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doc
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

4.告知药物的作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
5.开窗通风每日1-2次,防止交叉感染
6、指导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7、指导饮食
1.进行治疗、处置
(1)口服药物
(2)静脉输液
(3)其他
2.开窗通风每日1-2次,防止交叉感染
3.指导出院带药服用方法
4.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及保健康复措施
1.进行治疗、处置
(1)口服药物
(2)静脉输液
(3)氧气吸入
(5)其他
3.告知药物的作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
4.开窗通风每日1-2次,防止交叉感染
5.指导床上活动、翻身及背部叩击方法
6、指导肢体锻炼方法
7、指导饮食、防止便秘的方法
1.进行治疗、处置
(1)口服药物
(2)静脉输液
(3)氧气吸入
(5)其他
2、病情允许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复查CT
(1)清洁皮肤
(2)修剪(污染)指、趾甲
6.指导陪护戒烟
7、告知各项检查检验项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8、告知药物相关知识
9、根据病情指导进食及活动
1.晨空腹采集、尿、便等标本。
2、进行治疗、处置
(1)口服药物
(2)静脉输液
(3)氧气吸入
(5)其他
5.告知药物作用、用法及常见的不良反应。
6、指导绝对卧床,头部相对制动,床上肢体活动方法
脑出血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时间
住院第1日
住院第2-3日
住院第4-6日
住院第7日-出院前1日
出院日
治疗
处置
检查
1.介绍
(1)病室须知
(2)住院须知
(3)主管医生
(4)责任护士
脑出血健康教育

脑出血祸不单行,五步防范守护健康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脑出血这一疾病,我们为大家总结了五步防范措施,帮助大家守护自己的健康,保护家人的幸福。
第一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血管造成伤害,增加罹患脑出血的风险,因此要尽量戒烟限酒。
第二步: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血压稳定。
第三步:保持适度的体重。
体重过重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进而导致脑出血的高危状态。
因此要保持适度的体重,避免肥胖。
第四步:避免剧烈运动。
虽然运动有益健康,但是太过剧烈的运动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增加发病风险。
因此要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等。
第五步:保持心情愉悦。
过度的紧张、焦虑、压力会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增加脑出血的患病率。
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学会调节情绪,如听音乐、看书、旅游等。
脑出血健康教育

脑出血健康教育
一、入院健康教育
1、责任护士应热情礼貌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
境,管床医生、护士长,护士姓名,指导其使用
病室各种用物。
2、护士根据患者不同原因及症状进行教育,使其了
解疾病相关知识。
3、检查宣教:血尿大小便常规、胸片心电图等。
介
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治疗用物指导:脱水剂类,营养神经类,止血类,
抗炎类等。
5、饮食指导:禁辛辣刺激类,以高营养、高维生素、
粗纤维等为主。
6、心理指导:做好心理安慰,避免情绪激动。
7、休息活动指导:卧床休息4-6周,陪人守护,昏迷,
躁动防止压疮及坠床等。
二、术前健康教育
护士应详细介绍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指导患者保持情
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讲解术前用药、备血、禁食、备皮的目的及意义。
三、术后健康教育
1、正确卧位、各种管道放置的目的及意义、注意事
项及防止并发症等。
2、偏瘫及失语:制定康复锻炼计划,首先床上被动
训练,待肌力恢复后行主动训练,床上坐起,床
下站立,行走等循序渐进。
失语应每日上午,下
午由简单音节开始,配合音乐,语言刺激等。
四、出院健康教育
1、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宜清淡。
3、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
4、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5、常测血压,及时就诊,防止再出血。
6、告之其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过程,要有信心。
脑出血健康教育

脑出血健康教育
一、心理指导
病人常因需绝对卧床或肢体偏瘫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自卑及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应尊重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可靠信息。
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行为,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高血压、高血脂病人宜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发病3天后神志仍不清楚、不能自口进食者,应予鼻饲流质。
三、休息、活动指导
炼。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度,以减轻脑水肿;瞻望、躁动病人加床栏,适当约束;环境安全,严格限制探视,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刺激。
偏瘫者应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恢复期应注意瘫痪肢体的功能锻
四、用药指导:
脱水降颅压: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
控制血压:脑出血急性期一般不使用降压药。
其他:如改善脑循环药物或神经营养药等。
五、出院指导:
1、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则服用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3合理饮食,戒烟酒,忌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
4、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
5、如发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时应及时就医。
颅内出血(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

颅内出血(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是指北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二)健康指导
1.术前指导
(1)为便于观察病情动态,请家属注意病人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为控制好血压遵医嘱使用降血压药物,并为您监测生命体征。
(2)为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减少探视,同时注意注意保暖并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3)配合护士做好备皮、备血、抗生素皮试等术前准备,为防止术中出现呕吐现象,请术前10~12小时禁食水。
2.术后指导
(1)控制好血压,遵医嘱静脉或口服降压药,口服降压药要定时服用,避免漏服,尽量减少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合理饮食,少盐饮食,每日低于6g,多食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伤口敷料有渗血、渗液情况,请及
时通知护士。
(4)病人带有脑室引流管请家属勿随意调动引流高度和床头高度,因会影响引流速度,造成病人不适。
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如发现引流不畅或未见波动请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
(5)由于出血破入到脑室,会出现高热现象,如果体温在37.5~38.5℃采取温水擦浴、冰枕冰敷,超过38.5℃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等,并多饮水。
(6)由于出血部位压迫神经致肢体偏瘫者,早期不可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待疾病稳定后,可根据病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因长期卧床,肢体活动较差,可抬高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
脑出血健康教育

脑出血健康教育脑出血健康教育一、关于脑出血脑出血是指由于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脑组织中出血,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脑出血又可分为非结构性脑出血和结构性脑出血,其中非结构性脑出血是由脑血管外瘤、出血变性疾病、血管畸形、血管肉瘤等引起的,而结构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主要是由于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引起的。
二、脑出血的症状及预防1、症状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改变、瞳孔异常、面肌异常、呼吸暂停、感觉异常等。
2、预防1)控制高血压:血压长期保持在正常水平,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2)健康饮食:要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平衡好每天的膳食,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适宜患者食用的食物。
3)积极锻炼:减少体内脂肪,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4)戒烟戒酒:因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应该坚持戒烟戒酒,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三、脑出血的护理1、监测病情:要积极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波动和视觉等,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治疗。
2、调整生活习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戒酒,控制高血压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3、及时处理脑出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出血量,减轻病情,尽量使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4、持续观察:脑出血后要持续观察患者,发现病情有变化时及时作出处理,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四、脑出血的预后及康复1、预后:脑出血的预后通常取决于出血的位置,范围,负荷和潜在的损害,脑出血可以引起脑缺血,血栓形成,脑组织破坏等。
2、康复:脑出血患者应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以加快康复进程,如运动治疗,认知康复治疗,语言康复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
脑出血后健康教育

脑出血后健康教育脑出血是指脑部出现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出血发生时,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因此,对于脑出血后的健康教育,尤其需要重视。
一、脑出血后的预防脑出血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减少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此外,还要保持足够的运动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
二、脑出血后的治疗脑出血后的治疗需要以患者的病情为基础。
一般来说,需要尽早地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进行调节,以保证大脑的正常供血。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方式,修复血管破裂的部位,防止再次出血。
康复治疗则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大脑的功能。
三、脑出血后的护理脑出血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跌倒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保持患者的心理稳定,给予患者适当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此外,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最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四、脑出血后的康复脑出血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
康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作息和心态等,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压力。
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4.与家人和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脑出血后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是脑出血后的关键环节,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
希望广大患者和家人能够认真对待脑出血后的健康问题,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脑出血后健康教育

脑出血后健康教育一、脑出血的定义和症状脑出血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破裂后形成的血肿,导致脑组织受到压迫、挤压和损害的一种疾病。
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部位和范围,可能会导致中风、昏迷甚至死亡。
脑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等。
二、脑出血后的健康教育1. 饮食方面(1)低盐饮食:高盐饮食会增加体内水分储存,导致体内水分过多,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康复。
(2)低脂饮食:控制摄入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硬化。
(3)多吃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
2. 运动方面(1)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2)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3. 生活方式方面(1)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是造成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再次发生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康复。
4. 定期复查脑出血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了解出血情况和康复进展。
同时需要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5.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运动等多个方面。
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坚持进行。
三、脑出血后的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康复。
2. 安全用药:脑出血患者应按医生建议合理用药,避免自行购买药物或随意更改剂量。
3. 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是造成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4. 避免感染: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加重,不利于康复。
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5. 注意安全: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受损,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患者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四、结语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
1-7
天
1、特殊检查配合及注意事项(核磁、CT、CTA、脑电图、肌电图等)
2、针对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3、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4、患者卧位、肢体良姿摆放的指导,根据患者肢体活动度,及肌力分级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导患者合理饮食,预防便秘
7、对家属的教育及指导配合方法
入
院14-21
天
1、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良姿摆放、肢体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2、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及出院带药服用指导
3、指导患者饮食,及出院后饮食注意事项,预防便秘
4、指导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指导患者预约挂号复诊特
5、特殊检查配合及注意事项(核磁、CT、CTA、脑电图、肌电图等)
6、殊护理指导
8、各种管道教育(输液管、胃管、尿管等)
9、安全防护措施教育(加床档等)
入
院8-14
天
1、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2、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良姿摆放、根据患者肢体活动度,及肌力分级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3、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4、指导患者饮食指导,预防便秘
5、安全防护措施教育(加床档等)
6、特殊检查配合及注意事项(核磁、CT、CTA、脑电图、肌电图等)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路径评价表
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
教
育
时
间
教育内容
方式
宣教时间
护士签名
效果评价
评价时间
评价者签名
备注
集体讲解
个人宣教
其他
评价复述
部分复述
未掌握
入
院
当
天
1、医院环境、规章制度介绍
2、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介绍
3、常规检查化验配合方法注意事项
4、安全防护措施(加床档等)
5、患者、肢体良姿摆放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