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
浅谈“危机”不断的“主流心理学”及其出路

浅谈“危机”不断的“主流心理学”及其出路近年来,“主流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频频受到质疑,甚至被认为正面临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质疑,二是对主流心理学对于解决社会和个体问题的能力的质疑。
在这种危机面前,主流心理学需要反思、改进,以寻求更好的出路。
我们来谈谈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质疑。
主流心理学往往以实验研究为主要手段,采用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试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主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关注于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人群,而忽视了其他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心理特点。
这种狭隘性导致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受到质疑。
除了研究方法的质疑,对主流心理学对于解决社会和个体问题的能力也存在质疑。
主流心理学在解决心理问题上往往局限于个体层面的治疗和干预,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对于心理问题的影响。
一些主流心理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可能无法解决一些复杂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一些患者的情况恶化。
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主流心理学的应用受到质疑。
在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候,主流心理学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以寻求更好的出路。
主流心理学需要扩大研究方法和对象的范围,尤其是要关注非WEIRD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这样一来,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将会得到提高。
主流心理学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和个体问题。
主流心理学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治疗方法上,要寻求更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除了主流心理学自身的努力,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层面上创造更好的环境,以促进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和改进。
心理学背后的道德困境

心理学背后的道德困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强调理解和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
随着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伦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心理学领域也逐渐暴露出多种道德困境。
这些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学术界的信任度,以及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
因此,深入探讨心理学背后的道德困境,对我们理解其发展前景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伦理规范演变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许多实验方法并未受到严格的伦理审查。
例如,早期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便引起了广泛争议。
这项实验旨在观察人在权力和角色压力下的行为变化,却因为参与者所经历的心理创伤与极端环境,引发了强烈的伦理批判。
从这之后,心理学界开始愈加重视伦理规范。
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严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以保护参与者的权益。
学者们必须在开始任何涉及人类试验的研究项目之前,向伦理委员会提交设计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参与者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潜在风险。
不幸的是,这些规定却有时会限制研究的全面性与深入性,从而引发科学进展与道德考量之间的拉锯。
二、知情同意中的挑战知情同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指的是参与者在充分理解研究目的、方法、可能风险及获益后,自愿参与。
但在实际操作中,知情同意却往往面临挑战。
首先是信息复杂性问题。
大量心理学实验设计涉及复杂的理论背景和数据分析方法,如何明确而简洁地向参与者传达所有信息,使其真正理解所涉及内容,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尤其是在处理未成年人或某些特殊群体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提供的信息,这使得知情同意变得尤为复杂。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研究人员可能需要隐瞒部分信息。
例如,在“A/B测试”中,为了评估产品某一特性的真实影响,研究人员需要避免让参与者提前意识到这个特性,这样可能会导致参与者产生偏见。
这样的隐瞒行为,会使知情同意失去其本应具备的重要性,对参与者的不公正对待也常常引发道德争议。
心理学面临的国境及其出路

c ss.M a y sh lr o u n t e idg n u ie o e e c ih b c me an w i c o b u o tmp rr sc oo ‘ d i’ n c oasf c s o h n ie o sz frs a h wh c e o e dr t n a o tc ne o ay p y h lg S r ei y d v lp n.Whe td ig te n t n dg n u ie o e e c ,i i n c say t it g ih te rlt n hp b t e e e eo me t n su yn a o a i ie o sz fr sa h t s e e sr o d s n us ea o s ewe n t h i l n r i h i i h
o s c o o n wld e s se ee t b ih d wn p y h l g k o e g y tmsb sa l e . y s
Ke r s p y h lg ; r dcm e t;n ie o s e ywo d : sc oo y p e a n i dg n u i i s z
中图分类号:G 2 . 5 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152 0 )30 4 .3 0 99 1(0 80 -180
Pr d c me t n o p c so v l pme t f h y h l g e ia n sa d Pr s e t f De e o n so ePs c o o y t
其称之 为当代 心理学中的 “ 两种文化 ” ,即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同步的,其中科学主义 占 2 】 据主 导地位 ,成为西 方心 理学发 展的主 要研究 取 向。科 学 主义 取 向的心理 学遵循 科学 的基本 原则 , 运用客 观 的研 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摘要:我国职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影响不大。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地位边缘化、教材体系庞杂化、教学内容普教化、教学方法程式化、师资队伍单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问题;解决策略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必修课教师模块课程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通过出版教科书和进行研究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尽管如此,我国职业教学心理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课程布局、内容系统化、发展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我国职业心理学教学的困境在我国职业心理学的发展存在某些问题。
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职业教学健康发展的不足。
主要原因是该学科的发展缓慢,内容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主要作用不明确,很难满足受试者主要任务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方向尚不清楚在规划职业教学时,心理教育一直是无法忽视的。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教育一直处于其他位置,可以补充基础或通用学科,并在完成基本技能后使其适应于学生教育的其他方面。
通常,学科定位不准确,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不完整,结果学习不充分。
(二)心理学教学的内容不系统在长期的职业教学中,心理教学处于不利地位,被认为是一门额外的学科。
这种定位的形成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人们也怀疑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学教学内容是零散的,因为这部分学生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
最常用的教学内容是各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这种教学内容,可以想到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方向尚不明确心理学如何计划其未来,如何在未来的职业教学中发挥作用,这一点不是很清楚。
由于方向不明确,导致无法动员学科教育力量,无法动员资源,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资源。
至于学术环境中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有不同的见解,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结果极大地削弱了职业教学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
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
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
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
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
”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
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
本土心理学当前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5 6
佛 山科学技 术 学院学 报( 会科 学版 ) 社
第2 7卷
化 , 于 中国心 理学 界 来说 , 对 同样 至 关 重 要 。 随 后 ,
学 心理学 。 是按 照H es等人 的观点 , 但 el 本土 心理学
面子 、 人情 、 道等 心理 与行 为得 到 了众 多研 究 , 孝 并 于 1 8 、 9 3 1 8 、9 9 l 9 9 0 1 8 、 9 8 1 8 、 9 1年 分别 在 台湾 和香 港举 办 了 五 次有 关本 土 化 问题 的讨 论 会 , 9 3年 19
、
本 土 心 理 学 的 起 源
要 详 细追 究 本 土 心 理 学 的起 源 是 一 件 非 常 困 难 的 事情 , 中国 , 在 自洋 务运 动 以来 就 一 直 面 临 着 如何 把 外 国先进 事 物 为 我所 用 的 问题 , 因此 , 自中
国心 理学 还在襁 褓 中就 面 临着 这样 的问题 , 管 当 尽 时还不 是最 主要 的 问题 。 着上世 纪六 十 年代 多元 随 文 化论 的流 行 , 以往 不作 为研 究 变量 的 文化 被 心理
西方 心理学 来 研究 中国人 确是 一 件痛 苦 的事 情 , 文 化 普适 性 问题 再次 被重 视 。 因而 开 展心理 学 的本 土
收 稿 日期 :0 8 )女 . 东 揭 阳 人 . 山科 学 技 术 学 院 助 理 研 究 员 。 王 1 6- . 广 佛
第 2 卷第 3 7 期 2 00 9年 5月
佛 山科 学 技 术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F s a ie st ( o il ce c iin) o r a o h n Unv r i S ca in eEdt o y S o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逐渐受到国家以及学校的重视,但仍存在着诸多困境,比如大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等。
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对的困境提出了解决方式,力图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效能,为学生服务。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006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则明确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未来的工作任务之一。
可见,课堂教学是我国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虽然上有国家及各省市、学校的重视,下有各心理健康教师的一腔热忱,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仍面临几方面的困境。
直面这些困境,分析其根源并寻找出路,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一)大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还很不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概在两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之间,远远低于台湾的六百分之一以及日本的千分之一,这种情况不足以满足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需要[1]。
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必然导致大班教学。
众所周知,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外语和高数是小班教学外,两课及其它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
由于大班教学受众数量很大,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授课,所以往往采用一言堂的形式。
心理健康课与政治课是有本质区别的。
政治课是告诉你是非对错,要求你遵循某种章程和规律去做事,而心理健康课是教给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方法,即“授人以渔”,不但教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也教给学生认识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这就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践的探索,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方法,但面临大班授课的现实,这些方式和方法就变成纸上谈兵了。
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寻

J UR AL OF QI O N NGHA A I A I I S U I E S T IN T oN L T E N V R I Y
( d ct nS i c dt n E uai c n eE io ) o e i
2 1 第 3期 0 0年
问题 。本 土心 理学 的文化 契合 性在 应用 方 面表现 为 面 向实 际生活 。 ( ) 三 范式 多样 性
关键词 : 心理学 ; 困境 ; 出路
中 图分 类 号 :4 c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7 89年 , 特在德 国莱 比锡大 学 建立 了世 界上 冯
局 限正好 推 动了 心理 学 本 土化 运 动 的 兴起 和发 展 。
第 一个心 理 学 实 验 室 , 志 着科 学 心 理 学 的 诞 生 。 标
传记 、 观察 、 民俗 分析 、 案 研 究 和访 谈 等 方 法 分 析 个
文化 差 异及 其对 人 的心 理 和 行 为 的 影 响 。第 二 , 主 流 心理学 认 为 自己 的研 究 成 果 是 客 观 的 , 超 越 文 是
曲解 。 因此 , 文化 契 合性 就 成 了 本 土心 理 学 的 关键
在 随后 的 10多年 的发 展 过程 中 , 人类 社 会发 展 0 为 做 出 了巨大 的贡献 。但 是 , 起 源 于纯 粹 的 西方 文 它
化, 是从西 方发 达 国家尤其是 欧洲 和美 国的社 会 、 文
心理学 的本 土化 是 以本 土 的社 会 文 化 历 史 为依 托 , 对 西方 心理学 中合 理 的 成分 进 行 吸 纳 , 其融 人 中 使
进 了大量 的西方 心理 学 理 论 , 我 国心 理学 的发 展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 【内容提要】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取向提出强烈批评。综合各家所论,心理学以往发展的困境乃是由于:(1)自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始终纷歧,以致无法形成常规科学条件:(2)科学心理学自始即标榜自然科学而缺独立意识;(3)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人性特质而陷入削足适履困境。因此,今后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势不能再全盘西化,而应在人性特质与本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心理学精义,针对国人心理特质研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理论与应用心理学。本文最 观察近20年来心理学的发展,当可发现,国内与西方心理学在取向上呈现明显差异。国内心理学界一如往昔奉西方心理学为圭臬,且两岸三地均呈蓬勃发展趋势;各大学相继增设心理学系所,各相关院系不断加开心理学课程。这显示现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增加,心理学的知识广受重视。然在西方心理学界却呈现另种不同景象,非但历来因理论纷歧而阻滞心理学发展的问题再度扩大,甚至对多年来原已形成的“心理学是科学”的共识也遭到质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克(Koch,1985)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心理学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1]。科克认为,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在性质上只不过是些堆积的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并非科学研究结果。除科克外复有多人相继对心理学提出类似抨击(Robinson,1985;Henley,1989;Robinsetal.,1998;Glassman,2000),因而引起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以往心理科学取向的检讨与反省2]3]4]5]。本文之撰写,拟从历史的观点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并管见未来可能的出路,用以就教于学界先进。 1从范式更替看心理学欠缺科学条件 现代心理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源于古代哲学,惟就二者脱离哲学后之发展历程看,显然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是自然科学发展在前,心理科学发展在后,前者始自文艺复兴后的17世纪,后者则迟至自然科学发展后两百多年的19世纪末方始出现,而且心理科学自始即在理论与方法上以自然科学马首是瞻。其二是自然科学脱离哲学后即与哲学断绝了亲子关系,对自然界物性变化的解释,不再采以往神明决定一切的看法,而改采人能研究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观念。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后,在思想上与传统哲学间的脐带一直无法切断,对世间人性变化的解释,始终围绕着古代哲学留传下来的一些老问题打转。以下试就此一特点作简要说明。 1.1历来对人性问题解释的争议循环不息 自古代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即从不同观点对人性问题提出各执一词的不同解释,其中最主要者有四大争议:(1)心身关系问题,所争者为心与身究属单一实体抑或分属两个实体,如属单一实体,则实体之运作究竟由何者主控;如属两个实体,二者间又存在何种关系;由此问题演变成持续至今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2)天性与教养问题,所争者为人性特质决定于生前抑或生后;由此问题演变成迄无定论的遗传与环境孰重之争。(3)知识来源问题,所争者为人类的知识得自天赋观念抑或得自后天经验;由此问题演变成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反复循环争议不休。(4)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自由意志原为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思想,与决定论相对立,所争者为人的行为究系出于自主抑或决定于外力;由此演变成自然科学研究物性所依循的因果法则能否用于研究人性的争议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就是由于自古以来对人性问题之争议不曾休止,所以解释人性的心理学理论始终纷歧,哲学心理学时代如此,科学心理学时代亦复如此。 1.2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研究依然理论纷歧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设置心理学实验室,公认是科学心理学的肇始,因而使冯特获得“科学心理学之父”的荣衔。然从其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看,冯特留下的思想并未获得心理学界普遍支持。其原因是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在取向上乃是企图采化学分析方式研究意识结构,以期寻求争议已久的心身关系问题的答案;无如研究开始不久即再度陷入理论争议之中。以冯特结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第一个学派,不久即受到不同理念的其他学派攻击,而导致20世纪初期学派对立的局面。从历史源流看,各学派所持的理念均源于前述四大争议:结构主义旨在探讨心身关系问题中身体方面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历程;功能主义旨在探讨天性与教养问题中个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完形心理学旨在从理性主义的观点探讨知识的来源,并从整体论观点探讨心身关系问题;行为主义旨在探讨天性与教养问题中后天环境的影响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中的外在决定因素;而精神分析则旨在探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中内在决定因素。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虽然五大学派对立的局面逐渐消失,但心理学理论纷歧的现象仍然持续。所不同者只是由原来的彼此敌对转变为和平共存而已。现在心理学的不同理论,一般称之为不同取向,意谓各家分别遵循各自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心理现象。在诸多不同取向中之最主要者有:(1)行为论取向,继承早期行为主义研究外显行为之外,也接纳其他学派思想而兼顾内在活动,进而演变成新行为主义;(2)精神分析取向,原则上继承弗洛伊德思想,进而配合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修正为新精神分析;(3)人本论取向,代表早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复苏,强调自由意志及人性整体为其中心主张;(4)认知论取向,远承理性主义思想,近受完形心理学影响,强调研究人必先了解人如何认知世界为其中心思想;(5)心理生物学取向,以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观点研究人的行为,除探讨个体行为的遗传因素之外,并企图从决定论与还原论的观点探讨行为的基本原因。 1.3科学心理学发展历程不合于常规科学 现代心理学在名称上虽已定名为科学心理学或心理科学,但其始终理论纷歧的特殊现象,在整个科学领域内是罕见的。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在其所著《科学革命之结构》一书中指出6],科学的发展乃是由于周期性科学思想的演变;而科学思想演变的动力,除科学方法之进步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世界观的改变。科学思想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众所共识的世界观,进而对科学上研究的主题、目的、方法等亦采取相似的取向。库恩称此种科学思想的共识为范式。范式形成后对同领域的科学家具有规范作用;大家均遵从范式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建构理论。根据库恩的说法,范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的演进与人类世界观的改变而生更易。公元二世纪托勒密首创地心说,迄至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代表人类世界观的一次革命性改变;17世纪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论,其范式效用长达两百多年;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理论,成为新范式,代表人类世界观的再次革命性改变。库恩称此种范式随时代演变而更替的科学为常规科学。如以库恩的标准来检视心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显然是不合于常规科学的。因此库恩认为现代心理学尚不能称为科学,只能称为“前科学”或“前范式科学”。至于心理学的未来能否成为合于范式的科学,端视其以后发展与研究取向而定。 2心理学研究采自然科学取向的难题 尽管现代心理学理论始终纷歧,但在心理学界却存有一项共识:心理学之成为科学乃是因心理学的研究采用了科学方法。诚然,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自始即采自然科学研究物性的取向。自然科学的研究,在基本上采观察、测量、控制、实验等方法研究物性变化是成功的,但同样方法用于人性研究时,由于人性异于物性,致使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很难达到目的。试以下列四点分述其原因。 2.1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配合的困难 研究方法是手段,手段之使用旨在达成研究目的。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上同于自然科学,都是企图藉研究方法达到五项目的:(1)描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表相予以翔实陈述或记录,做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2)解释,根据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藉以解释问题表相背后的真相;(3)预测,根据对问题原因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了解,预测将来在同类情境下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性;(4)控制,根据描述、解释与预测所掌握到的问题性质,对造成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5)应用,将研究结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应用于其他方面,或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各项目的,科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与实验法。从方法与目的看,三百多年来自然科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很多方面业已达到上述五项目的,只有少数问题(如癌症、台风、地震等)尚在继续研究之中。心理学自许为科学,对人性研究也采与自然科学类似目的写方法。只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心理学的研究除了观察实验之外,另外设计了调查、测验、个案研究及访谈等多种方法。惟从研究目的看,除了对行为的外显表相描述之外,对行为原因的解释、预测、控制及应用等,几乎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何以心理学的研究无法如自然科学般根据问题表相即可探求表相背后的真相?这正是心理学研究无法克服的难题。下文将对构成此等难题的原因试作分析。 2.2以人为研究对象不易克服的难题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而其研究的首要困难恰是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相与表相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会因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变质。在心理学以人为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境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者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以素来公认最严谨的实验法为例,心理实验室不同于物理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是一个纯属人支配物的物质环境,心理实验室则是一个主试与受试交互影响的社会情境。在此情境中表面上是主试操纵自变项(刺激),观察依变项(受试反应),从而分析两个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受试的反应未必直接由刺激所引起,而多半是以刺激为线索针对主试所做的主观反应。此即心理实验时对自变项与依变项之间的中介变项无法控制的难题。受试多半了解主试的假设,他们会针对假设,凭个人主观表达其反应。美国心理学家奥恩称此种现象为需要特征(demandcharacteristics)(Orne,1962);意谓受试针对主试的假设,表现出他自以为合于需要的行为特征7]。在实验情境中,受试因主试的影响所表现的需要特征将会有正负两面;如属正面,就可能造成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如属负面,就可能出现霍桑效应(Howthorneeffect)。无论是正面或负面反应,总是会影响实验的效度,而达不到实验研究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韦伯与库克研究发现(Weber&Cook,1972),在实验情境中受试所表现的需要特征,在心态上分四种类型:8](1)冷漠型,对主试的假设漠不关心,其反应只是无所谓的表现;(2)合作型,认同主试的假设,尽量做出符合主试要求的反应;(3)反对型,否定主试的假设,故意做出与假设相反的反应;(4)防御型,怀疑实验目的,刻意掩饰自己的本意做出不实的反应。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虽仿照自然科学方法,但由于人研究人所形成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相以了解内在经验的目的。 2.3样本代表性不足难以作普遍推论 自然科学研究结果之所以具有高的效度与信度,除了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达到根据问题表相了解表相背后之真相的目的之外,更可根据少数样本物性特征为代表,对同类物性特征予以普遍推论。观察少数几双蝙蝠生活状态后,即可据以普遍推论所有蝙蝠都是昼伏夜行,白昼倒挂在暗处每日睡眠长达20小时之久。反观人类的行为,不但有个别差异,而且有团体差异。心理学家虽然也企图根据样本研究结果普遍推论,但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一向受到质疑。由于近年来心理学文化差异意识抬头,心理学家们对以往全盘接受美国心理学知识的作法有所反省。根据特德希等人对1969~1979十年间的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发现(Tedeshietal.,1985),每年的社会调查研究中,至少有70%的受试是美国大学部的学生9]。单凭调查美国大学生的反应,既不能用以推论解释一般美国人的社会行为,更无法用以推论解释其他国家人的社会行为。格雷厄姆(Grahm,1992)曾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1992年以前10年间美国心理学会所发行6种重要期刊中1500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发现,前五年的受试中白人占96%,后五年的受试中白人占98%10]。只根据对白人研究的结果,自不能推论解释其他有色人种的心理特质。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如是,心理学的书籍也是如此。史密斯与邦德(Smith&Bond,1993)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