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临床与诊治
失眠的危害及诊治

● 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一个月。
(四)睡行症
● 睡行症:亦称梦游症或夜游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
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 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
●多发生在NREM, ●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甚至更长,然后就地或重新上床
睡觉。
●大多数睡行期间的行为都是固定的并且复杂程度较低
。
●即可醒来或次晨醒来均不能回忆。 ●睁眼或闭眼。
(五)夜惊
●夜惊: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为睡眠中突
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 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 奋症状 。发生在NREM。
●
基本特点:
1.通常以尖利的叫声开始,并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夜 惊中孩子感到极其不安,通常大汗淋漓,心率加快 。 2.一般持续1~10分钟,并伴有自动觉醒,以及体现极 度恐慌的行为表现。 3.在发作期间,不易被唤醒,且常感到不适,犹如在 梦魇中。 4.往往不能回忆或只记得一些片段。大多数患者在惊 醒后不会立即醒来,而是继续睡觉。对观察者影响 很大。
●梦魇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明显的差异。
失眠症
失眠的概述
-----定义 -----人群分布 -----危害
失眠的诊治
-----分类 -----病因 -----诊断 -----治疗目标及方法
常见治疗失眠药物的分类
失眠的定义
定义:失眠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 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8)紧张、头晕、头痛,或其它睡眠相关的躯体症状。
(9)对睡眠过度关注
多导睡眠仪 失眠诊断的金标准
多导睡眠图检查是通过同步检测躯体的多种生物
电活动和生理活动来观察和研究睡眠的重要手段。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失眠是指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症状和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
短期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生活变化和旅游等因素引起,但长期失眠可能是由慢性疾病、痛苦和个人睡眠习惯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治疗失眠,中西医学都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主要探讨失眠的中西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1. 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法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
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用于了解病人的症状、情况和原因。
然后,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例如,当临床症状表现为过度思考、易怒、呕吐等情况时,可以采用悬灸和针灸,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功能。
针刺督脉和足三里穴、太冲穴也可以治疗失眠。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特别有效,例如安神定志颗粒、归脾丸、益智祛忧丸和逍遥丸等。
2. 中药治疗法——促进睡眠和调节情绪中药治疗失眠的工作原理是调节人体的自然机能,促进健康睡眠,同时改善由失眠引起的心理问题。
很多中药都有很好的睡眠促进作用,例如:当归、茯苓、龙茎等。
3. 食疗法——改善失眠中医食疗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因胃肠道问题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症状。
瘦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虾、豆腐、菜花和茭白等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安神作用,而且补益身体,促进健康睡眠。
二、西医诊治1. 光疗法——调节生物钟人体的生物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光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可在傍晚降低家庭照明强度。
晚上在睡觉之前减少时间,增加明显照明时间。
2. 药物治疗法——短期解决失眠问题对于严重失眠的病人,西医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和3-、4-环类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仅限于短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心理治疗法——帮助改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镇定情绪、减少压力和深层治疗条件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睡眠障碍的临床与诊治ppt课件

2020/1/16
16
B.频繁醒转:睡眠表浅,每晚醒3-4次不宜再度入 睡,再次入睡常需半小时左右,梦多,梦境生动, 难以维持睡眠
—环境:睡眠的环境不良 —饮食:睡前饮食过量 —疾病:躯体疾患
2020/1/16
17
C.早醒;清晨即醒,比正常人早醒2-4小时, 醒来辗转不宁,不能再次入睡
—抑郁:抑郁症病人较为典型 —心理:清晨上火车,夜间为小孩把尿 —生理:老年人多见
生理:大部分机能,心跳,呼吸体温逐步降低,成为歇息状态
睡眠的质量与非眼快动睡眠-深睡期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人才会觉得打过瞌睡,似乎睡过一会
2020/1/16
9
不同的年龄与睡眠的关系
新生儿睡眠时间16h 青少年睡眠时间9h 成年人睡眠时间8h 老年人睡眠时间<8h
眼快动睡眠60-75% 眼快动睡眠20% 眼快动睡眠20% 眼快动睡眠18-20%
2020/1/16
6
睡眠的分期与周期
眼快动睡眠相(REM):全部睡眠的20-25%,成人:100-120分钟
特征:全身肌肉松弛
肌张力消失
体温升高,代谢率升高
心率、呼吸、BP有明显变化
脑细胞的活动明显增加
做梦、勃起、梦遗,80%的人醒来,诉有梦境
2020/1/16
7
睡眠的分期与周期
凌晨
2020/1/16
18
失 眠 症:诊断 失眠不能以主观感觉的睡眠为唯一 依据,仅 有夜间睡眠量的减少,而无日间不适 症状者, 不能视为失眠。
2020/1/16
19
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 (1)睡眠诱导期延长>30分钟(自身对照) (2)睡眠实际时间减少<6.5小时
失眠-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失眠症(insomnia)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
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
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
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下;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
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有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
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睡眠障碍 病情说明指导书

睡眠障碍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睡眠障碍概述睡眠障碍(somnipathy)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
临床上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躯体疾病、药物因素、生活习惯、年龄因素等。
患者常表现为睡眠量过多或失眠两种形式,有时可能还会伴有多梦、头晕、乏力、梦游、说梦话等症状。
英文名称:somnipathy。
其它名称:催眠状态。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失眠、白天睡眠过多、打鼾、呼吸暂停、肢体远端不适。
主要病因: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药物。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脑电图、颅脑CT、夜间多相睡眠图记录、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
重要提醒:咖啡、浓茶、尼古丁等都会对患者的睡眠有影响,因此失眠人群应该远离咖啡、浓茶、尼古丁等物品。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睡眠障碍的发病特点三、睡眠障碍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躯体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生活习惯、年龄因素等。
基本病因:1、精神因素如应激事件导致的精神创伤等,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导致烦躁、焦虑、兴奋、愤怒等情绪,均可引起睡眠问题。
2、环境因素若生活的环境较差,如生活在过于拥挤、潮湿的环境,或是所处环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蚊虫较多等,均不利于患者的睡眠。
3、躯体疾病大部分躯体疾病会引起患者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症状。
4、药物因素若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
5、生活习惯某些人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规律,或有饮用咖啡、浓茶或吸烟的不良习惯,均会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一定影响。
6、年龄因素失眠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人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失眠障碍的西医治疗指南及中医治疗

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5.非恢复性失眠,即虽然有正常的睡眠时间,但却没有感觉休息好, 没有恢复精力。这种情况如果单独出现,而且频率、持续时间、 日间不适和功能损害均满足诊断标准的话,可诊断为其他特定的 失眠障碍或未特定的失眠障碍。
4)从西医学角度来说: 适应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围绝经期综 合征所伴失眠易治。 强迫障碍、人格障碍、重度抑郁障碍所伴失眠难治。
谢 谢!!
五、失眠障碍的治疗
1、心理治疗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心理行为治疗应该是最先介入治疗的 手段。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指南提出,最初的治疗手 段须至少包括一项行为干预。
➢ I级推荐:刺激控制、放松疗法、失眠的认知行为治(CBT-I) II级推荐:睡眠限制、生物反馈治疗等。
➢ 睡眠卫生通常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单独对于慢性失眠的 治疗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和ICSD-3。
四、常用的指南种类
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
2010年: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最佳实践治疗指南 2008年:成人慢性失眠症评价和治疗指南 2007年: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和实践治疗指南 2006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实践指南 2006年:失眠症心理及行为治疗实践参数 2003年:应用多导睡眠图描记评估失眠症指南
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与ICSD-3基本相同,除了A-F,还包括:
1. G: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 效应。
H: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失眠的主诉。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药物治疗
• 基本原则:在病因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 情给予催眠药物。
• 个体化:小剂量开始 • 给药原则:按需、间断、足量。每周服药3-5天。需长期药物治疗
的患者宜“按需服药”,即预期入睡困难时,在上床前5-10分钟服 用镇静催眠药物;上床3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时服用;比通常起床时 间提前≥5小时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时服用短半衰期药物;当第2 天有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可睡前服用;抗抑郁药不能采用间歇疗程 的方法。
• 疗程:短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 每个月定期评估,适时采用间的次序: • 短、中效的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如雷美替胺); • 其他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如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
平),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的失眠患者; • 联合使用BzRAs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 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 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抗组胺药等临床上不推荐使用;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中的苏沃雷生已被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分类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对睡觉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及 总睡眠时间等睡眠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大多不能优化睡眠 结构(右佐匹克隆除外)。包括苯二氮卓类(BZDs)和非苯二氮卓 类药物(NBZDs)。
• 妊娠期妇女 • 老年人群 • 儿童人群
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研究发现42%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报告至少出现一种睡眠相关问题, 其中23-34%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睡眠相关主 诉与呼吸道症状、躯体疾病、非处方药物、抑郁症状和自我健康感差 有关。 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其次考虑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循证证实有效的方法:睡眠限制-睡眠压缩治疗、多组分 心理行为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不同的年龄与睡眠的关系
新生儿睡眠时间16h 青少年睡眠时间9h 成年人睡眠时间8h 老年人睡眠时间<8h
眼快动睡眠60-75% 眼快动睡眠20% 眼快动睡眠20% 眼快动睡眠18-20%
• 10
睡眠的重要性
• 对于人体,并非是一种被动,消极、静止的生理 过程,而是有积极意义的生理过程,保证足够的 睡眠时间及睡眠各个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
• 对于工作、学习、认知、记忆都有一定关联 • 及时解决睡眠障碍有关的问题极其重要
• 11
睡眠障碍分类
• 失眠症 • 睡眠过度 • 睡眠相关的功能障碍
• 12
失 眠 症-概念
• 是主观主诉 • 尽管有相当舒适的良好的睡眠条件 • 但依然发生睡眠时间的不足及睡眠质量相当差 • 伴有疲劳及种种的躯体不适症状
多次自杀者睡眠不足为72%,平均 睡眠时间为5.7小时。
• 23
短期失眠:疲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处理问题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烦躁,对外界失去兴趣 。
失眠60小时:错觉、幻觉、思维缓慢、联想困难、 言语罗嗦,时而中断,词不达意。
失眠100小时:丰富的幻觉体验,有片段的被害妄想 ,被监视感,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定向困难,谵妄状态, 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环境:睡眠的环境不良 —饮食:睡前饮食过量 —疾病:躯体疾患
• 17
C.早醒;清晨即醒,比正常人早醒2-4小时, 凌晨醒来辗转不宁,不能再次入睡
—抑郁:抑郁症病人较为典型 —心理:清晨上火车,夜间为小孩把尿 —生理:老年人多见
• 18
失 眠 症:诊断
失眠不能以主观感觉的睡眠为唯一依据,仅 有夜间睡眠量的减少,而无日间不适症状者, 不能视为失眠。
• 19
• 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
(1)睡眠诱导期延长>30分钟(自身对照
)
(2)睡眠实际时间减少<6.5小
时
(无正当原因 )
(3)觉醒次数增加>2-3次 或觉醒时间增多每夜>30-40分钟
(非生理原因 )
• 20
失眠的危害
每24小时左右,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 睡觉。我们需要入睡,有一种强烈地驱动力迫 使我们入睡,这说明睡眠对生命功能非常重要 ,没有睡眠,我们无法在地球上生活下去。研 究表明,失眠有害于健康,包括精神与躯体。
• 26
失眠的分类
• 睡眠时间:瞬时失眠、短期失眠、长期失眠
• 失眠特点:起始失眠、间断性失眠、终点失眠
• 5
世界睡眠日的制定
目的: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 发起者: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 时间:2001.03.21(春季第1天) 2003 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 是因为季节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 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6
睡眠的分期与周期
• 眼快动睡眠相(REM):全部睡眠的20-25%,成人:100-120分钟 • 特征:全身肌肉松弛
肌张力消失 体温升高,代谢率升高 心率、呼吸、BP有明显变化 脑细胞的活动明显增加 做梦、勃起、梦遗,80%的人醒来,诉有梦境
• 7
睡眠的分期与周期
• 人有睡眠的感觉通常在眼快动睡眠之后 • 国外研究:REM期脑细胞的蛋白质制造明显增高 • 记忆有赖于蛋白质的合成,37%是在此阶段完成
也有人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及 体力恢复不足,均视为失眠
• 13
失 眠症:病因
生理性失眠:环境因素,饮用兴奋性饮料 躯体性失眠:躯体疾病和躯体不适 精神性失眠:精神疾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兴奋、抑郁 药源性失眠: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利他灵、氨茶碱
某些激素等
• 14
失 眠 症:临床表现
• 24
失眠的分类-急性失眠
1-2周左右,<1周称之为一过性失眠 25%伴有轻微环境因素:洲际旅行
患有急性病 意外生活事件
• 25
失眠的分类-慢性失眠
>2月,在1月左右称之为短期失眠
30%:环境压力-夫妻不和,经济拮据,住宿环境不良 …… 40%:多原发性失眠,精神病性,酒精成瘾或药物
成瘾,不良生活习惯,或与年入睡困难 B:频繁醒转 C:早醒
• 15
A.入睡困难:就寝后0.5-2小时依然难以入睡 原因:心理因素 —压力:长期以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 —暗示:不良的心理暗示 —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 —事件:突如其来不良的生活事件
• 16
B.频繁醒转:睡眠表浅,每晚醒3-4次不宜再度入 睡,再次入睡常需半小时左右,梦多,梦境生动 ,难以维持睡眠
• 8
睡眠的分期与周期
非眼快动睡眠(NREM)占全部睡眠的75%左右
• 特征:NREM分四个期:
浅睡期S1 5-10%
中睡期S2 50%
深睡期S3S4 20%
• 生理:大部分机能,心跳,呼吸体温逐步降低,成为歇息状态
• 睡眠的质量与非眼快动睡眠-深睡期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人才会觉得打过瞌睡,似乎睡过一会
• 3
国内外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美国:调查1950人 36%曾经有过睡眠问题 27%偶尔失眠 9% 慢性睡眠困难 35%成年人一年内遭受失眠折磨,18%失眠较严重
• 4
国内外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山东: 1万人 平均年龄36.8岁 性别:男性 52%,女性 48% 失眠患者25%,轻度失眠18.4% 总患病率43.4%,平均失眠4年:23.3%
• 21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调查表明,自 杀者有70%至80%睡眠不足,每天睡眠时 间只有4至5小时。
调查时间从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 。
调查对象是被送到日本多摩永山医 院急救中心的自杀未遂、接受精神治疗 的311人。
• 22
其中初次自杀者为135人,多次 自杀者为176人。睡眠不足的初次自杀 者占84%,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为4.6小 时。
睡眠障碍的临床与诊治
2019/12/25
杨其兴
1
睡眠
• 是正常生理活动,占人生的30% • 是生物学的选择 • 是必需的生理过程 • 是维持人体生理变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 2
睡眠障碍
• 现代化社会中最常见的问题 • 发生率正逐年增高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