抢占暂未完全市场化和垂直化的新闻领域——时政与思想,宣称要以“最活跃的时政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作为两翼”打造“中国时政第一品牌”。
时政新闻并非小众,一项对全国20个城市2000名媒介用户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用户对主流媒体的需求方面,“硬新闻”依旧占据重要地位。
澎湃新闻内容生产及运营模式分析

澎湃新闻内容生产及运营模式分析作者:马莉来源:《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16期摘要澎湃新闻客户端是一款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产品,实现由传统纸媒向互联网媒体的转型,这是报网融合的重大尝试。
通过对澎湃新闻的分析,了解其内容生产呈现特点,运营模式的主要变化。
同时探究在其转型中出现的盈利模式、内容与技术的权衡,同质化等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澎湃新闻;内容生产;运营方式;转型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41-03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推出,这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团队打造,该报业集团改革后的转型之作。
“专注时政与思想”成为澎湃新闻的口号,关注时政新闻,注重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国内互联网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
其受众定位为上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领域从业人员、海内外精英人士等[ 1 ]。
澎湃新闻传承新闻价值,运用互联网创新技术,践行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2]。
并且逐渐衍生出了网页、App客户端、Wap、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
1 内容生产2014年,《东方早报》进行改革,由传统报纸转变成互联网模式下的澎湃新闻平台。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不同,澎湃新闻的文本叙事模式和新闻表达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但生产上追求传统模式的严谨和深度,由官方人员充当把关人,筛选内容并发布,对新闻从业者的把关能力和新闻编辑能力要求较高。
1.1 PGC为主、UGC为辅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容(微博)。
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
借助《东方早报》在内容方面积累的传统媒体特有优势,生产原创性专业内容。
制作层面,与传统电视节目无异,传播层面,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的传播特征[3]。
在新媒体发展下,澎湃新闻由传统媒体单独进行内容生产到用户共同参与内容生产。
新媒体品牌建设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例

新媒体品牌建设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例一、概括新媒体时代,品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澎湃新闻作为一家新型媒体,如何在这个领域中脱颖而出呢?本文将以澎湃新闻为例,探讨新媒体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品牌,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或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公司、组织或个人的形象和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品牌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
只有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澎湃新闻的定位和特点,澎湃新闻是一家以报道时政、财经、文化等领域为主的综合性新闻网站。
它的特点是深度报道、独家新闻和多媒体呈现。
这些特点为澎湃新闻的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提高内容质量:澎湃新闻应该继续保持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的优势,同时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和用户。
加强社交媒体运营:社交媒体是现代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群体。
同时与读者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建立品牌形象:澎湃新闻应该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
这包括设计一个独特的标志、网站界面以及宣传语等。
同时要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让用户对品牌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新媒体时代下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新兴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澎湃新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澎湃新闻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报道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
它不仅关注时政热点,还涵盖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的最新动态。
同时澎湃新闻还注重与网友互动,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网络社区。
从澎湃新闻看深度报道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从澎湃新闻看深度报道如何在困境中突围作者:李旭东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年第01期摘要: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重塑整个新闻生产业态,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掌上明珠”,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面临着生存困境。
与此同时,一部分优秀媒体借助深度报道高质的内容优势,适应媒介融合潮流,成功完成转型。
本文以澎湃新闻在融媒时代的转型为例,探索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之路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媒介融合深度报道澎湃新闻作为传统媒体时代产物,深度报道往往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分析新闻事实,做出解释或预测。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电子传播的快速发展,新的信息环境给受众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转变,以移动化、碎片化为特征的阅读方式占据了主流的信息传播,传统媒体面临挑战,深度报道的地位受到影响。
深度报道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走出困境、发挥价值、变革重生,显得尤为必要。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发展困境“媒介融合”这一学术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最初强调的是不同媒介功能与服务汇集在一种媒介之中。
新媒体环境下,为了应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大量主流媒体开始寻求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
但是一些传统媒体仅仅把新媒体平台当作传统媒体的“替代品”,通过对内容进行照搬与分发来抢占市场,这无法发挥出传统媒体的特长。
传统媒体的真正生命在于报道质量,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掌上明珠”,能够发挥出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
但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也面临着发展瓶颈。
(一)信源优势不复存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渗入到从信源到信宿的每个环节之中,享有着极高的传播特权。
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生产领域的资源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过去的信息传播优势不复存在。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重要传播学观点,人们言论表达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延伸。
“蜜月期”后,“澎湃新闻”还能澎湃多久

“蜜月期”后,“澎湃新闻”还能澎湃多久【摘要】“澎湃新闻”上线后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质疑和挑战纷至沓来。
半年过去了,澎湃新闻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包括:原创内容后劲不足、商业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显。
传统媒体是否真的缺少“互联网DNA”,澎湃新闻的今后实践与走向仍然是业界观察的好样本。
【关键词】澎湃新闻新闻App聚合发送【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一、“澎湃新闻”短暂的“蜜月期”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发布微博,宣布“澎湃新闻”上线,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
澎湃新闻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
澎湃的意图就是: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洗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时政报道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
借助《东方早报》原有数百名记者报道团队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澎湃新闻的时政报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事”的各个专栏,如“中国政库”“中南海”“舆论场”“打虎记”“人事风向”“港台来信”等,包揽各种时政热点,直击转型中国的各个舆论场,包括中央政令热点、反腐动向、人事异动、港台舆情等,全面满足公众对中国时政的好奇和期盼。
思想的争鸣也是澎湃新闻的着力点。
不同于其他很多新闻App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满天飞的情况,澎湃新闻对思想的关切非常到位,思想板块的很多专栏如社论、思想市场、请讲、专栏等非常具有深度和力度。
社论几乎每天都有对最新热点时事的评析,专栏则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家奉上的思想盛宴。
在一个新闻资讯严重超载的时代,独有的观点和犀利的思想无疑是其最好的卖点。
澎湃新闻的出现,背后是上海报业集团投入3~4亿巨额资金、近400人精英记者团队长时间的准备,也是我国传统纸媒的又一次尝试和突围。
此次尝试的大环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根据中国报业协会2013年度全国报纸印量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报纸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有90家,占被调查149家单位的60%。
澎湃新闻观后感

澎湃新闻观后感澎湃新闻,作为国内相对知名的新闻平台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其独到的报道视角和深度社会观察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深感其新闻的权威性和对话的多元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这篇报道的题目是《中国好人大会”,为什么缺的是一个“人”字?》,从标题就能看出它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好人”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该文揭示了当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转变,带给我很大的思考和启发。
首先,报道以详实的调查为基础,将各个领域的“好人”事迹进行了系统的罗列和分析。
无论是志愿者带领贫困儿童上学的故事,还是普通市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事例,这些真实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种温暖和希望,同时也让我对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进步充满了信心。
然而,文章随后对近年来由于个别案件造成的社会恶劣现象进行了反思和评论。
通过对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和道德观念的扭曲的指责,该文警示着我们,不要因为个别人的错误行为就否定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美好。
在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后,文章提出了很多深入的问题并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
作者指出,“好人”之所以长久以来没有被广泛推崇,与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主义泛滥和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观念影响下,人们更追求短期的利益和个人的欲望,而忽略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这种现象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需要我们深思和反思。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对媒体的反思。
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好人事迹时更多地强调的是事件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人性关怀和价值追求。
这种报道方式容易给人一种刻意渲染的感觉,带给读者的影响力有限。
媒体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背景、人性思考和价值观的揭示,引导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而不是只着眼于短期的事件报道。
读完这篇报道后,我深感澎湃新闻的价值所在。
它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平台,更是一个思想的交流平台。
它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和观点的表达,给我带来了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层次思考。
正是这种深度的报道和观点交流,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理解人性的多样性,进而促使我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困境与出路以“澎湃新闻”为例

对于上述困境,我们可以从技术、市场、新闻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1、技术方面:相较于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相对滞 后。例如,“澎湃新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上相对较少,无法提 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服务,从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2、市场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挑战。此 外,“澎湃新闻”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导致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无法与新媒体相抗衡。
首先,我们需要对“澎湃新闻”这一传统媒体进行深入了解。作为一家知名 的新闻机构,澎湃新闻以其专业的报道和权威的信息源在新闻行业中树立了良好 的口碑。然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澎湃新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像澎湃新闻这样的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的方式、内容以及受众的 阅读习惯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 化定制等特点,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3、加强人才培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全媒 体素质的新闻人才。这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跨平台的传播能力以及全媒体 的运营能力等。通过培训和实践,让新闻从业人员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提高其综 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创新管理机制: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对其内部管理机制进行 改革和创新。这包括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创新考核 激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传统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 客户端的困境与出路——以 “澎湃新闻”为例
01 引言
03 原因分析 05 总结
目录
02 问题陈述 04 出路探讨 06 参考内容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将着重探讨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困境,并以“澎湃新闻” 为例进行分析。接着,我们将从技术、市场、新闻规律等方面深入剖析造成这些 困境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出路。
澎湃广告模式遭质疑:传统媒体商业幻想即将崩溃?

澎湃广告模式遭质疑:传统媒体商业幻想即将崩溃?当下的传播生态体系进化已经走过了介质红利阶段,曾经充分享受这一红利的新浪等门户,如今已经成为了新的传统媒体,因此换一个介质依然可以延续曾经的商业模式故事本质上就是一厢情愿的幻象。
澎湃项目团队,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广告,也就是传统媒体过往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商业模式,通过内容的传播,建立起一定的内容影响力和渠道传播力,并通过出售广告版面的模式实现其商业价值。
然而在互联网大潮几轮冲击之下,这种商业模式的根基正在被不断地撼动,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日益显示彻底崩溃的特征,就如东去的大江一去不复返,此时试图在一个新的介质上重新复制曾经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一次幻象。
1、介质:传播介质变革的红利已尽在传媒业界一些已经基本形成的共识之中,特别是一些代表一线力量的传媒大佬公开表态中,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严格意义上说,传统的基于新闻的广告商业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或者不足以独立支撑一个媒体的独立发展。
”如果这种商业模式还将继续存在,还需要所谓的新媒体项目做啥?难道更换一种传播介质就可顺利过关?互联网门户时代,传播介质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转移了用户的注意力到全新介质之上,然而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传播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主体不再是专业化的严肃性的内容,更多的社会化的非专业化的碎片化的内容占据了主流,“沙发,顶,赞”成为吸聚注意力的重要元素,一张普通的美食照片已经能够吸聚更多的用户关注,耗费那有限的信息消费时间,而或许这在以往是属于传统媒体的内容消费时间。
当下的传播生态体系进化已经走过了介质红利阶段,曾经充分享受这一红利的新浪等门户,如今已经成为了新的传统媒体,因此换一个介质依然可以延续曾经的商业模式故事本质上就是一厢情愿的幻象。
2、渠道:内容和渠道价值的认知误区传统媒体人一直以来都坚持的一个观念理念是,之所以有曾经传统纸媒的黄金年代,是因为每份报纸都拥有优质的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吸聚眼球,形成影响力,而广告主以及政府愿意为这种影响力买单,因此此种商业模式才可以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全媒体发展时代,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在逆流前进行改革,推出《澎湃新闻》新媒体门户网站。
此举一出,给悲观的传统纸媒体注入了一缕清风,其注重时政新闻原创性与质量、新闻报道的典型性与针对性、用户的体验和视觉感受等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但是在受众的互动性、粘性,传统思维禁锢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仍急需提高和改进。
关键词:澎湃新闻;受众;大数据;互动性;人文关怀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received a serious blow. In July 22, 2014, Shanghai press group carried out a reform in the face of the grim reality, launched the "surge" of new media news portal. This one out, into a breeze to the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pessimistic,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news of originality and quality, news reports of the typical and pertinence, user experience and visual feeling to win a good reputation, but in the viscous interaction, the audience,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dur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etc. still need to improve and improvement.Keywords:Surging news ;Audience;Large data;Interaction of humanistic care浅析《澎湃新闻》的发展与困境如今,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集多媒体、比特速度于一身的新兴媒介对报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日均发行量在65万份左右的山东青岛《便民都市报》于2012年3月底宣布停刊;创办于1999年的《新闻晚报》在2014年1月1日宣布停刊;具有32年历史的《杂文报》于2015年1月1日停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报界生存成为当下最受重视的焦点。
是“纸”亡还是“报”存的争论在报界甚嚣尘上,报界消亡的阴影无时无刻的笼罩在中国传统报界精英眼中。
在“寒冬”来临之际,报界积极的进行探索与改革。
从手机报、彩信报到在线电子版阅读,到如今的报网融合等探索方法,但是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和误区,使报界在改革当中并没有取得积极的效果。
而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以全新媒体的经营方式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产生了,那么它如何冲破这些阻力,重塑报界的权威与影响力。
一《澎湃新闻》产生的背景(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心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1]。
一方面,电信商、生产商加大对智能手机的宣传与推广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使得价格趋向平民化、大众化。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本身具有便携性、灵活性和随时随地可以接入互联网等优点使得移动网民的规模呈现急剧上升状态,手机成了人们获取资讯的第一大平台,并正逐渐改变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和阅读行为状态,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消费行为将趋向于常态。
(二)报纸广告收入额锐减据《2014 年中国广告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数据显示,从2008 年到2013 年之间,报纸广告刊例额占比由13%下降到8%,比重被网络媒体和户外媒体超越,落到了第4 位。
报纸的广告收入在2012 年下滑了8%,2013 年又下滑了6.8%,而昌荣传播预测,2014 年报纸的广告收入还将持续下滑,幅度为6.5%[2]。
相比网络媒体广告额却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突破千亿大关,这些直接威胁到报纸的生存状况。
(三)受众大幅度流失,内容优势逐渐减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现场和分享生活,受众的参与度高,粘性强。
而相比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性,反馈少,互动性弱等不利因素成为报纸媒介受众流失的重大因素。
UGC用户自我生产内容和各大门户网站自我采集、转载传统报界的新闻和门户网站对数据的分析与运用,使得报界以内容为王的定位无法在崇尚视觉娱乐与海量信息一体的互联网上彰显优势,从而出现了受众大幅度流失的艰难处境。
2014年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在对8 个大国网络与报纸此消彼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报纸绝无转型的可能,报纸只能死亡。
[3]二《澎湃新闻》的产生如何更好地生存成为现今报界媒体人的关注中心。
创刊于2003年7月7日的《东方早报》,定位为“影响力至上,强调对主流人群影响力,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张高品位日报”。
《东方早报》坚持严肃办报的方针,在整体设计上刻意以偏暗色调和简洁的版式显示出沉稳、厚重的气质,坚持严肃调查新闻为主。
其中《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著名调查性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受中国百姓的称赞和尊敬。
《东方早报》以精确的定位、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道德在中国传统媒体站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严峻的生态环境中,《东方早报》不得不面临着转型改革等问题。
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将旗下《东方早报》团队的三分之二人员转移到《澎湃新闻》,推出澎湃新闻APP门户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大幅度缩减《东方早报》的新闻版面。
《澎湃新闻》团队秉承《东方早报》的经营特点和思维方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澎湃新闻》主打高质量原创新闻,聚焦时政新闻领域,实行核心团队持股等创新方式。
打造“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最优质的时政思乡类文章”的理念,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
“澎湃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人对报界的信心。
那么《澎湃新闻》是以何种方式在如此悲观的传统纸质生态环境中异军突起,值得我们思考。
(一)注重时政新闻的质量1.注重时政新闻的原创性和独家性原创与独家新闻一直是《澎湃新闻》致力追求的目标,其时政新闻的原创性达到43%左右,口号是“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
时政分为11个板块,分别为“中国政库”、“打虎记”、“舆论场”和“法治中国”等,以24小时实时新闻滚动的方式呈现全球新闻的动态的发展。
2.重视深度调查性新闻报道《澎湃新闻》上线之后接连推出《少年余刚》、《令政策出平陆记》等深度调查性新闻报道,全面还原政权人物背后的整个事件脉络,以其先声夺人的气势在碎片化、真实度较低的自媒体空间里开拓了一片生存之地,也为澎湃自身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的基础。
3.坚持新闻报道的严谨性与严肃性尽管当下盛行标题党和读图党,但“澎湃新闻”的每篇新闻报道对用词、人称、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背景资料的引用都力争真实、客观的还原事件全貌。
此外,坚持实地调查、取证和还原,坚决避免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等不负责任的情形出现,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着重要的遏制作用。
4.注重新闻报道的典型性与针对性“澎湃新闻”的时政新闻几乎每篇新闻都与当下公众所关注的事情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全面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都呈现给读者。
如《澎湃新闻》开辟专栏《打虎记》,第一时间披露腐败主角犯事细节,不仅表明中央反腐立场和决心,更贴切了当今社会反腐的主流呼声。
(二)注重用户的体验首先,《澎湃新闻》借鉴《东方早报》的版面设计,注重简洁、中正、严肃的风格。
以浅蓝、黄或浅白色调为主,既给受众一种严肃、审慎的感觉,但又同时呈现出简洁、儒雅的格调。
其中“澎湃新闻”采用瀑布式页面设计,页面元素纵向排成两列,左列主要有分类标签、热新闻、打虎记和热追问,而右侧则是精选新闻,整齐有序的由上至下排列,易于让受众快速发现感兴趣的内容,避免信息太冗杂而给受众造成视觉疲劳。
其次,“澎湃新闻”的移动客户端的设计非常新颖,受众登陆进入客户端之后,首先弹出热门新闻,并且页面呈现折叠式翻页,犹如一种翻书的体验感。
此外,“澎湃新闻”的社论设计也独具匠心,以一种作文本形式并用钢笔呈现一种俊秀的传统钢笔字,给受众一种亲切、念旧情怀。
(三)注重视觉效果“澎湃新闻”的每篇报道都配有图片,不管是“时政”、“舆论场”、“思想市场”还是“翻书党”等分类标签,且改变传统报纸将头条新闻标题放在首位,依次是图片正文的版面设计,而是将图片放在首位,其次是标题和正文。
新闻排列由上至下,左边均是图片,右边是标题和正文,一目了然,讲究对称、和谐的视觉感。
“澎湃新闻”每条新闻都要求高清图片,且每篇新闻报道的图片都能与文字互相辉映,直接明了的呈现文中主题,突出视觉感和现场感,给读者最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发展面临的困境澎湃无论是在新闻质量、思想内容还是版面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但是澎湃在此转型的关键时刻,不得不关注自身的缺陷、不足以及严峻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用户互动性弱,粘性低自媒体时代,打的就是关系战。
门户网站以及APP(移动客户端)如何维持与受众的良好关系、如何更好的与受众互动,成为当今推广自我产品与宣传的至高战略点。
自“澎湃新闻”的成立以及微信、微博等订阅号的推广以来,其与受众的互动以及受众的参与感较弱。
虽然“澎湃新闻”每条报道都设有分享、评论、追问等互动参与渠道,但受众的积极性不高。
《澎湃新闻》的微博建立以来至今粉丝只有391640余人,相比头条新闻官方微博39361380余粉丝就小巫见大巫里,并且头条新闻的微博一般都能上榜1小时和24小时热门微博,而澎湃新闻则很少能够居榜,基本的转发量在500之间。
其订阅号微信目前也只停留在只看不转、不评的自享阶段,发展速度慢,边际和规模效应差。
如何改变传统媒介“传者为中心”单一的传播模式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向传播模式成了报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二)新闻整合力度弱《澎湃新闻》客户端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报界的思维上,新闻单篇独立性强,没有建立事件与事件与之相关联的联系,即“断层”现象较为普遍,整合力度弱,没有发挥互联网这个大数据库海量信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