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吴燕君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质的相变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简单的变化现象,对于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变化现象还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过程的原理。

2.分析复杂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2.实验材料:水、冰、盐、植物油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过程,以及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

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冰块放在室温下会融化?如何加快融化的速度?”“植物油为什么不会凝固?”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共7课,主要讲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气体的溶解等。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的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会使用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难点:物质变化原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的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物质变化的原因。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等。

2.教学课件:PPT、实验视频等。

3.作业材料:相关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冰块融化,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验视频,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气体的溶解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质量变化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 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科版 (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  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科版 (1)

《物质的变化》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其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单元的复习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进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根据相关标准去详细的描述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现象上的变化还是本质上的变化。

因此,在本单元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复习梳理、巩固提高、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本单元通过教学与复习梳理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二、学情分析通过近四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学习探究方法,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技能和本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前面的《物质的变化》的新课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对于物质的概念以及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也有了质的升华。

只是对于某些生活、生产中中比较少见的物质实例的类别判断,还是有些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及世界的组成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二)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复习回顾和知识归纳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参与归纳的能力逐渐形成系统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物质的变化就发生我们身边,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复习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教学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能将各种物质的变化作出科学的研判。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相应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问题引入: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是物质呢?2.物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分为什么变化?这两种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最新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最新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概念目标1.明白世界时由物质构成的,声光电热磁等都是物质,同时物质是变化的。

2.清楚产生了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3.知道书中学到过的物理变化有哪些,化学变化有哪些。

这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4.清楚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可以用涂漆等方法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蜡烛燃烧的时候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小苏的和醋混合会吸收热量;硫酸铜溶液和铁混合有些什么变化;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二)过程目标5、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知识。

(三)情感、价值观6、认识到作业、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二、教学重点1.学生作业中的疑难是教学重点。

比如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会吸收热量。

铁锈的特点等。

三、难点和关键1.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气体的特点,以及吸收热;硫酸铜溶液和铁混合时溶液的变化,以及铁的变化;铁锈的特点。

四、课前准备作业纸、幻灯片、小苏打和醋、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和铁粉、米饭和碘酒、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白糖、蜡烛和汤匙五、教学过程(一)总体把握1.今天咱们一起来复习《物质变化》单元。

你所知道的哪些都是物质呢?(老师着重说明看不见的情况)老师小结我们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或者间接观察体验到的物体都可以叫物质。

(板书:物质)2.咱们还知道物质还会不断发生变化,它会发生哪几类的变化?这两种变化的区别是什么?(板书:物质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接下来咱们来自我检验下这单元的掌握情况。

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作业纸,在做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独立完成。

(2)不清楚或者不肯定的答案先让他空着,尽量你要做到写上去的都是正确的。

(二)课堂练习1.学生做练习,老师巡回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三)反馈学生的练习一、填空题1.世界是由构成的,我们周围的、都是物质。

(1)老师要说明后半问题老师的答案是一些比较特殊物质,你的答案不一定要跟老师的一样。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的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的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的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的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子和豆子火柴、蜡烛的燃烧加热白糖米饭、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硫酸铜溶液和铁钉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加热、过滤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应用,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铁丝、硫酸铜等。

2.教学课件:PPT,包含实验图片、问题讨论等。

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物质变化的特点,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下《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案

六下《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案

六下《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案《物质的变化》单元复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单元复,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了解和辨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观察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2.通过多形式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有趣实验、建构思维导图、小组探究活动等方式,学生主动梳理研究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整理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结合生活实际。

3.学生积极参与整理、分类、综合能力锻炼,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惯,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二、教学器材水、油、烧杯、色素、泡腾片、PH试纸、宣纸、碘酒、淀粉糊三、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去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能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1.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取一片泡腾片,放进烧杯中,你观察到什么?2.师:谁来说说这个过程你看到了什么?3.师:对,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复和整理《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板书课题)。

(二)分析讨论、梳理要点(3分钟)1.师: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变化有快有慢,那么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哪两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板书)2.师: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又有什么特点?(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3.师:那么思考一下,刚刚这个实验经历了哪些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师:回顾刚刚我们做的实验,它经历了什么变化?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预设:说化学变化,理由是产生气体)4.师:那化学变化除了会产生气体以外,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预设: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沉淀)。

还有不同意见的吗?(物理变化)5.师:你认为哪个进程是物理变化?(泡腾片消融)泡腾片消融发生什么改变?(状况,由固体变成液态)物理变化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颜色改变,酱油到水里)6.这些现象让你在《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中想到了哪些实验呢?火柴燃烧-发光发热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淀粉和碘酒-颜色改变……(三)共建导图,形成体系(25分钟)1.师:原来这个单元有这么多物质的变化,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纷繁、复杂的变化,才有我们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说课稿及反思|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说课稿及反思|教科版

说课——《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

作为判断产生新物质的依据这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本单元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梳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梳理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是本单元通过教学与复习梳理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纲要性的提问,引入本课主题。

然后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个提纲式的梳理,然后就切入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复习本单元的各个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分析现象,收集证据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定夺是哪类变化。

这些实验原来是做过了的,在这里,我不做更多讲解,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真正体现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

然后,通过汇总完成一个实验表,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我本着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在相对枯燥的复习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我还设计了开火车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

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延续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达到巩固本单元知识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使身边的变化益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一单元的新课学习后,学生也都获得了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章节概况】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4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了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要点精讲】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典例1: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解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变化,世界在变,使得更有兴趣学好怎样让物质变化。

要点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

)典例2:观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变化,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从而总结出两类情况: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对比实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

解析: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变化了又有何变化?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巩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的两个概念。

要点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掌握起源于生活的知识,并运用于生活。

要点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变随各种现象。

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现象有:会冒出气泡解析:根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

【科学实践】1、生活中警察是怎样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解析:因为检测器里含有物质重铬酸钾,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条件下与酒反应会被还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

据此,当交警发现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

若发现硅胶变色达到一定程度,即颜色从橙红变为绿色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

这时酒精被氧化为醋酸:2K2Cr2O7+3CH3CH2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2、做一做:怎样检测马铃薯中含有淀粉?解析:考察的是碘遇淀粉变蓝的知识点。

【趣味乐园】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蔡伦家乡地处长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乡。

他出身于普通农民之家,从小随长辈种田。

汉章帝刘■(公元56—88年)即位后,派人至各郡县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时年约15岁。

当时幼年宦者须习字读书礼,蔡伦因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

此后他作为黄门侍郎而掌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就座等事。

蔡伦初入宫时,章帝妃宋贵人所生皇长子刘庆被立为太子。

次年梁贵人又生皇子刘肇(公元79—105年)。

正宫窦皇后因无子,遂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逼令她自杀,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

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梁贵人,强夺刘肇为养子且立为太子,梁贵人忧死。

章帝卒(公元88年)后,刘肇10岁登极为和帝,由窦太后临朝(公元89—97年)听政。

蔡伦因替窦后尽力办事,即被拔升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刘肇左右,备顾问、掌理文书,凡下达诏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传递,能出入宫禁。

此职权力极大,能参与军国机务,秩俸二千石,与九卿同等。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即始于此。

窦太后无视幼帝,愈益骄横,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亲政,废其太后尊号。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公元80—121年)为皇后,蔡伦旋即投靠邓皇后。

他见邓后喜欢在纸上舞文弄墨,乃自请兼任尚方令。

尚方令为少府属官,俸禄600石,主管御用刀剑及诸器物,与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称,蔡伦为投邓后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职。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

不到两年幼帝再卒,邓后乃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为安帝。

刘祜为清河王刘庆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邓太后柄政,故蔡伦又得重用。

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后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

封侯后不久,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

从此他成为邓太后首席近侍官。

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随时与皇帝接近,还能与皇后、皇太后接近,受到满朝文武奉承。

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时,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

安帝亲政后,因蔡伦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其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皇位继承权,乃敕令廷尉审讯蔡伦。

他自知死罪,遂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宦46年,先后因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太后而节节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惨死告终。

他在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时,却因作出推动手工业工艺发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

蔡伦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后汉书·蔡伦传》后汉书中的这段话有近代考古发掘实物为证。

当时所造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是精工坚密,堪为后世仿效。

说明蔡伦在兼任工官时亦尽心尽职。

尚方令这项工作使他对工业技术发生兴趣,他每有空暇即闭门谢绝宾客,亲至现场作技术调查,掌握了有关工业技术知识。

他的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此时制造的钢刀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成百炼钢。

但他对工艺技术的最大贡献在造纸方面。

先秦时中国书写纪事用的是竹简、木牍及缣帛。

但简牍笨重,丝织物昂贵,均不便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需要廉价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为此人们作了各种探索。

【学习检测】A、黄豆和沙混合B、铁生锈C、水结冰了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5、下列描述错误的是(D)A、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B、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C、物质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D、蜡烛燃烧只发生了化学变化,没有发生物理变化6、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慢慢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是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8、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举出几个例子。

答: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

9、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0、实验操作:1、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8分)。

(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做出怎样的判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答案:(1)冒出气泡,有气体产生。

(2)凉的感觉。

(3)细木条很快熄灭。

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或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4)不能。

因为获得的实验证据不够,不足以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