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1《一个人的遭遇》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读前要热身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

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

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

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

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

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

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

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

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导入: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

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

(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ppt展示有关战争题材的图片)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

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

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

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高中语文211(一个人的遭遇)2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211(一个人的遭遇)2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1、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见教材P41 注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1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1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二、预习内容1、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2、本文的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三、当堂检测1、索科洛夫说:“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尽是些老头儿的玩意。

”作者写这些反映了索科洛夫怎样的心理状态?联系后文,它所产生的作用是什么?2、“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 肩膀宽阔的男人”,索科洛夫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3、伏罗尼士是索科洛夫的故乡,但索科洛夫为复员后为什么坚决不回伏罗尼士?这说明了什么?课后练习与提高一枚古金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困。

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团聚。

有一天,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

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里总是满满的。

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

来客们坐在餐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

突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已不翼而飞了。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冰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2、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3、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

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走进文本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课时:两课时二、晨读积累: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用玉琢成的酒杯。

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

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从古至今,由于王翰的这首诗,使得夜光杯更富盛名。

三、导语: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但战争对于我们而言是遥远的,而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剧的人。

今天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去感受一下二战的残酷,感受一个人的遭遇。

四、作家作品: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作品主要有《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学习目标:
1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
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对作品的研读,了解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及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学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
"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
二、了解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学习字词
邂逅()( ) 狙( )击瓦砾
( ) 嗜( )好
狼吞虎咽( ) 胳( )肢窝刹( )那
间柏( )林
咽喉()胳肢()( ) 松柏()
柏()油
哽咽()胳()臂()刹车()黄柏()
呜咽()胳()膊( )
四、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
2、《一个人的遭遇》写了索科洛夫苦难的一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索科洛夫
一生有哪些苦难遭遇?当时的表现和心情是怎样的?
3、纵观索科洛夫坎坷的一生,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通过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教学过程:
一、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
1、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索科洛夫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

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分析: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

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
一样寂静。

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

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分析: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

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

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

中校讲话了。

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

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凡尼亚的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二、质疑讨论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12.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
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13.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三、总结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

正如主人公那样,虽然自己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但还是收养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

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

四、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 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 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选出对文中理解正确的两项( )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B.《一个人的遭遇》是节选,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不同。

作者是受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

C.《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D.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E.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不够细,因为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