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

合集下载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教案:《雨点儿》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雨点儿》。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描述雨点儿的大小、颜色和落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点儿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插图、实物雨具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雨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雨天的印象。

引导学生关注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熟练掌握。

3. 图片观察与想象(5分钟)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雨点儿的大小、颜色和落下的场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雨点儿。

4. 实例分析与讨论(5分钟)以实际生活中的雨具为例,让学生说说雨具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雨点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课堂练习(5分钟)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例如:请用“雨点儿”写一个句子,描述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雨点儿》板书内容:1. 雨点儿的大小、颜色2. 雨点儿落下的场景3. 雨点儿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雨天的文章,了解雨天的特点。

2. 家庭作业:以“雨点儿”为主题,写一篇日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一年级课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课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课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雨声)2是的,这是雨点儿们在唱歌呢(出示雨点儿的图)小朋友,喜欢他们吗?那就和老师一起,边读边写他们的名字。

(板书课题)──指导读好儿化音。

3今天和雨点儿一起来的还有好多的生字朋友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这些朋友说,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要送给能干的孩子。

谁来读?(指名读一读)二、认识生字,理解课文1、生字朋友看到小朋友这么热情,非常高兴,想去课文里把他们的好朋友也介绍给你们认识,你们愿意吗?⑴看,(出示数不清)首先上场的是?他的朋友是?什么叫数不清?课文里是什么数不清啊?(雨点儿很多很多,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数都数不清。

)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白云、头发、树叶……)(说完整话)(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⑵现在谁要上场了?(云彩、飘落)什么叫飘落?演示对比,是啊,东西轻,才能说飘落,飘落的时候都是慢慢的。

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读这个词。

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呢?(树叶、雪花、羽毛等等。

)⑶雨点儿把这三个词儿都藏在一个句子里呢!谁能来读一读!(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⑷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那可要注意听咯!发现了什么?喜欢这样读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到你的朗读。

老师真的好像看到雨点儿慢慢地飘落下来呢!你看,雨点儿来和你交朋友了! 还有谁想再来读一读?他读得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齐读)2、(点击问)这个字很着急,因为课文里他的好朋友不在他身边,小朋友能不能帮他的忙呀?他说了,他的好朋友是两个字的,平时老师常常向小朋友提问题,小朋友就大声地?(出示回答)对了,找到他了吗?一起读一读。

有问有答这就是在对话。

课文里是谁和谁在对话?(板书)他们说些什么?(出示句子),小朋友轻声读一读,然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通用6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裡飘落下来的,有瞭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时目标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瞭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演示动画《雨》。

2、请学生看动画简单地说一说雨。

3、板书课题《雨点儿》。

(通过观看动画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瞭解学生对雨的认识水平,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关于雨的信息。

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将雨点儿这个词读正确,化解儿化音的读音难点)(二)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2、请学生说说读瞭课文知道瞭些什麽。

(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感知识文内容。

但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麽说什麽,瞭解多少说多少。

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识字读文1、认读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

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

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1、认识11个生字,在识字过程中积累识字方法。

2、会正确书写“半”、“方”两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雨点儿的可爱。

一、揭示课题1、云妈妈有许多孩子,它们特殊爱唱歌。

你听,这会它又唱起了歌! (课件播放下雨的声音)它们是谁呀?2、预设A:我们给雨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就叫它── “雨点儿”吧。

我们一起来叫一叫!预设 B:刚才小朋友给他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雨点儿。

”我们一起来叫一叫(儿化音指导:为什么要加之“儿”字呢?如果学生说不出,就比较读“雨点”和“雨点儿”,学生辨别,引导读出可爱的语气来。

)(跟读,指名读,正音。

)3、雨点儿特殊想和我们交朋友,如果你美美地叫一声,它就会跑出来和我们见面呢!谁能斗胆地站起来,叫一叫这个好听的名字。

愿意的小朋友一起来吧(齐读。

课件出示课题、声音)我们赶快鼓掌欢迎呀!让我们带着甜甜的微笑,再来叫一叫这个好听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激发学习热情:瞧,多可爱的雨点儿啊。

雨点儿说呀,今天,要是哪些小朋友上课表现得最聪明、最能干,它们就会飘到你的位置上,和你交朋友。

(在上课过程中,将带有生字的雨点卡片奖励给表现好的孩子。

)2、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雨点儿》,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完以后请你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什么?4、学习生字:⑴ 今天和雨点儿一起来的还有好多的生字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到课文中去把它们请出来吧!找到了,你们就认识一下,大声地打招呼吧! (学生到课文中找出生字自己读一读。

)⑵ 我想看看你是不是都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呢?(课件) (指名读──正音──齐读)⑶ 老师把生字朋友头顶上的帽子摘了,你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真是一群能干的小朋友! (随机交流识字方法,并开双轨火车组词)⑷ 为了奖励你们,雨点儿们要带小朋友去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转盘游戏)⑸ 看小朋友玩得这么开心,不少的生字朋友都想在我们这里安家呢!瞧!“方”字已经在安好家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篇1教材分析:《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学生分析:班内学生通过四个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流程: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春天来了,小雨就沙沙地下起来了,你们想想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各抒已见,引入正题)想知道书上定的小雨发生怎样的故事吗?(板课题,指导读准儿化音)(齐读课题《雨点儿》)[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前几天刚好下过雨,虽然是冬雨,但也和课文有的内容有关,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儿化音是我们南方人学普通话的难点,应重点指导、有助于先入为主,正确说好普通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雨水。

雨水和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境和空间,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所以,教学中应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本课力图追求的境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演示动画:大小雨点。

请学生说一说雨。

出示课题《雨点儿》,带读。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观看画面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学生对雨的认识水平,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关于雨的信息。

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将“雨点儿”这个词读正确,化解了儿话音的读音难点。

)二、品读课文,读中识字1、初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即慢速地、大声地读。

2、再读:圈圈划划,识记生字。

3、三读:通读课文,巩固生字。

4、“接雨点儿”的识字游戏:即一滴雨点儿对应一个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师问:同学们,这些雨点儿后面都有秘密噢!谁愿意和雨点儿交朋友呢?把后面的秘密告诉大家好吗?(设计意图:经过以上的层层提高,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5篇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5篇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5篇《雨点儿》公开课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点儿》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与雨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与雨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能把它很快猜出来(出示课件谜面: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田间秧苗绿,掉到河里看不见)(生猜:雨点)揭题注意“点儿”的儿化音,齐读课题二、复习生字1 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2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三、自由读课文,要求:1 把字音读准确,不添字,不漏字2 数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 投影机反馈四、学习新课1 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观看动画,想:课文中讲了谁和谁的故事?(生答:大雨点和小雨点。

师相机板书)2 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问:你有没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引导理解“数不清”除了雨点外,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飘落”实物演示飘落仿照例子说说“从………出来”句型3 这些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他们可高兴了,还在半空中说起话来呢,想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吗?自渎课文的2——4段从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相机板书)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大雨点要去无花无草的地方,说明大雨点怎样?(善良,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事物)4大雨点和小雨点去了他们想去的地方,看看这些地方起了什么变化?(播放课件)指名说,相机板书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地方起了这些变化吗?(因为雨水给植物补充了水分)指导朗读五、齐读全文六、学唱《小雨沙沙》板书:雨点儿大雨点儿小雨点儿↓ ↓无花无草有花有草↓ (补充水分)↓长出红花绿草花更红草更绿《雨点儿》公开课教案21.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年级语文《雨点儿》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小朋友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

”(雨)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

(板书课题并注音:12、雨点儿)谁来试着读读课题?(指导读准轻声、儿化。

)二、初读课文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读课文,喜欢的那一节多读几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2、指名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帮助正音纠错。

3、随着读文出示生字、生词认读。

三、看图,学习课文。

1、第一节:(1)(图一)【课件出示】你看见了什么?看到雨点儿怎样?(很小、很多)多到怎样?(数不清)(2)理解“数不清”,指导朗读第一节。

练习用“数不清”说话。

(3)“飘落”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飘落下来?创设情景,练习用“飘落”说话:秋天到了,风一吹,树上的叶子就飘落下来。

(4)齐读第一节。

2、第二、三、四节(1)(图2)【课件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飘落下来。

这时,半空中,一个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说起悄悄话来,让我们听听它们说了些什么。

(2)大雨点儿要去哪儿?小雨点儿要去哪儿?(板画: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找出大雨点和小雨点分别是怎么问的,用直线画出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体会“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

(4)分组读对话,指导读好疑问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雨点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说课评课稿《雨点儿》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崔丽霞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时目标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演示动画《雨》。

2.请学生看动画简单地说一说雨。

3.板书课题《雨点儿》。

(通过观看动画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雨的认识水平,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关于雨的信息。

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将“雨点儿”这个词读正确,化解儿化音的读音难点)(二)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2.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感知识文内容。

但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

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识字读文1.认读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数”、“清”,看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你要到哪里去?”(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

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辨析:“你呢?”这句话是不是小雨点儿在回答大雨点儿。

理解“回答”。

(5)读课文找出大雨点儿回答小雨点儿的句子,读一读。

3.认读“方”。

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字的句子,让学生明确“地方”这个词中,“方”字读轻声。

4.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事实已经证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优质高效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认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这种滚动式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

)(四)读文感悟1.教师边范读第五自然段,边演示雨过后草长花开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2.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像,模仿句子说说雨过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五自然段。

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雨声、儿与植物古长间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声,先让学生欣赏雨过后草长花开的景象,通过具体形象的景观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再让学生看动画说说雨点儿给草和花带来的变化,教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方法。

接着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说说雨点儿还给哪些植物带来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五)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读给好朋友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

本设计不从技巧了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六)指导书写“方”、“半”,进行书写练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低段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写字教学。

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雨点儿》教学游戏设计浙江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金晓芳★识字游戏游戏:接雨点儿。

目的:巩固生字的认记。

准备:剪一些小雨点儿形状的卡片,在卡片的背后写上本课要认的生字。

方法:老师导入:“下雨了,空中掉下好多小雨点儿,你们谁能接住它?只要把雨点儿背后的字读对了,就可以接住了!咱们比一比,看谁接得多。

”生齐:“滴答滴答,下雨啦!”学生自由接小雨点儿,上台摘下一张字卡,认读生字并说说自己准备怎么记住它。

★阅读游戏游戏一:分角色朗读。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文本的体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准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头饰;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方法:1.老师分配角色(“你喜欢小雨点儿还是大雨点儿,为什么?”),选定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

2.开始分角色表演。

一个大雨点儿找到一个小雨点儿进行对话,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其他同学一起作旁白。

3.全班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

游戏二:课中操目的:激发学生对小雨点儿的喜爱之情。

准备:歌曲《小雨沙沙》,儿歌《雨妈妈》。

方法1:结合动作演唱《小雨沙沙》。

本游戏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方式,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使用。

方法2:结合动作表演,诵读儿歌《雨妈妈》,“雨妈妈,雨妈妈,提着水壶跑来啦。

跑来了,要干啥?花儿渴了,我来给它送点儿茶”。

综合性游戏游戏:雨点儿飞来飞去。

目的:巩固生字的认记。

准备:板画云、花、草和写着拼音的雨点儿;雨点儿形状的卡片,正面是可爱的笑脸,反面写上生字。

方法:1.教师引导:“如果你是雨点儿,你最想落到哪里去呢?”请学生交流,然后把反面带有生字的雨点儿送给他。

2.老师引导:“老师手里的雨点儿都送完了,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没得到,怎么办呢?得到雨点儿的小朋友,你们愿意让手中的雨点儿回到黑板上,让全班小朋友都能与它们做朋友吗?”请得到雨点儿的小朋友上台,把卡片贴到对应的拼音下面。

感悟语言品读文本──人教版第一册《雨点儿》教学片段评析福建省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饶勇珍《雨点儿》一课,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采用了童话故事的形式,把“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道理渗透在课文里。

老师把握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课前让学生欣赏雨景,促使学生对雨点萌发兴趣,而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挖掘文本空白,指导想象,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片段一]出示句子:A、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B、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师: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数不清的”四个字。

(师相机给“数不清的”加下划线)师:你的发现很重要。

试读读并想想,如果没有“数不清”这个词,好吗?(生读句子)生:我觉得,少了“数不清”这个词,就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雨点儿了,所以不好。

生:如果没有“数不清”这个词,我有可能会认为是几滴雨点儿。

生:加了“数不清”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师:说得真好。

原来,“数不清”这个词还有这么大的本领。

那谁能试着用“数不清”这个词说一句话?生:天上有数不清的星星。

生:教室门口有数不清的树。

(实际上教室门口只有两棵树)师:你们看,这门口有数不清的树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我们教室门口的树,不能说是“数不清”呢?生:因为这些树分开来,可以数。

师:是这个原因吗?生:(齐答)是。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拿了“数不清”的书,对吗?生:不对,老师,手里只有一本书。

师:哪里有“数不清”的书?生:新华书店有数不清的书。

生:图书室有数不清的书。

师:对了,新华书店和图书室都有很多很多书,数都数不清,所以有……生:数不清的书。

(此时,原先说“教室门口有数不清的树”的学生似有恍然大悟之感,老师示意其回答)生:老师,我知道了。

门口的树太少了,不会数不清。

但是,树上的叶子却数不清。

[评析:此片段突出了:让灵动的生成熠熠生辉的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片段中,面对学生的曲解,教师能以宽容的心态,顺学而导,以手中的教科书为例,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品读词语的桥梁。

如果当时教师只是把“数不清”的含义直接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但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彻,进而灵活地运用它。

教师以灵活的教育机智,及时变奏教学流程,超越文本,链接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这样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宽度,充满灵活性。

][片段二](出示课件:雨点儿飘落,大地上花草枯黄,土地开裂。

)师:雨点儿落到半空中,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看到___________,雨点儿想:_____________。

)师:请用上这个句式,把雨点儿看到的和想到的说一说。

生:看到花儿低下了头,雨点儿想:花儿渴了,我要给它水喝。

生:看到小草枯了,雨点儿想:小草真可怜,我这就去救它。

生:看到大地裂了,雨点儿想:太干了,种子都不能发芽了,我要去帮帮它们。

……[评析:这个片段有两个可取之处:其一,适时插入课件,激发想象。

课件一播出,大地裂开了,小草干枯了,花儿凋谢了……即刻感染学生的情绪,瞬间,那种对雨的迫切需求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会把自己当成雨点儿,去寻找自己该去的地方。

其二,在这个片段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教师借助句式“看到___________,雨点儿想: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