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复习进程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复习进程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复习进程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C 。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D 。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D 。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A 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 A 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 A 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 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A 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 C 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 B 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C、伊拉克

D、科索沃

17.在信息化战争中,对战争的控制除政治因素外,关键在于 B 的高技术化。

A、人员配备

B、武器装备

C、作战理论

D、军事技术

18.高技术武器能够通过对 A 重要目标的打击,直接达成战略目的。

A、纵深

B、横向

C、扁平

D、阵地前沿

19.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战争的时间都比较长。英法百年战争长达 D 年。

A、100

B、102

C、101

D、103

20.信息化战争的可控性强,通常以天、小时甚至以分秒来计算,“海湾战争”中被称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中,多国部队仅仅用了 C 小时就达到了作战目的。

A、1个月

B、10天

C、100小时

D、12小时

21.美国在1986年4月5日对利比亚采取 D 式的空袭作战方式,使美军在极短时间达到作战目的。

A、瘫痪

B、点穴

C、软杀

D、外科手术

22.使用导弹、航空兵、舰艇、炮兵、激光、粒子束等多种火力,摧毁敌方指挥中心、通信枢纽、交通要道、机场、港口、导弹基地、后方仓库等重要军事目标以及打击敌方重兵集团等的作战形式是 D 。

A、软杀战

B、自然战

C、太空战

D、火力战

23.一场以 A 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引起了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A、信息技术

B、电子技术

C、电磁技术

D、人员素质

24. B 机制是把民用科技支前潜力迅速转化为战场上现实战斗力的运行方式。

A、军地协调

B、平战转换

C、激励补偿

D、监督约束

25.科索沃战争的以大规模的 B 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

A、地面攻击

B、空袭

C、坦克战

D、导弹攻击

26.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奇招是把第一个 A 师投入战场。

A、数字化

B、信息化

C、小型化

D、机械化

27.数字化的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广泛采用高技术航空 A 设备

A、电子

B、信息化

C、电磁

D、遥感

28.下列哪项不是战争可控性强的表现 A 。

A、能有效控制作战人员

B、能有效控制打击的目标

C、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规模

D、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进程

29.下列 A 战争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经典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30.在下列 B 战争中首次使用了B-2隐形轰炸机。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40.下列 C 是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使用的。

A、CBU-105传感器引信武器

B、EC-130“罗盘呼叫”

C、B-2隐形轰炸机、集束炸弹

D、EA-6B“徘徊者”飞机

41.人们通常把 A 称为“力量的倍增器”。

A、C4ISR系统

B、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C、GPS全球定位系统

D、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42.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首场战争是 C 。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43.信息化战争的性质仍是 A 的暴力继续。

A、政治

B、经济

C、国力

D、军事

44.英阿马岛战争持续了 C 。

A、18天

B、42天

C、74天

D、半年

45.“海湾战争”持续了 B 。

A、18天

B、42天

C、74天

D、半年

46.“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必将是最善于控制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这个大胆的预言是 D 提出来的。

A、克劳塞维茨

B、鲍威尔

C、克林顿

D、穆勒

47. C 作战形式又叫“温和战”。

A、心理战

B、自然战

C、软杀战

D、太空战

48.机械化战争与信息化战争的差别不体现在 D 。

A、作战总体效能不同

B、作战主导要素不同

C、作战指挥控制不同

D、作战人员素质不同

49.信息化武器系统的特征是:武器的战斗效能除了具有传统武器的火力、机动力、突击力和防护力外,还有较强的 A 能力。

A、电子信息处理

B、控制

C、指挥

D、识别

50.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 A 。

A、物质技术基础

B、催产剂

C、先导

D、试验场

51.下列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B 。

A、拉开了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序幕

B、是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

C、使信息化战争达到鼎盛时期

D、是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

52.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是 D 。

A、大量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使用

B、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生

C、海湾战争的爆发

D、地面部队的数字化和作战行动方式的非线式一

体化

53.从总的发展趋势看,信息化战争的后勤保障将向 A 方向发展。

A、整体化

B、科学化

C、职业化

D、全程化

54.敌对双方使用特殊的电脑侦查设备和计算机“病毒”,获取敌方电脑的军事情报和使敌方

电脑失灵、瘫痪的作战形式是 A 。

A、电脑战

B、电子战

C、自然战

D、信息战

55.自古以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优先使用于 A 领域。

A、军事

B、国防

C、政治

D、科技

56.下列不属于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的是 B 。

A、武器装备高技术化

B、作战方式近战化

C、作战形式更加多样化

D、作战指挥高度自动化

57.在当今社会,掌握 D ,将成为和平时期各国竞争的核心内容和战争时期的重要

作战手段。

A、制太空权

B、制经济权

C、制资源权

D、制信息权

58.当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后, A 系统必然成为战争新的主流武器。

A、信息化武器

B、机械化武器

C、核武器

D、太空武器

59.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是 D 战争。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60.TMD是 B 的缩写。

A、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B、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安全防卫系统

61.信息化战争的形成不是下列 D 因素作用的结果。

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自然

62.对于信息化战争在打击目标的控制上,下列不属于主要打击目标是 A 。

A、储备物资

B、重要军事设施

C、重兵集团

D、指挥控制枢纽

63.下列不属于电子战的内容的是 C 。

A、电子侦察与反侦察

B、电子干扰与反干扰

C、电子辐射与反辐射

D、电子摧毁与反摧毁

64.从单一作战方式到发展到联合作战方式是战争发展的 A 。

A、必然规律

B、客观规律

C、基本要求

D、根本目标

65.下列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A、信息化战争改变了战争的本质

B、信息化战争的性质仍是政治的暴力继续

C、信息化战争还将是核威慑下的高技术常规战争

D、武器系统的信息智能化和作战行动的一体化

66.首次使用“全球鹰”无人机承担攻击协调和侦察任务的是在 D 。

战争中。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67.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 D 。

A、物质技术基础

B、催产剂

C、先导

D、试验场

68.从 B 中期开始,美国和苏联展开的世界军备竞赛,开始有由争夺武器装备的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9.有人将 A 战役称为“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开篇之作。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70.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投入了比例达到 D 的信息化武器。

A、60%

B、70%

C、80%

D、90%

71.对战争规模的控制,除 B 因素外,关键在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科技

72.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 A 年。

A、4

B、6

C、8

D、14

73.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 B 年。

A、4

B、6

C、8

D、14

74.朝鲜战争打了 A 年。

A、4

B、6

C、8

D、14

75.越南战争打了 D 年。

A、4

B、6

C、8

D、14

76.第四次中东战争持续了 B 天。

A、15

B、18

C、42

D、74

77.首次使用B—1轰炸机的移动目标指示器进行情报、监视和侦察,是 D 战争中。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78.首次使用EC—130“罗盘呼叫”和EA—6B“徘徊者”飞机承担心理战任务的是在战争中。D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79.有学者认为, A 战争是美军按空地一体战理论打的一场标准式战争。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80.在各种新的作战方式中,被称为外科手术式的是 B 。

A、精确战

B、点穴战

C、瘫痪战

D、软杀战

81.在各种新的作战方式中,被称为非致命式的是 D 。

A、精确战

B、点穴战

C、瘫痪战

D、软杀战

82.在各种新的作战方式中,被称为破坏结构式的是 C 。

A、精确战

B、点穴战

C、瘫痪战

D、软杀战

83.在各种新的作战方式中,被称为指挥控制式的是 C 。

A、计算机病毒战

B、点穴战

C、信息战

D、软杀战

84.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出兵巴拿马等,都因为大量使用带有信息处理功能的高尖端技术武器,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达成行动目的,开创了被人们称为 B 的战争新样式。

A、导弹袭击式

B、外科手术式

C、破坏结构式

D、指挥控制式

85. B 曾深刻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A、克劳塞维茨

B、恩格斯

C、列宁

D、穆勒

86.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利用高科技,人为地诱发或制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达到破坏敌军事行动的作战形式是 B 。

A、火力战

B、自然战

C、软杀战

D、信息战

87.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有人预言,人类将在太空开辟第战场。D

A、一

B、二

C、三

D、四

88.在冷兵器战争时期,双方使用的是刀枪剑戟,但是采用的是 B 。

A、单兵战术

B、集团战术

C、机动战术

D、散兵战术

89.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是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就是人民战争。 C 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

A、野战军

B、地方军

C、民兵

D、解放军

90. A 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91. A 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92. B 战争已显露了“局部战争全局化,进攻作战网络化,防御作战总体化”等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特点。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93. C 告诉我们,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远程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已成为未来战争成败的关键。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94.下列哪个不是“海湾战争”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A 。

A、机械化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B、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

C、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D、电子战成为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95.下列叙述正确的 A 。

A、信息化战争是一个关于战争形态发展的现实概念

B、信息化战争是一个关于战争形态发展的虚拟概念

C、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局部范围的武装冲突很少有发生

D、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局范围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

96.下列叙述正确的 B 。

A、信息化战争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

B、作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势

C、军事对抗是一种非系统对抗

D、信息化战争军事装备建设注重单项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

97.下列叙述错误的 D 。

A、今后若不幸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整个太空将成为一个广阔的战场

B、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远战将会取代近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

C、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D、从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看,后勤保障将向“局部化”方向发展

98.下列叙述错误的 A 。

A、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军事技术先进性。

B、军用信息技术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作用

C、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D、通过加速信息化提升现代作战能力成为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99.下列叙述错误的 A 。

A、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尽量减少军队规模

B、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优先发展海空军

C、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搞好各军兵种部队的科学编制

D、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精简机关,充实部队

100.下列叙述错误的 D 。

A、现代化的国防仅仅依靠军队是不够的

B、常备军和后备力量是构成国防的两大基本要素

C、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防的重要基础

D、在现代战争中,民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已经改变,在国防后备力量中的作用已经降低。

二、多选题

1.电子信息处理能力战斗效能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子信息系统对目标的 ABD 。

A、识别

B、制导、指挥

C、战斗部件威力加大

D、控制能力增强

2.战争经过了的不同时代有 ABCD 。

A、冷兵器时代

B、火器时代

C、机械化战争时代

D、信息化战争时代

3.信息化战争中,要取得胜利,需要具备 ABCD 。

A、制陆权、制海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电磁权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的特点是 ABC 。

A、战争目的有限

B、战争规模不大

C、战争持续时间短

D、电子信息领域的对抗对战争进程影响不大

5.从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而言,包含了 ABD 等方面的含义。

A、信息化战争还将是核威慑下的高技术常规战争

B、武器系统的信息智能化和作战行动的一体化

C、信息化战争当前已经处于辉煌阶段

D、信息化战争的性质仍然是政治的暴力继续

6.信息化战争在打击目标的控制上,主要是打击 ABC 。

A、指挥控制枢纽

B、重要军事设施

C、重兵集团

D、前线所有部队

7.现在军队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薄弱环节有 ABCD 。

A、系统不完善

B、生存能力低

C、保密系统不健全

D、互通性差

8.21世纪整个军队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 ABC 。

A、数字化

B、小型化

C、职业化

D、规模化

9.信息化战争是新军事变革的产物,会形成以下 ABCD 新的作战领域。

A、空间战

B、精确打击

C、主宰机动

D、信息战

10.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有 ABCD 。

A、平战转换机制

B、军地协调机制

C、激励补偿机制

D、监督约束机制

11.信息化战争消耗巨大的原因 AB 。

A、武器装备费用上升

B、战争物资消耗增多

C、战争时间持续过长

D、战争过于频繁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军事技术先进性。

B、军用信息技术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作用

C、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D、通过加速信息化提升现代作战能力成为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13.信息化战争的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D 。

A、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进程

B、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规模

C、能有效减少战争物资的消耗

D、能有效控制打击的目标

14.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有 BCD 。

A、战争消耗相对较少

B、战争可控性强

C、系统对抗突出

D、指挥控制自动化

15.“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 ABD 的一场局部战争。

A、规模最大

B、参战国最多

C、战争消耗最大

D、现代化程度很高

16.下列 ABCD 是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A、着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全面提高军队质量

B、加大国防科研力度,加速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

C、优化军队编制体制,提高战斗力

D、加强高技术战争的理论研究,创新军事理论

18.对于下列信息化战争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CD 。

A、不断更新的作战理念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催产剂”

B、军事斗争的需要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C、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

D、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试验场”

19.下列 ABCD 有利于优化军队编制体制。

A、保持适度的军队规模

B、优先发展海空军,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

C、搞好各军兵种部队的科学编组

D、精简机关,充实部队

20.下列 ACD 体现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广阔。

A、从区域战场向全球战场延伸

B、从军事战场向经济战场延伸

C、从空中战场向太空战场延伸

D、从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延伸

21.“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表现在 ABCD 。

A、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

B、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C、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

D、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22.引发战争的原因有 ABCD 。

A、领土争端

B、经济矛盾

C、民族矛盾

D、宗教矛盾

23.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式,将从过去的以陆地为主、侧重对敌实施地面作战,发展为一体化的联合作战。ABCD

A、陆

B、海

C、电

D、天

34.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化改造要求围绕 ABCD 。

A、高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B、高效能、多功能

C、通用化

D、模块化

35.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求后勤 ABCD 。

A、信息化装备

B、信息化保障手段建设

C、指挥自动化

D、保障社会化、可视化、和精确化水平

36.加强军事信息资源战略管理,抓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是 ACD 。

A、统一软件规范

B、统一内外网共享

C、统一规划和设计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D、统一硬件标准

37.“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表现在 ABCD 。

A、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

B、信息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C、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

D、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38.数字化的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的特点有 ACD 。

A、360度全角度激光探测能力

B、在150千米高空进行军事侦察

C、机身装满数字化武器

D、可携带火箭弹及反坦克导弹

39.关于美军数字化师的叙述正确的 ABCD 。

A、作战能力相当1个非数字化军

B、控制地域可以达到24000平方千米

C、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

D、数字化师比普通部队反应迅速

40.以下有关“海湾战争”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海湾战争”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

B、GBU—28激光制导炸弹长5.85米

C、“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海湾战争中

D、“斩首行动”发生在海湾战争中

41.以下叙述正确的 ABCD 。

A、一般来说,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将历经三个阶段

B、军事斗争的需要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催产剂”

C、霸权主义引起的军备竞争,促进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

D、不断更新的作战理念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42.以下叙述正确的 AB 。

A、机械化战争是数量决定效能

B、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决定效能

C、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是横向连接的树状结构

D、机械化战争的的作战指挥是扁平状的网络结构

43.以下叙述错误的 ABC 。

A、1998年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美军使用了多种信息化武器装备

B、2000年对阿富汗的战争,美军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作战

C、1991年,美军发动了“海湾战争”,主战武器是信息化武器

D、2003年,美军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投入了90%的信息化武器

4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今后若不幸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整个太空将成为一个广阔的战场

B、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远战将会取代近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

C、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D、从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看,后勤保障将向“局部化”方向发展

45.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是 BCD 。

A、大型化

B、智能化

C、自动化

D、集约化

46.在科索沃战争中,已经显露了 ACD 等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特点。

A、防御作战总体化

B、主战兵器机械化

C、进攻作战网络化

D、局部战争全局化

47.世界各国在加强军队指挥的自动化系统建设方面的行动有 ABCD 。

A、健全和完善自动化体系,实现全军统一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B、采用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提高各种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通性和工作效率

C、发展新一代通信卫星,建立新的通信系统

D、研制神经网络计算机和光子计算机,提高自动化指挥系统的人工智能水平

48.有关信息化战争的概念,正确的是 ABCD 。

A、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

B、发生在信息时代

C、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为主要战争工具盒作战手段

D、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态

49.信息化武器系统中武器的战斗效能有 ABCD 。

A、火力

B、机动力

C、突击力和防护力

D、电子信息处理能力

50.从信息化武器系统的结构看,主要包括 ABCD 。

A、信息化智能弹药

B、信息化作战平台

C、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

D、综合军事信息系统

51.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在 ABC 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A、作战主导要素

B、作战指挥控制

C、作战总体效能

D、作战监督部署

52.信息化武器装备引起了军队 AD 的结构变化。

A、组织结构

B、人员数量

C、人员性别比例

D、人员素质

53.电子战争的内容 ABC 。

A、电子侦察与反侦察

B、电子干扰与反干扰

C、电子摧毁与反摧毁

D、电子辐射与反辐射

54.以下属于信息化战争中出现的新的作战方式的有 BCD 。

A、运动战

B、软杀战

C、太空战

D、心理战

55. AD 是构成国防的基本要素。

A、常备军

B、志愿军

C、解放军

D、后备力量

56.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是 AD 。

A、地面部队的数字化

B、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生

C、海湾战争的爆发

D、作战行动方式的非线式一体化

三、判断题

1.当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化武器系统也必然成为战争新的主流器。

(√)

2.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

3.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实质上就是信息化。(√)

4.战争除了在物质领域进行摧残与反摧残外,还在信息领域进行激励对抗。

(√)

5.所谓信息化武器系统,是指在信息构成上大量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的武

器系统。(×)

6.信息化战争中军队建设从强调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7.信息化战争在战争目的的控制上目标为“不必打死它,只要打服它”。(√)

8.信息化战争在作战范围的控制上,是根据自己的作战能力来确定交战范

围。(×)

9.信息化战争在投入兵力控制上,强调人多势众,注重合理运用。(×)

10.信息化战争在由区域战场向全球战场延伸。(√)

11.信息化战争在由空中战场向太空战场延伸。(√)

12.信息化战争在由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延伸。(√)

13.军事对抗只有在信息化战争中是一种系统对抗。(×)

14.信息化战争中整个作战体系的作战效能是各个作战体系效能的相加。(×)

15.“非致命战”、“计算机病毒战”属于全新作战方式。(√)

16.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走上战场的标志。(√)

17.信息化战争作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

18.信息化战争是核威慑下的高技术常规战争,意味着信息化战争就是核战

争。(×)

19.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是扁平状的网络结构,这就使得指挥控制层次多,指挥效能和决策速度慢。(×)

20.科索沃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

21.海湾战争中美军所确立的作战理论引起了战争形态的显著变化。(√)

22.地面部队数字化将改变传统力量的结构模式,引起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

革。(√)

23.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进行的一场信息化战争。(×)

24.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战争力量的过程中,几种传统战争力量间是平衡的,只是地面部队相对慢些。(×)

25.信息化战争通常以年、天甚至小时、分来计算。(×)

26.现代化的国防完全依靠军队。(×)

27.强大的国防是由常备军、后备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思想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常备军是基础,后备力量是骨干。(×)

28.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我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防的重

要基础。(√)

29.机械化战争是数量决定效能。(√)

30.从纯军事角度看,阿富汗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战。(√)

31.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典型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之间的非对称性较量。(√)

32.阿富汗战争告诉我们,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远程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已成为未来战争成败的关键。(√)

33.信息化战争是时代的产物,是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当前仍处于初始阶段。(√)

34.列宁说过,“战例是人类战争史上极其辉煌与悲壮的记载,但是对于未来战争的指挥艺术而言,像是一幅日渐褪色的油画”。(×)

35.美军对过去的战略和三军的作战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审查,于1992年正式提出了以对付局部战争威胁为主要目标的“地区防务战”战略。(√)

36.在世界战争史上,海湾战争是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

37.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制信息权。(√)

38.机械化战争是信息决定效能。(×)

39.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40.海湾战争发生在1990年1月。(×)

41.国防力量建设中,常备军是基础。(×)

42.战争走过了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机械化战争时代,现在正逐步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过渡。(√)

43.信息化战争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44.未来战争形式中也包括了电磁战。(×)

45.“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参战国最多的一场局部战争。(√)

46.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两极格局迅速解体。(√)

47.火力战的显著特点中不包括高速度。(×)

48.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被称为“老三战”的作战形式。(√)

49.政治是引发战争最根本的诱因。(√)

50.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催产剂”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51.上下级平等机制不属于完善国防动员体制中的机制。(√)

52.常备军和后备力量是构成国防的两大基本要素。(√)

53.1983年我国正式组建预备役部队,并将其列入人民解放军建制。(√)

54.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研制最新信息武器。×

55.军队的编制体制是联结人与武器的纽带。(√)

56.信息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信息,数量决定效能。(×)

57.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首次使用了携带温压弹头的新型地狱火导弹。(√)

58.心理战常常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

59.世界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数字化、信息化、大型化、专业化”。(×)

60.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61. 我国要优先发展陆军,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

62.在高技术条件下,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根本职能并没有

改变。(√)

63.二战后,美国大幅调整军事战略,现在主要执行的是新灵活反应战略。(×)

64.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呈现出和平稳定的新局面主要是与美国等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发展顺利。(√)

计算机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实验研究报告

计算机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实验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操作系统实验题:设计一若干并发进程的进程调度程序 一、实验目的 无论是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还是实时系统,用户进程数一般都大于处理机数,这将导致用户进程互相争夺处理机。这就要求进程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策略,动态地把处理及分配给处于就绪队列中的某一进程,以使之执行。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采用最高优先数优先的调度算法(即把处理机分配给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和先来先服务算法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了优先数和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要求 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进程调度程序,以加深对进程的概念及进程调度算法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 进程调度算法:采用最高优先数优先的调度算法(即把处理机分配给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和先来先服务算法(将用户作业和就绪进程按提交顺序或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排成队列,并按照先来先服务的方式进行调度处理)。 每个进程有一个进程控制块(PCB)表示。进程控制块可以包含如下信息:进程名、优先数、到达时间、需要运行时间、已用CPU时间、进程状态等等。 进程的优先数及需要的运行时间可以事先人为地指定(也可以由随机数产生)。进程的到达时间为进程输入的时间。 进程的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进行计算。 每个进程的状态可以是就绪W(Wait)、运行R(Run)、或完成F(Finish)三种状态之一。 就绪进程获得CPU后都只能运行一个时间片。用已占用CPU时间加1来表示。 如果运行一个时间片后,进程的已占用CPU时间已达到所需要的运行时间,则撤消该进程,如果运行一个时间片后进程的已占用CPU时间还未达所需要的运行时间,也就是进程还需要继续运行,此时应将进程的优先数减1(即降低一级),然后把它插入就绪队列等待CPU。 每进行一次调度程序都打印一次运行进程、就绪队列、以及各个进程的PCB,以便进行检查。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要进程都完成为止。 四、实验算法流程

切割下料加工作业指导书

切割下料加工作业指导书 (ISO9001-2015/ISO45001-2018) 1、目的 此作业指导书规范下料切割工艺,让操作人员在钢板原材料加工方法方面有章可依。同时提升下料件的切割实物割口成型质量,降低切割缺陷的形成几率,提高焊接、装配及整机外观质量。所涵盖的切割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火焰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直条切割机、半自动切割机等。 2、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原材料切割下料的过程。适用于以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手动切割为切割方式的切割下料过程。 3、施工要求 3.1材料要求: 3.1.1用于切割下料的钢板应经质检科的检查验收合格,其各项指标满足国家规范的相应规定; 3.1.2钢板在下料前应检查确认钢板的牌号、厚度和表面质量,如钢材的表面出现蚀点深度超过国标钢板负偏差的部位不准用于产品。小面积的点蚀在不减薄设计厚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焊补打磨直至合格。 3.2施工前准备工作: 3.2.1施工前操作人员预先熟悉零件图纸、按照工艺文件图纸设计要求,按照下料清单核对钢板的材质、厚度规格是否与工艺文件相符合,目测板材的表面质量是否合要求。

3.2.2施工前设备开机运行,查看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检查氧气,混合气体的阀门,压力表和燃气胶管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紧密可靠;在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运行切割工作,而且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3.2.3检验及标识工具:钢尺、卷尺、石笔、记号笔等。 3.3、数控火焰切割 3.3.1数控火焰切割操作工艺过程: 3.3.1.1在进行火焰切割时,吊钢板至气割平台上,调整钢板单边两端头与导轨的平行距离差在5mm范围内。 3.3.1.2将拷贝好的程序插入USB接口中,打开程序,检查程序图号是否与下料清单中的图号相符合;调整各把割枪的距离,确定后拖量,选择合理的切割参数,切割参数包括割嘴型号、氧气压力、切割速度和预热火焰的能量等,同时检查割嘴气体的通畅性。 3.3.1.3气割前去除钢材表面的污垢,油脂,并在下面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利于熔渣的吹出。气割时,割炬的移动应保持匀速,割件表面距离焰心尖端以2~5mm为宜,距离太近会使切口边沿熔化,太远热量不足,易使切割中断。3.3.1.4开始切割,时刻注意切割状态并对首件切割零件进行自检,合格后方能进行批量切割。在进行厚板气割时,割嘴与工件表面保持垂直,待整个断面割穿后移动割嘴转入正常气割,气割将要到达零件终点时应略放慢速度,使切口下部完全割断。 3.3.1.5根据板厚调整切割参数,切割参数选用标准参见《数控火焰切割工艺参数及割嘴选用规范》。

信息化战争概述

㈠信息化战争概述 ⒈基本含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瘫痪和震慑作战,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重要特征。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⒉信息化战争萌生与发展: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⑵1991年1月17日发生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萌生期;⑶1999年3 月24日发生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开端;⑷信息战争发展。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战争形态。 ▲在科索沃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开发一个通讯联络系统。C4表示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 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冲绳宪章》,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 ⒊信息化战争构成要素 ⑴信息化武器装备(物质基础)。它对作战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⑵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它分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正规力量与非正规力量、结构力量与行为力量。通常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⒋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趋势:⑴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建设便于灵活组合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⑵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基本要素。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重要因素,只是“人”素质内涵发生了变化;⑶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增长点。数字化部队和网络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两大支柱;⑷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⑸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⑹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将形成一个庞大智能化武器家族,为未来智能化作战提供新物质技术基础;⑺新概念武

操作系统实验-进程控制

实验一、进程控制实验 1.1 实验目的 加深对于进程并发执行概念的理解。实践并发进程的创建和控制方法。观察和体验进程的动态特性。进一步理解进程生命期期间创建、变换、撤销状态变换的过程。掌握进程控制的方法,了解父子进程间的控制和协作关系。练习Linux 系统中进程创建与控制有关的系统调用的编程和调试技术。 1.2 实验说明 1)与进程创建、执行有关的系统调用说明进程可以通过系统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并和其子进程并发执行.子进程初始的执行映像是父进程的一个复本.子进程可以通过exec()系统调用族装入一个新的执行程序。父进程可以使用wait()或waitpid()系统调用等待子进程的结束并负责收集和清理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fork()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pid_t fork(void); fork 成功创建子进程后将返回子进程的进程号,不成功会返回-1. exec 系统调用有一组6 个函数,其中示例实验中引用了execve 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t execve(const char *path, const char *argv[], const char * envp[]); path 要装入 的新的执行文件的绝对路径名字符串. argv[] 要传递给新执行程序的完整的命令参数列表(可以为空). envp[] 要传递给新执行程序的完整的环境变量参数列表(可以为空).

Exec 执行成功后将用一个新的程序代替原进程,但进程号不变,它绝不会再返回到调用进程了。如果exec 调用失败,它会返回-1。 wait() 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clude pid_t wait(int *status); pid_t waitpid(pid_t pid,int *status,int option); status 用 于保留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pid 可以为以下可能值: -1 等待所有PGID 等于PID 的绝对值的子进程 1 等待所有子进程 0 等待所有PGID 等于调用进程的子进程 >0 等待PID 等于pid 的子进程option 规 定了调用waitpid 进程的行为: WNOHANG 没有子进程时立即返回 WUNTRACED 没有报告状态的进程时返回 wait 和waitpid 执行成功将返回终止的子进程的进程号,不成功返回-1。 getpid()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clude pid_t getpid(void); pid_t getppid(void); getpid 返回当前进程的进程号,getppid 返回当前进程父进程的进程号 2)与进程控制有关的系统调用说明可以通过信号向一个进程发送消息以控制进程的 行为。信号是由中断或异常事件引发的,如:键盘中断、定时器中断、非法内存引

信息化战争

毕业论文 信息化战争 作者姓名:史兴超准考证号:3352008025

一前言 (1) 二信息化战争概述 (4) 三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 (11) 四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 (12) 五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 (14)

前言 信息是战斗力,同时也是新兴战略资源。信息不仅是传统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倍增器,更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种武器,同时也是信息战武器的目标。制信息权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武器系统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武器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必然趋势。当今,信息化战争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的事实。信息战已引起各国军界和科技界的广泛注意和极大重视。 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几场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军队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中,以信息战为主导,展开的一体化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雏形已经步入战争历史的殿堂。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特别是美国为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迎接信息化战争,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美军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目前正在着手制定信息化战争战略,建立战场C4ISR系统,进行信息作战演习。这些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实践,推动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理论的发展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美军走在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前面。 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我们对信息时代、网络革命、数字化生存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完成。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既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新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国际反华势力竭力遏制我们发展的时期。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是新世纪我军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正视矛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 一、目的 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id,s(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 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 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三、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四、实验思路和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主要程序代码 //PCB结构体 struct pcb { public int id; //进程ID 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 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 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 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 //public int next; } 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 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 //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 //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 //i为进城计数,i=1…n //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 //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 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 { m = int.Parse(textBox4.Text); n = int.Parse(textBox5.Text); a = int.Parse(textBox6.Text); b = int.Parse(textBox7.Text); c = int.Parse(textBox8.Text); a1 = a; b1 = b; c1 = c; r = m - n; 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 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 for (i = 1; i <= n; i++) { pcb jincheng = new pcb(); jincheng.id = i; 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 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 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 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 jincheng.rtime = 0;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目的 使下料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生产品质。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物控部下料工序。 职责 物控部:负责本指导书的实施及下料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工艺部:负责工艺流程及参数的界定与修订。 品质部:负责对本指导书实施进行监督及信息反馈。 机修班:负责对开料工序所有设的维修、维护及保养。 作业内容 下料作业流程 核对生产指示→选料→下料→自检→圆角→磨边→写(刻)档案号→清 洗板面→烘烤→转下工序。 设备及物料清单 裁板机、磨边机、抛光机、钢印、打钢印汽缸、成品清洗机、烤箱、钢尺、 千分尺、铜箔测厚仪、覆铜板、油性笔、电动笔。 下料操作规程 4.3.1 下料前准备 4.3.1.1根据流程卡确定下料的件数、尺寸、板厚、铜箔厚度、板材型号等。 4.3.1.2根据流程卡选定所需要的板料,(使用边料时需检查测量板厚、铜厚和板 材类型)。 4.3.1.3以剩余最小边料为原则,合理利用材料,确定下料的方法。 4.3.2 下料 4.3.2.1根据已确定的下料方法先测量所下料板材的板厚、铜厚和板材类型,再在 裁板机上量出尺寸定位线并固定好。 4.3.2.2根据尺寸定位线裁一件首板,测量尺寸是否符合流程卡上的尺寸要求,测

量无误开始批量生产,如不符合流程卡上的尺寸要求,则重新调整尺寸定 位线直到所裁板尺寸符合要求为止。同时确认板件四周的切断口需整齐平 整、无明显毛刺、铜皮翻起。 4.3.2.3 开料时板厚(含以上的不能叠板剪裁,板厚小于的可以叠板但总叠板厚度 不能超过(的板料在开大料时不能叠叠板,开成小料后可以叠两块剪裁)4.3.2.4裁板过程中每裁10件板用钢尺测量一次尺寸。 4.3.2.5内层板下料要保持经向或纬向的一致性,同一批量的方向保持一致。本公 司板材型号有36"×48"、40"×48"、43"×49",其中36"、40"、43"为经 向,48〞、49"为纬向,当所下料为正方形时,经向以剪角标识(如下图所 示)。如果有内层芯板厚度不一致时,必须切角标识,且在流程卡上注明 清楚。 4.3.2.6特殊板料、 同一流程卡上如有两种或者 板厚)。 4.3.2.7下料完毕后,应将所剩的边料放置于原处,并且在边料上用粉笔注明板厚、 铜厚和板材类型,以防止混料或错用板料;不同尺寸的板件叠放时需用纸 隔开;并将用料记录填报在《板料使用记录表》中。 4.3.2.8剪板机刀片每3个月更换另一个刀口(每个刀片有四个刀口,当四个刀口 使用完毕后需返磨),当刀口有明显缺口或剪裁的板件有明显毛刺、铜皮 翻起也须更换另一个刀口。 4.3.3 板料处理 4.3.3.1板厚在(含)以上的需要进行圆角处理。圆角在抛光机上完成,砂带使用 240目的,当砂带破损或砂带上的磨砂补磨损得光滑导致磨削力明显下降 时必须更换砂带。要求圆弧光滑无铜皮卷起,板尖到板边磨掉部分小于 5MM。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1. 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A 、第四次中东战争 B 、科索沃战争 C 海湾战争 D 、阿富汗战争 2. 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 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A 、陆地和海洋 B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 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 、武器 B 、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A 、海湾战争 B 、伊拉克战争 C 阿富汗战争 D 、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_ A 20世纪70年代 B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_C_ ________ 。 A 20世纪70年代 B C 20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 、指挥控制 B 、后勤保障 C 参谋策划 D 、协调联系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____ 力量。 A 、精神 C 技术 、物质 、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 式的是 C _______ 。 A 、自然战 B C 运动战 D 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 、软杀战 、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_D_ _____ 。 A 、制陆权 B 、制空权 C 制天权 D 、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状的网络结 构。 C 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 D ______ 。 、海洋和空中 、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下料作业指导书

下料作业指导书编号:WHJX/ZD02-04 编制:技术科 审核:王凤立 批准:徐公明 实施日期:2009.5.10 诸城市五环机械有限公司

对下料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原材料的合理利用和杜绝浪费。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下料车间工人。 3 职责 1、车间主任负责直接领导、监督责任。 2、下料车间职工要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导书操作生产。 3、技术部、质量部对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4工作流程 1、选择材料:严格按照工艺卡片规定的材质选材

厚板要求尺寸用自动割或用气割;圆棒料用锯床;型材用切割机。 3、下料尺寸按工艺卡片规定执行,沿料边开始下料,并摆放整齐。 4、完工后整理好现场。 5剪板作业指导书 范围:适用于准备车间剪板工序 目的:用于完善工艺过程,提高工序能力。 内容: 1、剪板工序的准备工作: 1.1技术准备前,操作者应充分了解《剪板机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及使用要求,做到“三好(用好、管好、修好)”,“四会(会操作、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1.2设备及工、夹、量具的准备: 1.2.1设备及现场设置的准备: A、配置多种规格的转运车或工位器具(用于安放已剪或尚未下料的板材); B、设备在启动前,应在导轨滑行面上加注润滑油,轴承油杯中打润滑脂,检查刀片工作部分是否有异物,然后,试运行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1.2.2工、夹、量具的准备: A、划线用的钢针、直尺; B、度量用的钢尺、卷尺、游标卡尺、深度卡尺; C、调整定位基准用的12”活络扳手; D、作标识的记号笔。 1.3材料准备: 1.3.1板材应按有色、黑色金属、冷轧、热轧、酸洗、厚度分门别类安放(货

Windows XP 系统进程管理机制

Windows XP 系统进程管理机制 进程可利用系统调用功能来创建新的进程,创建者称为父进程,而被创建的新进程称为子进程。子进程从父进程继承一些属性,又与父进程有区别,形成自己独立的属性。按子进程是否覆盖父进程和是否加载新程序,子进程的创建可分为fork,spawn和exec三种类型。 进程的退出是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进行的。进程退出过程中,操作系统删除系统维护的相关数据结构并回收进程占用的系统资源。 Windows 2000/XP进程是作为对象来管理的,可通过相应句柄(handle)来引用进程对象,OS提供一组控制进程对象的服务。Win32环境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主子系统,放置一些基本的进程管理功能,其他子系统利用Win32子系统的功能来实现自身的功能。 Windows 2000/XP中的每个Win32进程都由一个执行体进程块(EPPROCESS)表示,

执行体进程块描述进程的基本信息,并指向其他与进程控制相关的数据结构。 Win32子系统的进程控制系统调用:——CreatProcess创建新进程及其主进程,并可指定从父进程继承的属性。——ExitProcess和TerminateProcess都可用于进程退出,终止一个进程和它的所有线程,区别在于ExitProcess终止操作完整,TerminateProcess终止操作不完整,通常只用于异常情况下对进程的终止。 2. Windows XP中进程调度机制 2.1 Windows 2000/XP的线程调度特征Windows 2000/XP的处理器调度的调度单位是线程而不是进程。线程调度机制是基于优先级的抢先式多处理器调度,依据优先级和分配时间片来调度。 调度系统总是运行优先级最高的就绪线程。 在同一优先级的各线程按时间片轮转算法进行调度。 如果一个高优先级的线程进入就绪状态,当前运行的线程可能在用完它的时间片之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进程管理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争用资源的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2.实验预备内容 (1)阅读Linux的sched.h源码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源码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3.实验内容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源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pid_t pid1,pid2; pid1 = fork(); if(pid1<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1 == 0){ printf("b\n"); } 1/11

else{ pid2 = fork(); if(pid2<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2 == 0){ printf("c\n"); } else{ printf("a\n"); sleep(2); exit(0); } } return 0; } 结果如下: 分析原因: pid=fork(); 操作系统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子进程),并且在进程表中相应为它建立一个新的表项。新进程和原有进程的可执行程序是同一个程序;上下文和数据,绝大部分就是原进程(父进程)的拷贝,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进程!因此,这三个进程哪个先执行,哪个后执行,完全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调度,没有固定的顺序。 (2)进程的控制 修改已经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再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上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将父进程的输出改为father process completed 2/11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适用范围 责任岗位所用设备(工具) 1 下料准备适用于角钢、方管、扁管、钢带下料工序 剪板、气割、角钢切断等下料工 剪板机、机械压力机、半自动切割机、手工割炬、带锯床 1.1下料班接到加工任务后, 首先持工件加工卡到放样中心领取样杆、样板,同时通知配料班配料。 1.2下料前,下料工首先根据加工卡及材料表与原材料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下料。 1.3严格按放样所给定的尺寸下料。在划线、号形时,要根据原材料进行合理套料, 用石笔划线时,线宽不应超过1mm。 1.4部件材质、规格的代用,必须根据材料代用通知单, 严禁私自代料。 2 下料设备 2.1当材料规格在剪切设备承受能力之内时, 应优先选用剪切设备。 2.2剪切环境温度:碳素结构钢低于-20 ℃、低合金结构钢低于-15 ℃时,不应进行剪切。 2.3大的角钢、小型扁钢、厚的钢板等超过剪切设备的承受能力时,可根据技术要求采用带锯床切割或火焰切割下料。 3 下料 3.1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说明书,根据推荐的技术规范或参数进行操作,认真执行设备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2在下料过程中,如发现钢材表面有裂缝、折叠、结疤、夹杂和重皮;表面有锈蚀、麻点、划痕,其深度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或累计误差超出负允许偏差时,不得使用,应及时通知领料员将材料退回仓库。严禁使用不合格原材料。 3.3在下料及以后的标识时,必须进行首件检查。查看尺寸、偏差、毛刺、拉角、外观成型等是否合格, 合格后方可成批生产。过程中或过程结束进行自检。 3.4下料质量要求 ,其断口上不得有裂纹和大于1.0 mm 的边缘缺棱,切断处切割面平面度为

操作系统习题集------进程管理

习题集 - 2 - 进程管理 1. 在优先级调度中,__________类进程可能被“饿死”,即长时间得不到调度。 A.短进程 B.长进程 C.低优先级进程 D.大内存进程 解: C。优先级调度算法(PRI)的基本思想是:内核为每个进程赋予一个优先级,进程按照优先级的大小顺序在就绪队列中排队,内核将CPU分配给就绪队列头部的第一个进程——优先级最大的进程。因此,进程的优先级越低,在就绪队列中的排队位置就越靠近队列尾,获得运行之前的等待时间就越长。低优先级的进程必须等待所有高优先级进程运行结束后才会被调度运行。如果不断有高优先级的进程加入就绪队列,那么低优先级进程就会一直等待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饿死”现象。 2. 在下面的系统调用中,__________不会导致进程阻塞。 A.读/写文件 B.获得进程PID C.申请内存 D.发送消息 解: B。当正在执行的进程需要使用某种资源或等待某个事件时,如果资源已被其他进程占用或事件尚未出现,该进程不能获得所需的资源而无法继续运行,于是,进程将被阻塞。进程在阻塞状态中等待资源被释放,或等待事件的发生。所以,进程在执行系统调用时,如果需要使用某种资源,就可能导致进程阻塞。“读/写文件”需要使用设备和文件缓冲区;“申请内存”需要分配内存资源;“发送消息”需要使用消息缓冲区。 3. 下面关于临界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临界区可以允许规定数目的多个进程同时执行 B.临界区只包含一个程序段 C.临界区是必须互斥地执行的程序段 D.临界区的执行不能被中断 解: C。临界段(临界区)的概念包括两个部分:①临界资源:必须互斥访问的资源。例如,需要独占使用的硬件资源,多个进程共享的变量、结构、队列、栈、文件等软件资源。②临界区:访问临界资源的、必须互斥地执行的程序段。即,当一个进程在某个临界段中执行时,其他进程不能进入相同临界资源的任何临界段。

操作系统实验二

操作系统实验实验二进程管理 学号 1215108019 姓名克帆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 12电子2

实验目的 1、理解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理解并发执行的实质。 3、掌握进程的创建、睡眠、撤销等进程控制方法。 实验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用C语言编写程序,模拟实现创建新的进程;查看运行进程;换出某个进程;杀死进程等功能。 实验报告容 1、进程、进程控制块等的基本原理。 进程是现代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掌握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操作系统实质,分析、设计操作系统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强调进程的并发性和动态性,可以给进程作如下定义:进程是可并发执行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又就绪、执行、阻塞三种基本状态,三者的变迁图如下: 由于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各程序需要轮流使用CPU,当某程序不在CPU上运行时,必须保留其被中断的程序的现场,包括:断点地址、程序状态字、通用寄存器的容、堆栈容、程序当前状态、程序的大小、运行时间等信息,以便程序再次获得CPU时,能够正确执行。为了保存这些容,需要建立—个专用数据结构,我们称这个数据结构为进程控制块PCB (Process Control Block)。 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它跟踪程序执行的情况,表明了进程在当前时刻的状态以及与其它进程和资源的关系。当创建一个进程时,实际上就是为其建立一个进程控制块。 在通常的操作系统中,PCB应包含如下一些信息: ①进程标识信息。为了标识系统中的各个进程,每个进程必须有惟一的标识名或标 识数。 ②位置信息。指出进程的程序和数据部分在存或外存中的物理位置。 ③状态信息。指出进程当前所处的状态,作为进程调度、分配CPU的依据。 ④进程的优先级。一般根据进程的轻重缓急其它信息。 这里给出的只是一般操作系统中PCB所应具有的容,不同操作系统的PCB结构是不同的,我们将在2.8节介绍Linux系统的PCB结构。

操作系统实验二(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实验 实验题目: (1)进程的创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2)进程的控制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在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上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3)编制一段程序,使其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要求: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 )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Del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调用系统调用kill( )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Child process 1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 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在上面的程序中增加语句signal(SIGINT, SIG_IGN)和signal(SIGQUIT, SIG_IGN),观察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 (4)进程的管道通信编制一段程序,实现进程的管道通信。使用系统调用pipe( )建立一条管道线;两个进程P1和P2分别向管道各写一句话:Child 1 is sending a message! Child 2 is sending a message! 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于两个子进程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要求父进程先接收子进程P1发来的消息,然后再接收子进程P2发来的消息。 实验源程序及报告: (1)、进程的创建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pid1,pid2; /*fork first child process*/ if ( ( pid1=fork() ) < 0 ) { printf( "ProcessCreate Failed!"); exit(-1); }

下料切割工艺作业指导书

下料切割工艺作业指导书编号:WHJX/ZD02-04 编制:技术科 审核:王煜梅 批准:徐公明 实施日期:2009.5.10 诸城市五环机械有限公司

下料切割工艺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此作业指导书规范下料切割工艺,让操作人员在钢板原材料加工方法方面有章可依。同时提升下料件的切割实物割口成型质量,降低切割缺陷的形成几率,提高焊接、装配及整机外观质量。所涵盖的切割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火焰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直条切割机、半自动切割机等。 2 、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原材料切割下料的加工过程。适用于以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手动切割为切割方式的切割下料过程。 3 、施工要求 3.1 材料要求: 3.1.1用于切割下料的钢板应经质检科的检查验收合格,其各项指标满足国家规范的相应规 定; 3.1.2 钢板在下料前应检查确认钢板的牌号、厚度和表面质量,如钢材的表面出现蚀点深度 超过国标钢板负偏差的部位不准用于产品。小面积的点蚀在不减薄设计厚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焊补打磨直至合格。 3.2施工前准备工作: 3.2.1 施工前操作人员预先熟悉零件图纸、按照工艺文件图纸设计要求,按照下料清单核对钢 板的材质、厚度规格是否与工艺文件相符合,目测板材的表面质量是否合要求。 3.2.2施工前设备开机运行,查看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检查氧气,混合气体的阀门,压力表和 燃气胶管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紧密可靠;在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运行切割工作,而且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3.2.3 检验及标识工具:钢尺、卷尺、石笔、记号笔等。 3.3、数控火焰切割 3.3.1 数控火焰切割操作工艺过程: 3.3.1.1在进行火焰切割时,吊钢板至气割平台上,调整钢板单边两端头与导轨的平行距离 差在5mm 范围内。 3.3.1.2 将拷贝好的程序插入 USB 接口中,打开程序,检查程序图号是否与下料清单中的图

进程管理系统设计

目录 一、设计系统目的 (1) (1) 三、系统分析 (1) 四、系统设计 (1) 五、程序设计流程图 (5) 六、源程序清单 (5) 七、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系统测试情况 (12) 1 (12) 2、系统测试结果 (12) 八、系统设计总结 (14)

一、设计系统目的 本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进程概念及进程管理各部分内容的理解,熟悉进程管理中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及进程调度算法、进程控制机构、同步机构及通讯机构实施。 设计一个允许n个进程并发运行的进程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有简单的进程控制、同步与通讯机构,其进程调度算法可任意选择。每个进程用一个PCB表示,其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各进程之间有一定的同步关系可选。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能显示或打印各进程的状态及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及系统的管理过程。 三、系统分析 1、进程控制和同步等 可以控制进程的就绪执行和阻塞三种状态等基本功能。 2、进程调度 调度算法采用的是先来先服务算法。 3 输出的内容包括—就绪的进程队列,当前cup正在执行的进程,被阻塞的进程队 列。 四、系统设计 本系统所包括的数据结构是对列类 本系统由于需要输出就绪队列,执行队列,阻塞对列,故需要利用对列来实现。 最好利用队列类来实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类的继承来简化程序。 class queue { public:

queue():rear(NULL),front(NULL){}; ~queue(); void enqueue( char &item); char dequeue(); void del(char item); void display(); int find(char item); int isempty(){return front==NULL;} private: queuenode *front,*rear; }; queue::~queue() { queuenode * p; while(front!=NULL) { p=front;front=front->link;delete p; } 队列类的成员函数的定义如下: void queue::enqueue(char &item) { if(front==NULL) front=rear=new queuenode(item,NULL); else rear=rear->link=new queuenode(item,NULL); } char queue::dequeue() {

操作系统实验3答案

实验三操作系统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系统进程的概念,加深对Linux / UNIX进程管理的理解。 2) 学会使用ps命令和选项。 3) 列出当前shell中的进程。 4) 列出运行在系统中的所有进程。 5) 根据命令名搜索特定的进程。 6) 使用kill命令终止进程。 7) 根据用户名查找和终止进程。 二、实验内容和相应的答案截图,三、实验结果分析 步骤1:创建一个普通用户(参见实验二),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进入GNOME。 步骤2:打开一个“终端”窗口(参见实验二)。 步骤3:回顾系统进程概念,完成以下填空: 1) Linux系统中,几乎每一个启动的进程,都会由内核分配一个唯一的__PID__进程标识符,用于跟踪从进程启动到进程结束。 2) 当启动新进程的时候,内核也给它们分配系统资源,如__内存_和__CPU_。 3) 永远不向父进程返回输出的进程叫做__僵进程__。 4) 由父进程派生出来的进程叫做____子___进程。 5) ___父_进程是一个派生另一个进程的进程。 6) 运行用于提供服务的Linux系统进程是_______________。 7) 如果父进程在子进程之前结束,它创建了一个______________进程。 步骤4:回顾ps命令和信息。基本的ps命令显示当前shell中的进程信息,用户只能够查看当前终端窗口中初始化的进程。输入ps命令,将结果填入表3-3中。 表3-3 实验记录 下面,在当前终端窗口中,练习使用给出的每个选项的ps命令。

输入ps -f 命令,显示运行在系统中的某个进程的完全信息,填入表3-4中。 表3-4 实验记录 步骤5:列出系统中运行的所有进程。 输入ps -ef 命令,显示运行在系统中的各个进程的完全信息。执行该命令,并与ps –f 命令的输出结果对照,一致吗?有何不同? 答:不一致,后者显示了所有进程的完全可用信息,多了很多。 分析当前终端窗口中的输出结果,记录下来用于写实验报告。 a. 显示了多少个进程?答:59 b. 进程ID的PID是什么? c. 启动进程的命令(CMD) 是什么?答:sched d. 请观察,什么命令的PID号是1?答:init[5] e. 执行ps –ef >aaa命令,将ps命令的输出送到文本文件aaa。再次运行cat aaa | wc命令,计算进程的数目。其中,cat是显示文本文件命令。“|”是管道命令,就是将前一个命令的输出作为后一个命令的输入。wc 命令用来计算文本的行数,第一个数字显示的是行的数目,可以用来计算进程的数目。计算出进程数目并做记录。 执行man ps命令,可以打开Linux用户命令手册。了解ps命令的用法。输入wq命令可退出用户手册的阅读。man命令可以执行吗?结果如何? 答:Man ps时出现

7.5C1Z102角钢塔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角钢塔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7.5C1Z102-2006

注:剪板机的允许剪切厚度是指材料抗拉强度为500 N/mm2以下的板材厚度。剪切时,若材料抗拉强度超出

500 N/mm2,可进行换算(Q235为375-460 N/mm2,Q345为470-630 N/mm2)。 3.4 下料质量要求 3.4.1钢材切断后,其断口上不得有裂纹和大于1.0 mm的边缘缺棱,切断处切割面平面度为0.05 t(t为厚度)且不大于2.0mm,割纹深度不大于0.3 mm,局部缺口深度允许偏差1 .0mm(引自GB/T 2694—2003)。 3.4.2切断的允许偏差见下表2。 表2 切断的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3.5火焰切割 3.5.1火焰切割是一种热切割工艺。首先应根据零件形状和材料厚度选择设备(工具),确定是采用半自动切割机、数控切割机还是割炬(手工切割用)。 3.5.2 切割前,将被切割的原材料平稳地放置在支架上,下面留有50~100mm的间隙,并将欲切割线两边20mm范围内的铁锈、油污等清除干净。检查现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5.3 根据所割工件的厚度选择合适的割嘴和工艺参数。确保割炬与割嘴接头内部螺纹不能漏气。对于手工气割还要选择合适的割炬。选择时可按表3、表4、表5、表6。

表4 手工切割规范 表5 C0MCUT数控切割机(液化石油气-丙烷气体)106割嘴切割规范 表6 C0MCUT数控切割机(乙炔气体)G02割嘴切割规范

在使用数控切割机割嘴前,先检查30o锥面是否碰伤以防漏气。 3.5.4气体压力的调整。将氧气和可燃气调节到所需压力。 3.5.5划线、号形;数控切割时进行编程或输入程序。完毕进行套料并检查是否正确。 3.5.6根据钢板的厚度预留割缝间隙。可参考表7. 表7 推荐割缝间隙 3.5.7点火和火焰调整。完全打开预热氧气阀,稍微打开可燃气阀,让未燃的混合气流动几秒钟,然后点燃并调成中性焰。检查切割氧射流情况,它必须以笔直的圆柱形从割嘴射出,并且不得摆动。预热火焰必须集中地围绕切割氧射流。 3.5.8选择穿孔位置和切割方向,进行切割和穿孔。切割前应进行试切割。切割时,先进行预热,待工件金属呈亮红色时,慢慢开启切割氧阀进行切割。在切割过程中割炬运行始终要均匀,割嘴离工件距离要保持不变,约为10~15mm。切割完毕,应迅速关闭切割氧气阀,再关闭可燃气阀,最后关闭预热氧气阀。 3.5.9坡口切割时需根据坡口角度的要求调节割嘴角度。按角钢塔开坡口工序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切割。 3.5.10切割结束,清除割缝熔渣及飞溅物。检查气割面质量,超差的用角磨机修磨直至合格。 3.5.11万一发生回火,应立刻关闭割炬上的可燃气阀、预热氧气阀、切割氧气阀,然后让割炬冷却下来并修理故障。排除故障后再进行切割。 4 标识 4.1零件应按工程代号(必要时)、厂标(必要时)、塔型或产品代号、零件号或工令号(铁件)、材料批次号(主材、塔脚)的顺序,以钢字模压印作标识。顾客有要求时按顾客要求。 4.2标识的钢印应排列整齐,字形不得有缺陷。字体高度为8 mm ~18 mm,钢印深度为0.5~1.0mm。钢印附近的钢材表面不得产生凹、凸面缺陷,并不得在边缘有裂纹或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