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春秋鲁国-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出逃至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他只逃往齐国,途中没有吃的,大家只能吃野菜充饥。
重耳咽不下野菜,侍从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瘤一拐,经过追问才明白经过,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
重耳对跟随他出逃的人都重重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也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重耳一样会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
此文即为记叙介之推决定隐居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2]原文:介之推不言禄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推曰:“介之推说:“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以下是《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从前啊,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好多人跟着他。
介之推也在里头。
重耳饿惨了的时候,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可仗义啦!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那些跟着他流亡的人啊,一个个都争着说自己功劳大,想要封赏。
晋文公呢,也挺大方,给了不少人好处。
介之推可没去凑这个热闹,他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就剩下国君您啦。
老天一直护着您,那些跟着您的人啊,把这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这不是瞎扯嘛!偷人家的财物,都算是强盗,何况这些把上天的功劳当成自己功劳的人呢!臣子们把罪过当成是正义,国君您还赏赐他们,上下都这样乱来,我可看不下去。
”他老妈就问他:“那你咋不去跟国君说说呢,说不定也能得点好处。
”介之推说:“我都嫌跟他们争功丢人,咋还能去要赏赐呢?再说啦,我要是说了,那罪过就更大喽。
”老妈又说:“那要不咱也去显摆显摆,至少让大家知道知道。
”介之推回他老妈:“哎呀,老妈呀,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要是去显摆,那多丢人现眼啊。
再说了,我都打算归隐了,还在乎这些干啥。
”于是呢,介之推和他老妈就跑到山里藏起来了。
晋文公后来想起介之推,哎呀,这功臣咋没封赏呢!派人到处找,没找着。
有人出主意说:“介之推最孝顺了,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老妈出来的。
”晋文公这傻帽还真就听了,放火烧山。
可没想到啊,介之推和他老妈抱着棵大树,死也不出来,最后给烧死啦!晋文公那叫一个后悔哟,把那片山封给介之推,还起名叫“介山”,说:“就用这来记住我的过错,也表彰介之推的气节。
”这故事出自《左传》。
您瞧瞧,介之推这哥们,真是够硬气,不贪功,不图利,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让人又敬佩又惋惜啊!。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内外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蒙:欺骗。
怼(dui):怨恨。
尤:过失,罪过。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私田,封地。
8:置:立.9,诬:欺骗 10,文:花纹,装饰。
11、志:记载。
12、旌:表扬,表彰。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发推曰:“献上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存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左威卫其奸。
上下相蒙,容易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矣!且出来怨言,不甲壳类其甲壳类。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锥果,焉用文之?就是谋显出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荣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试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直奔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著他逃的人们,介之推不去建议禄赏,而(晋文公)获赐禄大赏时也没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道:“你为什么不也回去建议赏赐呢?(否则)这样(贫困地)死(又能够回去)责怪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道:“也使国君晓得这事,不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道:“(你)能这样搞吗?(那么我)和你一起归隐。
”便(一直)归隐至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作者:唐惠忠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8年第01期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
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提示]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
本文表现了介之推与母亲清廉自持的节操。
同时,介之推的话语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于天命的迷信。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从亡者:随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
晋献公死,子吾、子圉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绵上:地名,在今山西境内。
[牛刀小试]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内弃之弃:厌弃。
B. 不亦诬乎诬:欺骗。
C. 是求显也显:显达。
D. 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禄亦弗及/盍亦求之;(2)罪又甚焉/焉用文之。
A.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 身将隐C. 介之推不言禄D.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4. 对文章写介之推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解】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备尝艰辛。
但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介之推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向晋文公求取封赏,而是隐居绵山以终。
介之推认为皇帝上应天命,功臣不应徼功求赏,进而塑造了一个迷信天命、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物形象。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73];禄亦弗及。
【注释】[73]介之推:晋国贵族,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译文】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不称功求赏,因此赏赐也没有他的份儿。
【原文】推曰:“献公之子九人[74],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75],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76]?以死谁怼[77]?”【注释】[7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君:指晋文公。
惠:晋惠公。
怀:晋怀公。
惠公是文公的弟弟,怀公是惠公的儿子。
[75]二三子:相当于现在讲的“那几位”,指跟随晋文公逃亡国外的人。
[76]盍:何不。
[77]怼:埋怨,怨恨。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还在世。
惠公、怀公还没有亲信,国外诸侯、国内子民都厌弃他们。
上天不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新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会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君罔上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被称之为盗贼,何况是贪上天的功劳,而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臣子将这种欺骗当做道义,君王却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啊!”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去要赏赐呢,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原文】对曰:“尤而效之[78],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79]?是求显也。
《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1.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 从亡者: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3. 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的肉给文公吃。
4. 献公: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
5. 惠、怀:指晋惠公和晋怀公,他们都是晋文公的兄弟。
6. 外内:指国外和国内。
7. 主: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国君。
8. 天实置之:上天确实安排他做国君。
9. 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10. 诬:欺骗。
11. 下义其罪:下面的人认为有罪是正义的。
12. 上赏其奸:上面的人奖赏罪恶。
13. 怼:怨恨。
14. 尤:指责。
15. 文:修饰。
16. 显:宣扬。
17. 志:记载。
18. 旌:表彰。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也没有得到禄赏。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还在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祭祀,一定会有新的国君出现。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呢?这其实是上天安排的,而那些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这不也是欺骗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认为有罪是正义的,上面的人奖赏罪恶,这样上下互相欺骗,很难和他们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答案】D
【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答案】B
【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
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和其母亲的高洁品质。
【答案】B
【解析】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故B项叙述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答案】(1)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注释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赏从亡者(跟随逃亡的人)。
介之推(晋文公臣子。
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
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不言禄(不要求赏赐。
禄:古代称官吏的俸给),禄亦弗及(赏赐没有给他。
弗:否定副词,不。
及:通“给”。
供应)。
推曰:“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指晋惠公,姬姓,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
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
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怀(晋怀公,晋国君主,姓姬名圉。
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后其父亲晋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
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死时只有22岁)无亲,外内(指国内外)弃之。
天未绝(灭绝)晋,必将有主(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二三子(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以为己力,不亦诬(欺骗)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把天公的功劳据为己有。
贪,贪取。
天,天公,指自然界的主宰者),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将那罪过当做道义。
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道义),上赏其奸(形容词用做名词,奸诈的行为),上下相蒙(欺骗,隐瞒),难与处(相处)矣!”
其母曰:“盍(hé,兼词,何不)亦求(要求赏赐)之。
以死谁
怼(因为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怼:duì,怨恨)!”
对曰:“尤(yóu,怨恨,责备)而效(效仿)之,罪又甚(加重)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固定结构,怎么样)?”
对曰:“言,身之文(文饰,装饰)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这)求显(乞求显贵)也。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xié,一同,偕同)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把)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为之田(祭田。
旧时族田中用于祭祀的土地,因其地租收入主要用于祭祀而得名。
旧时族田有多种名目,诸如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皆为族田。
祭田即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属于供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费用。
祠堂田、寺庙田、墓田专供各自的祭祀之费用。
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
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跨宗族的地域性乡党公会田,往往汇集若干宗族的族田,用作联络乡党感情的会餐费用,以及砥砺名教、解决地方纠纷或与外地争讼的费用)。
曰:“以志吾过(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且旌(表彰。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善人。
”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