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癔症性运动障碍的家庭治疗分析
精彩案例∶综合疗法治疗癔症

精彩案例:综合疗法治疗癔症类型:案例分析作者:戴影频一、病人一般资料:成XX,女,21岁,电子厂质检员,中专文化,未婚。
因突发双上肢瘫痪一月,伴头颈痛、胸痛,多方治疗无效,前来咨询。
一个月前,病人因公事与同事有不同意见,冲突时被同事用力将双手反扭至背后,经同事劝解后,争吵平息,当时很想找一个地方大哭一场,但工作耽误很多,只好赶紧做事,但心情极为愤懑,下班回家,正好表姐及其丈夫来作客,父母殷勤招待客人,成XX便埋头吃饭,由于成XX平时也不多话,大家也没留意。
成XX想到白天对方的粗鲁野蛮及自己的委屈,突然感到“一股气从双手经胸部往上冲,直达头顶部”,头痛,双颈活动受限,双上肢发麻无力,筷子跌落地上,不能自己进食。
当时病人及家属认为可能是“脑冲血”,很着急,即前往深圳市某区级医院内科就诊,体格检查与心电图、胸透、胸片均未发现异常。
回家后查阅医学书籍,怀疑是“中风”或“癌症”,再次前往市级医院就诊。
在病人反复要求下作钡餐透视、脑电图、脑超声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几天后前述表现一直存在,双上肢瘫痪、头颈痛、胸痛加重,酸胀、闷痛程度中等,昼夜无明显变化。
且在人多、别人询问、关心时更加严重。
患者自认为病重,已无法救治,表现情绪低落,话语明显减少,终日卧床或呆座,家人送其至多次到各大医院应就诊、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更加焦虑紧张。
既往无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史。
独生子女,幼年生长发育良好。
8岁入学,成绩一般,4岁时父母来深工作后与爷爷奶奶居住,对其特别娇惯,上小学二年级才到深圳与父母同住,与父母关系一般,认为与父母谈不来,但特别挂念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
病前个性内向、不爱说话,谨慎、认真、执着,有时候会跟自己较劲,尤其容易生气后闷在心里不说,看电影电视爱哭。
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化验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示正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仪态整洁,由全家六人(父母、表姐夫妇、爷爷奶奶)陪伴步行,双目环视四周,神色紧张。
一例癔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对一例服刑人员癔症性驱体障碍的咨询报告军天湖监狱何玮俊一、来访者基本信息1、当事人信息邓某,男,36岁,四川南充人,小学文化(实际小学三年级缀学),农民,2007年1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2007年8月份入某监狱服刑。
现余刑1年6个月,现在电子配件车间服刑。
基本情况:该犯出生于四川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皆在原籍务农,家里比较贫穷,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2000年~2001年因盗窃罪被判十个月在闵行看守所服刑,2006年7月因犯非法侵入住宅罪被判拘役四个月,属于累犯。
2、成长史邓某出生成长在地处四川省农村山区,家庭生活较为贫困,父母在家务农。
自6岁上小学,到了11岁就中途缀学,父母也相继因病去逝,在亲属、邻居与兄弟姐妹的帮扶下长大,由于自身对学习不感兴趣,15岁就外出打工,辗转广东、浙江后来到上海打临时工。
3、咨询意愿干警指派前来咨询。
4、精神状态2012年6月前来咨询,该犯是在劳动场所突然昏倒双手颤抖成“鸡抓型”,脸色发白,昏阙过去。
干警及时将其送往监狱医务室。
经医生诊治检查,无躯体异常。
过几天干警发现该犯时常向其诉说,自己心脏不舒服、难受、做事没有力气、胸闷、气促、情绪低落、焦虑,劳动时注意力不能集中,还经常完不成劳动任务,认为自己不行,对改造没有信心。
5、身体状态该犯过去在社会上生过性病,最近睡眠时间减少,一般夜里很难入睡,睡不着白天劳动感到头昏、身体乏力、胸闷,要求干警带其去监狱医务所就诊。
除此之外,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二、主诉及反馈1、主诉:邓某自称自己1个多月来经常觉得身体不适,胸闷不已,呼吸急促,经常会不自主的在劳动车间劳动时晕倒。
在车间劳动时,不知怎么就会走不动路,全身发抖,抽搐,在安装电子元件时,双手会不由自主成鸡抓型颤抖,监区民警以为其发“羊癫疯”带去监狱医务所就诊,持续发病过程15分钟左右。
邓某在医务所就诊中,向医生询问自己是不是身体有疾病,医生经过详细医学检查,排除身体器质性病变,医务所民警建议其去做心理咨询,监区干警得知后,将其送来做心理咨询。
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癔症,又称为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出现身体症状,但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癔症患者常常表现出瘫痪、失声、抽搐等症状,但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身体问题。
癔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痛苦,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负担。
因此,寻找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治疗癔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首先,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症状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减轻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癔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也对治疗癔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可以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力量,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减轻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被证实对癔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理疗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艺术治疗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另外,放松训练、运动疗法等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总的来说,治疗癔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医生也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耐心。
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治疗癔症的方法,让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疗效论文

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的疗效分析【摘要】分析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老年癔症的疗效。
对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40例接受暗示治疗的老年癔症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支持中,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与医务人员的配合程度,以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参与三方面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暗示治疗简单易行,费用低廉,痛苦小,而家庭支持直接影响暗示治疗效果,所以应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家庭干预;癔症;暗示疗法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和转换症状,分离是指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对过去的记忆和对自我身份的识别,转换指患者遭遇精神刺激后引起的不快情绪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1]。
可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暗示疗法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法,引导患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地意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
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患者最亲近的人就是家属,如果患者失去家属的关心、支持,就会有被抛弃的恐惧,从而增加患者的心理冲击,影响治疗的效果。
我院对40例癔症患者进行语言和药物暗示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癔症患者40例,其中女29例,男11例,年龄12~45岁,家庭情况:农村28例,城市12例,所受应激事件:心理因素21例,躯体疾病6例,两者都有13例。
临床表现类型:分离型障碍12例,转换型障碍28例;住院时间最短的4h,最长的14d。
所有患者均未查出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32例一次治愈,8例转院,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
1.2方法我院暗示疗法主要采取语言暗示和药物暗示,偶尔行针刺治疗。
语言暗示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而药物暗示主要为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口服维生素片和多酶片或复合维生素片,并在用药的同时告知患者药物的特点,做积极的暗示诱导。
对家庭支持程度的评价方法:自拟问卷,通过医务人员详细地向家属讲解该病的诊断、发病特点及治疗过程后进行判断。
癔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一、癔症的症状1. 精神症状(1)情感爆发: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剧烈的情感反应,如哭泣、大笑、尖叫等,有时伴随有撕衣、抓耳、咬指甲等动作。
(2)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
(3)幻觉、妄想: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如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
2. 身体症状(1)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震颤等症状。
(2)感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等症状。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
(4)其他症状:如突然失语、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二、癔症的治疗方案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症状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从而缓解症状。
(2)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探索患者的潜意识,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缓解症状。
(3)家庭治疗: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改善家庭环境,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2. 药物治疗(1)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2)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3)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利培酮等,用于缓解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
3. 物理治疗(1)按摩、推拿:缓解肌肉紧张、疼痛等症状。
(2)电疗、光疗: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缓解症状。
(2)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症状。
(3)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三、癔症的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2. 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综合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多方面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 长期随访: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癔病怎样治疗?

癔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癔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癔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癔病应该吃什么药。
*癔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应予以强调。
初次发病者,合理的解释,说明症状与心因和个性特征的联系,配合理疗和语言暗示,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病程已数周,有反复发作倾向者,宜根据病情,制订精神治疗与药物和物理治疗相配合的整体治疗计划。
不宜匆忙、草率采取简单的语言暗示。
尽管暗示疗法当时有效,但以后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取代原来的症状。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基本明确以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往往会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
在询问病史或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恰当的提示,可使患者出现一些新的症状和体征。
再次,在接触病人和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环境中的不良暗示。
过多的人围观、对症状过分关注,对患者病情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紧张不安,都会使患者寻求注意的倾向增强,从而使病情恶化。
1.心理治疗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暗示疗法:是消除转换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
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
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①觉醒时暗示:治疗开始时医生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结果;然后用简短、明确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即将采取哪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的治愈要求。
对有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选用10%葡萄糖酸钙10ml 静脉推注,或用感应电刺激患病部位,同时配合语言、按摩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运用其功能;随即用语言强化,使患者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已经完全恢复;并进一步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活动。
《课稿癔症精华》课件

课稿癔症的康复与
05
护理
康复方法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运动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课稿癔症精华PPT课件 大纲
汇报人:PPT
CONTENTS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程介绍 03 课稿癔症概述 04 课稿癔症的预防与控制 05 课稿癔症的康复与护理 06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课程介绍
病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等 病理机制:心理应激反应、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适应能力等 症状表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诊断标准与分类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 分类:分为急性癔症和慢性癔症 急性癔症:突然发作,症状明显,持续时间短 慢性癔症:症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病情较重
研究目标:提高课 稿癔症的诊断率和 治疗效果,降低发 病率
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应 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 课稿癔症研究的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PPT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学校学生出现课稿癔症症状,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强心理辅导、调整课程安 排等,有效控制了病情。
案例二:某公司员工出现课稿癔症症状,公司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调整工作压力,有效缓解 了病情。
癔症疾病详解

癔症疾病详解癔症是一种神经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表现出一系列身体功能异常,但无法通过生物学检查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本文将对癔症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病因分析癔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精神创伤、亲情关系问题、生活压力等都可能导致癔症的发生。
此外,个体的心理特点、性格、社会环境等也会对癔症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常见的癔症症状癔症患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这些症状常常是身体的一种逃避方式,帮助患者摆脱心理上的困扰。
常见的癔症症状包括:1.感觉与运动异常,如失明、失聪、瘫痪等;2.意识与记忆异常,如健忘、失语等;3.情感与意志异常,如抑郁、焦虑等。
三、癔症的诊断与鉴别癔症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
医生需要仔细收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
同时,心理评估也是诊断癔症的重要手段。
另外,医生还需排除其他与癔症类似的疾病,如癫痫、脑损伤等。
四、癔症的治疗方法癔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心因素。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病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2.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药物的辅助治疗,如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等;3.家庭支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庭环境对病情有着重要影响。
五、预防与康复癔症的预防与康复是患者及其家人非常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相关建议:1.提前面对心理问题:遇到困扰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预防情绪问题的进一步加重;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膳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3.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缓解潜在的心理压力。
六、癔症疾病的心理支持癔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心理支持。
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帮助,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情绪,解决内心的困扰。
此外,患者的家人也需要接受心理教育,了解癔症的特点和处理方式,以更好地支持患者的康复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例癔症性运动障碍的家庭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6T15:17:4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韦英
[导读] 目的通过家庭治疗对癔症干预,探讨更为个性化的心理治疗策略。
韦英 (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543000)
【中图分类号】R74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24-02
【摘要】目的通过家庭治疗对癔症干预,探讨更为个性化的心理治疗策略。
方法采用系统性观察、叙事性总结、宣泄并修通等针对关系的家庭治疗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
结论心理障碍的治疗,需要进行深入的访谈和采用多元的假设,才能更贴近患者内心的需要,使症状得以根本地解决。
【关键词】癔症心理治疗家庭治疗
癔症是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该精神障碍通常有癔病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1]。
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心理暗示疗法辅以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我科于2010年8月收治了一位癔症性运动障碍的患者,该患者反复两次接受上级医院系统的暗示疗法并取得效果后均在出院一周后病情复发。
遂前来我院求诊,根据其病因的特殊性,我科采用家庭疗法辅以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李某,女,66岁,退休干部,广西城镇人口,经济条件尚可。
患者于2009年9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像触电一样发麻、痉挛,以致身体突然向后跌倒,致右手胫骨骨折,起身后行走如常,因右手无明显痛感,并未在意。
次日照常邀请朋友来家里唱歌聊天,临别时送至自家的楼梯口,双腿突然再次痉挛,致使身体向后摔倒,家人扶起后发现患者双腿痉挛完全不能动弹。
遂前往医院检查,HR提示右手胫骨骨折,MRI提示腰椎和颈椎有增生,腰椎4、5节有彭出。
而后辗转市内各大医院检查和治疗,经数月的住院治疗,未取得明显疗效。
骨科医生指出虽有颈、腰椎退行性病变,但不至于引发下肢持续痉挛的结果,建议转上级医院心理科进一步治疗。
患者转诊省医院心理科,经使用药物对症治疗2天,合并暗示治疗和放松训练,当时症状能很快缓解,患者行走自如,在丈夫陪同下可到医院花园散步,一周后出院。
回家后患者害怕再次突然跌倒,生活起居由丈夫陪伴。
一周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下肢抽搐而跌倒,继而不能行走。
再次前往省医院就医,仍使用原方案治疗数天后症状再次缓解,住院52天出院。
回家后一周上述症状再次复发,表现基本同前。
于2010年8月前来我院求诊。
检查发现患者双下肢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困难,膝关节以下被动体位。
症状有晨轻夜重的特点,早晨能够起床自行洗漱,然后逐渐加重,下午只能靠双手在床边移动。
患者既往体健,突然发病,患者能对发病过程能清晰描述,却对近期的精神刺激事件无法回忆,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其症状严重妨碍了社会功能,采用暗示与放松治疗效果明显。
精神检查无阳性表现。
诊断为癔症性运动障碍,根据患者回家后症状易复发的特点,考虑与家庭、环境有相关。
遂采用以家庭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案。
1.2 方法
1.2.1 家庭治疗
1.2.1.1 通过家庭访谈系统性观察[2]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可能的精神诱因。
患者自述其生长经历非常的顺利,工作上也特别得到领导的重视,生平获得了许多的奖项,曾为朋友、同事们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巧姐”、“福姨”。
退休后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爬山、唱歌、跳舞、旅游,朋友众多,是个大乐天派。
直到现在生病在家,探望的朋友一波接一波,得到了很多支持与鼓励,觉得一定要把病治好。
先生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工匠,对家庭细心负责,事业小有所成, 90年辞职下海,经营化工商品,96年把铺面顶给朋友。
自己则参加游泳、骑自行车的老年队,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老伴生病后,从生活起居到看病吃药,都一力承当,照顾得尽善尽美。
尽管病情迁延反复,仍对疾病的转归抱有十分的信心。
儿子33岁,尚未婚配,工作顺利。
只知母亲生病了,却对疾病诊断治疗过程完全不了解。
理由是反正都是父亲一手包办的,不需要自己担心太多。
从谈话中发现家庭成员每一个都很优秀,但是似乎大家都在竭力的回避谈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
1.2.1.2 以好奇的心态澄清夫妻情感关系。
当提出请他们谈谈如何相识、相恋到结成连理的请求时,遭遇强烈的阻抗。
改用分别治疗,获得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情感婚姻叙述的版本。
患者说丈夫是一个爱慕虚荣、不负责任、曾有出轨行为,此事一直让自己耿耿于怀,无法放下。
碍于情面,不好责备丈夫,又不能与他人诉说。
为了孩子才勉强维持这段不幸的婚姻。
现在想起情绪仍异常激动。
丈夫说妻子是一个横刀割爱的第三者,怪自己当年对感情的不坚定,落入了这个刻薄刁钻的女人的圈套,自己早年曾有外遇,也是出于对妻子当年行为的一种报复,最终因为自己还是一个传统而有责任的男人,才把婚姻勉强维持下来。
用资源取向的叙事疗法分别给两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反馈。
赞赏患者是一个宽容和有责任感的女人,正是这份美打动了丈夫,最终重修于好。
今天,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丈夫不辞劳苦,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也是他对你爱和责任的充分表现。
赞赏丈夫哪怕曾经移情别恋,但最终仍然坚守婚姻的城堡,今天对卧病在床的妻子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对自己当年的承诺有担当、能负责,这是多少人都做不到的。
1.2.1.3 夫妻治疗,修通当年一直回避的情感纠葛,宣泄。
以患者的角度诉说当年结合的不容易,遭遇丈夫的外遇时的震惊、愤怒、痛苦、悲伤与无奈。
患者放声痛哭,丈夫急忙上前拥抱并解释道:原来这件事情让你这样的痛苦,我一直不知道,对不起。
当年你看起来是那么的傲慢和刻薄。
今天我做牛做马,也是上天对我的一种惩罚……一周后患者反映丈夫对自己体贴备至,让自己非常感动,并感觉到不适应。
突然记起在发病的前一天晚上,丈夫请旧同事吃饭,为充面子花去了一千多元钱,自己为此气愤不已,曾与丈夫发生了剧烈的争吵,致使夜不能眠。
想到丈夫徒有英俊的外表,却爱慕虚荣,用不俭,情不忠,业不顺,痛恨自己一世英名,却择夫不慎,在婚姻上栽了这么一个大跟头,无尽的悔恨。
越想放下,往事越涌上心头,次日一早催促友人前来唱歌,意欲转移和释放心中的苦闷,怎料终在友人将要离去之时,跌倒在地……。
患者也感到非常奇怪,这么长时间的治疗中,自己怎么就没记起这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
1.2.1.3 夫妻治疗,讨论此时此刻的感觉和对未来的期望。
患者表示感激丈夫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愿意放下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人活在世上,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自爱、自强,并配合医生完成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将来能重新跳舞、郊游。
丈夫表示感谢妻子一直以来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包容。
如果妻子不能治愈,自己也会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如果这次妻子最终得以痊愈,自己将带妻子多参加跳舞、游泳等活动,以锻炼强健的体魄。
用自行车载妻子随自己的车队到郊外游玩,看看大自然美丽的风景。
夫妻相视而笑。
两个月后患者在家能行走自如,外出时仍需要丈夫陪伴,稍加搀扶。
患者反映对过往跌倒仍心有余悸,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三个月后随访,患者恢
复良好,情况稳定。
1.2.2 药物治疗
患者采用静脉点滴脉络通、脑活素和能量合剂,口服赛洛特、丙戊酸镁缓释片、氯硝安定等药物。
1.3 讨论
该例癔症患者两次治疗成功回到原生活环境,均在一周后以复发告终。
提示其内心冲突与环境、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患者多次治疗均不能回忆发病前所经历的强烈的、创伤性的情绪事件,具有癔症性遗忘的特征[3]。
患者初始会面曾极力向治疗师展示其生活的辉煌经历,刻意回避在婚姻中遭受的痛苦体验,提示患者具有追求完美,夸大表演的人格特质。
这样的人格特质使患者不能接受和表达内心的痛苦,采用了否认或遗忘的防御机制,日积月累最终在一次相似负性情绪事件的诱发中以躯体症状的形式暴发。
患者发病后获得了丈夫在生活上的贴近和照顾,对丈夫的需要又削弱了其一贯以来高傲的姿态,使夫妻关系一度得以缓和,存在症状获益的可能,一方面在意识上积极求医,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上却享受因症状带来的丈夫的呵护与陪伴,不愿意治愈,致使症状迁延。
乃至这次夫妻关系得以修通后,患者仍不愿马上放弃这种与丈夫牵手的亲密体验,便是其内心需要的最好说明。
笔者认为,每个心理障碍的患者,其疾病的产生都有其个性化的特征,结合传统暗示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访谈和采用多元的假设,才能更贴近患者内心的需要,使症状得以根本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乐之.《精神科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8月,第108-109页.
[2] 施琪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27页.
[3] 沈渔.《精神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第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