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整理)3.3 导线测量.

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6)(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3.8)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3.10)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
一级导线测量规范

标准化与国际化:未来一级导线测量的标准将更加统一和规范,同时与国 际标准接轨,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风 汇报时间:20X-XX-XX
人员素质:测量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测量流程和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测量设备的选择 与校准
测量人员的培训 与资质认证
测量方法的确定 与优化
测量过程的监督 与检查
质量评估和改进
及时处理和纠正测量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
不断优化和改进测量方法和 流程
测量时应选择天气良好、无雨无雾的时段进行 测量时应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源 测量时应避免在交通繁忙的路段进行,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测量时应遵守当地环保法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级导线测量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级导线测量的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与建设
交通路线规划
水利工程测量
土地资源调查与管理
一级导线测量的技术发展
仪器设备安全的要求
仪器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精度和稳定性。 使用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且精度符合要求。 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测量误差。 对于一些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境安全的要求
测量目的和要求
测量目的:确定地面点位的水平位置和高程 测量要求:精度高、可靠性好、成果可靠
测量范围和精度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5101630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导线测量规范

欢迎阅读导线测量规范1秒级2秒,6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
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差的212测,3410mm15秒,123数的1/3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m D = a+b×D ()—测距中误差(㎜)式中,mD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选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三级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三、三级导线测量 1.导线形式一个已知点及已知方向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导线(如图2)2.任务内容各组在规定时间内按三级导线精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的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包括一个连接角和四个转折角(左角)测量(5个角度均采用测回法一测回进行观测)以及四条导线边测量(每条导线边水平距离采用往测一测回),内业计算根据给定的已知点A 点的坐标和A 点到B 点的坐标方位角,经平差计算出3个指定未知点的平面坐标。
3.任务分配⑴各组按将组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按规则要求独立完成指定闭合导线的测量任务。
(2)每位组员完成一个测站的观测和记录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A 测站点由本组4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1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2、3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1测站点由本组1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2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3、4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2测站点由本组2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3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1、4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B 2A3A图2 闭合导线示意图3测站点由本组3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4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1、2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3)外业观测时水平角观测1测回,起始方向水平度盘须设置为0°01′12″附近,角度观测和计算单位取至秒;导线边水平距离测量1测回,读数3次(3次读数可以通过盘左、盘右分别观测得到,也可以只通过盘左或盘右观测得到),只进行往测,不进行返测,边长取至0.001m。
(4)数据记录要求记录规范完整、符合记录规定、计算准确;水平角观测数据不得改动秒值,度、分不得连环涂改(5)各组独立进行导线平差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所用的闭合导线测量成果计算表(见附件表5),计算表的辅助计算栏中必须填入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6)仪器操作应符合要求。
观测顺序按先测连接角,再分别按序号进行导线前进方向左角的测量。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导线测量是一种用于测量导线长度和导线位置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通信等领域。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的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技术要求。
一、测量精度导线测量的首要要求是要求准确、可靠、可重复。
测量精度通常受到仪器精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并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方法导线测量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测法、差测法、反向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任务。
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修正。
三、测量仪器导线测量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全站仪、平板仪、测量带等。
测量仪器的选择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精度高、功能全面的仪器。
在使用仪器时,要进行仪器的校准和定期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导线测量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测量方法、仪器精度等。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提高测量精度。
五、不同等级导线的特定要求不同等级的导线测量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在高精度导线测量中,要求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而在一般等级导线测量中,要求采用较为简便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考虑测量精度和测量成本的平衡。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可以确保导线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公路勘测第2-1节测量符号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
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
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
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表2-1续上表续上流速、计算行车速度V V设计水位设位历年最高洪水位高位多年平均洪水位平位历史最高流冰水位冰位历史最高潮水位潮位通航水位航位普通水位通位测量时水位量位地下水位地位东E E南S S西W W北N N左L L右R Y面积A A填高F T填挖深C W挖填面积AF AT体积V V长L,1L宽B,b B,b高H,h H,h厚d,δd,δ直径D,d D,φ半径R,r R,r三角点△△GPS点○△○△第2-2节测量标志和记录一、测量标志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1)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等。
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一般控制桩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5cm×(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标志桩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
标志桩为(4~5)cm×(1~)cm×(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
2.标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3)标志桩应打入地下15~25cm,桩顶应露出地面5cm。
标志桩作为中线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应面向被指示桩。
(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须面用精细十字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
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应钉小钉表示点位。
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用红油漆标注“○”9直径5cm)记号。
(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
3.标志的书写(1)所有桩志应采用黑色或红色油漆书写桩志名称及桩号。
(2)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标志,应将岩石或建筑物表层刮干净,并在点位符号的旁边用红色油漆书写标志的名称及桩号。
(3)交点桩、转点桩、曲线控制桩、公里桩、百米桩的指示桩等应写出里程号,不得省略。
(4)导线桩、交点桩、三角点桩、GPS点桩等应按各自的顺序连续编号。
所有中线桩的背面应按1~10循环编号。
(5)有比较方案时,按比较方案的顺序,桩号前应冠以A、B……字样,并钉出起点桩和终点接线桩,在终点桩上还应标出与正线接线的相应里程桩号及断链长度。
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左右字母符号,并以左侧路线为准计算全程连续桩号。
4.水准点桩(1)水准点桩应为混凝土桩,其材料与规格如图所示。
混凝土桩可预制,也可就地浇筑。
(2)位于山区岩石地段的水准点桩也可利用坚硬稳固的整体岩石凿成凸面;在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利用时,可在建筑物的顶面凸出处设置,点位应用红油漆面上“回”(8cm ×10cm )记号。
混凝土水准点桩顶面的钢筋应锉成球面,水准点桩与主要控制桩共用时,宜按水准点桩要求设置,其球形顶面应刻成“+”字记号。
(3)水准点桩应按顺序编号,用红油漆书写。
定测时尽量利用初测水准点,如初测水准点丢失或需迁移而新设水准点时,前面应冠以D ;如同一编号水准点需增加,增加的水准点后应冠A 、B ……。
(4)水准点应写明测设单位及埋设的年月。
5.标志的保护(1)主要控制桩、水准点桩,测量完毕后应埋设40cm ×40cm ×40cm 土堆和石堆并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现场绘制固定标志简图。
(2)一般控制桩的交点桩、转点桩、路线起点桩及其它控制点桩,可采用标明附近的建筑物、电线杆、大树、岩石等方向及距离方式填写固定桩志表,也可采用堆土堆、石堆,或采用混凝土包桩方式予以保护。
6.标旗在测量作业过程中,凡导线点、三角点、交点、转点、水准点等,应设置标旗。
标旗可采用红白旗,或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颜色的标旗。
标旗设置的高度一般为2m 。
二、测量记录(1)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簿,应采用专用记录簿;(2)没量记录应现场立即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不得擦改、转抄; (3)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用横道线整齐划去原记录的错误数字或文字,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字或文字;如测站发生错误,应划去该页,另页记录,并在划去页中加注说明;(4)统一的标准记录簿中所规定的项目,应逐项记录齐全,说明及草图要精练准确;(5)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录时可按现行的《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执行,并应打印出与手薄相同的内容及各项计算成果附于记录簿中;(6)测量结果后,应及时整理、检查所有成果和计算是否符合各项限差及技术要求,经复核人员复核无误并签署后,方能交付使用。
计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时,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计算的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7)测量完毕后,各种记录簿应编页、编目、整理,并由测量、复核及主图 水准点桩材料及规格尺寸单位:cm管人员签署。
第2-3节平面控制测量一、一般规定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包括路线、桥梁、隧道及其它大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2.平面网主控网路线平面控制网是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的主控网,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
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建立。
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应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
4.平面控制网的主控网各级公路、桥梁、隧道及其它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应符合表的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5.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主要有GPS所用的WGS-84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
(1)WGS-84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①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37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10-6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11rad/s②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扁率a=1/第一偏心率平方e2=第二偏心率平方e’2==.8497m2/s2椭球正常重力位u=s2赤道正常重力ge(2)1980西安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物理常数①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40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10-6二阶带谐系数J2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11rad/s②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扁率a=1/第一偏心率平方e2=第二偏心率平方e’2=椭球正常重力位u=㎡/s2=s2赤道正常重力ge③大地原点西安市以北60km的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称之为西安原点。
大地原点的坐标是利用1954北京坐标系的坐标(按新测的原点网推算),并按定位参数转换的坐标。
④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该高程基准是以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点,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
(3)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长半径a=6378245m短半径b=扁率a=1/第一偏心率平方e2=第二偏心率平方e’2=高程基准是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6.平面控制网坐标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确定,宜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km。
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可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3°带平面直角坐标投影系;(2)特殊情况下,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km时,可采用;①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何带平面直角坐标系;②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③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独立大桥、隧道等,可采用假定坐标系。
7.大型构造物的控制网大型构造物控制网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进行联系,且其等级高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时,应保持基本身的精度。
二、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三角测量技术规定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表6.3.22.控制网的角度各等级控制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受限制时亦不应小于25°。
3.加密网可采用插点的方法交会插点点位应在高等三角形的中心附近。
同一插点各方向距离之比不得超过1:3。
对于单插点,三等点应有六个内外交会方向测定,其中至少有两个交角为60~120的外方向;四等点应有五个交会方向,图形欠佳时其中应有外方向。
对于双插点,交会方向数应两倍于上述规定(其中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
4.小三角布设要求一、二级小三角可采用线形锁,线形锁宜近似于直伸,传距角应>40°且<100°,三角形的个数不得多于8个,超过8个时,应增加基线边。
三、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三角测量具体规定如下:(1)三边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规定。
三边测量的技术要求表(2)各等级三角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多于10个。
(3)三边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表,各三角表的内角不应大于100°和小于30°,受限制时也不应小于25°。
(4)四等以上的三边网,宜在网中选择接近100°的角,以相应等级三角测量的测角精度进行观测作为检核。
其检核的限差应符合规定。
四、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注:其中n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 时,不应大于52cm。
五、GPS控制网的技术要求控制网分级及技术标准(1)根据公路及特殊桥梁、隧道等构造物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共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