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合集下载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笔记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笔记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由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个省份组成,有时也会将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包括在内。

这一地区东临日本海,北接俄罗斯,东北与朝鲜隔江相望,西南与河北省毗邻,西北则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特点,这里是中国主要的温带森林和草原分布区之一。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温暖湿润,春秋两季过渡较快。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尤其是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形上,东北地区主要由山地、平原和盆地组成。

长白山脉横亘在吉林省东南部,是这一地区的最高点,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和吉林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黑土地带,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辽河平原则位于辽宁省,同样是农业发达地区。

此外,东北地区河流众多,主要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辽河等,这些河流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重要资源。

东北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各种金属矿藏。

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这里生活着多种野生动植物,包括东北虎、梅花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关于东北的描述

关于东北的描述

关于东北的描述
1. 地理位置:东北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北端的地区之一。

它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面临着渤海和黄海。

2.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气候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

冬季的气温常常低于零度,会有大量的降雪。

3. 自然资源:东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盛产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此外,东北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4. 经济发展: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制造业。

它在钢铁、机械、化工、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5. 文化特色:东北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东北人民以豪爽、热情、好客而闻名。

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二人转、秧歌等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6. 旅游资源:东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白山、大兴安岭、松花江等自然景观,以及沈阳故宫、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人文景点。

总的来说,东北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

它在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冬季冰雪旅游
夏季避暑旅游 出境旅游
观溜 滑雾看冰 雪淞冰灯
长白山 避暑游
五大莲池 避暑游
出境游:俄罗斯 蒙古
东北冬季旅游注意事项
阅读P35小知识
可见,冷湿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生活有很 大的影响,所以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扬 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
东北地区自然概况
顺口溜识记
东北三大省,辽吉黑简称。 山水环绕深, 沃野千里平。 大小兴安岭,西北“人”字形;东有长白景,天池避暑行。 东北平原整,松辽三组成。 冬季长又冷, 夏季短又温。 环境湿又冷,航运半年等; 湿地好得很,保护是根本。
漠河-37℃ 哈尔滨2℃
离海较近, 受海陆位置影响
广州21℃
自然环境特征
阅读:P34案例(难忘的零下370C)
在这种冷湿的自然环境下 产生了独特现象,如:冻 土、沼泽、雾凇等。
吉林雾凇
林海雪原
东北有大面积的湿地分布, 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陆地的水域和沿海滩涂。
湿地有哪些作用呢?
沃野千里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多优质 的黑土,商品粮基地。
温度带 温度带有 寒温带、 中、温带 。 暖温带
3.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和多雨短促 冬季寒冷干燥漫长
雨热同期 热量不足
哈尔滨
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地区会形成夏季温和多雨短促冬季 寒冷干燥漫长的气候特点?
位于我国最北部, 受纬度位置影响
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 鸭绿江、松花江、辽河、嫩江
因为它由黑龙江、松花江、乌 苏里江三条江冲积而成。
松花江
辽河
图们江
地貌特征:
山水环绕 沃野千里

东北地区气候资源

东北地区气候资源

东北地区气候资源1、谁知道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原、山地为主,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土壤:黑土广布;水源: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植被:温带落叶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2、黑龙江省的13个地市是哪些截至2018年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

主要市和地区分别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鹤岗市、黑河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

哈尔滨市。

主要在黑龙江西南部,也是黑龙江的省会,副省级市。

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第二大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国家重工业区、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

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加大投资培养的城市之一。

牡丹江市。

黑龙江省东南部中心城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千米。

牡丹江以旅游为主,而且盛产黑木耳,所以又被誉为“黑龙江省天然基因库”,是“中国食用菌之城”、“世界黑木耳之都”。

佳木斯市。

佳木斯在黑龙江的东北部,也是中国第一个看见太阳升起的地方,素有“东极新天府,快乐佳木斯”之称。

大庆市。

大庆市让人熟悉的莫过于大庆油田,是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组织19个会员城市之一,铁人王进喜更是熟悉大庆的标榜人物。

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内涵的大庆精神及其人格化具体化的铁人精神。

鸡西市。

2014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石墨之都”,是黑龙江省首座国家级矿业名城。

鸡西还是“中国版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和“中国摄影之乡”。

双鸭山市。

双鸭山由于地处完达山山脉北麓低山丘陵区,所以造就了煤炭的储存量。

而且双鸭山是中国的十大煤矿之一,煤炭的储存为黑龙江省第一,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有煤炭、粮仓、森林、湿地、农场为一体的城市。

伊春市。

伊春北部地区和俄罗斯隔江而望。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天池
松 花 湖
沼泽地
雾凇
林海雪原
198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 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是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头山天池
人 参
鹿茸
貂皮
第六章
第一节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莲塘三中
廖水兰
地理位置东北地区包括Fra bibliotek龙江省、 吉 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 省”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
黑土面积大,沼泽 分布广是东北平原 的特色。
地形
山地: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长白山
平原: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辽河平 原 丘陵:辽东丘陵
“白山黑水”
齐齐哈尔
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 图们江、 鸭绿江等河 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由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碧蓝,水平如镜, 群山到映,风景秀丽。 黑龙江流经黑龙江省北侧,是中国与俄罗斯的重要界河,松花江是 黑龙江最大的支流,连接哈尔滨 、佳木斯 、齐齐哈尔、 吉林等城 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山地 和_____ 丘陵 ,内部是广阔的_____ 平原 。 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_____ 温带季风 气候,冬季_________ 寒冷漫长 ,夏季 (2)气候特征:属于_________
温暖短暂 ;降水多集中在_____ 夏季 ,冬季降___ 雪 较多。 _________
连_____ 省,与_____ 半岛隔海相望。 山东 河北
(3)纬度位置: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_______ 中温带 与寒温 带,主要位于_______ 。 中温带
2.自然环境: 平原、丘陵和山地 为主,地表结构大致 (1)地形特征: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 黑龙 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_____ 鸭绿 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_____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东北林区—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北地区拥有的森林资源主要属于落叶阔叶林。
东北地区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这里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 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
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主要山脉: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主要河流: 黑龙江 乌苏里江 松花江 鸭绿江 主要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
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江、图们江
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
的平原。
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三面环山,沃野千 里。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 暖短暂。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 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东北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概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概况

6、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处于同一纬度带,但东北地区主要是森林
Hale Waihona Puke 内蒙主要是草原,而新疆则是荒漠,植被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A .降水量不同 B.光照不同
C.气温不同 D土壤条件不同
课堂小结
地形
多沼泽多冻土
冬季寒冷漫长 气候
夏季温暖短暂
河流

结冰期长,汛期短

较 植被

多针叶林
【学法指导】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环境
河湖
植被
学习目标
• 1.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 点,掌握认识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 骤。
• 2.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和地图分析东北地区 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以及河流,植被 的概况。
一、地理位置、范围
4、东北地区的中学生寒假时间很长,主要原因是( A )
A.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B.为了充分休息,有利健康
C.学生喜欢放长假
D.当地政府规定的,为了让学生好好过年
5、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多一年一熟,而海南岛则一年三熟,其主要原因是(
B)
A.土壤条件不同 B.热量条件不同
C.地形条件不同 D.海陆位置的差异
三 河

四、气候
想一想:东北地区 年降水量空间分 布有什么特点?
BACK
【是真是假】
我们山东地区的寒假为30天,东北地 区的寒假长达45天,今年到3月份才开学, 这是真的吗?
五、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
东北林区
落叶阔叶林
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针叶林
大 兴 安 岭 的 兴 安 落 叶 松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知识点一、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总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亿人左右。

二、地形地貌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平原和长白山、长白山脉以及松花江、黑龙江、辽河、鸭绿江等众多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地貌极为复杂。

其中长白山和长白山脉是区内最高的山脉,海拔最高可达2691.3米。

三、气候特点东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受到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以及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是中国唯一一个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地区。

其中,黑龙江省主要是寒温带季风气候,吉林省和辽宁省则是暖温带季风气候。

四、资源特点1.农业资源: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稻米等作物。

2.矿产资源: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产资源。

3.林业资源: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接近40%以上,是重要的林产品出产区。

五、经济发展东北三省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地区之一,拥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学等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电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文化特色东北地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

其中,黑龙江省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是中国少数民族,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吉林省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是盛产汉字的地方,辽宁省则是 " 三国 " 文化和辽宁文化的发源地。

七、旅游资源东北三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迹、湖泊草原等独特风貌,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之一。

其中,长白山、亚布力、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鸭绿江、沈阳故宫等景点深受游客喜爱。

八、总结东北三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经济发展优势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国重要的区域之一。

未来,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东北三省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1.地表结构。

东北区的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地;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本区的地貌类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

山地和平原面积大体相等。

山地的岭脊高度,海拔一般在1000~1500m左右,缺少巍峨峻拔的高山。

主要山地有两列,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地。

除两列华夏向山地外,北部还有一道北西向、新近隆起的小兴安岭。

三者围成马蹄形,环抱着肥沃的东北平原。

在平原的中南部,延伸一道与小兴安岭走向平行的松辽分水岭,海拔仅200多m,但它却使松花江与辽河南北分流,也是一条明显的新构造线。

从上列四条构造线看,东北的地形略呈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

地势变化从中部向四周高起,中部为近期冲积物组成的平原,海拔150m左右,平原周围,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为黄土状物质组成的台地平原。

再向外,北、东、西三面是海拔300~400m的波状丘陵和600~1000m以上的中、低山地区。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在山地隆起带中,以断裂运动为主,同时伴有岩浆活动,酸性岩浆岩广泛分布。

东北平原沉降,堆积了深厚的陆相白垩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藏。

第三纪初期,地壳相对稳定,山地经长期剥蚀,已成准平原状态。

山间盆地,如依兰、珲春等地堆积作用旺盛。

第三纪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本区转为以挠曲、断裂为主的地壳运动。

大兴安岭挠曲作用甚为明显,伴随内蒙古高原急剧上升,组成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东北东部亦因断裂隆起,形成广义的长白山地。

在两侧隆起山地之间,形成了广阔的凹陷地带,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沿断裂继续下沉,接受从山地搬运下来的侵蚀物质的堆积,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积层。

山地上升,平原下降均与深大断裂有关。

构造的方向是北北东,和燕山运动的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本区的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自燕山运动以来一直是上升地区。

山地普遍存在2~3级夷平面和较大河流发育所形成的多级阶地,说明上升运动具有间歇性,而且山地的东侧上升幅度大于西侧,上升具有翘起性。

大兴安岭东西两侧不对称现象十分显著。

早更新世中期,在辽阔的沉降带上有小兴安岭沿北西西向隆起,致使结雅盆地与松嫩平原分开,成为黑龙江与松花江的分水岭。

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松辽分水岭隆起,分隔了松花江与辽河水系。

从此,就形成了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

中部平原是下沉地区。

下第三系在平原北部厚300m,上第三系河湖相沉积在平原西部,厚200余米。

第四系沉积西部厚达140m,东部仅20~40m。

三江平原第三系厚度为200~300m,最大厚度达1000m。

第四系厚度在平原边缘为50m,平原内部最大厚度达200m以上。

断裂活动控制着升降运动和火山带、地震带的分布,在地貌和水系上也有明显反映。

本区地处亚洲大陆东部边缘强烈活动带上,活动性深断裂相当发育,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的构造线占优势,它控制着山地与平原的展布方向和轮廓。

北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长春-四平-营口断裂带(向北延伸到哈尔滨-绥化)和嫩江断裂带。

它们分布在中部平原的东西两侧,在地貌上,同松嫩平原与东部山地、大兴安岭的展布相一致。

北东向断裂带以东部山地较为发育。

规模较大的有鸭绿江断裂带、密山-敦化-抚顺断裂带、依兰-伊通断裂带。

它们由两条以上平行断裂组成,多为地堑式断裂带,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谷平原。

带内有第三纪、第四纪多期火山喷发,玄武岩和火山锥体的展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

东西向断裂带,主要有赤峰-开原断裂带和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北西向断裂带,以小兴安岭西南侧和东北侧的断裂最为明显,对火山、地震活动及某些河段的流向有控制作用。

小兴安岭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都是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的(图9.1.1)。

本区火山活动相当剧烈,次数之多、分布之广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

从晚第三纪到现在,本区有多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的老爷岭玄武岩喷发规模最大,覆盖在山区夷平面上,形成范围广阔的熔岩台地。

第四纪更新世火山活动在分布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玄武岩熔岩填充河谷。

与第三纪相比,第四纪火山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火山锥数量明显增多,总数在500座以上。

火山活动受断裂构造控制。

在大兴安岭东侧有甘奎火山群和诺敏河火山群,在东部山地有长白山与龙岗火山群,小兴安岭西南侧有德都五大连池到嘉荫一线的火山群。

松辽分水岭两侧有双辽七星山、公主岭范家屯火山群等。

其中以长白山及五大连池火山群的近期活动最为著名。

长白山从第三纪到现在,大致有三次(第三纪末,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喷溢。

白头山就是多次喷发形成的高大火山锥体,白头山天池是我国最深的人口湖。

玄武岩流广泛分布于张广才岭以东,熔岩面积达4万km2以上,是我国最广大的熔岩台地。

距白头山100km范围内的熔岩台地玄武岩厚约500~600m,不仅覆盖了长白高原,而且充填了牡丹江、穆棱河谷地,对地形发育颇有影响。

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老黑山和火烧山,在1719年和1720年曾有喷发,形成了石龙熔岩台地和被熔岩堰塞的湖泊群。

2.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因素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起主导作用。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春季融化湿润土壤。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阻碍了地表水与土壤水的下渗,在地势比较低缓、排水不良地段,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多样是东北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自南而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温度差异明显。

辽宁南部≥10℃积温可达3 400℃以上,冬小麦、早熟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

中部大部分地区≥10℃积温在2 400~3 400℃之间,可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一年一熟,但有时受低温冷害影响,需根据积温及其保证率进行品种布局。

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长白山东南侧鸭绿江流域年降水量可达1000mm 以上,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长白山西侧为600~700mm,松嫩平原400~600mm,大兴安岭东侧500mm,岭西350mm。

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这对雨养农业的发展很有利。

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mm,降水正常年份降水量能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

但是年降水变率可达18%~22%,秋季变率可达30%~40%。

一般松嫩平原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多有旱灾,三江平原及松辽平原的低洼地常有涝灾。

松花江、嫩江、辽河堤防建设标准不高,也易出现洪涝灾害。

东北区冬季降雪较多,是我国降雪最多的地区,降雪日数从南向北为30天至190天以上,降雪量多,积雪稳定对冬小麦越冬和改善土壤墒情有利。

降雪为开展冬季冰雪体育活动及旅游提供了条件。

总之,东北地区东西、南北的水热条件差异对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

3.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甸草原。

本区的植被就其种属来说,不如我国南方各区丰富,维管束植物约有2 670种,特有种不显著,树木种类不多。

但东北区却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植物种类有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据统计,如以长白山地的植物为100,则东北平原相当于49,大兴安岭只相当于45,均不及长白山地的一半。

此种现象与现代植物生长环境愈向西北愈趋严酷有关。

就亚欧大陆而言,本区植被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

它是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最东端,寒温带针叶林的最南端,暖温带夏绿林的最北缘。

这些植被类型交汇于此,组成成分相互渗透。

同时,因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这些反映地带性的植被,都有向南偏移趋势。

与同纬度的同类型植被相比,草原带约偏南3°,针叶林带偏南约3.5°,针阔叶混交林带偏南约2.5°。

本区植被按区系组成,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达乌里区系、长白区系和蒙古区系。

它们分别和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相适应。

达乌里区系植被,以兴安落叶松为代表,植物多为耐寒性的,如兴安落叶松、杜香、越桔等。

长白区系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代表,多为喜湿性的植物。

如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

蒙古区系植被主要是草原、多耐干旱的植物种、如冷蒿、针茅、羊草等。

本区的植物,有耐干的,也有喜湿的;有耐寒的,也有温暖亚热带的,这些现象与植被演化历史有关。

第四纪冰期时,欧洲植物受到冰期气候影响,迫使其植物由寒冷的北部向南部退缩。

当时亚洲的气候较欧洲温暖,欧洲植物也向东迁移,经西伯利亚到达我国。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极地植物也随之而来,我国境内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组成中出现了针叶树,形成了混交林。

间冰期气候转暖,欧洲、西伯利亚系统的植物向北向西回流,大部分退出东北,一部分则适应本地环境而保留下来。

同时,间冰期的气候远较欧洲暖和,又导致我国南方植物向东北推进。

这样,经过冰期与间冰期的几次反复便形成了今日植被面貌。

东北平原区由于蒙古干旱风影响,蒙古区系的植物亦随之而来。

于是东北地区便成为达乌里、长白和蒙古区系的植物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区域。

在现阶段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下,东北植被的区域分异也相当明显。

山地形成森林植被,平原出现森林草原和草原植被。

4.冻土广泛发育。

冻土是东北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冻结层冻结和融解时间,随各地气温而异。

地表开始冻结日期,兴安山地在10月下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11月上旬,长白山地南部平原在11月中、下旬。

融冻日期从3月中、下旬自南向北逐渐融解。

土壤冻结期为4~6个月,甚至长达7个月。

冻土层厚度,除东南一隅不足lm外,其他各地均在1m以上。

东部山地厚1~1.5m,松嫩平原厚1.5~2.0m,大小兴安岭厚达2m以上。

总之,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属于亚欧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地带。

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面积逐渐缩小,厚度相应变薄。

根据多年冻土的性状,可分为三带(图9.1.2):①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以满归为中心的地区,年均温在- 5℃以下。

冻土面积占该区70%~80%。

冻土层厚50~100m,平缓的山脊上形成石海,斜坡上形成石流坡、岩屑坡、倒石堆、石河等冰缘现象。

在坡脚形成冰丘及泥炭丘。

雪蚀凹地、高夷平阶地等雪蚀现象比较普遍。

②具有岛状融区的多年冻土带,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带的东南,年均温-3~5℃,冻上面积约占50%~60%。

融区扩大到中小河流的河床及向阳山坡,它是连续多年冻土带与岛状多年冻土带间的过渡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