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2024年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春天来了1.1 植物发芽1.2 春天里的动物2.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材料2.1 认识材料2.2 材料的分类和性质3. 第三章:太阳和影子3.1 太阳的认识3.2 影子的形成和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植物发芽、动物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2. 使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材料的性质和分类太阳和影子的关系2. 教学重点: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特点常见材料的识别和用途观察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幼苗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影子实验器材(光源、物体、白板等)2. 学具:观察记录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景象,让学生描述春天的变化。
展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让学生触摸并描述其特点。
带领学生进行影子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植物发芽的例题:讲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所需条件等。
材料分类的例题: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太阳和影子的例题:解释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记录其发芽和生长过程。
学生分组,对提供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
学生进行影子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
4. 课堂小结:回顾材料的性质和分类,强调常见材料的识别。
六、板书设计1. 春天来了:植物发芽:过程、条件春天动物:活动特点2. 我们周围的材料:材料:性质、分类、用途3. 太阳和影子:太阳:认识影子:形成、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春天的植物变化,描述其特点。
收集生活中的不同材料,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记录并分析其变化。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1.1 植物发芽了1.2 春天里的动物1.3 春天的天气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2.1 我们身边的材料2.2 纸2.3 塑料和金属3. 第3章:多样的生物3.1 植物的一生3.2 动物的生命周期3.3 生物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认识春天里的动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身边材料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和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春天里的动植物特征、生物的生命周期。
2.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观察盒等。
2. 学具:画笔、纸张、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春天里的动植物特征。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例题讲解:讲解纸、塑料和金属的特点及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了解到的材料信息。
3. 多样的生物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生物,了解其特点。
例题讲解: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讲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生命周期。
六、板书设计1. 春天来了:植物发芽、春天里的动物、春天的天气。
2. 我们周围的材料:纸、塑料、金属。
3. 多样的生物: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多样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收集身边的材料,描述其特点及用途。
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生命周期。
答案:见课堂笔记和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春天特征、材料特点和生物生命周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生物大调查,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024精选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精选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详细内容为春天的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详细内容为物体分类、形状、质地等基本特征。
3. 第3章《水和空气》:详细内容为水的性质、用途以及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4. 第4章《力和运动》:详细内容为简单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及简单机械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的自然现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物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3. 使学生认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第4章《力和运动》中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第1章《春天来了》中自然现象的观察,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物体分类和特征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里的春天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物模型、多媒体设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展示。
2. 设计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校园里的春天现象,描述你看到的植物和动物。
(2)收集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水的某一性质。
(4)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观察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普书籍、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1.1 植物发芽了1.2 春天里的动物1.3 春天的天气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2.1 不同的材料2.2 材料的性质和用途2.3 爱护材料3. 第3章:水3.1 水的来源3.2 水的性质3.3 水的用途和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认识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学会观察春天的天气变化。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识,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教育学生爱护材料。
3. 使学生了解水的来源、性质、用途和保护,培养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春天的天气变化特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水的性质和保护2. 教学重点: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识别不同材料水的用途和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图片、天气图卡不同材料的样品水实验器材、水资源保护宣传册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感官盒、放大镜节水标语制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到来,引发学生对春天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利用植物标本、动物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学习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
通过天气图卡,让学生认识春天的天气变化。
3.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发芽、动物活动、天气变化等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春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讲解,让学生认识不同材料,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举例说明水的性质、用途和保护,引导学生培养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4.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春天植物、动物、天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验,感受材料的性质,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节水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特点植物发芽动物活动天气变化2. 不同的材料材料:木材、金属、塑料、玻璃等性质:硬度、透明度、导电性等用途:家具、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3. 水的性质和保护水的来源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液态等水的用途:饮用、灌溉、发电等水的保护: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记录下来。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春天来了》:第一节春天的变化;第二节春天的植物;第三节春天的动物。
2.第二章《我们周围的材料》:第一节常见的材料;第二节材料的分类;第三节材料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对春天中植物和动物的认识;材料的分类和性质。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里的春天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春天的变化、植物和动物,以及材料的分类和性质。
3.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2.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材料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表:记录春天的变化、植物和动物。
判断题:关于材料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2.答案:观察记录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判断题: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春天的变化。
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性质。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实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锦集五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1.观察图画,了解画面的意思,明确交际的内容。
2.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楚。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交际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
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雨)2.我们管春天的雨叫什么?(春雨)3.你们喜欢春雨吗?想不想把你看到的春雨说一说?4.学生各抒己见。
(1)春雨中树叶很绿,花儿很鲜艳。
(2)春雨非常细、密。
(3)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
(4)鸟儿们非常高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5.评出说得最好的,并说说好在哪里。
二、创设情境,深化交际1.多媒体展示《春雨沙沙》的画面。
2.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鸟儿们在争论什么问题?猜猜看,它们为什么这么说呢?(1)它们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可能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燕子说春雨是绿色,因为它看到远处的青山是绿色的。
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因为它看到油菜花是黄澄澄的。
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因为它看到满树的桃花是红色的。
而小白鸽认为它们说的都不对。
(2)它们可能是说:“春雨为什么这样细?”(提倡多种意见)(3)小组讨论:鸟儿们谁说的对?为什么?3.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1)组内交流。
(2)角色表演:选择各组观点不同的学生代表模拟表演鸟儿们的一场“争论。
”(3)组织个性化评论:谁说的最流畅?谁说的最有感情?谁的表达最有说服力?三、多种形式,训练表达1.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春雨过后,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请大家说一说。
(2)这样的景象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桥设句型,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说清楚。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1.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2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1.3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第二单元:动物的奥秘2.1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2观察动物的行为特点。
2.3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
3.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3.1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3.2观察季节的变化特点。
3.3学习天气与季节对生活的影响。
4.第四单元:有趣的科学实验4.1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4.2探索实验中的科学原理。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第1课时:观察植物的生长教学步骤:组织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绿植,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
第2课时: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教学步骤:通过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第二单元:动物的奥秘第1课时: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步骤: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第2课时:观察动物的行为特点教学步骤: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附近的动物,关注它们的行为特点。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第1课时: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教学步骤:通过多媒体展示天气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变化的了解。
第2课时:观察季节的变化特点教学步骤:组织学生观察季节的变化,关注季节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第四单元:有趣的科学实验第1课时: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教学步骤:通过多媒体展示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2课时:探索实验中的科学原理教学步骤: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发现。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春天来了2. 水与我们的生活3. 空气在我们身边4. 动物世界5. 植物世界6. 地球上的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掌握水的性质、用途以及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认识各种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4.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性质、空气的重要性、动植物的分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①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
②例题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
③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春天的景象。
2. 水与我们的生活①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用途。
②例题讲解:讲解水的性质、用途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③随堂练习:设计节水小标语,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3. 空气在我们身边①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②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作用、污染及保护措施。
③随堂练习:设计保护空气的海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动物世界①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②例题讲解:讲解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等。
③随堂练习:让学生制作动物名片,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5. 植物世界①实践情景引入:参观校园植物,了解植物的特点。
②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分类、生长过程等。
③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生长图,培养观察力。
6. 地球上的资源①实践情景引入:观看地球资源分布图,了解资源的重要性。
②例题讲解:讲解资源的分类、利用及保护。
③随堂练习:设计节约资源的小标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春天来了:描绘春天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5.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和动物进行分类。
6. 空气和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7.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8.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9.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10.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11.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1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14.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15.了解蜗牛、鱼的身体结构,并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主要特点。
16.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4.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5.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6.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7.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8.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9.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0.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三、教学难点:
1.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2.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3.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5.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8.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9.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10.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
1.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并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5.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第二课谁轻谁重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
4.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占据空间”也不同。
5.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6.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第四课给物体分类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3.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5.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第五课观察一瓶水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异同。
4.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第六课它们去哪里了
1.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2.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3.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4.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5.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6.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第七课认识一袋空气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单元动物
第一课我们知道的动物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3.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5.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第二课校园里的动物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6.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课观察一种动物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5.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6.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7.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8.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第四课给动物建个家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3.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4.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5.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第五课观察鱼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3.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4.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5.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6.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7.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8.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第六课给动物分类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4.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5.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