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明清史)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课件6明清时期

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课件6明清时期

独尊儒术” 社会正统思想
强化思想
八股取士,脱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 控制,加
离实际的学风 生了极坏的影响
强君主专
摧残了许多人才,禁 制
大兴“文字狱”锢 严了 重人 阻们 碍的 了思 思想 想言 、论 学,
术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拓展
案例分析 (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宋代 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 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 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 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
中外航海事业对比
知识拓展
案例分析 (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下面思维 导图的主题应是( )
A.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B.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明清时期:
知识梳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台湾
(1)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2)1684年,清朝设置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1885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 6 讲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
时空坐标
明清时期:
单元框架
明清时期:
知识梳理
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 明清政权更替 (1)明朝 ①建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 年朱棣迁都北京)。 ②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 年建立大顺政权。 ③灭亡:1644 年 4 月,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明朝灭亡。 (2)清朝 ①后金: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②建立: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③入关: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明清(1)明朝的统治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明清(1)明朝的统治旧人教版

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明清(1):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统治的确立1、时间:1368年;2、国君:朱元璋,明太祖;3、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4、方式:利用农民战争瓦解元朝统治之机;二、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调整官制,加强皇权;2、加强中央军事统帅制度;3、加强立法规范,制定《大明律》;4、加强特务统治;(1)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巩固专制统治;(2)内容:①命题范围:儒家的四书五经,不许发挥个人见解;②答卷文体:严格规定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3)评价①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思想专制;②八股取士,导致文风日下,为封建国家培养出顺从皇帝奴仆;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链接:顾炎武评语“代古人语气为之”,生气全无。

※点拨:专制强化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无法维护地主对农民的统治,而只得依靠强权政治,所以说“明朝专制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二、靖难之役1、诱因:建文帝削藩,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2、概况:北平燕王朱棣起兵,挥师南下,1402年攻破京师(今南京),建文下落不明;3、结局: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4、性质:明朝皇族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三、营建、迁都北京1、朱棣改元:1403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2、营建北京(1)时间:1406年至1421年;(2)杰出工匠:木工蒯祥,人称“蒯鲁班”;(3)特点:北京城布局突出了皇权,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威严;3、迁都北京(1)时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为“京师”;(2)原因①北京是朱棣的发起地;②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防止蒙古势力南进;(主要原因)※点拨:明成祖开始,明朝都城建在边疆地区,俗称“天子戍边”。

四、明朝的灭亡1、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1)政治腐败(2)经济危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2、明末农民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2)客观原因:明朝末年,天灾不断;(3)直接原因:明朝政府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农民十室九空;3、历史意义(1)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2)“均田免粮”的提出,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3)“均田免粮”的提出,标志着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点拨:说明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已经开始触及到阶级斗争深刻的经济根源。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过程
坐着的大臣
站着的大臣
跪着的大臣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 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 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前也都还有坐处。 到宋朝,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 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到明清,大臣得跪 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 请思考:君臣关系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材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 丞相始也。‛——黄宗羲 材料2:‚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最终 变成独裁的权力。有好处也有很大的问题, 好处是防止权臣专政,巩固了统治;问题 是君主专制独裁,加大了社会的风险 性。‛——《政治文明历程》 结合材料,从丞相的职能和作用角度 评价明太祖的废相举动?
Y(程度)
Y(程度)
0

明清
x( t )
0

x (t) 明清
图1:中国封建社会君 图2: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趋势 主专制发展趋势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影响
1、君主专制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2、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3、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4、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 污腐化 5、皇权的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 的重要因素 6、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 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02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

问题
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 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叛乱
和发 展
设置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
伊犁 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
将军 地区的管辖
续表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巩固 和发

西 北
土尔 扈特 回归 祖国
概况
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 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 的社会弊端。
明 朝 明朝 的 的建 统立 治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反元农民起义 不断,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逐步强大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续表
明 朱元
朝 的
璋强
统 化君
治权
都城 原因 目的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 清军入关
考点六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 驻藏大臣、西北边疆
【教材页码:七下88-P94】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 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 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 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 定的重要意义。

意义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社会心理 忠孝观念
群带风气 荫庇心态 宗派观念 忠君爱国 齐家敬祖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 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 桓公二年》
C
《礼记· 昏义》曰:“昏(通‘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合称为 “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 这表明( ) ①婚姻制度可以维系宗族血缘关系 ②周代婚姻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 的礼仪 A.①②都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司马炎 司马睿 刘欲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拓拔圭 元善 元宝炬 高洋 宇文觉
匈奴 刘裕夺权 大将夺权
隋灭
隋 唐 五代
581-618 618-907 梁907-923 唐923-936 晋936-947 汉947-950
长安 长安
杨坚 李渊
农民战 争 朱温夺 权
汴梁 朱温 洛阳 李存勖 汴梁 石敬塘 汴梁 刘知远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 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 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B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篇》
史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古代部分
第一讲
第 1讲 第 2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单元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朝代 都城 建立者 灭亡原 因 奴隶制社会 桀 商灭 前21-前16 阳城 世纪 殷 汤 周灭 前16-前11 世纪 前11世纪- 镐京 周武王 犬戎灭 前770年 瓦解 前770-前 洛邑 平王 476年 (东迁) 起止年份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史上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史上
专题 5 承古的幽暗(明清史·上)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占大都,灭亡元朝。 1380 年,废除丞相,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1421 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京师)。 1405 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前后历经 29 年,共 七次。 (1492 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1517 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 宗教改革序幕。)
1820 年,嘉庆皇帝卒,道光皇帝继位。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 古代史结束。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50 年代,法 国、美国完成工业革命。)
特别提醒 明清史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着眼于“承
古的幽暗”,即将明清史固守传统、阻碍进步的部分史
实整理集中到一块。其中有些政治史不好分割,也一并 整理到这一部分。
2.处处打压商品经济
(1)朝贡贸易:①官府控制下,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 对外贸易(垄断);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亏损); ③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重在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政 治)。
特别提醒 贡赐贸易,实际上是以经济的亏损加强
政治友好往来的外交手段,重在宣扬中国声威,推动各
国来华朝贡,与民间贸易追求经济利益有本质不同。但 是民间经贸往来恰恰是推动中外交往最重要和最持久 的力量,那些很少留存史册的中外商人们居功至伟。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目的:巩固统治,防范中外勾结,孤立沿海抗清 势力。 ②措施:禁止民间外贸,控制贡赐贸易,严格限制 民众出海,严格限制外商入华(乾隆时期特许广州“十三 行”经营外贸)。 ③实施:时紧时松,曾一度开放海禁,但基本是“闭 关”为主。 ④危害经济: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 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丧失工业化契机。 ⑤危害中国:造成中国故步自封,鲜少进步,脱离 世界发展大势,并加剧中外矛盾,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06-明清时期复习

06-明清时期复习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知识回顾二.知识落实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

3.明朝强化皇权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思想上:八股取士。

4.朱元璋改革行政机构的突出特点: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

5.皇帝专权的弊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了危机。

6.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7.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8.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9.郑和下西洋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0.明朝对外关系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11.明朝的主要科技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2.明朝建筑的主要成就:明长城、北京城13.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4.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对外: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打败沙俄,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

对内:台湾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藏地区的管辖:册封达赖、班禅。

设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西北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驻扎军队,设置哨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5.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了西藏、新疆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基础知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基础知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①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③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5世纪前期。

②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东南沿海形势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②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③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①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②结果: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措施:授封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女真族①措施: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女真族发展历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