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导线测量的要求

导线测量的要求

导线测量布设灵活,要求通视方向少,边长直接测定,适宜布设在建筑物密集、视野不甚开阔的城市、厂矿等建筑区和隐蔽区,也适合于交通线路、隧道和渠道等狭长地带的控制测量。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导线边长加大,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从而使导线测量成为中小城市和厂矿等地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方法。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2.导线测量的外业要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边长测量和连接测量。

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在踏勘选点前应到有关部门收集原有的地形图、高级控制点所在位置、坐标与高程等资料;在图上规划好导线的支布设线路,然后按规划线路到实地踏勘选点。

现场踏勘选点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测绘周围地物地貌的地方。

(2)相邻点间应能通视,以便于角度和距离的测量。

如果采用钢卷尺量距,则沿线地势应较为平坦,没有丈量的障碍物。

(3)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之处。

(4)各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符合下表规定,最长不超过平均
边长的2倍,并避免过长过短边突然连接。

(5)导线点在测区内应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导线点位选定之后,要建立测量标志,使导线点在地面上固定下来,并沿导线前进方向顺序编号,绘制导线略图。

对于一二三级导线点,一般埋设混凝土桩,对图根导线点,通常用木桩打入土中,桩顶钉一小钉作为标志;在碎石或沥青路面上,可用顶上凿有十字纹的大铁钉代替木桩;在混凝土场地或路面上,可以用钢凿凿一个十字纹,再涂红漆使标志明显。

为了便于寻找,应量出导线点到附近三个明显地物点的编号、距离,用箭头指明点位方向,绘制草图,注明尺寸,称为点之记。

(整理)3.3 导线测量.

(整理)3.3  导线测量.

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6)(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3.8)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3.10)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与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5101630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控制测量—导线测量闭合导线(工程测量)

控制测量—导线测量闭合导线(工程测量)

261.87 50.04 166.47 129.26
655.21 419.53 307.99 500.00
154.23 204.27 370.74 500.00
3
4 5 1
2
3352400
2
∑ 5400050 50 5400000
1137.80 0.30 0.09 0
0
辅 f (n 2)180
辅 助 计 算
点 号
观测角 改正 (左角) 数
改正角
坐标 方位角
距离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m ∆x/m ∆y/m ∆x/m ∆y/m
坐标值 x/m y/m
点 号
12
3 4=2+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00.00 500.00 1
2 1082718 1010827083352400 201.60183.30 83.92 183.35 83.90 683.35 416.10 2
前提:fβ≤fβ允 角度观测符合要求 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分配原则:相反符号,平均分配。 角度闭合差改正数:vi=-fβ/n 改正后的角值应为(n-2)180º
(3)根据改正后的角值和已知方位角推算导线边的 坐标方位角值
β为左角取正号, β为右角取负号。
(4)坐标增量计算
x S cos y S sin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分配
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x测
fy y测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限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fD fx2 fy2 k fs 1
S S fS
图根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k允=1/2000。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导线测量是一种用于测量导线长度和导线位置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通信等领域。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的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技术要求。

一、测量精度导线测量的首要要求是要求准确、可靠、可重复。

测量精度通常受到仪器精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并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方法导线测量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测法、差测法、反向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任务。

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修正。

三、测量仪器导线测量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全站仪、平板仪、测量带等。

测量仪器的选择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精度高、功能全面的仪器。

在使用仪器时,要进行仪器的校准和定期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导线测量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测量方法、仪器精度等。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提高测量精度。

五、不同等级导线的特定要求不同等级的导线测量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在高精度导线测量中,要求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而在一般等级导线测量中,要求采用较为简便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考虑测量精度和测量成本的平衡。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可以确保导线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3.43.3.51扩展和寻找;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2个已知方向。

便于加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I )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3.3.1注:表中为测站数;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 :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 不应大于13cm 。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 规定长度的0.7倍。

注:1表中n 为测站数;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1000时,一 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中相应等级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 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 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 3.3.6需要而定。

(m ) 水平角观测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 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 〃级仪器不应超过 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 1格,6 〃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 2〃3 6〃456 1 7互差的限值。

2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 3观测的方向数多于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 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本规范附录C 执行。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 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 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

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3°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1.5m ;四等以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 。

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它控制点可视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 1〃级仪器不应大于 1 〃,2 〃级仪器不应大于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 1 〃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级仪器不应超过20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 1〃级仪器不应超过0.3 〃,2〃级仪器不应超过,6〃级仪器不应超过1.5〃;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

3个时,可不归零;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2倍。

分组观测的波测距仪器(m D = a + b D )。

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3.3.10测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 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 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 ,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它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 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

3.3.111 2 3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3.3.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3.13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 数据,根据需要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W ) 距离测量3.3.14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测距边,应采用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测距,一级以 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进行量距。

3.3.15本规范测距的各项指标适用于电磁波测距仪、全站仪等中、短程测距仪器,中、短 程的划分,短程为 3km 以下,中程为 3〜15km 。

3.3.16mi D = a + b Dm D测距中误差(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mm );b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mm/km ); D 测距长度(km ) O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定期进行检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计时,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1格。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 10mm 。

投 15’,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测回内2C 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下式表示。

(3.3.16)式中注:1测距的5 mm 级仪器和10 mm 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 1km 时,仪器的标称精度 mD 分别为5mm 和10 mm 的电磁3.3.17宜送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3.3.18各等级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表3.3.18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2〜4次的过程;根据具体情况,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计算测距往返较差的限差时,a 、b 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 相应措施重新观测;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 时应取平均值。

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气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 1.5m 以外的地方,读数精确至02C ;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精确至50Pa 。

5当测距边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 求,可按本规范4.3.2和4.3.3条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

3.3.20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

当使用电子记录时, 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3.3.21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1的规定。

表3.3.21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注:当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

(V )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

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 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3水平距离计算,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进行: 当边长较短(SV 3km =时,可采用近似公式计算;D p =V S 2 h 2当边长较长(3km < S < 15km )时,宜采用严密公式计算;S ――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 m );h ――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 m );h 0 ――测区平均高程面的高程;3.3.191 23.3.22 3.3.231 2(3.3.23-1)D 尸1 4R + h 。

S h S-h(3.3.23-2)式中 D p ――水平距离h 2— h o1 R + h 。

(m);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 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3.3.25-2)观测边测距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D D0 1 H p HmR AD 。

一一测距两端点的平均高程面的水平距(m );H P――测区的平均高程(m );h 1、h 2分别为测距边两端点的高程值;R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3.3.24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3.3.24)式中f 3 ――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n ――计算f 3时的相应测站数;3.3.251式中d —N ――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下式计算: 单位权中误差:J[Pdd ]—单位权中误差;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 mm );n ――测距边数;(3.3.25-1)P ――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1~2DD 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mDi式中 m Di第i 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第i 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下式计算平均测距中误差:mDif[dd ] (3.3.25-3)2n式中m Di平均测距中误差(mm )。

3.3.261式中D ――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 m );(3.3.26-1)注: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不受二等取值精度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