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复习提纲.pptx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文化和经济因素与旅游消费者行为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第七章 文化和经济因素与旅游消费者行为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业务链接7-1】
❖ 如何测量中国大陆赴港旅游者对零售服务质量的 感知?
❖ Cheng Soo May等(Cheng,Ng, &Humborstad,2010)的一项研究,验证了一份中 国游客零售服务质量量表(Chinese Retail Service Quality Scale, CRSQS),为我们测量中国大陆赴港 旅游者对零售服务质量的感知提供了有用的工具。这一量 表,包含以下四个维度(及其测量题项)。
❖ (2)不同经济状况的旅游消费者的感知差异
❖ 国内外旅游学界对不同经济状况旅游消费者的感 知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关注旅游消费 者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部分研究关注了这一领域。 例如,刘欢(2014)对沈阳旅游城市形象的研 究发现,工资为“2000 元及以下”的受访者的 知识积累不够完善,对文化符号的理解程度较为 有限,因此在文化符号的感知方面明显低于高收 入者。
❖ (1)外观(Appearance)
❖ (2)可靠(Reliability)
❖ (3)胜任力(Competence)
❖ (4)礼遇(Courtesy)
❖ (2)宗教亚文化及其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宗教文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最为明显的影响体现 在两个方面:动机和实地行为。
动机 实地
在动机方面,受特定宗教文化的 影响,宗教朝拜本身成为一种重 要的出行/出游动机。
❖ (2)居民消费支出
❖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 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以及享 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
7.3.2 不同经济状况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差异
❖ (1)不同经济状况的旅游消费者的动机差异

第2章 旅游消费者感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第2章 旅游消费者感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2.4.2 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要素的感知
❖ 1)旅游吸引物 ❖ 2)进入通道 ❖ 3)接待设施与服务 ❖ 4)辅助性服务 ❖ 5)文化因子
2.4.3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条件的感知
❖ 1)对旅游距离的感知 ❖ 阻碍作用 ❖ 促进作用 ❖ 2)对旅游风险的感知
2.5 基于旅游消费者感知的营销策略
❖ 2.5.1 品牌升级策略 ❖ 品牌升级策略是品牌策略
的一种。
❖ 目的地的品牌升级,通常 与目的地形象更新紧密联 系在一起;而目的地的形 象更新,则主要是通过形 象口号这一简洁且易于传 播的方式的更新来实现的 。
2.5 基于旅游消费者感知的营销策略
❖ 2.5.2 广告策略 ❖ 旅游广告是指由旅游目的
地政府部门、企业出资, 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有关旅 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 信息的有偿的、有组织的 、综合的、非人员的信息 传播活动。
❖ 一项针对旅游广告实际效果的研究,对旅游消费者的感知 进行了调查,并对旅游广告的设计与传播提供了许多意见 。总结起来,旅游广告设计的注意事项有:
❖ (1)旅游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广告理念。
❖ (2)旅游广告设计应追求精品意识,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统一。
❖ 2.3.2 主观因素 ❖ 1)兴趣 ❖ 2)需要和动机 ❖ 3)情绪 ❖ 4)其他的个体因素 ❖ 个性、知识经验、价值观

2.4 旅游消费者目的地感知
❖ 2.4.1 旅游消费者对目 的地形象的感知
❖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人们 对一个目的地的信任、意 见、印象以及期望的总和
❖ 1)产生旅游需求前阶段 ❖ 2)制定旅游决策阶段 ❖ 3)实地旅游阶段
物的状态在不断改变,但
经验知识,对知觉对象加
是对始终能根据以往的知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25页PPT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25页PPT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旅பைடு நூலகம்消费者行为学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七章-决策PPT课件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七章-决策PPT课件
6
第一节 旅游决策概述
无论是个体旅游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其过程都包括以下阶段: (1)旅游需要识别 (2)旅游信息搜寻 (3)旅游方案评估 (4)购买决策实施 (5)购后行为
7
第一节 旅游决策概述 三、旅游决策的特点
(一)复杂性 (二)偶发性
8
第一节 旅游决策概述 四、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旅游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17
第二节 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
(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TPB模型
图11-6 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TPB模型
18
第二节 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
(三)基于“刺激—反应”模型的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
图11-7 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过程概念模型
19
本章小结
(1)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 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 过程。 (2)从狭义上讲,旅游决策的内容就是指旅游消费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从广 义上讲,旅游决策的内容不仅包括目的地的选择,还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 乐、购物等单项旅游产品的决策,同时也应该包括对购买方式的选择,即旅游消 费者对服务提供商和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 (3)旅游决策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旅游需要识别、旅游信息搜寻、可行方案 评估、旅游决策实施和购后行为。
21
核心关键词
旅游决策(tourism decision-making) 旅游目的地(tourist destination) 目的地选择(destination choice)
22
Hale Waihona Puke (1)消费选择自由 (2)价格充分弹性 (3)预算约束 (4)没有流动约束 (5)不确定性

第4章旅游消费者行为ppt课件

第4章旅游消费者行为ppt课件

五、劳动阶层(38%) 六、下上层(9%)
包括中等收入的蓝领人和 那些过着“劳动阶层生活 方式”的人。劳动阶层仍 然保持着明显的性别分工 和陈旧习惯。
工作与财富无缘,虽然他 们的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之 上,无时不在追求较高的 阶层,却干着无技能的劳 动,工资低得可怜
.
七、下下层(7%)
下下层与财富不沾边,一看 就知道贫穷不堪,常常失业 或干“最肮脏的工作”,他 们对寻找工作不感兴趣,长 期依靠公众或慈善机构救济 。
.
二、外在影响因素——社会阶级
三、中上层(占12%)
既无高贵的家庭出身,又无多少财产 ,他们关心的是“职业前途”,已获 得了像自由职业者、独立的企业家以 及公司经理等职位,注重教育。
四、中间层(32%)
中间层是中等收入的白领和蓝领工人 ,他们居住在“城市中较好的一侧” ,并且力图“干一些与身份相符的事 ”。他们通常购买“赶潮流”的产品 。
.
第二节: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一、内在驱动因素 —— 动机、学习、信念与态度、知觉、人格
1.动机:引发一个人去做某事以满足某种生理需要或心理意愿的
内在驱动力 意味着,行为动机的产生与一个人希望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意愿有关
常用的动机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2)最佳觉醒理论(‘Optimal Arousal Theory’)
2.新婚夫妇:年轻且无 子女
3.满巢一期:最小的孩 子不到6岁
4.满巢二期:最小的孩 子6岁以上
5.满巢三期:老夫妻, 身边还有未自立的子女
6.空巢一期:老夫妻, 身边没有子女,户主仍在 工作
7.空巢二期:老夫妻, 身边没有子女,户主退休

第2章 认知、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第2章 认知、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心理学》PPT课件
1 旅途要快 2 游览过程要慢 3 旅游活动安排要准时
2、旅游者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人们对距离的知觉对旅游者的决策和行为既能产生消极的阻止作用,又能产 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阻止 作用
激励 作用
3、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1)旅游者对飞机的知觉
旅游者对飞机的知觉印象主要与三个因素有 关:时间、安全性和舒适性。
通常,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主要受下列三个因素的影响:旅游景观、 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
旅游景观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第二节 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学习的概念 二、学习什么 三、旅游者如何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S
O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感觉器官 (眼、耳、 鼻、舌、身) 接触外界各 种信息
大脑联合作用 (判断、评价、 决策) 动机 记忆
反馈环节
学习过程
反应器官(肌 肉、腺体)产 生各种反应: 说话、行动、 使用器具
二、学习什么
1、旅游动机的学习 2、旅游态度的学习 3、旅游消费的学习
1、旅游动机的学习
心理学家们研究认为除了探索驱力外,影响人们旅游的许多动机如地位、焦虑、恐 惧、交往需要、成就、独立、自信和自尊等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从 家庭成员、朋友、熟人和其他帮助传输文化思想的人那里习得的。
第二章 认知、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知觉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二节 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知觉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知觉的基本规律 二、知觉的心理定势 三、旅游条件的认知
一、知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各部分和属 性的整体反映。

第五章 旅游消费者态度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第五章 旅游消费者态度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 (2)认知失调理论
❖ 【延伸思考5-1】
❖ 认知失调理论是另一关于态度 ❖ 问题:结合上文所述认知失调
改变的重要理论,由费斯廷格 理论,分析如何将之运于分析
提出(Festinger,1962)。该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理论认为当个体有许多认知因
素,如关于自我、自己行为、
周围环境等的信念和看法,当
❖ 2)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态度 的影响因素
❖ (1)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态 度的类型
❖ 在旅游目的地的态度上,旅游 消费者比较常见的几种态度: ①向往 ②期待 ③好奇 ④回避 ⑤抵制
❖ (2)影响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态度的因素 ❖ 影响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态度的因素大致分为三大方面: ❖ ①消费者个体本身的因素 ❖ ②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 ③目的地。
、团体组织,也可以是一种现象、观念等,这些被称为态 度客体/对象。任何一种态度都是针对一定的态度客体/对 象发生的。 ❖ (2)抗变性 ❖ 态度的抗变性,也叫态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3)内隐性 ❖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一种行为倾向,不是行为本 身,不能直接被人所观察。
5.2 旅游消费者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基础理论
❖ 2)旅游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 (1)平衡理论 ❖ 海德在1958年提出的平衡理论,论述了个体在人际关系和事物态度
中 通 过 改 变 自 身 最 少 的 情 感 关 系 来 获 得 认 知 上 的 平 衡 ( Heider , 1958)。这种理论通常用一个人(主体P),另一个人(主体认识的 另一个体(O)以及态度对象(X)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这三者之间 有以下六种关系模型
这些认知因素存在相互冲突矛
盾的情况,就会出现认知“失
调”状态,这种状态是令人不

第8章 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第8章 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旅游消费者行为学》PPT课件
❖ (5)从令人产生欲望的目的地中挑选出一个特定的目的 地。
8.2.3 Woodside and Lysonski模型
❖ 伍德赛德和莱松斯基(Woodside and Lysonski, 1989)提出了一个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的模型。模型中的 核心概念介绍如下:
❖ (1)情感联系。旅游者与某一特定目的地相关联的特殊情 感。
❖ (2)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
❖ 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 和加工相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定具体的旅游方案或出 游计划,并最终把这些方案或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邱扶 东,吴明证,2004)。
❖ 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 旅游需要的产生与动机的激发 ② 信息的收集与方案的比选 ③ 方案的实施与游后评价
❖ (2)旅游者目的地偏好。它受到对目的地意识的层次分类 和情感联系的共同影响,最终得出的一个目的地的排序。
❖ (3)旅游意向。在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观光游 览的感知喜好。
❖ (4)情景变量。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存在的对当前 行为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时 间视角、任务因素、先前状态等。
8.3.2 营销策略组合
❖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麦卡锡(E.J.Macarthy) 教授在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4Ps”营销策略 组合理论,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 (Place)、促销(Promotion)。
❖ 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 了大市场营销策略,在原“4Ps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 “P”,即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 简称“6Ps”。
❖ 【业务链接8-2】 华山景区的营销策略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质

活泼型
多血质慢Βιβλιοθήκη 安静型黏液质弱
抑制型
抑郁质
2、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专门能力 3、性格: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 心理实质
1、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物质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3、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 如 : 脑 — 实践 — 客观现实
四、旅游消费的决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章 知觉与旅游消费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原理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对象的特性:绝对感觉限阈 2、主体本身的特性:主体的生理条件、主体的意识倾向 二、知觉的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 三、知觉的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体的经验、当时的动机和兴趣等。 注: 背景律(图形——场地原理) 知觉 可以理解为个体选择、组织、解释外界刺激,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第四章 旅游消费动因 第一节 旅游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需要:人在生理和心理或者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意向和愿望。 (二)需要的特征:1、 社会性 2、 差异性 3、 周期性 4、发展性 二、需要的层次 1、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观点:低级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 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心理得到满足。 2、需要的三梯度:依次为生存、享受和发展 3、需要的两维体力和智力 三、需要的两个类别 (一)单一性需要:复杂性生活产生单一性需要。 (二)复杂性需要:单一性生活产生复杂性需要。 (三)旅游是单一性生活和复杂性生活取得平衡的最佳手段。
第二节 知觉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准备状态,即心理上的定向趋势。 心理定势是导致知觉歪曲的影响因素。 一、首次效应(时间上延续)近因效应 (时间上延续) 二、晕轮效应 (空间上泛化) 三、经验效应 四、投射效应 五、刻板印象 英国人 高傲、保守、绅士风度、淑女风采; 法国人 浪漫、热情、乐观; 德国人 严谨、勤勉、遵纪守法、爱音乐; 美国人 自由、开朗、重实例; 俄国人 民族自尊心强、粗犷、日本人 讲礼节、争强好胜;
第四节 旅游条件知觉 一、旅游时间:旅途快、游览慢、要准时 二、旅游距离 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阻止或激励作用 旅游距离越远,意味着文化的异质性越鲜明,激励作用越大。 三、旅游交通:有飞机、火车、游轮、汽车等等 游客考虑的因素依次为:1、安全 2、经济 3、准时 4、方便 5、舒适 五、旅游设施:1、 视觉方面:2、 听觉方面:3、 嗅觉方面:
第二章 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 心理过程 (一)认识 1、感知: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事物的整体属性 2、记忆:识记、保持、再现 3、想象:再创造和组织 4、思维:分析和综合 (二)情感: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三)意志: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
神经类型
气质类型
兴奋型
书山有路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论 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 1、 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案) 2、 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共性) 3、 游客的心理趋势 二、 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原则:1、 客观性2、 系统性3、 发展性 三、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3、访问法
第三节 旅游消费中的社会知觉 一、对个人的知觉 1、对情绪的认知 1 表情 例:愁眉苦脸、目瞪口呆、 2 声音 例:大吵大闹、窃窃私语 3 动作 例: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成人搓手、小孩挫脚 2、对性格的认知 3、对角色的认知:个人围绕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身份叫做角色。 角色规范、角色行为、角色特征、角色期待
错觉: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 觉、线条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 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等。研究错觉规律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 种通道的感觉
旅游刺激(外在条件) 目标类
第五章 旅游消费学习 第一节 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狭义:人以语言为媒介,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广 义: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经由练习,获得生活经验,逐渐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这 个过程由三个基本环节:
S ——————O ———————R 刺激—————定向——————行动 二、学习理论
张三
旅游
黄山
第二节 行为 一、关于行为的理论 行为是表现; 心理是依据。 行为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经由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列温提出:B=f(P·E)
注:behaviour:行为,personality: 个性;environment:环境
1
书山有路
二、旅游行为的两个要素:旅游心理、旅游环境
三、 自我知觉 1、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 2、人的自我知觉经历的三个阶段: 1 生理阶段:注重身体、衣着、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等 (30岁前) 2 社会阶段:注重名誉、地位、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的财产等(60岁前) 3心理阶段:注重智慧、才干、道德水平等(60岁后) 3、 自我评价的两个参照 4 与理想的我做比较,产生满足与不满足感 5 与他人做比较,产生自豪与自卑感
3
书山有路
第二节旅游目标 一、旅游目标是重要的旅游诱因 二、旅游目标的诱发因素:旅游目标的价值、旅游目标的魅力、旅游目标的适宜性
第三节 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推动人们旅游的动力。 动机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旅游需要(内部条件) 动机的种类: 心理类
推力 拉力 二、动机的分类 (一)外国学者的分类(见下一页)
2
书山有路
旅游角色:旅游者的行为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截然不同,常常有较大的冲动性、随 意性和知觉范围的广泛性,常常表现出一些“放纵”的行为,有些旅游者甚至可能做出 有悖于常理的事情。
二、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成分。 1、空间因素 2、交往频率 3、相似因素 注意:需要的互补也是一个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